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育 >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与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与教学

发布时间:2021-03-14 11:35:31

⑴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相信

作者:吴增强,蒋薇美著 丛 书 名:
出 版 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1958344
出版时间:2007-05-01
版次:1
页数:28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所属分类:图书 > 心理学 > 心理健康

⑵ 结合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设计(或者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游戏活动设计),论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特点。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设计及教学的特点

一、关于心理课的教学模式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正处于方兴未艾的时候,人们越来越重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不少地方开设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把它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这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随着课程的开设,有关部门还推出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内容,提出了许多新的科学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为大面积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并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打下了重要基础。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沃建中博士对目前的心理课的教学模式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讲授式。是指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把有关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第二种:活动式。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等特点,精心设计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所设计的活动获得一定的心理体验,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第三种:诱导式。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等特点,精心设计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并在老师有目的的诱导下,通过心理体验并自觉进行自我教育,获得感悟,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以上三种心理课的教学模式虽然都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为最终目的的教学模式,但是从实际的操作情况来看,第一种模式偏重于说教,第三种模式侧重于暗示、启发、明理,因此在小学阶段里,教育效果较好的模式还是活动式,我们应该在小学里推行心理活动课。
二、心理活动课的教学设计
心理活动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必须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作具体的设计,但离不开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一)确立目标及主题
在设计一次某年段的心理活动课前,教师需要十分明确活动目标,按照本年段的学生特点,确立本次活动课的主题及具体明确的目标。一般要求主题要鲜明、活泼,能够引起学生注意、关心。目标要具体、明确。目标越具体越细,实施起来就越便利,越容易实现。有些活动设计,目标定得高、大、空,教师在活动的时候就不好把握,增大操作难度,甚至容易使活动失控,不利于目标的实现。
(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活动方法)
与人们穿鞋子选择合适的一样,心理活动课也是必须以活动的目标及内容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有时可以一种教学方法贯彻始终,有时可以多种教学方法的交互运用。只要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或是只求表面热闹,教师在选择教学的方法上既要符合教学的目标,更要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1、创设情境法
创设情境法是心理活动课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它是指教师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为基点,创设出一系列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参与有关的活动,获得心理体验的一种教学方法。
2、 角色演示法
角色演示法也是心理活动课的教学方法之一。它是指教师通过让学生扮演情境中的人物,处理情境中的各种事情,体会情境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学会为人处事的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对创设情境教学法的一种补充,特别是在让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教学中有独特的作用。
3、 实验操作法
实验操作法是指教师通过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进行动手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掌握技能技巧,树立自信心的一种教学方法。把它应用在技能心理活动课中会有独特的教学效果。
4、 讨论交流法
讨论交流法是指教师通过让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对情境中的人和事,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对问题的处理意见,与同学互相交流,从而形成一种集体主流,作为正确心理观的导向的一种教学方法。
5、 心理暗示法
心理暗示法是指教师通过活动、语言、动作、表情向学生做出暗示,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对延伸心理活动课的教学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清晰地列明活动的步骤
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中明确地将活动准备、活动对象、活动顺序,注意事项、必要提示等内容细列在活动方案内,以便在开展活动时可以顺利进行。
(四)选择相关的辅助资料
实施一节活动课可能涉及到的学科知识很多,教师往往无法依靠一个人的力量去全部解决问题,因此心理辅导老师应该在课前去做充分的准备,例如,查找各种相关理论或案例,必要时还要把相关的资料提示或某些具体参考列出,以备参考使用。
三、心理活动课设计的几个原则
在心理活动课的设计中,为了解决好上述的几个问题,教师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超前的社会适应性原则
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我们的学生不仅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且更应该是今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并能适应今后发展了的社会环境。因为我们的社会正在迅速发展变化,如果我们的眼光短浅,教育目标没有一定的超前性,只是根据当前社会、甚至是过去社会的需要来指定教育的目标,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将难以适应未来的社会。因此,我们要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选择有利于适应今后社会的心理特征作为我们课程教学的目标。
2.发展性原则
所谓发展性原则,就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需要。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其相应的课程教学目标,达到这样的目标可以一步一步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完善地发展。例如,要培养学生关心和爱他人的品质,从学前到高中各个年龄阶段的发展阶段,心理教育课程的目标应该在水平上从低到高有所变化:在学前期,重点培养学生关心和爱护身边的人(父母、老师和同学);在小学阶段,强调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和集体观念;在中学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以及爱祖国和爱人民的意识。
3、 活动性原则
心理活动课是以活动为教学手段的,它必须遵循活动性的原则。设计精巧,紧扣主题的活动往往能够吸引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离开了活动这个载体,教育的目标就失去了依托,因此,开展心理活动课必须遵循活动性的原则。
4、 主体性原则
心理活动课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设计的任何活动,创设的任何情境,无非都是实现向学生提供更切合实际更能够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获得健康发展这一根本性目的。教师必须从活动的设计到开展,严格地贯彻这一原则。所以,一方面教师要视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设定心理活动课的内容,另一方面教师要把握住参加活动的主体、体验活动的主体、评价活动的主体都应该是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做好组织工作,确保学生获得需要的心理体验。
5、 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其实就是要求教师在设定活动内容的时候,既要考虑活动主体的多样性,出现的问题的多样性,又要考虑具体的活动形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在对待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上心理活动课的时候,教师就要做出灵活的选择,活动富于变化。
6、 平等性原则
平等性原则是要求教师在进行心理活动课的时候,要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觉得在活动中与老师一样享有同等的权利。遵循这一原则,有助于充分地调动师生之间的感情,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与信任,增强心理活动课的实效性。
7、 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设计活动的时候,必须考虑到活动要饶有趣味,不能呆板生硬。活动课较之于讲授课的最大的分别就是变革了传统的说教方式,代之以学生自己通过活动体验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改变自我,如果活动没有趣味,学生势必对它敬而远之,教育的目的就无法实现。
8、 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是要求教师在设计活动的时候,要考虑活动具有可操作性,要适合学生的年龄、身心发展水平,要能够让多数学生参加活动并获得心理体验,以培养一定的操作技能,增强自信,提高心理素质。
四、心理活动课要求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心理活动课教学模式类似于大学里的公共课,它面对全体学生,要解决的是普遍性问题,而不仅仅是个别问题。它侧重于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为目标。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应该根据儿童心理学的有关规律,设计出相应的活动,使绝大多数的学生能够获得充分的心理体验,达到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和培养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因此,小学心理活动课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的角色
在心理活动课中,教师就好像是一位设计师,担负着整个活动的设计任务。教师必须根据活动的目的,结合学生的情况,具体的教育环境,社会的特性等多方面因素,去创设活动的情境、具体的内容和活动的方式方法。教师对活动的设计精心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活动的效果。一位出色的教师总是能够根据班级学生的现有心理素质水平,兴趣爱好,群体特点等去安排一些绝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参加的活动,以达到帮助全体(或者大多数)学生获得心理体验的目的。
2、活动的主体
在心理活动课中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是根据教学的目的来确定的。进行心理活动课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获得心理体验,这就要求只有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整个活动的过程,才有机会获得他们需要的各种体验。因此,教师在心理活动课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思想、言行、需要、情感等因素,尽量满足各类学生的心理需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处理自身面临的各种困惑。如果老师在心理活动中坚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还会有助于长期展开心理活动。
3、操作性和趣味性
心理活动课区别于讲授式和诱导式两种教学模式的地方在于活动。活动的特点首先在于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以便于全员参与。教师设计的每一项活动,都必须符合这一原则。假如老师设计的活动学生做不了或无法完成,学生就不能获得需要的心理体验,或者所获得的心理体验不完整。其次是活动必须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广大学生乐于参与。如果老师设计的活动不具有吸引力,那么此项活动参加的人数和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在小学里根据小学生的年龄、身心状况以及爱好活动的心理特点,开展相应的心理活动课,是完全符合心理学的客观规律的。
总之,在多年的心理活动课教学实践中,我们得益于以上的教育理念,它让我们在带给孩子们健康快乐的同时,也感受到无穷的快乐。

