导航:首页 > 教学教育 > 备课长效机制

备课长效机制

发布时间:2021-03-15 23:38:01

① 教师的备课怎样和课件合理结合

如今,学校进入又一个五年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必将是学校实现内涵式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最佳机遇期。面对教育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必须用明确的目标、清晰的思路来引领学校事业的发展,实现新的跨越,特制定学校“十二五”(2010-2015年)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全国、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为指南,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办一所真正读书的学校,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走“教育管理人本化、队伍建设专业化、教育手段现代化、育人质量素质化”的发展道路,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努力提升学校品位,更加彰显办学特色。

二、总体目标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发展”为育人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善于合作,敢于竞争,身心健康,意志品质坚强,审美情趣高尚的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坚持人本理念,倡导文化管理,打造书香校园,提升科研品位,创造学校特色,实现跨越发展,将学校办成校风端正、设施一流、理念先进、质量优良的学习型、科研型、现代化、特色化的农村优质高中,力争成功创建省四星级高中。

三、主要工作与措施

(一) 推进以学会做人为核心的育人工程。

以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为核心,关注学生优秀品质的养成、行为能力的发展和现代意识(公民意识、主人意识、创业意识)的培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特点,完善德育工作机制,讲究德育工作实效,真正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理念先进、专业过硬、责任感强、年富力强的优秀班主任队伍。完善德育考评机制,提高班主任工作实效。要进一步开展学校德育的课题研究,积极探索科学、合理、富有学校特色的育人模式,形成德育活动、德育管理和德育评价的科学体系。

2.明确德育工作主题。遵循德育工作规律,搭建主题教育平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按照学段特点确定德育主题有序推进实施,努力形成德育工作系列化、课程化、特色化。

3.拓宽德育实施渠道。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课程建设,办好家长学校,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建立“家庭—社会—学校”立体德育网络,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4.形成德育长效机制。积极围绕新课程方案的实施,狠抓学风、班风、校风建设,狠抓传统美德教育。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径,以简便易行为准则,寻找突破口,常抓不懈。经常性地开展德育案例和青少年成长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使广大教师认识到德育工作的艰巨性和价值所在。

5.打造学校德育品牌。深入实施自主德育,切实改革评价体系,真正确立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信任、尊重、理解的原则,充分实现学生的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自我调控、主动发展。办好学生业余党校,做好班干部、团干部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学生会在自主德育中的作用。

6.推行德育导师制度。按照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思想,按照教师和学生100%参与的原则,根据班级内教师数和学生数确定教师与学生的结对比例,通过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确定师生结对对象。教师负责在课外详细了解结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学生思想困惑时及时提供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制定个人成长计划,通过家访或网上交流的形式与学生家长建立共同教育的机制,对贫困生或其他特殊学生提供救助渠道,了解学生的状况,学业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全面关心学生成长。

(二)构建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和教学体系。

课程改革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改革,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更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制高点。今后5年学校坚持依法治校、科研强校方针,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构建一个充满生机活力、适应学生全面发展和特长发展的课程体系。包括课程开发和课程评价制度,选修课学生管理和成绩评价制度,教师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绩效考核制度,校本教研和教师继续教育制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制度等。

1.加大学科建设力度。打造优势学科,提升发展弱势学科,扶持薄弱学科,坚持稳步推进、适度超前的原则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进一步增加选修课在学校课程中的比例,努力推出精品课程,出版校本教材,形成学校课程特色,在全市产生较大的影响。

2.创新课堂教学策略。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促使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单一角色转向知识学习的引导者、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和学生人生发展的同行者。重视课堂模式的研究、实践与推广,努力形成校本特色,大力倡导以“学生主体参与,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建立校本课程管理与研究机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规划,分阶段、分学科、分专题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实行教师申报、学校立项、专家评审、学生试用的办法。今后5年,开发5门左右校本课程,初步建立起学生选修课程体系。

4.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不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必然导致不同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了解学生的参与、体验与感悟,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5.加强学生导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推进研究性学习。学生导师不低于教师总数的1/4,兼顾学生个人兴趣、学校办学特色和学校特殊地位等特点,结合新课程改革需要,开发学生研究性课题;结合各类竞赛,确立重点研究选题。学校保障课题研究经费,并实行分类管理。

6.促进学生特长发展。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科技教育工作,倡导和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为国家输送更多的艺体、科技及实用性人才。加强音乐、美术的课堂教学改革,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绘画、书法、音乐、诗歌等高雅艺术,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并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三)打造专业化、研究型师资队伍。

教师是课程开发的研究者、开发者与实施者。新课程实施要求教师学科知识能力专业化、教育理论素质专业化、教学实践专业化以及教学品质专业化。新课程强调教师不局限于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带动学生共同参与知识的建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点,应放在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上,应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探索、不断地突破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专业化素质,成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新型教师。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引导教师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学校培养培训体系,做好教师培训规划,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建立各层次优秀教师预备培养制度,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科带头人,努力造就一批在姜堰、泰州有影响的教学名师。

3.大力实施“青蓝工程”。成立青年教师培养领导小组,为每一位青年教师配备好教学和德育指导老师,协调各部门力量做好青年教师工作,制定好青年教师培养提高计划,将那些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及时放到教学、管理岗位上锻炼,充实教学、科研、管理骨干力量,促进他们健康快速成长。

