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育 > 教学设计方案情感与价值观

教学设计方案情感与价值观

发布时间:2021-03-14 13:16:14

⑴ 如何落实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三维目标

一整天都在看老师们发的文章和交的作业,发现很多的老师对三维目标的理解上还存在很多疑惑,大都没有跳出旧的知识、能力、思想教育目标的窠臼。新课程改革,其中最明显和给老师们冲击最大的就是三维目标的提出,而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的目标,看似很好理解,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无非是旧的思想教育目标的简单扩大化,这样理解就太窄了。那么如何来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目标呢?我谈一下个人的拙见。

作为国家的教育课程,其中国家意志的东西是不可能删除的,所以我们肯定,情感态度价值观包含着旧课程当中思想教育目标的方面。但是作为历史这样的一个人文学科来讲,历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以古知今,服务人生。我们的教育当中给学生的是学生将来发展的基础,包括知识基础、能力基础,更包括道德基础和价值观的基础,一言以蔽之,就是要为学生将来的全方位的发展打下基础,要面向学生的未来,用本着为学生终生服务的态度,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因此我们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时候,也要从的多个角度全方位立体地去理解。如果只是把它理解成为简单的思想教育的扩大,就会限制我们的视野,而没有更高的立体的视野,我们有效的历史教学也就无从谈起。

老师们还有一个误区,就是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看成是分散的三个逐渐递进的层次,或者认为知识与能力是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础,过程与方法是达到的方法。新课程中的三维目标它是一个东西的三个维度,通俗一点说就是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我们不能将他们割裂开来,变成三个叠加的面,而是要把握他们之间的联系,作成一个立体的稳固的三棱体。我们在平时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每一个知识点,都要从这三个维度来加以考虑。一个知识点,可能三个方面的目标都有,也可能只有其中的两个,也可能只有其中的一个。

既然很多知识点都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那么一节课中不同的知识点可能就有不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这样的情况我们如何来处理呢?我们要把握该课的核心价值观或者说核心的思想。教科书的编写者在编写的时候之所以把这些内容放在一节课当中,是有他们的原则和思考的,而且这一节课和整个单元的目标甚至整个模块的目标都是密切联系的。我们老师在备课(备教科书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但决不是全部)的时候,第一步就是要体会教科书编写者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教科书的编写者要通过这节课的内容希望学生得到的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然后老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或者延续编者的想法,或者有自己的理解。我们举例来说明:《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这一课,主要是讲了三个制度,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综观这一课,我们可以提炼出该课的核心点,就是一个词:稳定。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禅让后期,早期的禅让遗风已经不复存在,围绕禅让出现激烈的争斗,为了维持一个稳定的局面,不能再实行不论何姓都可以做王的禅让制,而只让一个姓的人来当。虽然只有一个姓的人可以当君主,但是同姓之间的众多子嗣也会因为争夺君主而起争斗,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嫡长子继承制的分封制就应运而生了。随着分封延续,大宗小宗日益增多,为了维持稳定的局面,宗法制也开始出现。而围绕这些制度产生的礼乐制度,以及孔子等人的思想中的等级观念,同样都是为了服务与稳定这个目标。

那么此时我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就很明显了。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正是这样稳定的局面,才保证我们中国的发展,保证了我们在古代世界里的地位。夏、商、西周的这些政治制度是我们的创造,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再进一步联系现在,和谐社会的提出,稳定是压倒一切的等提法,这些理论在学生的心目当中就不在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有理有据的必须。这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和我们旧教材当中的,诸如是为了更好的维护他们自己的统治等这样的目标相比,高低立现。

我们要更好地把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首先需要老师们教育理念上有一个大的突破,真正把学生看成是有血有肉的,有独立思想的人,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多给他们一些真善美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是学生终生发展受用无穷的。可能若干年后,具体的史实学生已经忘记了,但是这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东西却会一直在对他起着作用。其次,老师要在专业上不断加强。新课程下,对历史的学习是民主的,老师讲授的实际上是自己理解的历史。而历史专业的功底很大程度上又影响着老师对历史的理解,而做为指导者的老师不论在理解上还是在史实上是要高于学生的。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只有不断加强对历史专业的学习,才能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在更高的层面上找到内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能更好的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1.结合你的学科特点谈谈你对三维目标的理解。

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理念的一个目标概念。它全面、正确地概括了教学目标的内涵和外延,从教育科学的角度,审阅和描述了教学目标的合成与区分、作用与地位、达成与效力。有利于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全面贯彻和落实。