⑶ 如何理解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内容设计的要求

【课程设计】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它表现为人力求认识和获得某种事物,并且力求参与相应的活动。兴趣通过情绪反应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积极性,即凡是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和工作,人就会觉得心情舒畅和愉快,效率也较高;相反,如果是从事自己不感兴趣的事,则可能心理动力不够,缺乏激情,效率也较低。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兴趣和情绪的左右,因此,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包括对学习内容本身的直接兴趣和对学习结果的间接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增进其学习的效率。

【课程目标】

1、让学生了解兴趣对学习的影响作用;

2、讨论并提供培养学习兴趣的一些方法;

3、通过讲述我们爱学习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认识到兴趣对学习的重要作用;

2、如何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式】

讲述和讨论

【课前准备】

准备多个因为对某件事感兴趣而坚持钻研,最终获得成功的科学家等的事例。

【教学步骤】

1、讲故事导入课题。

故事的题目是《我追到了流星雨》。故事内容:说的是一个少年对观察流星雨很感兴趣,于是他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够准确的预测流星雨的到来。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看了很多的书,很多书都很枯燥,但是因为他对流星雨太感兴趣了,他坚持看。后来他又发现,有关流星雨的最先进的资料在美国,也就是说是英文资料,于是他刻苦学习外语,并阅读了大量的外文资料,凭借他对流星雨的浓厚兴趣,最后,他是唯一一个少年和很多专家一起准确的预测到了下一次流星雨到来的准确时间。

师:同学们想一想,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生:回答。

师:说明了兴趣对学习的影响很大,我们今天的课题就是"我们爱学习"。

板书:我们爱学习

2、让同学们讲自己知道的有关"我们爱学习"的故事。老师进行总结并引出"兴趣有助于学习"。

师:其实,因为对某些东西感兴趣而在这方面取得成功的例子和故事有很多,下面就请同学们想想自己知道的例子和故事,然后讲给大家听。

生:讲故事。

师:同学们想想,这些例子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一个人在从事活动中能否发挥他的聪明才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兴趣因素,也就是说,兴趣对学习的影响很大。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可以使我们充满热情,克服困难,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而对学习不感兴趣,被迫的去学习,是很难学好的。

板书:兴趣有助于学习

既然这样,我们如果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们的学习不是就不那么难了吗?

3、请同学们讲述自己最感兴趣的科目,为什么对这些科目感兴趣,以及这些兴趣是怎样培养出来的。并进行总结。

师:我现在就想请同学们说说你们最感兴趣的科目是什么,你们为什么对这些科目感兴趣,这些兴趣是怎样培养出来的呢?