4.积极推进“名师工程”。全面实施“1133”计划,举办骨干教师研修班,对教师专业发展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统筹安排,系统管理。加大名优教师培养力度,明确培养目标,延长培养时间,加强考核管理。通过3~5年努力,教师中达研究生水平10人,姜堰市学科带头人、名教师10名,泰州市学科带头人、名教师3名,校内名师30名。

5.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强化教育科研提高教师整体素质,采取有力措施,促使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人人参与重点课题研究(每位教师每年至少参加1—2个课题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将教学人员参与课题研究情况,纳入个人业务考核范畴,并作为评优、奖励、晋级的依据之一。

(四)完善科学化、动态性管理机制。

创新和进一步优化各项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努力实现管理目标明确化、管理工作责任化、管理过程精细化、考核评价科学化,保证学校在依法治校、民主开放、科学发展的轨道上运行。

1.建立质量管理制度。成立校级、年级两级质量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学校质量管理的目标与责任;围绕学校教学中心优化岗位设置,形成职责明确、协调顺畅的岗位体系;形成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工作流程;建立科学、明确的工作责任标准,把学校质量落实到每个岗位、落实到每个人员、落实到日常工作每个环节。

2.创新分配制度。完善评聘分开、以岗定酬、绩效挂钩、多劳多酬、优教优酬、优劳优酬、优管优酬机制,全员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自主创新能力。

3.完善岗位目标责任制。建立部门、年级组管理目标责任制,进一步理顺部门与年级的关系,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强化目标管理与考核,关注细节,注重过程,突出绩效,让学校各职能部门在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

4.实行动态人事管理模式。根据奖先促后、追求适合的原则,依据学校有关考核的综合情况,实施各层次人才合理流动,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保持学校人力资源的调配最优化。

5.构建“文化管理”格局,激发共同遵从的校园价值取向,形成“发展学校、成就未来”的清晰办学理念,优化自然环境,和谐人际环境。充分发挥教代会职能,坚持民主管理,科学决策,努力实施和谐、透明,充满文化底蕴、饱含人文关怀的智慧管理。

(五)建设交互性、数字化网络平台。

1.按照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要求,做好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让所有教师都能有效地利用信息化环境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2.加强信息化硬软件建设,实现校园数字化升级。重视硬、软件建设与改造,逐年加大信息化投入,加强网络资源建设,整合学校网络中心、电教中心和图书信息中心,建设数字化校园,实现全面的网络互动化、教学多媒体化、管理数字化;完成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实验室建设工程,建成校本资源库及课件研发制作室,使学校的信息化水平保持全市的领先水平。

3. 加强学校网站建设,不断完善校园网络平台,包括智能办公系统、教学及管理系统、家校互联系统、家长信息自动传发系统等,探究远程教育模式,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装备效能。

(六)开展全员性、草根式教育科研。

以“科研兴校”、“科研强师”为方向,规范教科研管理,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以实施教师成长三年规划、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为载体,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促进学校教科研工作进入全市先进行列。 1. 克服“功利主义”干扰,形成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制定学校教育科研发展规划,完善教科研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积极推动教科研向应用和为学校发展服务的方向转变,建立学科交*、队伍整合、资源共享的教科研体制,完善教研与教学相互融合的工作机制,创新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参与热情,营造浓厚的教科研氛围。设立教育科研专项基金,制定和完善“教科研立项制度”、“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制度”、“优秀教育教学论文奖励制度”等,鼓励教师承担或参与国家级、省市级等教科研课题研究,要求教师人人参与校本课题研究。

2. 坚持“草根研究”法宝,构建开放的教科研网络。建立直接服务于教师发展、开放式的学校教科研网络,为教师获得经常性的教学经验交流、教学协作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各类公开课、论文评比、课题研究、学科基本功大赛、专题论坛等教科研活动,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教学方法,了解教改信息,增强教师教科研意识,鼓励教师积极自觉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唤醒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和科学研究意识,形成浓郁的教科研氛围,探索教师专业发展道路,建设一支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
3. 紧扣“课堂教学”改革,回归务实的教科研本源。搭建学习平台、实践平台和反思交流平台,围绕“教学有效”“课堂高效” 开展广泛的校本专题研究。切实加强集体备课,高度重视教学反思,每个教研组结合学科的特点,针对存在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教科室要及时展示优秀的专题研讨案例,并做好论证推广工作。各年级要大胆设立 “教改试验班”,深入进行教学改革,争取在“有效课堂教学”课题研究中出成果、创特色。将教科研能力作为教师综合考评的考核内容之一,对教育教学研究成绩优异者实行重奖,从而大力推进学校教科研工作。

(七) 锤炼高品位、特色化校园文化。

文化性是学校的重要特性,是学校生命力的重要根源。一流学校必然有一流的校园文化。学校必须立足本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学习先进文化,成为文化圣地。今后几年,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生态化、人文化的学校

1.大力发展学生社团。根据学生发展兴趣、特点,鼓励、支持学生组织各类社团,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管理,使学生社团成为发展学生个人兴趣和特长的强大动力源、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成为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渠道。

2.培育高端精品文化。学校制定经典阅读计划,推荐必读、选读书目,开展经常性的读书活动。通过举办经典著作读书报告会、讨论会、读书沙龙等活动,引导学生尊重经典、亲近经典、理解经典,要求每个学生高中三年在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人文学科范围内系统、深入地阅读3~5本经典著作,并撰写读书报告。