知识和技能,是三维目标的核心,它具有相对的显现性,知识的丰富或贫乏,技能强或弱,对于学生而言,是客观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对于教育者而言,在教育测量和评价中易于操作。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显然是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最大优化。因此,放置在义务教育语文教学过程中,就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制订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要求,根据听、说、读、写等内容,把握相应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要把握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融为一体,循序渐进,交替上升;要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确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在教学实施中,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习得受到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包括学习习惯、学习过程等行为的影响。

过程和方法,是伴随着知识技能的学习而产生的行为、意志和倾向,是三维目标的灵魂。知识技能的习得,有赖于建立在良好的方法和一定的过程中之中。良好的方法是经过长期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包括经验、习惯等,是个人宝贵的财富。学习不同的知识技能,应具相应的方法和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就是要遵循学习语文的规律和方法。如在诗歌鉴赏教学中,要养成学生阅读诗歌的爱好和愿望;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等。

要根据语文教育的特点,重视语文的熏陶和感染作用,让学生体验和感悟语言;要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过程,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语文材料,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留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建立跨学科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拓宽学习语文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学科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知识和能力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客观反映和主观判定与取舍,具有行为意志的倾向性,相对隐秘性。往往不能就使用一种模式或手段进行测量,属于世界观、价值观的范畴,即语文学科而言是思想性、人文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教育。从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出发,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服务祖国、服务人民,并努力学习,克服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在学习《我与地坛》一文时,人应该在杨面对挫折和困难?如何做一个对社会、对人类有所作为的人?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要通过学习课文内容,理解内容,引导学生具有同情心和爱心,具有批判不公平的社会制度,建立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意识。

2.教学实践中你是如何处理过程与结论的关系以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我是教语文的,现就我在实践中一点看法和大家一起交流。语文教学 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更是一个情感参与、培养、发展的过程。 那么,如何能拨动学生情感的弦,让学生的情感真正投入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呢?以下是我的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以情诱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如能创设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可以诱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我在课堂上时刻注意情感陶冶,如一声亲切的称呼,一道期待的目光,一个充满爱意的微笑。课堂教学是师生间心灵情感相互沟通、相互感染的过程,教师是影响学生最积极、活跃的因素。因此,教师一踏进教室就应精神饱满、面带微笑,用和蔼慈祥的目光注视全体同学,让每位同学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被关注的,从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自身的情感表现和投入,对每一位学生给予一份信任,用自己敬业爱生的精神潜移默化的感染他们。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为此,教师必须树立威信,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成语“爱屋及乌”比喻爱一个人会连带爱与他有关的事物。同样,如果学生对老师产生良好的情感,则一定会迁移到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中,形成一股积极的教育力量。因此,教师应当从思想、生活、学习上关心学生,“以情感人,以情动情”,二者共振才能使情感共鸣,学生的潜能、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要寻找每位学生的闪光点,多说鼓励、表扬的话语,少训斥,少批评,这无疑会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二、以境孕情。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不应长时间站在讲台上,高谈阔论,而应走下讲台,融于学生周围。另外还可免去一些“规矩”:如在注意力基本集中的前提下,不必个个正襟危坐;举手不必有统一的姿势……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以孕育学生的学习热情。老师要甩掉“师道尊严”的架子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把自己是“组织者”、“指导者”的位置摆得很正,却很难真正做到“参与”与“合作”。教师在课堂上要经常把腰“弯一弯”,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师生进行着愉悦、真诚地合作,使整个课堂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是非的裁决者”,而是学生中的一员,是他们的朋友,是和他们一起探索知识奥秘的合作者。

三、以知促情 数学学习不仅是一种认知过程,而且是伴随认知过程的情感发展的过程,同时情感的发展也必将促进思维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中的情感因素,构筑学生的情感基石,达到知情结合、情理交融的教学境界。愉快的情绪体验可以使感知敏锐,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反之,则使情绪紧张,苦闷,影响认知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情感的作用,使学生感到学习是愉快的事。

四、以实践动情 激发学习动机,产生积极的情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中,许多教师创造了富有情趣的教法,这些教学方法也常使学生兴趣盎然,从中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收到事半功倍的授课效果。学习激情,生命的能量就会在这样的呼唤下爆发释放,惊喜和奇迹就会在这样的呼唤下孕育、诞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从实际生活中抽出语文问题,善于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抓住典型例题,进行引申扩展,编拟出将课本知识隐匿其中的实际应用问题。如此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语文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并应用于现实的。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从而形成学语文呢、用语文的良好意识,也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3.谈谈你在教学中是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