生:谈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原因以及如何培养出来的。

师:这些说明了一个道理,我们对某一个科目有兴趣,并不是天生就对这个科目感兴趣,很多时候这种兴趣是后天培养出来的。

板书: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4、请同学们讲述自己不感兴趣的科目,为什么对这些科目不感兴趣,以及这些同学在生活中的兴趣,为什么对这些感兴趣,然后谈及理想。

师:同时,我也相信在座的同学也会对某些科目不感兴趣,因为老师在中学时代也有自己不喜欢的科目,我想问一下同学了,你们不感兴趣的科目是什么?为什么对这些科目不感兴趣呢?我还会进一步问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感兴趣的是什么呢?为什么对这些感兴趣呢?这些兴趣是不是也是后天培养出来的呢?

⑷ 心理健康课的教案设计

换一种角度,换一种心情
——树立正确看待、解决问题的观念
教学目的:
1. 使中学生能正确认识各种事物、情绪(狂喜,悲伤)的发生,学会以不同的眼光(积极的)去看待它。
2. 帮助学生树立以积极、全面的眼光去看待、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应如何看待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绪。
树立正确的看待、解决问题的观念。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树立以积极、全面的眼光去看待、解决问题
教学对象:处于青春期的初中,高中学生
教具:投影仪,电脑
教学方法:提问,讨论,活动学习
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给学生看两张心理学上的两歧图。提问:为什么一开始没有发现其中的奥妙?
2.阐述课题——换个角度看问题。
3.举例说明任何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是不一样的,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引发不同的情绪和心境。(举古人-花的例子,或半杯水的例子)
半杯水:乐观的人,看到桌上的半杯水,会说:呵呵,还有半杯水啊,真好。
悲观的人,看到桌上的半杯水,会说:咳,只剩下半杯水了。
4.强化主题。对刚才的例子让学生讨论,说说其产生的原因。再次引出课题,对其强化。
5.怎么换个角度看问题才是科学的?
积极的看问题 改变注意、认知的对象 注意观察、把握生活(美好的方面) 创新性
5.活动:邀请四个学生(最好是男生)上来,要求四个人不能用脚支撑身体也可以使四个人同时比较稳当的支撑在地面上。 备注:较好的方法四个人用手支撑在地上,脚放在另一个人的身上。
6.活动的思考:此看来,我们如果换一种思考的角度,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因此我们要常常学会换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
7.讨论:怎样树立树立正确的看待、解决问题的观念
一是知足常乐。人生是否快乐,关键看你是否知足。俗话说欲壑难填,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一种欲望满足了还会有更多的欲望滋生,若欲望太多太高,则永远得不到满足和快乐。在各种满足不了的欲望面前,我们需要换一个角度去理解。这样会让我们好过不少。
其次是心理换位。各执己见往往是人与人之间矛盾冲突的重要原因。人们在生活中难免会与家人、朋友、同事、学生或者领导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和分歧。这种矛盾和分歧会使人伤心气愤,若矛盾双方都各执己见,互不相让,可能还会导致过激的言行,致使人际关系恶化,而人际关系恶化是非常有害于心理健康的。要避免这种情况出现,需要心理换位:试着站到对方立场上去思考,你就会发现其实对方的观点也不无道理。
第三是要学会转移认知对象。当我们因某个问题而困扰,因某个偶发事件而过度紧张和焦虑时,不妨暂时将自己的注意力强行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有些问题百思不得其解,越想越烦恼,想得头脑也僵化了,这时如果转换一种活动内容,也就换了一种心情,你就有可能如释重负。
第四是要合理宣泄。比如找人倾诉,当心里感到困扰时,找个可以信赖的朋友说上一通,只要对方愿意耐心倾听,你的心理压力就会减轻很多。又比如写日记,当身边没有可倾诉的对象时,把满腔的话语付诸笔端。另外,每个人总会有一些隐秘的东西是不能与人分享的,不妨拿出一纸一笔,在上面尽情挥洒,怎么写都不要紧,写什么都不要紧,写出来的东西通顺不通顺都不要紧,写完了,气消了,写下的“成果” 当场撕毁也好,留待日后细细咀嚼也好,都没关系,但是你的心情却可能轻松许多。再如听听音乐,唱唱歌,不过瘾时大喊几声,以排遣心中久积的郁闷和慵怠。实在觉得没法子,找个没人的地方或者躲到被窝里大哭一场,也会有很好的效果。
第五是自我安慰。鲁迅笔下的阿Q虽然愚昧可笑,但他那种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却使他虽然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却感觉不到痛苦。当我们遭遇突如其来的沉重精神打击时,为防止精神崩溃,我们可以学学阿Q,不妨也来一个自欺欺人,对自己说一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8.教师总结,再次点题。

⑸ 求一份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的设计方案 模版 多谢!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选修课程。为保证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依据专业的实施方案制定本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课程开设背景和目的

1、课程开设的背景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主要局限在医学范畴,而对于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是比较忽视的。近年来这种状况开始出现了很大的改变,人们开始普遍关注心理健康,国内有关专家学者所做的大量专门调查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

另外,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对人才的要求也提出了更高标准。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同时,人们提出了综合素质的概念,即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从一定意义上说,心理素质决定着各种素质的发展方向和速度,甚至决定着学生能否最终成才。

2、课程开设的目的

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小学教育专业的学员形成现代学校教育和健康教育的新观念,具备向全体小学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对部分需要提供心理咨询的小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治所必需的理论基础、专业素质和操作能力,以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预防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促进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概况

