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活動主題 > 信息技術與小學美術課程整合

信息技術與小學美術課程整合

發布時間:2021-03-16 09:49:32

⑴ 信息技術與美術學科課程整合教學有哪些優勢

1.直觀性
美術是一門視覺藝術,特別是欣賞課,需要展示大量圖片,供學生觀賞,僅回僅書答本上的幾副插圖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利用多媒體播放幻燈圖片,並加以文字說明,效果就非常好。
2.高效性
繪畫課,往往是教師示範一次,學生再畫,或教師邊講解,學生邊畫。這樣就會造成基礎較弱的學生跟不上進度。利用多媒體播放名師繪畫視頻,讓學生掌握方法步驟。然後練習,教師輔導,效果更佳。

3.趣味性
可以利用多媒體上活動課、手工課,甚至播放學生喜歡的動畫片、兒童劇,會增加美術課堂的趣味性,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激情。

⑵ 如何實現農村小學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

農村小學怎樣更好的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

教育部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由此可見信息技術在小學各科整合中的地位和優勢之所在,而目前農村小學「轟轟烈烈喊課改,扎扎實實抓應試」的現象還普遍存在,對於農村的小學教師而言,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還是一個較新的概念和領域。本文就結合我們農村小學在信息技術與新課程整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闡述一些自己的見解。

一、有效地提高全體教師計算機操作技能

在部分教師可能都為晉升職稱學習過電腦,但知之甚少,根本不夠來運用這些新設備更不要說是自己能製作課件。我們要解決用電腦來教學和學習的問題,首先就要來學習怎麼樣來使用計算機,這是當迫在眉睫的事情。所以首要問題是有一定的師資力量在全體教師中開展計算機的普及教育,要能使每一個教師能夠用word軟體來編排試卷,會在網上查找相關的資料,會在電腦上播放電子幻燈片,會使用投影設備;進一步學會自己製作powerpoint 等,會在網上也發布自己的作品;再進一步就要有一部分教師能夠用 flash 等製作一些有交互性的課件。我們也把這項工作為教學研究的一部分。

我們要培養出一些能掌握現代教學資源,能熟練運用多媒體進行課堂教學的教學一線教師。這在這當中每個學校還要有一定的設備維護人員,在學習和以後的教學中來為正常使用保駕護航。

二、利用信息技術課開展好學生的計算機教育

許多城市學生家中已經有電腦,而農村學校的計算機教育起步較晚,利用現有的模式設備和當前的軟體,學生應當在短時間內學會在計算機中完成一些信息建立、查找、保存的基本操作,能夠完成教材上的一些查找知識的學習任務。這就需要學校加強信息技術課的教育,適當增大課時量,建立良好健康的網路環境。不但要教學生學會如何使用計算機,還要教會學生如何用計算機來學習。當然,這是信息技術教育的基本任務,也是課程整合的一部分。

三、信息技術與各課程的整合

信息技術能與課程相結合才是信息課最終的目的。他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使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真正作為教學的工具,整合到學科課程中來。用好計算機作為一種手段教學,並且要取得一定的效果,這才是真正的整合。

運用信息技術設備可以創設良好的情境,在語文教學中可以作為語言文字教學的一個補充;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很形象的表現出一些抽象的圖形,運用在數學教學中在培養學生抽象思維的同時加強其形象思維,可以上學生方便地找出一些真實的第一手資料數據;運用信息技術可以模擬出一些現有儀器或設備無法完成的實驗;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在網上或其它地方找到一些現實生活中很難見到的動植物標本;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在第一時間內得到一些時事政治和現實事例;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在教學中用一些圖片和動畫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等等。

四、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需要解決的問題

我們有了設備,還要有好的軟體才能真正讓這些設備發揮出最大的優勢。對於計算機來說,沒有軟體就只是一個空殼,我們設備上有的只是最基本的辦公軟體,如果只靠這些軟體根本不會產生太大的效果,就需要有一些更好的軟體,既可以很直觀地呈現出很多東西,對於我們教師來說也很方便。如:在語文,音樂、美術等課程的教學中,我們可以用《金山畫王》製作一學學生喜歡的圖片;可以運用《音頻剪輯軟體》收集一些聲音片段進行編輯,帶給學生一種聽覺的感受等。