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的三大目标之一,语文教学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做法是:

一是在精讲细读中,使学生认识真、善、美。语文学习通过对文本的研读,把握文本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例如学习《荷塘月色》,让学生在发福反复的阅读中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所流露出的那种淡淡的哀愁以及荷塘月色的宁静美;学习《沁园春长沙》,在发福反复的诵读中学习作者对祖国壮美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学习作者作为无偿借记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迈情怀。

二是在激扬文字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涵养。文字文本是作家思想的载体,传达着作者的喜怒哀乐。学习《过秦论》,在反复的诵读中,让学生体会作者排比、对比等动中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在整齐划一、铿锵有力的排比句式中所传达出的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叹,从而使学生懂得“仁义不施,攻守之势义演异焉”的道理,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三是在博览群书中,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通过阅读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读唐诗度读宋词,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壮美,读四大古典名著,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凡有所读,必有所获。

4.用自己的课例或案例说明教学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

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对于语文教学来说:

(1)在知识与能力的教学中,重视知识的产生、发展、应用、再发展;重视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与方法选择的意义,授学生以“渔”;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与自觉性。

(2)把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的教学之中。重视教与学的方式的配合;重视学生活动与训练的设计;重视知识的探究过程;重视交流与互动。

(3)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融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的过程之中。那么最重要的是重视情境创设与榜样的力量。让他们在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总之,我认为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三维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不能分割。

5.谈谈学习本主题(可以针对整个主题或其中的一个问题)的体会、收获以及意见

新课程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是对传统教学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是课堂教学对受教育者在思想品德、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进行的整体的、统一的、全面的素质教育。其核心目的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也是对人的价值和濳能的承认和尊重。体现了教育要以人为本,教学要尊重个性差异的现代教学理念,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体现了人文性、探究性、实践性、情感性,要求师生在平等、互动、和谐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和增强技能;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素质和发展学生的智力素质的有机结合。

新课程教学把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和培养充满个性特征的个体活动及良好的思维品质放在第一位,以激励鞭策为手段,以学生的有效思维、活动为核心,以训练表现为主线。更能调控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充分重视了学生的活动与探究、评价与表现,具有更多关注社会、留心生活、先进实用、强化素质的特点。

新课程教学中要把握好“三维”目标的实施,要着重调好课堂教学中的 “实”与“活”;“承”与“新”两对教学艺术。

一、“实”与“活”的关系

传统的课堂教学追求“双基”的落实,“求实”、“求稳”是其主要特征。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也有明显的不足,那就是学生学得太“死”,太封闭。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各项潜能的发展,即生动活泼的生命发展过程。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倡导让学生“动”起来, “活”起来。如何让课堂“活”起来?我们采用了如:让问题进课堂;让合作学习进课堂;让多媒体技术进课堂;让民主的师生关系进课堂的方法。

课堂教学的 “实” 与“活”是一对矛盾,相生相克,相辅相成。求“实”,不是搞“死”,求“活”,不是搞“乱”。 求“实”不能以丧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为代价,不能以压抑学生的愉快体验、积极思考为代价;求“活”,不是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活动形式的花样翻新。而是追求学生脑力劳动的适度紧张,思维活跃,体验加深,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提高效率。课堂教学要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

二、“承”与“新” 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的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精讲多练也不会过时,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都离不开一定量的训练。当然,多练的“多”要有一个合适的度;至于讲授法,也会永远使用下去,讲得太多太滥固然要改,但该讲的不讲也不行。 我们要很好学习、理解新课改的支撑理论,同时也要了解民族教育教学的优良传统,拿“死记硬背”来说,过分的做当然不好,但必要的“死记硬背”还是需要,我们在小学背的一些优美的古诗词,不求理解,背下来可以终身受用,如果以为我们如今拥有巨大的信息贮存和传播能力,记忆力就不用了,那将是很危险的。所有专家都认为,应该从幼年开始就训练记忆力,而且在学校中取消一些被看作让人厌倦的传统训练是不当的。

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继承是创新的源头活水;创新也离不开继承,创新以继承为基础,继承以创新为方向。这是辩证法。对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也需要讲一点辩证法。当然我们在教学中也不能守旧不改,要敢于实践,摸着石头过河,大胆突破,这是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摇篮;也要不断反思,沿着渠道找方,善于总结,这是提高自己水平最有效的途径。只有这样才是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才会不继发展,才会有创新的后劲。

新课程课堂教学关系到一代又一代学生的质量和发展,我们必须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既热情倾注,又冷静面对;既大胆前行,又稳妥探求,保证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落实。