3.优化校园文化设计。注重学校形象设计,以更生动的时代形式反映学校精神。重视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凸现学校人文特色,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将校园变成一本鲜活教材,激励师生斗志,不断地追求卓越。重视校园自然景观建设,烘托学校人文特色,将校园变成一座生态化的公园,陶冶师生性情,净化师生心灵。营造一个宏伟典雅、充满传统人文精神和现代文明气息的花园式学校,真正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4.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力。发挥示范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让学校优质教育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满足学生、家长、社会的需求。规范宣传制度,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

5.关注师生校园生活质量。构建新型的合作式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办好“职工之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全面展示教职工的才艺,充分愉悦教职工的身心。

6.办好 60周年校庆活动,弘扬学校优良传统。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建立较完备的毕业生信息库,大力宣传学校优秀毕业生。

(八)提供高质量、人性化后勤服务。

探索学校后勤社会化工作经验,加快学校后勤保障建设。多方筹集建设资金,迅速启动学生食堂新建工程和运动场升级工程,一年内建好学生食堂和运动场。

1.推进学校后勤服务改革。建立一支综合素质好、工作效率高的后勤保障队伍,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2.强化安全责任意识,营造平安和谐校园。继续完善安全工作责任制,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实行分级管理,明确岗位责任,加强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确保全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3.强化成本意识,注重精细管理,创建节约型校园。充分整合并有效利用教育教学资源,堵塞浪费漏洞,加强环节监管,做到物尽其用。

4.巩固绿色学校创建成果,争创国家级“生态校园”。重视环境育人功能,精心打造一流育人环境,努力实现绿色满校园、处处闻鸟语、四季有花香的绿化美化效果。将绿色理念拓展到教育、教学、管理各个领域,实施绿色管理、绿色德育、绿色课程和绿色后勤,构建和谐校园,实现学校和全体师生的可持续发展,真正把学校办成人民满意的学校。

四、保障监督机制
制定和实施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为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制定过程须广泛征求意见,经专家论证,教代会通过,最终形成共识。为此设立以下保障条款:
(一)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充分发挥组织、指导、协调和服务功能。规划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解决重大问题,检查规划实施的进展情况,提出指导性意见。积极寻求政府、上级教育部门、社会和家长的外部支持。
(二)机制保障
加大学校十二五规划的学习和宣传力度,使全体教职工了解规划,提升学校的凝聚力和发展力,增强执行实施规划的权威性、自觉性。各部门要通力合作,保证学校各项工作围绕此规划高效开展。充分发挥群团组织、教代会在学校民主管理方面的职能,促进校务公开。

(三)物质保障
以学校发展规划为依据,以教育教学工作为重点,科学合理的编制每年预算。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产,努力提高资产使用率。学校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课程开发、实施和管理,用于师资培训、继续教育、设施配置、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与对外交流等。开源节流,勤俭节约,充分利用有限资金创造最大效益。

② 目前初级中学老师一般如何备课,备课方式是什么

如今,学校进入又一个五年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必将是学校实现内涵式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最佳机遇期。面对教育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必须用明确的目标、清晰的思路来引领学校事业的发展,实现新的跨越,特制定学校“十二五”(2010-2015年)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全国、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为指南,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办一所真正读书的学校,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走“教育管理人本化、队伍建设专业化、教育手段现代化、育人质量素质化”的发展道路,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努力提升学校品位,更加彰显办学特色。

二、总体目标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发展”为育人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善于合作,敢于竞争,身心健康,意志品质坚强,审美情趣高尚的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坚持人本理念,倡导文化管理,打造书香校园,提升科研品位,创造学校特色,实现跨越发展,将学校办成校风端正、设施一流、理念先进、质量优良的学习型、科研型、现代化、特色化的农村优质高中,力争成功创建省四星级高中。

三、主要工作与措施

(一) 推进以学会做人为核心的育人工程。

以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为核心,关注学生优秀品质的养成、行为能力的发展和现代意识(公民意识、主人意识、创业意识)的培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特点,完善德育工作机制,讲究德育工作实效,真正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理念先进、专业过硬、责任感强、年富力强的优秀班主任队伍。完善德育考评机制,提高班主任工作实效。要进一步开展学校德育的课题研究,积极探索科学、合理、富有学校特色的育人模式,形成德育活动、德育管理和德育评价的科学体系。

2.明确德育工作主题。遵循德育工作规律,搭建主题教育平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按照学段特点确定德育主题有序推进实施,努力形成德育工作系列化、课程化、特色化。

3.拓宽德育实施渠道。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课程建设,办好家长学校,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建立“家庭—社会—学校”立体德育网络,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4.形成德育长效机制。积极围绕新课程方案的实施,狠抓学风、班风、校风建设,狠抓传统美德教育。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径,以简便易行为准则,寻找突破口,常抓不懈。经常性地开展德育案例和青少年成长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使广大教师认识到德育工作的艰巨性和价值所在。

5.打造学校德育品牌。深入实施自主德育,切实改革评价体系,真正确立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信任、尊重、理解的原则,充分实现学生的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自我调控、主动发展。办好学生业余党校,做好班干部、团干部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学生会在自主德育中的作用。

6.推行德育导师制度。按照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思想,按照教师和学生100%参与的原则,根据班级内教师数和学生数确定教师与学生的结对比例,通过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确定师生结对对象。教师负责在课外详细了解结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学生思想困惑时及时提供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制定个人成长计划,通过家访或网上交流的形式与学生家长建立共同教育的机制,对贫困生或其他特殊学生提供救助渠道,了解学生的状况,学业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全面关心学生成长。