我們的教師不光能找到並運用一些現成的課件,還要能夠根據實際情況來修改課件。在遠教 ip 資源中有許多現成的課件,但是有些課件或有些課件的部分內容不適合自己的學生,或我們自己身邊有一些材料,就可以對課件進行修改、加工。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有這種能力。

教師如何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和處理,決定用什麼形式來呈現教學內容,並以課件或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真實性的問題情景,才能使學生置身於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過程中進行學習。現在我們有一些同步資源可以很好的利用,如我們在進行古詩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三冊中的古詩《登鸛雀樓》時可以調用裡面的視頻資源,其中在誦讀古詩的同時還顯現出詩中描寫的一些情境,非常直觀,但是我們還要注意在我們方便的同時不能抹殺學生的抽象思維。

與此同時,如何能運用這些設備和軟體創設出一種良好的環境或氛圍,在用課件時就要有選擇,根據知識的特徵圍繞學生來選擇,課件盡量符合本節課的要求,能解決教學難點之外,還要以培養學生的基本功,另把學生放在主體位置上,著重於學生能力的培養。要充分體現交互性,課堂中還依然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計算機輔助教學是輔助教師授課、解決教學難點的手段,在課堂上,計算機只是一種教學工具,只是作為現在我們手中的黑板、粉筆一樣,作為現在教學手段的一種補充。教師在講課中不要完全依賴計算機,不要把課堂變為課件展示。所以,教師在用計算機進行輔助教學時,除了在課件上下大工夫,讓課件盡量符合本節課的要求,能解決教學難點之外,還要以培養學生的基本功,另把學生放在主體位置上,著重於學生能力的培養,體現學生的思維方式,不能讓一些太多的形象表現阻礙學生的抽象思維的發展,計算機的模擬功能再強大也不如一些實實在在的東西放在面前,不能用模擬實驗而減少甚至取代實物的實驗。

另外,我們可以多看一些較好的教學案例,參加一些現代信息技術教育方面的培訓,到一些起步較早的學校去學習,聽一聽課,不光要把他們請進來,我們還要走出去,看一看他們是如何開展這項工作,學一些先進的經驗,再結合我們自己情況改進我們的工作。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將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我們長期堅持不懈的去實踐、探索。我們要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與課程完美整合,搞好課改,提高教學效率,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推動中小學教育改革的進程。

最後提示:我們不能將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利用計算機技術組織教學上來,會對教學工作造成損失。信息技術永遠都不可能取代教師,我們不能用一段錄像就完成一個知識點的講解,還需要我們老師多動嘴,一些優秀的傳統教學方法不能丟。並且開展信息技術不要過於形式,專門來上公開課,這就偏離了課程整合的方向。要大膽的開展現代教育技術實驗,不能一曝十寒,只是一時熱,要將這個工作長期發展下去,真正做到整合。