⑵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包含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吗

是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说法会适当改变,而且三者的界限不是很明显。

⑶ 数学教学设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写

教学设计里面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就是通过所讲解的内容能够给学生带去什么方面的能力锻炼,或者可以给予学生什么样的启示

⑷ 教学活动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方法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新课标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具有全面性:教学中要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要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培养;既发展学生强健的体魄,又培养其高尚完善的人格;既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又努力发展其个性。因此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在课程实施中三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核心,通过相互渗透构成了生物课程总目标的完整结构体系。所以,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有机融合,不能将其单独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设计和实施。新课标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正确的自然观,世界观的形成;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养成;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决策;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等。而这个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将这个目标贯穿整个课程的始终,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统揽全局,进行适当的规划,精心的布置,将其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下面阐述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方法。1 紧密联系教材,依托教材开展情感教育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包括课内、课外运用多种活动形式和媒体等等。本人认为,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该充分利用好手头的资源,即教材。如在讲解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这节内容时,可以把辨正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的基本原理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在学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这章内容时,将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而使学生明确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树立辩证的科学自然观。结合自然环境及生物资源惨遭破坏的一面,唤起学生的责任感、危机感,增强他们的使命感。通过介绍我国科学工作者首次合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八倍体小黑麦的成功培育,水稻杂交育种在国际上具有领先地位等等事例,说明我们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利用教材,除了应用好显性的材料外,更需要充分挖掘出隐性材料,只有这样,生物教师才能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自觉、自然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2 开展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活动中进行情感教育科学探究与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正确地把握两者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课堂教学的方向,切实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和科学知识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目标。它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为此,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思维习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如:珍爱生命,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从自然中获得美,赞美自然美;保持与发展喜欢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愿望;尊重证据和他人的劳动成果,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善始善终,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并愿意与他们合作、交流等。在完成科学探究的同时,也随之造就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美好纯净的心灵。如在第一册教材中的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在提出探究的问题过程中,要求学生要深入分析,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并小组交流,讨论问题的探究价值,最后才确定小组要探究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发现疑问、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开始环节,问题的提出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需要团队精神,需要良好的分工协作,这些都包含了大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因素,是养成一个人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感性基础。3 关注社会,联系生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生活现状,创设多种活动情境,调动、唤起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去分析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地探索,主动地发现,主动地评价,从而获得自我感知、自我陶冶、自我励行的效应,从而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育效果。在新课程的教材中,很多内容都讲述了生物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当然教师还可以收集一些生物技术应用的实例,来激发学生探究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自身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当然还可以通过一些社会问题的分析,来用生物科学的知识和观念参与到社会事务的讨论,如社会老龄化问题的探讨;当然也可以通过将所学生物知识应用到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来树立珍爱生命,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习惯,如通过对应用激素类药物的利与弊的讨论,来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激素类药物,通过各种化合物的代谢关系来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饮食等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既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教师应通过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设置教学情景,设计教学活动,来影响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陶冶高尚的情感,并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好基础。

⑸ 教学中如何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新课标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具有全面性:教学中要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要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培养;既发展学生强健的体魄,又培养其高尚完善的人格;既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又努力发展其个性。因此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在课程实施中三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核心,通过相互渗透构成了生物课程总目标的完整结构体系。所以,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有机融合,不能将其单独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设计和实施。新课标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正确的自然观,世界观的形成;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养成;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决策;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等。而这个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将这个目标贯穿整个课程的始终,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统揽全局,进行适当的规划,精心的布置,将其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下面阐述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方法。1 紧密联系教材,依托教材开展情感教育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包括课内、课外运用多种活动形式和媒体等等。本人认为,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该充分利用好手头的资源,即教材。如在讲解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这节内容时,可以把辨正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的基本原理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在学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这章内容时,将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而使学生明确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树立辩证的科学自然观。结合自然环境及生物资源惨遭破坏的一面,唤起学生的责任感、危机感,增强他们的使命感。通过介绍我国科学工作者首次合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八倍体小黑麦的成功培育,水稻杂交育种在国际上具有领先地位等等事例,说明我们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利用教材,除了应用好显性的材料外,更需要充分挖掘出隐性材料,只有这样,生物教师才能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自觉、自然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2 开展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活动中进行情感教育科学探究与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正确地把握两者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课堂教学的方向,切实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和科学知识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目标。它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为此,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思维习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如:珍爱生命,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从自然中获得美,赞美自然美;保持与发展喜欢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愿望;尊重证据和他人的劳动成果,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善始善终,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并愿意与他们合作、交流等。在完成科学探究的同时,也随之造就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美好纯净的心灵。如在第一册教材中的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在提出探究的问题过程中,要求学生要深入分析,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并小组交流,讨论问题的探究价值,最后才确定小组要探究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发现疑问、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开始环节,问题的提出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需要团队精神,需要良好的分工协作,这些都包含了大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因素,是养成一个人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感性基础。3 关注社会,联系生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生活现状,创设多种活动情境,调动、唤起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去分析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地探索,主动地发现,主动地评价,从而获得自我感知、自我陶冶、自我励行的效应,从而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育效果。在新课程的教材中,很多内容都讲述了生物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当然教师还可以收集一些生物技术应用的实例,来激发学生探究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自身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当然还可以通过一些社会问题的分析,来用生物科学的知识和观念参与到社会事务的讨论,如社会老龄化问题的探讨;当然也可以通过将所学生物知识应用到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来树立珍爱生命,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