(二)构建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和教学体系。

课程改革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改革,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更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制高点。今后5年学校坚持依法治校、科研强校方针,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构建一个充满生机活力、适应学生全面发展和特长发展的课程体系。包括课程开发和课程评价制度,选修课学生管理和成绩评价制度,教师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绩效考核制度,校本教研和教师继续教育制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制度等。

1.加大学科建设力度。打造优势学科,提升发展弱势学科,扶持薄弱学科,坚持稳步推进、适度超前的原则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进一步增加选修课在学校课程中的比例,努力推出精品课程,出版校本教材,形成学校课程特色,在全市产生较大的影响。

2.创新课堂教学策略。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促使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单一角色转向知识学习的引导者、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和学生人生发展的同行者。重视课堂模式的研究、实践与推广,努力形成校本特色,大力倡导以“学生主体参与,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建立校本课程管理与研究机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规划,分阶段、分学科、分专题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实行教师申报、学校立项、专家评审、学生试用的办法。今后5年,开发5门左右校本课程,初步建立起学生选修课程体系。

4.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不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必然导致不同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了解学生的参与、体验与感悟,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5.加强学生导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推进研究性学习。学生导师不低于教师总数的1/4,兼顾学生个人兴趣、学校办学特色和学校特殊地位等特点,结合新课程改革需要,开发学生研究性课题;结合各类竞赛,确立重点研究选题。学校保障课题研究经费,并实行分类管理。

6.促进学生特长发展。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科技教育工作,倡导和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为国家输送更多的艺体、科技及实用性人才。加强音乐、美术的课堂教学改革,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绘画、书法、音乐、诗歌等高雅艺术,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并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三)打造专业化、研究型师资队伍。

教师是课程开发的研究者、开发者与实施者。新课程实施要求教师学科知识能力专业化、教育理论素质专业化、教学实践专业化以及教学品质专业化。新课程强调教师不局限于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带动学生共同参与知识的建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点,应放在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上,应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探索、不断地突破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专业化素质,成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新型教师。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引导教师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学校培养培训体系,做好教师培训规划,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建立各层次优秀教师预备培养制度,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科带头人,努力造就一批在姜堰、泰州有影响的教学名师。

3.大力实施“青蓝工程”。成立青年教师培养领导小组,为每一位青年教师配备好教学和德育指导老师,协调各部门力量做好青年教师工作,制定好青年教师培养提高计划,将那些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及时放到教学、管理岗位上锻炼,充实教学、科研、管理骨干力量,促进他们健康快速成长。

4.积极推进“名师工程”。全面实施“1133”计划,举办骨干教师研修班,对教师专业发展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统筹安排,系统管理。加大名优教师培养力度,明确培养目标,延长培养时间,加强考核管理。通过3~5年努力,教师中达研究生水平10人,姜堰市学科带头人、名教师10名,泰州市学科带头人、名教师3名,校内名师30名。

5.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强化教育科研提高教师整体素质,采取有力措施,促使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人人参与重点课题研究(每位教师每年至少参加1—2个课题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将教学人员参与课题研究情况,纳入个人业务考核范畴,并作为评优、奖励、晋级的依据之一。

(四)完善科学化、动态性管理机制。

创新和进一步优化各项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努力实现管理目标明确化、管理工作责任化、管理过程精细化、考核评价科学化,保证学校在依法治校、民主开放、科学发展的轨道上运行。

1.建立质量管理制度。成立校级、年级两级质量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学校质量管理的目标与责任;围绕学校教学中心优化岗位设置,形成职责明确、协调顺畅的岗位体系;形成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工作流程;建立科学、明确的工作责任标准,把学校质量落实到每个岗位、落实到每个人员、落实到日常工作每个环节。

2.创新分配制度。完善评聘分开、以岗定酬、绩效挂钩、多劳多酬、优教优酬、优劳优酬、优管优酬机制,全员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自主创新能力。

3.完善岗位目标责任制。建立部门、年级组管理目标责任制,进一步理顺部门与年级的关系,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强化目标管理与考核,关注细节,注重过程,突出绩效,让学校各职能部门在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

4.实行动态人事管理模式。根据奖先促后、追求适合的原则,依据学校有关考核的综合情况,实施各层次人才合理流动,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保持学校人力资源的调配最优化。

5.构建“文化管理”格局,激发共同遵从的校园价值取向,形成“发展学校、成就未来”的清晰办学理念,优化自然环境,和谐人际环境。充分发挥教代会职能,坚持民主管理,科学决策,努力实施和谐、透明,充满文化底蕴、饱含人文关怀的智慧管理。

(五)建设交互性、数字化网络平台。

1.按照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要求,做好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让所有教师都能有效地利用信息化环境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2.加强信息化硬软件建设,实现校园数字化升级。重视硬、软件建设与改造,逐年加大信息化投入,加强网络资源建设,整合学校网络中心、电教中心和图书信息中心,建设数字化校园,实现全面的网络互动化、教学多媒体化、管理数字化;完成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实验室建设工程,建成校本资源库及课件研发制作室,使学校的信息化水平保持全市的领先水平。

3. 加强学校网站建设,不断完善校园网络平台,包括智能办公系统、教学及管理系统、家校互联系统、家长信息自动传发系统等,探究远程教育模式,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装备效能。