1、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师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一门选修课,它是根据该专业培养目标及专业特点而设立的。

本课的基本任务在于:使学员系统掌握小学阶段有关小学生、教师和家长一些心理方面的基本原理、心理咨询及心理辅导的一般策略。让学员充分认识到健康心理对这三者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自觉进行教师心理方面的维护。从而让学员更好地进行教书育人,提高其教育的能力。

2、课程内容及特点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概述、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表扬孩子的艺术及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何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提供面向全体学生的学校心理辅导、开展面向学生个体的心理咨询活动、教师的心理健康及其调适及家长的心理健康及其调适等。

本课程的基本特点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教材结构总分结合。本教材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基础理论篇,另一部分是教育实践篇。基础理论篇的三章内容主要是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一个总的概述,综合阐述了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教师的心理健康和家长的心理健康的一些基本知识。通过基础理论篇的学习,学员会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理论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教育实践篇的两章内容主要是通过一些典型的案例来指导教师和家长怎样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学习教育实践篇,学员会掌握一些更为实用的知识。

第二、理论知识浅显易懂。与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及一些相关的教育心理类的课程相比,本课程几乎未涉及高深的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即使对一些不得不涉及的理论知识,编者也是充分考虑学员学习的特点,深入浅出、化繁为简,让学员学起来比较轻松。

第三、应用知识丰富多样。本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这一点从教材的编排上就可以一目了然。教材分为了两大编,上篇为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及其应用,下篇则是纯粹的实践篇,实践篇则全部为一些相关的实例及其分析。这种编排可能是其他课程很少见的。正因如此,本课程涉及的应用知识就包罗万象了,既包括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介绍、表扬孩子的艺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等,还介绍了对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的特点、原则和方法,并对教师及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进行了一些相关的介绍。在某种程度上讲,本课程对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各个方面的因素都进行了分析,足见其应用知识之丰富。

第四、研究对象涉及面广。与应用知识相对应的就是本课程研究对象涉及到了与小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方方面面的因素,既包括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各个阶段、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及心理咨询,还包括教师本身的心理健康及干预、学校如何为小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健康的学习环境,甚至还包括了家长本身的心理健康及干预。

第五、案例分析贴近实际。本课程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案例非常丰富且贴近生活实际。教材不仅专门用一半的篇幅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一些实例分析,还在论述相关的理论知识时也列举了大量的实例进行了说明。而且这些实例都是来自于一些真实的事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现实意义。

第六、实际操作具体规范。本课程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时,不只是停留在单纯的理论研究之中,注意分析在新的时期小学生在心理方面会出现的各种新问题,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完美结合。并对一些具体的操作尽可能地给予适当的引导与提示,使学员在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等实际问题方面获得操作性的启示。

3、基本要求

本课程为3个学分,54学时。第六学期开设,开设时间为一学期,课内学时18学时。

三、本课程的学习对象

1、学生构成。中央电大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学员将大多是具有大专学历,在中小学和各类职业技术学校从事各科教学的教师和从事各种教育管理的工作人员和领导者,还有具有大专学历的社会人员。本课程学习的对象是湖北省及所属各市、县的从事教学的教师和教育管理的工作人员和领导者以及少量的社会人员。

2、学生分析。由于参加学习的都是在职的各类教育工作者,他们的主要优势是:学习动机普遍强烈,愿意通过理论学习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学习目的明确,渴望知识能力和学历层次的提高;有着足够的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经验;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的能力较强。但他们也有着明显的劣势,即:文化层次普遍较低;学习资源相对匮乏;工作和生活担子较重,学习时间无法保证;因为年龄较大,记忆力相对减弱。在具体实施中,要充分考虑学习对象的这些优势和劣势,通过制定相应的学习支持服务措施,以完成教学辅导任务。

四、教学设计

(一)总体设计思想

本课程的整体设计及教学要依据以下几方面的思想:

1、树立学习者发展理念

本课程的整体设计及教学重视学习者的职业特点、工作需要和实际情况,满足他们的多方面需要。在课程整体设计上,树立以学习者为本位的理念,既教给学员本课程相应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又要注重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和今后的发展。

2、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理念

开放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由于参加本课程学习的学员大多生活在中小城市、乡村,工作在基层和教学一线,工作和学习的矛盾突出;学习的环境较差;师资力量匮乏。因此,本课程的整体设计,须从学员的这些实际状况出发,在方便学生自学上下功夫,解决好学习难度、学习梯度和学习跨度问题,在加强助学、导学的同时,合理有效地选择及分配教学媒体。

3、践行“素质教育”理念

本课程的整体设计及教学力求将素质教育作为综合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彻于其中。众所周知,现在的大、中、小学都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本课程的学员作为素质教育最初的实施者,他们的素质教育也应与时俱进,为此对他们在这方面的要求会更高一些。因此,本课程在进行整体设计时,更加突出了对学员这方面的培养,如让学员积极参与到社会调研、在面授辅导时让学员参与到课堂中来、加大形成性考核的力度等。

(二)总体设计方案

1、媒体选择

本课程的媒体选择较为丰富,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本课程所选择的主要媒体为文字教材、网页资源、IP课程、直播课堂、CAI课件、PPT课件、文本辅导和导学光盘等,这些教学资源均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2、文字教材