⑹ 教学三维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含义。

对三维目标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理解

秦立富

一整天都在看老师们发的文章和交的作业,发现很多的老师对三维目标的理解上还存在很多疑惑,大都没有跳出旧的知识、能力、思想教育目标的窠臼。新课程改革,其中最明显和给老师们冲击最大的就是三维目标的提出,而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的目标,看似很好理解,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无非是旧的思想教育目标的简单扩大化,这样理解就太窄了。那么如何来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目标呢?我谈一下个人的拙见。

作为国家的教育课程,其中国家意志的东西是不可能删除的,所以我们肯定,情感态度价值观包含着旧课程当中思想教育目标的方面。但是作为历史这样的一个人文学科来讲,历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以古知今,服务人生。我们的教育当中给学生的是学生将来发展的基础,包括知识基础、能力基础,更包括道德基础和价值观的基础,一言以蔽之,就是要为学生将来的全方位的发展打下基础,要面向学生的未来,用本着为学生终生服务的态度,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因此我们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时候,也要从的多个角度全方位立体地去理解。如果只是把它理解成为简单的思想教育的扩大,就会限制我们的视野,而没有更高的立体的视野,我们有效的历史教学也就无从谈起。

老师们还有一个误区,就是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看成是分散的三个逐渐递进的层次,或者认为知识与能力是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础,过程与方法是达到的方法。新课程中的三维目标它是一个东西的三个维度,通俗一点说就是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我们不能将他们割裂开来,变成三个叠加的面,而是要把握他们之间的联系,作成一个立体的稳固的三棱体。我们在平时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每一个知识点,都要从这三个维度来加以考虑。一个知识点,可能三个方面的目标都有,也可能只有其中的两个,也可能只有其中的一个。

既然很多知识点都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那么一节课中不同的知识点可能就有不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这样的情况我们如何来处理呢?我们要把握该课的核心价值观或者说核心的思想。教科书的编写者在编写的时候之所以把这些内容放在一节课当中,是有他们的原则和思考的,而且这一节课和整个单元的目标甚至整个模块的目标都是密切联系的。我们老师在备课(备教科书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但决不是全部)的时候,第一步就是要体会教科书编写者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教科书的编写者要通过这节课的内容希望学生得到的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然后老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或者延续编者的想法,或者有自己的理解。我们举例来说明:《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这一课,主要是讲了三个制度,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综观这一课,我们可以提炼出该课的核心点,就是一个词:稳定。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禅让后期,早期的禅让遗风已经不复存在,围绕禅让出现激烈的争斗,为了维持一个稳定的局面,不能再实行不论何姓都可以做王的禅让制,而只让一个姓的人来当。虽然只有一个姓的人可以当君主,但是同姓之间的众多子嗣也会因为争夺君主而起争斗,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嫡长子继承制的分封制就应运而生了。随着分封延续,大宗小宗日益增多,为了维持稳定的局面,宗法制也开始出现。而围绕这些制度产生的礼乐制度,以及孔子等人的思想中的等级观念,同样都是为了服务与稳定这个目标。

那么此时我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就很明显了。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正是这样稳定的局面,才保证我们中国的发展,保证了我们在古代世界里的地位。夏、商、西周的这些政治制度是我们的创造,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再进一步联系现在,和谐社会的提出,稳定是压倒一切的等提法,这些理论在学生的心目当中就不在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有理有据的必须。这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和我们旧教材当中的,诸如是为了更好的维护他们自己的统治等这样的目标相比,高低立现。