(六)开展全员性、草根式教育科研。

以“科研兴校”、“科研强师”为方向,规范教科研管理,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以实施教师成长三年规划、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为载体,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促进学校教科研工作进入全市先进行列。 1. 克服“功利主义”干扰,形成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制定学校教育科研发展规划,完善教科研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积极推动教科研向应用和为学校发展服务的方向转变,建立学科交*、队伍整合、资源共享的教科研体制,完善教研与教学相互融合的工作机制,创新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参与热情,营造浓厚的教科研氛围。设立教育科研专项基金,制定和完善“教科研立项制度”、“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制度”、“优秀教育教学论文奖励制度”等,鼓励教师承担或参与国家级、省市级等教科研课题研究,要求教师人人参与校本课题研究。

2. 坚持“草根研究”法宝,构建开放的教科研网络。建立直接服务于教师发展、开放式的学校教科研网络,为教师获得经常性的教学经验交流、教学协作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各类公开课、论文评比、课题研究、学科基本功大赛、专题论坛等教科研活动,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教学方法,了解教改信息,增强教师教科研意识,鼓励教师积极自觉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唤醒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和科学研究意识,形成浓郁的教科研氛围,探索教师专业发展道路,建设一支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
3. 紧扣“课堂教学”改革,回归务实的教科研本源。搭建学习平台、实践平台和反思交流平台,围绕“教学有效”“课堂高效” 开展广泛的校本专题研究。切实加强集体备课,高度重视教学反思,每个教研组结合学科的特点,针对存在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教科室要及时展示优秀的专题研讨案例,并做好论证推广工作。各年级要大胆设立 “教改试验班”,深入进行教学改革,争取在“有效课堂教学”课题研究中出成果、创特色。将教科研能力作为教师综合考评的考核内容之一,对教育教学研究成绩优异者实行重奖,从而大力推进学校教科研工作。

(七) 锤炼高品位、特色化校园文化。

文化性是学校的重要特性,是学校生命力的重要根源。一流学校必然有一流的校园文化。学校必须立足本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学习先进文化,成为文化圣地。今后几年,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生态化、人文化的学校

1.大力发展学生社团。根据学生发展兴趣、特点,鼓励、支持学生组织各类社团,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管理,使学生社团成为发展学生个人兴趣和特长的强大动力源、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成为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渠道。

2.培育高端精品文化。学校制定经典阅读计划,推荐必读、选读书目,开展经常性的读书活动。通过举办经典著作读书报告会、讨论会、读书沙龙等活动,引导学生尊重经典、亲近经典、理解经典,要求每个学生高中三年在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人文学科范围内系统、深入地阅读3~5本经典著作,并撰写读书报告。

3.优化校园文化设计。注重学校形象设计,以更生动的时代形式反映学校精神。重视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凸现学校人文特色,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将校园变成一本鲜活教材,激励师生斗志,不断地追求卓越。重视校园自然景观建设,烘托学校人文特色,将校园变成一座生态化的公园,陶冶师生性情,净化师生心灵。营造一个宏伟典雅、充满传统人文精神和现代文明气息的花园式学校,真正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4.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力。发挥示范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让学校优质教育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满足学生、家长、社会的需求。规范宣传制度,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

5.关注师生校园生活质量。构建新型的合作式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办好“职工之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全面展示教职工的才艺,充分愉悦教职工的身心。

6.办好 60周年校庆活动,弘扬学校优良传统。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建立较完备的毕业生信息库,大力宣传学校优秀毕业生。

(八)提供高质量、人性化后勤服务。

探索学校后勤社会化工作经验,加快学校后勤保障建设。多方筹集建设资金,迅速启动学生食堂新建工程和运动场升级工程,一年内建好学生食堂和运动场。

1.推进学校后勤服务改革。建立一支综合素质好、工作效率高的后勤保障队伍,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2.强化安全责任意识,营造平安和谐校园。继续完善安全工作责任制,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实行分级管理,明确岗位责任,加强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确保全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3.强化成本意识,注重精细管理,创建节约型校园。充分整合并有效利用教育教学资源,堵塞浪费漏洞,加强环节监管,做到物尽其用。

4.巩固绿色学校创建成果,争创国家级“生态校园”。重视环境育人功能,精心打造一流育人环境,努力实现绿色满校园、处处闻鸟语、四季有花香的绿化美化效果。将绿色理念拓展到教育、教学、管理各个领域,实施绿色管理、绿色德育、绿色课程和绿色后勤,构建和谐校园,实现学校和全体师生的可持续发展,真正把学校办成人民满意的学校。

四、保障监督机制
制定和实施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为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制定过程须广泛征求意见,经专家论证,教代会通过,最终形成共识。为此设立以下保障条款:
(一)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充分发挥组织、指导、协调和服务功能。规划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解决重大问题,检查规划实施的进展情况,提出指导性意见。积极寻求政府、上级教育部门、社会和家长的外部支持。
(二)机制保障
加大学校十二五规划的学习和宣传力度,使全体教职工了解规划,提升学校的凝聚力和发展力,增强执行实施规划的权威性、自觉性。各部门要通力合作,保证学校各项工作围绕此规划高效开展。充分发挥群团组织、教代会在学校民主管理方面的职能,促进校务公开。

(三)物质保障
以学校发展规划为依据,以教育教学工作为重点,科学合理的编制每年预算。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产,努力提高资产使用率。学校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课程开发、实施和管理,用于师资培训、继续教育、设施配置、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与对外交流等。开源节流,勤俭节约,充分利用有限资金创造最大效益。