文字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教材,是进行教和学的主要依据。该课程教材采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出版的,丛立新主编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书。该教材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设置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自学指导,以达到引领学生有效率地学习内容,产生探求欲望和学习的兴趣。另外,文字教材知识脉络清楚,重点内容突出,难点阐述明白,体现教学与助学合一。

3、网页辅导

本课程的网页辅导知识较为丰富,包括教学大纲、课程说明、实施方案、教学辅导、作业练习、IP课程及直播课堂等;另外,还列举了一些更加贴近学员工作实际的案例分析,以及其他的辅导材料等。使学员通过网页就能对本课程的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4、IP课程

本课程录制了共十讲的IP课程,这些IP课程不但涵盖了教材的全部知识内容,而且还根据学员的实际生活和工作需要,补充了许多相关的知识,并列举了一些最新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以期让学员通过学习,能进一步地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直播课堂

为了指导学员的自主学习和期末备考,本课程录制了相关的直播课程,希望对学员在这些方面有所帮助。

6、CAI课件

为了调动和激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本课程还精心制作了内容丰富的CAI课件。通过该课件的学习,学员不但可以随时检查自己的学习状况,还可以通过做一些测验题,了解自己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7、PPT课件

此课件对教材的整个内容进行了归纳和综合,以便学员能更直观地了解相关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员对教材的编排和结构有个清晰的认识。

(三)教学策略

1、教学形式多样化

为了帮助学员完整、准确、全面、系统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培养学员的学习兴趣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提倡主动、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以学员自主学习、教师精讲辅导、小组合作互助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力求在教学中培养学员的综合素质。

2、教学手段多样化

充分利用本课程丰富的教学媒体和手段进行教学,在进行文字教材学习的同时,注重应用录像教材、IP课程、CAI课件、PPT课件进行教学,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电大网络教学平台、E—mail等进行网络答疑、课程辅导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力求将学以致用的思想运用于课程教学。同时,建立了方便快捷的QQ群,为学员创建了一个能即时交换彼此学习心得的平台。

3、教学注重实用性

本课程注重应用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既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教学,也要从学员的生活、工作实际出发,引导学员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自己身边的问题,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尽量高标准、严要求,使学员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教学中要注意分类指导、分类教学,将学员按不同对象、不同层次加以区分,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策略和手段进行课程辅导和个别指导,结合学员的工作特点和学习需求来进行教学。注重发挥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加强学员之间的互帮互学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4、注重案例教学法

本课程要从多方面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在认真分析文字教材、录像教材时,要紧密结合教师的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引导,多应用案例进行教学,对相关的一些问题开展充分的讨论。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读物、参考书籍的阅读来加强学生的知识面并拓展视野,开拓思路;通过组织开展“网上读书”、“读书心得展示”等活动,用切合实际的案例给学生以真切的指导和理论的灌输,加深学生对课程中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一方面调动学生上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使网络教学平台真正成为师生交流的窗口。

5、注重实施素质教育

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要注意科学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培养,加强教学的教育性,要指导学员阅读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以开阔视野,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和手段,将素质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始终。

(四)教学组织形式

1、以自主学习法为核心进行网络教学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重在强调学员学习的自主性,学员可依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安排,自主制定计划进行个体化学习。以自主学习法为核心进行网络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员学习的动机,提高学员学习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提高丰富多样的网络教学资源,以便学员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同时教师还要明确、合理地安排布置学生自学的任务和进度。

为了有效地进行网络学习,具体安排如下:

(1)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丰富网络资源,在开学初要上传教学大纲、实施方案、课程说明、考核说明等各类教学文件,更重要的是要把责任教师的联系方式在网上公布以方便学员的联系。在课程教学期间,教师要对学员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回答,对于论坛内的学生提问,在三天内必须回复;定时安排课程集中答疑和辅导。同时,还要针对学员的问题上传一些辅导性文件,如课程辅导网页、案例分析、作业练习等。在学期末,教师还要对本课程的网络教学进行总结,并安排形成性考核的内容。

(2)学员在开学初应对本课程的性质、任务、要求有一个明确的了解,认真学习网上的各种教学文件。在课程学习期间,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各种学习材料,养成定时上网的学习习惯,对于不懂的问题,应及时在课程论坛中提出来,同时还要认真作好学习笔记。这些学习笔记是形成性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3)教师对学员还承担着实施监督的责任。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电大在线的后台数据对学员的网络学习时间给予实时监督。对于网上学习时间没有达到规定时间的学员,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鼓励。

2、以协作学习法为核心进行小组学习

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要求学员对所自学的内容及学习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讨论,交流,相互沟通自己的理解和见解,以便更好掌握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使集中教学中涉及的众多问题得到真正的理解。这种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并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同时对其学习方法进行细致的指导。具体安排如下:

(1)学员注册后,责任教师要尽快熟悉学员的基本情况,包括家庭住址、工作情况、学习背景、专业背景等,为以后对学员进行分组奠定基础。

(2)教师在第一次面授辅导课时,就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掌握和基本情况对学号进行分组,并确定每小组的负责人。分组的原则是:一是就近原则,即居住地比较近的学员可分为一组;二是人数合理原则,即每组的人员要比较合理,一般以5—10人为宜;三是有效原则,即小组学习要对课程的学习发挥有效的功能。

(3)在以合作学习法为核心进行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小组学习方法的细致指导。这就要求教师要与各小组的负责人保持密切的联系,掌握各小组学习的具体情况,如讨论了哪些问题、学员有哪些观点、各个学员的参与情况等。教师每学期要参加1—2次学员的小组讨论。