我们要更好地把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首先需要老师们教育理念上有一个大的突破,真正把学生看成是有血有肉的,有独立思想的人,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多给他们一些真善美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是学生终生发展受用无穷的。可能若干年后,具体的史实学生已经忘记了,但是这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东西却会一直在对他起着作用。其次,老师要在专业上不断加强。新课程下,对历史的学习是民主的,老师讲授的实际上是自己理解的历史。而历史专业的功底很大程度上又影响着老师对历史的理解,而做为指导者的老师不论在理解上还是在史实上是要高于学生的。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只有不断加强对历史专业的学习,才能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在更高的层面上找到内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能更好的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1.结合你的学科特点谈谈你对三维目标的理解。

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理念的一个目标概念。它全面、正确地概括了教学目标的内涵和外延,从教育科学的角度,审阅和描述了教学目标的合成与区分、作用与地位、达成与效力。有利于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全面贯彻和落实。

知识和技能,是三维目标的核心,它具有相对的显现性,知识的丰富或贫乏,技能强或弱,对于学生而言,是客观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对于教育者而言,在教育测量和评价中易于操作。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显然是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最大优化。因此,放置在义务教育语文教学过程中,就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制订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要求,根据听、说、读、写等内容,把握相应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要把握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融为一体,循序渐进,交替上升;要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确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在教学实施中,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习得受到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包括学习习惯、学习过程等行为的影响。

过程和方法,是伴随着知识技能的学习而产生的行为、意志和倾向,是三维目标的灵魂。知识技能的习得,有赖于建立在良好的方法和一定的过程中之中。良好的方法是经过长期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包括经验、习惯等,是个人宝贵的财富。学习不同的知识技能,应具相应的方法和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就是要遵循学习语文的规律和方法。如在诗歌鉴赏教学中,要养成学生阅读诗歌的爱好和愿望;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等。

要根据语文教育的特点,重视语文的熏陶和感染作用,让学生体验和感悟语言;要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过程,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语文材料,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留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建立跨学科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拓宽学习语文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学科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知识和能力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客观反映和主观判定与取舍,具有行为意志的倾向性,相对隐秘性。往往不能就使用一种模式或手段进行测量,属于世界观、价值观的范畴,即语文学科而言是思想性、人文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教育。从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出发,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服务祖国、服务人民,并努力学习,克服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在学习《我与地坛》一文时,人应该在杨面对挫折和困难?如何做一个对社会、对人类有所作为的人?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要通过学习课文内容,理解内容,引导学生具有同情心和爱心,具有批判不公平的社会制度,建立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意识。

2.教学实践中你是如何处理过程与结论的关系以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我是教语文的,现就我在实践中一点看法和大家一起交流。语文教学 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更是一个情感参与、培养、发展的过程。 那么,如何能拨动学生情感的弦,让学生的情感真正投入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呢?以下是我的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以情诱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如能创设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可以诱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我在课堂上时刻注意情感陶冶,如一声亲切的称呼,一道期待的目光,一个充满爱意的微笑。课堂教学是师生间心灵情感相互沟通、相互感染的过程,教师是影响学生最积极、活跃的因素。因此,教师一踏进教室就应精神饱满、面带微笑,用和蔼慈祥的目光注视全体同学,让每位同学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被关注的,从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自身的情感表现和投入,对每一位学生给予一份信任,用自己敬业爱生的精神潜移默化的感染他们。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为此,教师必须树立威信,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成语“爱屋及乌”比喻爱一个人会连带爱与他有关的事物。同样,如果学生对老师产生良好的情感,则一定会迁移到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中,形成一股积极的教育力量。因此,教师应当从思想、生活、学习上关心学生,“以情感人,以情动情”,二者共振才能使情感共鸣,学生的潜能、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要寻找每位学生的闪光点,多说鼓励、表扬的话语,少训斥,少批评,这无疑会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二、以境孕情。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不应长时间站在讲台上,高谈阔论,而应走下讲台,融于学生周围。另外还可免去一些“规矩”:如在注意力基本集中的前提下,不必个个正襟危坐;举手不必有统一的姿势……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以孕育学生的学习热情。老师要甩掉“师道尊严”的架子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把自己是“组织者”、“指导者”的位置摆得很正,却很难真正做到“参与”与“合作”。教师在课堂上要经常把腰“弯一弯”,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师生进行着愉悦、真诚地合作,使整个课堂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是非的裁决者”,而是学生中的一员,是他们的朋友,是和他们一起探索知识奥秘的合作者。