③ 我是郑州市的,郑东新区的聚源路小学教学质量和综合素质怎么样呀

学校 的教学质量那是很好的 老师的素质很好

郑东新区聚源路小学王春喜校长荣膺全国百名优秀校长称号

12月8日,从刚刚结束的第四届全国优秀班主任、优秀校长颁奖大会暨纪念改革开放30年教育发展论坛传来喜讯: 郑东新区聚源路小学王春喜校长喜获“第四届全国百名优秀校长”称号。本次大会由中国教育学会和团中央《辅导员》杂志社联合举办,全国人大、教育部和中国教育学会的领导出席了会议。

聚源路小学以建设“高标准、高素质、高品位”的学校为教育理念,以“做家长之所想,教学生之所需”为指导,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学校的办学特色深受学生喜欢、家长欢迎和社会赞誉: 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在职进修,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培养教师;加强师德建设,成立师德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师德档案。二是重视课堂教学质量。引导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改进、自我完善,逐步形成教师改进课堂教学行为的长效机制和工作制度;开展校本研究工作,形成“个人备课----组内研讨----上课、听课----集体评课----课后反思----形成案例”的研究机制。三是开展特色课程和活动。除国家课程外,还开设了特色英语、经典国学、写字教学,阅读与欣赏、心理健康、综合实践、民族礼仪等教学活动;并开展 “快乐作文讲座”、“第一届双胞胎文化节”、“秋季趣味运动会”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特色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四是家校合力,共同发展学校教育。通过举办学校开放日、召开学生家长会、设立校长信箱等形式,初步形成了家校教育网络。

④ 针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院系应该建立什么样的长效机制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的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健康发展。校领导在放暑假时就安排在假期思考对学校的发展由和好的意见?我认为应
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切实抓好队伍建设,不断提升队伍素质

1、切实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学校成立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师德师

风建设的规章制度,严格规范教师的师德行为和品行操守,
学校结合实际、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师德师风教育。

2、切实加强教师业务学习。一是落实好教师的培训;二是落实好教研学习
制度,做到业务学习有计划、有专题发言人、有专题发言稿存档、有记载;三是
落实好教师自学,每位教师建立业务学习摘记本,并注重实用、真实,克服流于
形式现象。

3、切实加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管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
用。

4、切实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和教育教学技能。

5、切实抓好教学管理人员和英语、美术、音乐、体育、自然、科学、计算
机等专任教师的专业培训工作,提高专业水平。
6、切实做好教师合理分配、流动,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师资源
(二)落实教学管理制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学期初,学校要组织教师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出详尽的、切实可行的学科教学、教研工作计划,合理安排各种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应重点解决以下几个
问题:
(1)认真学习研究各学科课程标准,吃透课标精神,把握教学方向,明确
各学科教学总体要求。
(2)结合各年级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题性研究,如起始年级的衔接问
题、毕业年级的复习问题、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问题等等。
(三)抓常规,规范教学行为。
教学常规管理是学校管理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要转变观念,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和质量意识,对教师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成绩的考核与评价等教学基本环节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并建立考评制度,严格考核办法,把教师教学常规工作业绩与年度考核、评优、评模、评职等挂钩。

⑤ 如何提高自身网络素养

一、积极进取,提高班主任的“网络素质”
网络作为新生事物往往让老班主任望而却步,因此大多数班主任对学生上网问题避而不谈,怕讲错会引起学生笑话;
或缺乏对网络的认识,坚决反对学生上网,称上网和玩电子游戏机一样只会消磨时光。
这是两个极端的做法,都不可取。
班主任应该具备以下“网络素质”。
1.了解、掌握一些简单的网络知识。
首先要学会电脑的基本操作,特别是青年教师,打字、windows操作、利用电脑备课是必修之课。
其次,要了解一些网络术语,如域名、虚拟社区、搜索引擎、防火墙等等。
积极参加电脑等级考试,也是促使自己掌握电脑知识的一种途径。
2.学会上网获取信息、收发邮件、下载软件,对教育、艺术、游戏、聊天等网络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将自己或学生有关的网站点收入收藏夹。
3. 学会利用网络搜集教育资料,如教育新闻、教育论文、心理咨询资料等等,这些都有助于班主任的工作。
只有自身具备了上网知识和上网经验,才会与学生在网络方面有共同题,才有发言权,才能与学生交流。
二、社会、家庭、学校齐配合,还给青少年网络上的一片“净土”。
顺德市政府在整顿电子游戏机室方面已经加大力度,目前,顺德市的电子游戏机室已由几百家减少到50多家,而且,都在电子游戏机室里,张贴“非节假日不接待中小学生”的字样。
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网,象雨后春荀,纷纷开业。
个人认为,政府、工商管理部门应规范网的经营行为,安装能够过滤网络色情与暴力的防火墙软件等。
其次,学校与家长密切配合,特别是让家长也了解网络的基本知识,一般家长都有一种“望子成龙”的心理,为了让孩子学好电脑,几千块钱掏出来买台电脑,都是毫无怨言。
但许多家长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对网络知识缺乏了解,或是由于工作繁忙的关系,对孩子在家电脑的使用,缺乏监控。
班主任应该利用家长会等机会,向家长们介绍一些简单的网络知识,学校或者安排一部分家长回校,听一下电脑课,了解自己的子女在学校学习电脑的情况,提高家长的网络认识,才能有效地引导的子女正确对待上网。

⑥ 学本式课堂教学模式之教师如何备课

学本式教学复模式就是课堂上制关注学习的主体,引导学习者主动参与课堂活动,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各类学习活动,避免教师一言堂,让学生在做中学。