3、以寻疑求悟法为核心进行面授辅导

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对小组学习过程中共性化的重点、难点进行适当讲解分析,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使学生把握和理解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情况。具体要求如下:

(1)教师一定要完成面授辅导的学时数。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程的面授辅导学时数为18学时,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具体的面授时间和次数,但18学时一定要保证。

(2)教师在进行面授辅导前,要针对学员当时的学习情况进行充分的准备。教师要认真研究学员在课程论坛中的提问,并分析小组讨论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带有共性的问题可在面授时集体讲解。

(3)教师在进行面授辅导时,要有的放矢的解决学员的实际问题,切忌照本宣科,泛泛而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教师除了要把一些基本的理论教给学员外,更重要的还是要解决学员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使教师的面授辅导能给学员有实际的帮助,让学员形成一种比较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
4、以实践学习法为核心进行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是提高学员政治思想水平、业务素质和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本课程的应用性决定了实践教学是学员学习的一个重点,为此,实践教学不仅始终贯穿于上述的三个教学组织形式之中,而且实践教学还要求学员参加集中实践环节的各种活动。

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课内实践,主要是指学员参与到课堂讨论、小组讨论、自学网上各种资料等各个教学环节。二是课外实践,学员参与社会调查,对小学生、教师本身及家长的心理这三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并写出分析报告(这三个调查问卷均可从湖北广播电视大学的课程主页上下载)。

课外实践教学分以下四个阶段进行:(15学时)

第一阶段,确定社会调查的对象(2学时)。每个学员可根据自己工作的实际情况确定要调查的对象,比如学员自身是小学教师,可以选择其工作的对象—小学生进行心理问卷调查;也可以选择自已身边的同事进行教师心理健康的问卷调查。如果学员不是小学教师,可选择进行家长心理健康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的人数一般以15—20个为宜。

第二阶段,与被调查者进行沟通(3学时)。这是完成问卷调查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沟通,让被调查者理解我们的调查行为,以便积极主动地配合我们的调查。

第三阶段,完成心理健康的调查问卷(7学时)。与被调查者进行有效沟通后,就可着手让他们填写问卷调查表了。在填写的过程中,学员除了应被调查者要求进行必要的指导外,一般不要参与填写。

第四阶段,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并写出分析报告(3学时)。所有的调查问卷收齐后,就要对有效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这个分析主要是应用本课程的知识理论进行一个全面的分析。分析报告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调查问卷中发现的问题,本人对这一问题的观点,对解决这些问题有哪些建议和措施等等。

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上四种形式的有机结合和适当运用,通过适宜的形式和手段,启发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五)教学进度

为了便于学员更好地规划自已的学习,现将学习进度和相应媒体提示如下,学员可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参考使用。

五、课程考核

由于本课程的应用性很强,根据这一特点,对学员的考核包括形成性考核、实践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种形式。

1、形成性考核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学员的学习表现,如参与课堂讨论、小组讨论、参加各种教学活动等方面的情况。二是课程教育实践情况。主要是指参加教育实践基地的各种情况及表现。这部分考试分数占总成绩的20%。

2、实践考核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原始的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学员要上交所有的问卷原件,以便教师的查阅和存档。

(2)、调查报告。学员要写出一份进行此次心理健康调查的简要过程,包括调查的计划及时间安排以及在调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课程论文。本课程的课程论文是要求学员撰写一篇分析报告,即根据自己的调查问卷进行详细的分析,形成一篇完整的分析报告。分析报告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面向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实际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这部分考试分数占总成绩的30%。

3、终结性考核。终结性考核以期末试卷考试的形式进行。这部分考试分数占总成绩的50%。

形成性考核、实践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三种形式的总成绩60分为及格。

⑹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设计

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我们爱学习》教学设计

【课程设计】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它表现为人力求认识和获得某种事物,并且力求参与相应的活动。兴趣通过情绪反应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积极性,即凡是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和工作,人就会觉得心情舒畅和愉快,效率也较高;相反,如果是从事自己不感兴趣的事,则可能心理动力不够,缺乏激情,效率也较低。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兴趣和情绪的左右,因此,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包括对学习内容本身的直接兴趣和对学习结果的间接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增进其学习的效率。

【课程目标】

1、让学生了解兴趣对学习的影响作用;

2、讨论并提供培养学习兴趣的一些方法;

3、通过讲述我们爱学习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认识到兴趣对学习的重要作用;

2、如何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式】

讲述和讨论

【课前准备】

准备多个因为对某件事感兴趣而坚持钻研,最终获得成功的科学家等的事例。

【教学步骤】

1、讲故事导入课题。

故事的题目是《我追到了流星雨》。故事内容:说的是一个少年对观察流星雨很感兴趣,于是他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够准确的预测流星雨的到来。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看了很多的书,很多书都很枯燥,但是因为他对流星雨太感兴趣了,他坚持看。后来他又发现,有关流星雨的最先进的资料在美国,也就是说是英文资料,于是他刻苦学习外语,并阅读了大量的外文资料,凭借他对流星雨的浓厚兴趣,最后,他是唯一一个少年和很多专家一起准确的预测到了下一次流星雨到来的准确时间。

师:同学们想一想,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生:回答。

师:说明了兴趣对学习的影响很大,我们今天的课题就是"我们爱学习"。

板书:我们爱学习

2、让同学们讲自己知道的有关"我们爱学习"的故事。老师进行总结并引出"兴趣有助于学习"。

师:其实,因为对某些东西感兴趣而在这方面取得成功的例子和故事有很多,下面就请同学们想想自己知道的例子和故事,然后讲给大家听。

生:讲故事。

师:同学们想想,这些例子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一个人在从事活动中能否发挥他的聪明才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兴趣因素,也就是说,兴趣对学习的影响很大。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可以使我们充满热情,克服困难,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而对学习不感兴趣,被迫的去学习,是很难学好的。

板书:兴趣有助于学习

既然这样,我们如果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们的学习不是就不那么难了吗?