三、以知促情 数学学习不仅是一种认知过程,而且是伴随认知过程的情感发展的过程,同时情感的发展也必将促进思维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中的情感因素,构筑学生的情感基石,达到知情结合、情理交融的教学境界。愉快的情绪体验可以使感知敏锐,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反之,则使情绪紧张,苦闷,影响认知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情感的作用,使学生感到学习是愉快的事。

四、以实践动情 激发学习动机,产生积极的情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中,许多教师创造了富有情趣的教法,这些教学方法也常使学生兴趣盎然,从中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收到事半功倍的授课效果。学习激情,生命的能量就会在这样的呼唤下爆发释放,惊喜和奇迹就会在这样的呼唤下孕育、诞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从实际生活中抽出语文问题,善于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抓住典型例题,进行引申扩展,编拟出将课本知识隐匿其中的实际应用问题。如此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语文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并应用于现实的。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从而形成学语文呢、用语文的良好意识,也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3.谈谈你在教学中是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

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的三大目标之一,语文教学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做法是:

一是在精讲细读中,使学生认识真、善、美。语文学习通过对文本的研读,把握文本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例如学习《荷塘月色》,让学生在发福反复的阅读中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所流露出的那种淡淡的哀愁以及荷塘月色的宁静美;学习《沁园春长沙》,在发福反复的诵读中学习作者对祖国壮美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学习作者作为无偿借记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迈情怀。

二是在激扬文字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涵养。文字文本是作家思想的载体,传达着作者的喜怒哀乐。学习《过秦论》,在反复的诵读中,让学生体会作者排比、对比等动中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在整齐划一、铿锵有力的排比句式中所传达出的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叹,从而使学生懂得“仁义不施,攻守之势义演异焉”的道理,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三是在博览群书中,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通过阅读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读唐诗度读宋词,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壮美,读四大古典名著,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凡有所读,必有所获。

4.用自己的课例或案例说明教学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

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对于语文教学来说:

(1)在知识与能力的教学中,重视知识的产生、发展、应用、再发展;重视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与方法选择的意义,授学生以“渔”;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与自觉性。

(2)把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的教学之中。重视教与学的方式的配合;重视学生活动与训练的设计;重视知识的探究过程;重视交流与互动。

(3)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融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的过程之中。那么最重要的是重视情境创设与榜样的力量。让他们在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总之,我认为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三维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不能分割。

5.谈谈学习本主题(可以针对整个主题或其中的一个问题)的体会、收获以及意见

新课程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是对传统教学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是课堂教学对受教育者在思想品德、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进行的整体的、统一的、全面的素质教育。其核心目的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也是对人的价值和濳能的承认和尊重。体现了教育要以人为本,教学要尊重个性差异的现代教学理念,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体现了人文性、探究性、实践性、情感性,要求师生在平等、互动、和谐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和增强技能;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素质和发展学生的智力素质的有机结合。

新课程教学把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和培养充满个性特征的个体活动及良好的思维品质放在第一位,以激励鞭策为手段,以学生的有效思维、活动为核心,以训练表现为主线。更能调控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充分重视了学生的活动与探究、评价与表现,具有更多关注社会、留心生活、先进实用、强化素质的特点。

新课程教学中要把握好“三维”目标的实施,要着重调好课堂教学中的 “实”与“活”;“承”与“新”两对教学艺术。

一、“实”与“活”的关系

传统的课堂教学追求“双基”的落实,“求实”、“求稳”是其主要特征。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也有明显的不足,那就是学生学得太“死”,太封闭。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各项潜能的发展,即生动活泼的生命发展过程。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倡导让学生“动”起来, “活”起来。如何让课堂“活”起来?我们采用了如:让问题进课堂;让合作学习进课堂;让多媒体技术进课堂;让民主的师生关系进课堂的方法。

课堂教学的 “实” 与“活”是一对矛盾,相生相克,相辅相成。求“实”,不是搞“死”,求“活”,不是搞“乱”。 求“实”不能以丧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为代价,不能以压抑学生的愉快体验、积极思考为代价;求“活”,不是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活动形式的花样翻新。而是追求学生脑力劳动的适度紧张,思维活跃,体验加深,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提高效率。课堂教学要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

二、“承”与“新” 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的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精讲多练也不会过时,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都离不开一定量的训练。当然,多练的“多”要有一个合适的度;至于讲授法,也会永远使用下去,讲得太多太滥固然要改,但该讲的不讲也不行。 我们要很好学习、理解新课改的支撑理论,同时也要了解民族教育教学的优良传统,拿“死记硬背”来说,过分的做当然不好,但必要的“死记硬背”还是需要,我们在小学背的一些优美的古诗词,不求理解,背下来可以终身受用,如果以为我们如今拥有巨大的信息贮存和传播能力,记忆力就不用了,那将是很危险的。所有专家都认为,应该从幼年开始就训练记忆力,而且在学校中取消一些被看作让人厌倦的传统训练是不当的。