⑦ 如何建立高效课堂长效机制

一、指导思想:
以“惜时增效轻负高效”工作精神为指导,以规范办学行为为前提,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努力开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1、持续有效原则。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和中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坚持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以切实解决教学管理和教学环节中的无效和低效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从教学中来,一切回到教学中去。
2、循序渐进原则。坚持立足校情、科情、班情、师情、生情,整体推进,缩小差距,有序展开的方法,在保持教学工作常态有序进行的前提下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
3、提升发展原则。既关注学生学业、学科、班级、年级之间的均衡发展,又关注教师专业成长;既突出学生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又注重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和发展;既加大薄弱班级或薄弱学科有效帮扶力度,又加强先进班级或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既面向全体学生,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基本要素:
高效课堂有六个基本要素:一、课堂的有效组织是基础;二、目标的有效达成是关键;三、教师的课改素养是保障;(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以发展为核心);四、学生的基本学力是根本(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方法,形成了能力,有成功的体验);五、当堂测评效果要好(面向全体);六、课后学生负担要轻。
四、主要途径:
(一)研读课标,把握方向
课标是标准,课本是范例,教什么怎样教,都要以新课标为准,课本给我们提供的是素材,教学应围绕着课标展开。学校把教师的课标研读始终作为每学期业务学习的头等大事来抓,人人配发课程标准,学初命制课标测试卷,修订完善学段知识网络。每期开学校本培训时进行。
(二)“三级”解说,通读教材
教材的“三级”解说,即解说学段教材、解说单元教材、解说课时教材。
教师在学习课标的基础上,仔细研读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的结构体系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特点、内容和要求,提高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的能力,探索进行教材教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策略,按照新的课程理念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从而把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为提高课堂效率奠定基础。
学段教材解说——学期初,教师研读课标,通读教材,把握教材的特点、内容和要求,领会教材的结构体系和编写意图,绘制系统知识树,分科解说教材,达到人人对整册教材都能熟稔于心,系统把握。此环节由备课组长或骨干教师负责实施,开学两周内完成。
单元教材解说——骨干教师主说单元教材,依据绘制的单元知识树,明确单元的知识目标、重难点等,探讨课与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学情,设计教法,周六分科说下周单元教材。
课时教材解说——同年级同学科的任教教师,每周说课研讨两次。主说教师要充分准备,写好说课稿,主说人必须依稿说课,要说透三点:(1)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教什么),(2)实现目标的策略(怎么教),(3)有效评价(教的怎样?)。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导学案进行修改补充。每周说课时间解说课时教材,周一解说周二、三教材,周三解说周四、五、下周一教材。教材解说务必做到两有:一有教材解说稿;二有教材解说课件。
(三)四课研讨,聚焦课堂
实行“全员推门研讨课、组内常态研讨课、校级主题研讨课、对外交流研讨课”四课研讨,突出全员性、常态性、示范性、成果性四大主题。
全员推门研讨课突出解决好高效常态课堂。实行三二一听课计划,即教学领导每周听课不少于三节,年级领导每周听课不少二节,备课组长、班主任、考试成绩位于年级后四分之一的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一节,提倡教师人人推门听课学习;组内常态研讨课突出解决好达标教师提级,突出同课异构,落实以赛促改,隔周进行;校级主题研讨课突出解决好教学标兵及能手的引领,突出模式灵活运用,名师骨干观摩,典型课例公开研讨三个主题,加快以评促改进程,坚持借班上课,试行主备试教,周周进行;对外交流研讨课突出解决好校际之间的同课异构,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四)注重反思,自我完善
坚持写好学案反思,学案反思可以从课前反思、课后反思、课间反思、教后反思某一方面进行撰写,教务处周周专项检查,并定期做好优秀反思汇集通报工作。
坚持写好课例反思,只要做课,就有课例分析已成为教师的良好习惯。课例分析应充分体现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反思,并附上课前后的学案,教科室在中考前后定时举行优秀课例分析展评活动。
(五)主题论坛,碰撞提升
开展任课教师讲学、备课组长讲研活动,讲学活动由任课教师着重围绕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科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展开,讲研活动由备课组长着重围绕课堂高效的途径和方法展开,每周三业务会议时由各年级负责实施。
开展周六主题论坛活动。围绕认真研讨“高效课堂的功夫到底花在哪里?”“课内外教和学的低效现象有哪些?”“高效课堂如何实现常态运行?如何建立长效机制?”等课改问题,人人发表意见,形成书面材料。备课组长推荐,年级组初审,教科室把关确定参加周六论坛人选,每月举行一次。
(六)“优化”“修炼”,提升素养
1、加强制度建设,为“优化”提供保障。出台了《优化常规教学实施方案》,强化了教学常规的三级评定,使常规管理更加经常化、制度化;出台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意见》,强化教研工作常规化,完善了《星级备课组考评办法》,进一步加强教研工作的组织、开展。
2、实施流程管理,优化导学案。我校导学案的流程:“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个人复备---课前复案---教后反思”。年级组和备课组长要严格按照导学案产生的流程加强组织,细化管理。
3、优化作业设计,严控作业负担。严格按照“精选、精评、精析、分层”的原则,严格遵守市一中作业布置的相关规定,实施班级作业日志,严格落实作业三级管理机制,形成了作业公示、把关、处理一条龙的体制。
4、提升学生素养,为课改奠定坚实基础。