3、请同学们讲述自己最感兴趣的科目,为什么对这些科目感兴趣,以及这些兴趣是怎样培养出来的。并进行总结。

师:我现在就想请同学们说说你们最感兴趣的科目是什么,你们为什么对这些科目感兴趣,这些兴趣是怎样培养出来的呢?

生:谈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原因以及如何培养出来的。

师:这些说明了一个道理,我们对某一个科目有兴趣,并不是天生就对这个科目感兴趣,很多时候这种兴趣是后天培养出来的。

板书: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4、请同学们讲述自己不感兴趣的科目,为什么对这些科目不感兴趣,以及这些同学在生活中的兴趣,为什么对这些感兴趣,然后谈及理想。

师:同时,我也相信在座的同学也会对某些科目不感兴趣,因为老师在中学时代也有自己不喜欢的科目,我想问一下同学了,你们不感兴趣的科目是什么?为什么对这些科目不感兴趣呢?我还会进一步问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感兴趣的是什么呢?为什么对这些感兴趣呢?这些兴趣是不是也是后天培养出来的呢?

生:回答上面的问题。

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之中进行引导,并总结同学的回答)

5、引导到学习上,讨论如何培养学习兴趣。

师:不管我们对学习是否感兴趣,我们都是要学的,而且大家都是希望学好的。那么我现在就想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一下,如何培养我们的学习兴趣呢?(板书:如何培养我们的学习兴趣呢?)讨论之后请每一个小组说出一种方法好不好!

生:讨论并回答。

⑺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不同于一般学科的教学,因为它的教学目标不是为了传授心理学的知识,而是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心理辅导活动,让学生能够从活动中懂得认识与了解自我、发展自我的重要性,进而能够主动的去发展和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因此,根据这样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运用的教学方法有: 认知法: 这类教学方法主要是依靠学生的感知、想象和思维等认知活动来达到教学目标。它包括以下几种活动:
(一)阅读和听故事
教师通过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和有针对性的读物,或者自己开辟和编写心理健康教育的专栏。在课堂上安排读书讨论和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或讲述一些有意义的故事,让学生能够从中得到启发,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与行动的态度,促进自我人格的发展。
(二)认知改变
教师通过质疑、暗示和说服等等方法,来改变学生非理性的信念和观点,从而恢复和建立合理的、积极的思维方式。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就是一种设定某种情境与题材,让学生扮演一定角色,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充分体会角色的情感变化和行为模式,表露自己或角色的人格、情感、人际交往、内心冲突等心理问题。然后通过观察、体验,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其的作用就是于在扮演角色过程中可以显露当事人行为、个性上的弱点与矛盾之处;给当事人宣泄压抑的情绪提供了机会;让其能够理解角色的处境,消除不必要的误会和猜疑;使其从中学会合理而有效的行为方式。而作为观众的学生虽不扮演角色,也可能对扮演者发生认同作用。
角色扮演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1、集体的角色扮演。
其主要步骤是:设定目标,确定情境;辅导教师对角色扮演作解释,排除学生各种
顾虑;辅导教师指导学生发展情节,准备剧本,设定角色,分派角色;演剧时,教师可

作指导示范,也可扮一个角色;事后分析讨论,表达感受。
2、个别形式的角色扮演。
让学生扮演生活中的自己,辅导教师扮演他的父母、同学、朋友等。
3、让学生轮换扮演两个角色。
与之打交道的另一个角色是用空椅子子代替。让学生练习同想象中的坐在空椅子子上的人物说话。
4、固定角色扮演。
让学生按照辅导教师为他撰写的草稿,扮演与自己原来性格不同的角色。如学生原来是被动的,就让他扮演主动的角色。在两周时间中,学生每天必须细读扮演草稿三次,并在日常生活中按角色身分去说、想、做,去同他人打交道。
运用角色扮演法的原则:
1、假如学生明显地表现出害怕,不要勉强让他们扮演,而是分给他们一些其它任务,直到他们自动参与。
2、鼓励学生把角色扮演当作一种游戏。
3、把注意力集中在所扮演的角色而不在学生身上。注重角色所表现出的意义和感觉,而不是学生表演得多么好。创造一种非批判的气氛,使学生有信心,喜欢表达他们自己。
4、应使课堂气氛活跃,非表演同学积极关注表演者,给予表演者更多的支持和激励。
榜样引导法:
教师利用学生有很强的模仿特点,让他们通过榜样行为的观察,使自身受到强化,模仿榜样的言行,从而实现受教育的目的。榜样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符号性的(通过
传播媒介来呈现的榜样)。使用榜样引导法的原则:
1、榜样的选取必须是可亲、可敬、可信并与学习者有较大相似性。
2、榜样行为的展现应是渐进的。
3、呈现榜样的同时,最好配以讲评,突出模仿行为。