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继承是创新的源头活水;创新也离不开继承,创新以继承为基础,继承以创新为方向。这是辩证法。对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也需要讲一点辩证法。当然我们在教学中也不能守旧不改,要敢于实践,摸着石头过河,大胆突破,这是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摇篮;也要不断反思,沿着渠道找方,善于总结,这是提高自己水平最有效的途径。只有这样才是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才会不继发展,才会有创新的后劲。

新课程课堂教学关系到一代又一代学生的质量和发展,我们必须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既热情倾注,又冷静面对;既大胆前行,又稳妥探求,保证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落实。

⑺ 教师资格面试的时候 写教案也就是备课的时候 在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2. 过程与方法 3. 情感与价值观

教师资格面试写教案备课的时候从以下几方面表述:

  1. 知识与技能。本节课大纲建议的需要学生学会的知识点和相关技能。

  2. 过程与方法。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考虑使用的教和学的方法。例如: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等。

  3. 情感与价值观。除了知识、技能的学习,每节课还需要领悟、培养的情感价值观。例如:培养学生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4. 不同的课程和章节教学目标都不尽相同,一要熟悉教学大纲,二要了解课程内容,就是教材分析。三要根据学生实际,就是学习者特征分析

⑻ 在写教案中如何确定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知识目标是通过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记住什么知识;例如:群众路线的四句版话。
2、能力目标是通过教学帮权助学生掌握和具备什么能力;例如:如何走群众路线。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他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等;例如:热爱人民、服务人民和依靠人民等等。
参考他人教案、总结个人经验,你会成为好老师!

⑼ 教案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写

写作思路:做到条理清楚、自然、明白,不杂乱,要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探索人生真谛,或谈论思想问题、治学精神,使读者受到启迪和教育。这样的文章有了哲理,给予读者的感受也就更加丰富了

新课标明确指出: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还要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特别是第三个维度尤其重要,这是我们语文教育要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的根本保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呢?应该看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是一一种具体的客观事物,可以直观感受和量化,而是属于人的心理意识方面的东西,具有不可捉摸性。但他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却是不可或缺的。

可以说,情感是人性的基础,态度是人性的表现,而价值观则是人性的高级状态。要培养这些东西,靠强输硬是完全不能有所作为的,笔者尝试着从学生心理出发,在培养学生心理品质的过程中,漕移默化地进行培养,从而达到教学活动的人性化,以实现人文精神的回归。为此愿就发展学生心理品质的过程,谈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理念与策略。

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最有影响的除了固有的亲情之外,就是在学习生活中建立起来的同学情、师生情了,后者尤其深远。因为这是一个群体,在教师的组织下,共同学习,共同生活,互相交流,若千个家庭的亲情在这里得到溶合,若千个孩子们的灵性在这里得到了升华,从而培养了学生更多的健康的情感,小到互助互爱、尊老爱幼,大到集体荣誉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感等。

这些情感不仅需要师生共同来完成,而且必须是在师生的共同学习中,通过对知识的不断更新,在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下孕育而成,这就要求我们的学习活动必须是有效的。要想教学活动有效,就必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的主体。

随着新课标的出炉,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的观念得到进步的突出,教师就有理由利用和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让学生大胆地说、纵情的想、放开去写:俗话曰:“酒逢知已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这其中关键在于有良好的师生关系。

以增强师生间的亲合力,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就是在师生间营造亲密无间、和谐共处的情感空间。正如李镇西所说:“我们对学生的爱不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从而让学生享受到被人关爱和关爱别人的情感快乐。

阅读全文

与教学设计方案情感与价值观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语文长城课程导学 浏览:795
公办和教办 浏览:69
上海高职院校公办 浏览:949
廉江市第九小学校长 浏览:264
1984年小学5年级几门课程 浏览:536
中小学生物考试总分 浏览:582
运城小学入学难吗 浏览:245
中小学劳技活动制度 浏览:328
大祥区公办幼儿园 浏览:909
2019宁波中小学生招生 浏览:887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教法分析 浏览:500
学习小升初 浏览:523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知识点讲解 浏览:65
小升初美术试题及答案 浏览:513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浏览:244
小升初语文附加题 浏览:93
育才中学公办 浏览:616
小学书法公开课教案 浏览:751
陪伴中考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87
教师节金 浏览: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