(1)强化两本一分,全力提高学生的四种素养。“两本”即语文、英语预习本,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纠错本,功在平时,贵在坚持;“一分”即课堂实践分,做在平时,贵在实效。抓住学初有利时机,明确要求,加强检查,多途径、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述能力,合作能力,自信人格四种素养。
(2)培养五种习惯,养成三种品质。五种习惯即课前准备、认真听讲、独立作业、坚持预习、及时补错的习惯。三种品质即有计划、多提问、讲方法。由任课教师组织实施,教务处做好检查、讲评。
(3)建立学习小组,形成互助机制。学初按成绩好差、个性互补的原则合理搭配,在课堂实践分、作业、纠错、检测等方面,年级要加强小组的考评工作,增强小组的凝聚力,提高小组的整体成绩,实现合作共赢,力求人人进步。每期中、末考后做好优秀学习小组的表彰工作。
(4)激发兴趣,促进自主学习。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利用主题班会课、小组竞争、互相挑战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利用学科学法指导会,学科组长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班级优生学法交流会,坚持培养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5、修炼八项内功,为有效教学提供保障
教材运用:学习目标的制定要符合课标要求,要符合学情实际,要有鲜明的三个维度。同时,教师能用学生的眼光审视教材,并找准节与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教学起点,科学、合理地用好教材。教师熟练的驾驭教材和整合教材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
教学设计: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力求达到学生学到知识、方法,形成了能力,有成功的体验,能质疑问难。教法的设计力求突出重点、难点,学法的设计力求自主、合作、探究并行,问题的设计力求激活思维,训练的设计力求对点强化,举一反三,学情的设计力求找准最近发展区,作业的设计力求学生会学,时间的分配力求讲、学、清更加合理。
教师讲解:讲解力求讲的是思路、联系、方法、衔接点、所以然,追问能使学生深入思考,点拨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总结能使学生发现规律,提升能使学生更好探究。既不缺失讲解,也不过度讲解。
模式活用:课堂模式是整体优化课堂结构的有效载体,各学科要坚持用模,主动开发不同课型的灵活运用,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为高效的常态课堂奠定基础。
发动学生:课堂上学生动,则万事兴。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动口——能表述、能交流、能合作;动手——做做、演演、写写、测测;动脑——看,捕捉信息,想,仔细观察,得,发现规律,用,学以致用;动情——愉悦的情感,成功的体验。
课堂测评:面向全体,当堂检测,发现问题,有效堂清。测评应该先做后评,纠正错误应按:自主纠、一对一互纠、组内纠、班级纠的层面进行。
课堂管理:第一,坚持课堂管理目标原则。第二,努力构建平等、民主的管理机制,创设宽松、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课堂管理。第三,注重过程管理。过去的课堂管理是一种结果管理,更多地关注程式化的问题解决,只管教不管学。
课题研究:牢固树立“问题即课题”的研究思想,一方面加大自主合作五步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实实在在地开展好学初各学科既定课题的探索和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为高效课堂注入活水。
五、建立健全机制,为“高效课堂”保驾护航
1、创新机制。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勇于创新,在创新中总结经验教训。如校级主题研讨课,逐步进行借班上课尝试,成功之后,又进一步让上课教师备课组先说课、班级试教、组内研讨、最后再借班上课,确保上出一堂高质量的校级研讨课。在打造“高效课堂”过程中,要不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2、健全指导机制。校级领导包年级,中层领导包学科,深入到备课组进行说课、检查导学案、听评研讨课,全程参与各种教研活动,确保常规教学向“高效课堂”迈进。学科主任(中层本学科领导兼任)与备课组长组成的学科指导委员会,把握学科航向,不断深入解决课改问题。
3、完善交流机制。多级交流,多重思想碰撞。利用周三晚进行“班主任讲班、备课组长讲研、任课教师讲学”年级内部交流,利用周六“教研论坛”进行校级交流,利用“请进来、走出去”进行校外交流,相互学习,开阔视野,不断进步。进一步把课改资源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整合提炼,让多媒体教学手段在高校课堂中发挥优势,并适时进行经验成果总结,交流展示并推广。
4、建立评价机制。认真学习“高效课堂”的评价指导意见和学科评价标准,制订我校《高效课堂评价标准和监测考核办法》,让教师学有方向,重在落实,不断引导教师走向高效。定期进行评教评学,每月进行一次学生评教评学,从师生关系、课堂投入度、作业布置与批改等方面了解课堂情况反馈,促进教师教学。每半期进行一次家长评校,从家长层面对学校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家校密切合作。
5、奖惩机制。对课堂高效、作业精选、成绩优异的教师,在评优表模、职称晋级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并把“高效课堂”纳入评优表模意见,作为一项重要条件考核。对“高效课堂”未达标教师要在绩效工资中予以体现。
通过建立健全各种机制,使“高效课堂”不留盲区,从年级到班级再到学科,全员行动,形成合力,均衡发展。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负担减下来,素质提上去,在“高效课堂”中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阅读全文

与备课长效机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语文长城课程导学 浏览:795
公办和教办 浏览:69
上海高职院校公办 浏览:949
廉江市第九小学校长 浏览:264
1984年小学5年级几门课程 浏览:536
中小学生物考试总分 浏览:582
运城小学入学难吗 浏览:245
中小学劳技活动制度 浏览:328
大祥区公办幼儿园 浏览:909
2019宁波中小学生招生 浏览:887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教法分析 浏览:500
学习小升初 浏览:523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知识点讲解 浏览:65
小升初美术试题及答案 浏览:513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浏览:244
小升初语文附加题 浏览:93
育才中学公办 浏览:616
小学书法公开课教案 浏览:751
陪伴中考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87
教师节金 浏览: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