4、为学生模仿行为提供心理安全,促使其大胆模仿。
5、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强化模仿行为。
常用的榜样引导法:
1、参观、访问。参观工厂、农村、公园、学校等,走访工人、农民和优秀学生,听其言,观其行,激发学生向榜样学习的强烈愿望并从身边做起,加强自身修养,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如,走进公园看到许多人都主动把果皮、纸屑扔进垃圾箱,不践踏草坪,教师趁势提示,提高学生的模仿倾向。可以说有目的地参观访问只是榜样学习中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模仿身边的榜样,从日常生活做起。由于榜样是活生生的,学生较易保持注意力,所以此方法适合于小学各年级。从教育内容说,较适合个性塑造,美感形成,良好行为
习惯的养成等。
2、媒体教学
充分利用科技教学手段,通过传播媒介来呈现榜样(传播媒介有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电影、卡通片、文字说明等等),学生观察榜样,进行模仿学习。这种榜样比真实榜样更能突出要求模仿的行为,因为教师能够事先做精细的安排,而且比真实的榜样更安全,真实的榜样是不受严格限制的,是富于变化的。又由于媒体榜样可反复使用,所以在心理教育上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式。实践证明,“百部爱国主义影视片教育”已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由于这种教学方式教育性兼容艺术性,形象生动有趣,颇受学生欢迎,可对不同年级学生施教,教学内容可涵盖多个方面。
讨论法:
讨论法是所有教学活动中使用最为普遍的方法。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学生对
某一专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意见,群体进行研讨的学习方法。这种方
法可以集思广益,沟通彼此的思想和感情,促进问题的解决。通常可以用到心理健康教
育课程中的集体讨论的方式有:

⑻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的内容简介

不少省、市举行了不同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大奖赛,开发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等等。但是,就目前国内的总体情况而言,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以致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向,如学科化倾向、课程化倾向、形式主义倾向以及理想主义倾向等。上面列举的这些问题,至少表明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两大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问题,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功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学校新课程改革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包括课程论、心理学、社会学)等。二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具体实施策略。对于基层学校的教师来说,当然更关心后者,但是,理论上的认识也是重要的,它为实践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的内容框架正是基于这两大需要,而作了系统筹划。

⑼ 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构思与设计,如何帮助小学生与老师更好的交往。万分感谢

在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上融合信息技术,不但能利用动静结合的图像活跃课堂气氛,营造逼真的教学环境,而且可以通过形象生动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宽心理教育的知识面,从而优化教学,有效教学。由此可见,只有把信息技术纳入到心理健康的整体课堂教学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活动课的作用,充分显示它构造乐学环境的优势,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关键词:信息技术;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走进小学课堂,成为小学生发展个性,提高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是以培养小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的专门课程,它以相关心理学理论基础为背景知识,要求以比较通俗化、生活化的阐释形态出现。鉴于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追求新奇刺激的年龄特点,心理健康活动课尤其要注意避免单纯理论的枯燥讲解,这就更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感受、体验和感悟中获得心理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枝粉笔、老师的一张嘴”这种教学手段,就像一杯索然无味的白开水,对于如今的学生来说已经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了。而富具声音、图片、动画的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通过直观、生动、形象的演示,从视觉、听觉上给予学生最直接的刺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得课堂教学能更顺利有效地开展下去。因此,信息技术应与心理健康活动课进行整合。一、利用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针对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将知识制成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课件,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同时也可以把呆板的文字演化成充满趣味性的动画效果,使静变动,使死物变活,在动态中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促使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以利于学生在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下,延长对新知识的保持时间,掌握的知识。情绪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不同的想法,会给我们的情绪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在导入《谁动了我的奶酪——换一种想法,换一种心情》一课时,我就在想,要怎样才能让同学们认识并认同这一个活动主题呢?如果把单纯的理论通过乏味的口头表述,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难免会让他们觉得过于枯燥。为了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以及紧紧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在一开始就在趣味性的学习过程上理解“不同的选择,会有不一样的结果。”我结合近年来比较风靡的一本书《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的内容,把书里的人物和情节以动画图片的形式进行演示播放,并配着轻松而有趣的动态音乐,在播放过程中我用简短的语言解释说明动画图片的内容,从而一步步引出这节课的主题。经过实践,我发现通过这种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方法,课堂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它不但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在趣味的动态画面中体会到情绪ABC理论所反映的深层内涵——“我们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看法会引起不一样的情绪体验。”紧紧围绕这个情节,当我结合例子说到情景——情绪辨别时,学生很自然地就被领进了这堂课所要体验的主题当中。

阅读全文

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与教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语文长城课程导学 浏览:795
公办和教办 浏览:69
上海高职院校公办 浏览:949
廉江市第九小学校长 浏览:264
1984年小学5年级几门课程 浏览:536
中小学生物考试总分 浏览:582
运城小学入学难吗 浏览:245
中小学劳技活动制度 浏览:328
大祥区公办幼儿园 浏览:909
2019宁波中小学生招生 浏览:887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教法分析 浏览:500
学习小升初 浏览:523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知识点讲解 浏览:65
小升初美术试题及答案 浏览:513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浏览:244
小升初语文附加题 浏览:93
育才中学公办 浏览:616
小学书法公开课教案 浏览:751
陪伴中考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87
教师节金 浏览: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