⑶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有哪些基本方式

開展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是我國面向二十一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它的研究與實踐改革了傳統的教學觀念,為學生主體性、創造性的發揮創設了良好的基礎,使學校教育朝著自主的、有特色的課程教學方向發展。
近年來我校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過程中作了很多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教師們在實踐中尋找整合點,大膽開展實踐活動,真正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生的認知工具來促進學科知識學習和能力提高。我們在實踐中主要採用以下四種整合形式。
1.利用計算機中現有工具進行整合教學。
常規的計算機輔助教學往往要為一節課製作一個課件,課件使用的靈活性不大,而且在實施教學前要作大量的准備工作。其實計算機本身就具有強大的教學功能。我們從1999年起就嘗試利用這些功能進行教學實踐活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例如:低年級利用智能ABC打字,中年級利用Excel來進行數學數據分析、利用圖表工具學習製作統計圖表,高年級利用計算器進行數學驗算、利用畫圖工具來學習幾何圖形的認識等,均是充分挖掘了計算機中現有的工具進行學科教學。這樣,既達到了學習、應用技術的目的,又較好地促進了學科知識的學習,同時還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環保中的數學問題》的教學就是其中一個典型案例。以往教學這部分內容往往把重點放在統計圖表的認識和繪制上。結果教師教得很辛苦,學生花了很多時間去畫圖製表,卻對統計圖表的意義和如何利用這些圖表獲得有效信息研究得較少。而後者恰是統計知識教學的主要目標。利用計算機中的圖表工具,只要輸入相應的數據,計算機在幾秒鍾之內便自動產生統計圖,而且可以根據需要產生不同形式的統計圖表。這樣可以將更多的時間放在對數據變化趨勢的分析推斷上,培養學生的分析應用能力。實踐表明,學生通過整合教學,既達到了學會看統計圖,能根據數據的變化作出適當的分析與推測,並提出自己的建議的數學學科教學目標;又達到了學會用圖表工具製作統計圖的信息技術教學目標;還培養了良好的環保意識,激發了使用計算機的興趣。短短40分鍾,完成了原來至少要2節課完成的學習任務,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2.利用計算機信息加工能力進行整合教學。
計算機具有較強的信息加工能力,利用這一功能可以讓學生對信息進行重整、加工和再應用,在大量信息中快速提取有用的信息,從而培養信息加工能力和流暢的表達能力,達到對大量知識的內化。例如:低年級可利用計算機畫圖配字表達自己的想法;中年級通過上網查找、下載資料,利用Word製作出學習匯報材料;高年級可通過多種形式收集資料,處理信息,製作網站。《衣、食、住、行五十年》一課的教學就充分利用了計算機信息加工這一功能。課前教師製作了一個專門介紹新中國五十年來巨大變化的主頁,裡面有許多資料、圖片和數據。學生可自由選擇其中感興趣的主題和相應的資料來研究,最後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研究報告。在這節課里,學生在虛擬的網路中收集相關材料,包括文字、圖片、動畫等,然後根據學習目標進行信息篩選,並對選取的信息進行分析加工,再進行組合和再創造,最終得到學習成果。有的學生還把學習成果製作成網頁的形式。在這里,計算機一方面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扮演「信息工具」的角色,促使他們的信息素養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以「出版工具」的角色出現,幫助他們整理知識,綜合應用所學的語文寫作、美術繪畫和頎賞等多項知識完成研究報告,使知識內化並激活。
3.利用計算機進行模擬實驗的整合教學。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新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更為學生的探索和學習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許多在現實中很難做到的試驗,可以通過計算機來模擬,從而給學生以真切感,促進學生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典型案例如《可能性的大小》一課。該課所涉及到的數學知識——概率是極為抽象的內容,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這一知識,並真正提高應用能力,我們在教學中採用了兩項策略:一是創設具體情境,讓學生改變角色,以商場「老總」的身份來選擇促銷方案;二是利用計算機來進行大量重復的模擬試驗,體驗「概率」的含義,幫助做出正確的決策。由於計算機可以幫助得出成千上萬的模擬結果,也可以快速、准確地對數據進行分析、統計,因此將計算機技術整合到「概率的認識」中後,學生不僅減輕了大量的重復實驗和繁瑣的計算,提高了學習效率,而且更容易理解掌握概率的意義,體驗到大量的重復試驗會使結果更為精確,有助於做出合理的決策。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整合,學生真切地認識到信息技術應用的重要性和學習方式革命的緊迫性。
4.利用網站進行研究性學習和協作學習。
研究性學習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正是一個人際溝通與合作的過程。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發展創新精神,獲得親自參與研究探索的積極體驗和提高溝通與合作能力。計算機網路技術為更好地開展研究性學習和實現協作式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技術基礎和支持環境。如:提供豐富的研究資源、創設生動的研究情境、大大地擴充協作范圍,提高協作的效率、改革學習的方式。《北京奧運——我們的期盼》就是利用網路開展研究性學習,提高協作能力的典型案例。該課例以學生為研究主體,以小組活動為主導方式進行。學生們先通過網上瀏覽、圖書查閱、調查訪問等各種形式收集有關奧運及申奧方面的信息,在此基礎上通過小組討論確定本小組的共同研究主題;然後小組成員根據主題進一步多渠道收集、分析、整理有關信息,提出設想和建議,再利用信息技術將上述內容製作成極具個性的網站;最後全班各小組展示成果,匯報收獲,交流心得。整個活動歷時兩周,學生表現出極大的研究熱情,克服了無數困難,各小組均製作了獨具特色的申奧主頁,內容涉及廣泛。本次活動圓滿完成預定任務,對學生的發展產生多方面的良好影響:在認知領域中,拓寬了知識面,提高了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包括用IE信息瀏覽和檢索、收發E-mail等技術,Word編輯排版、FrontPage網頁製作、COOL3D動畫製作和Photoshop圖像處理等技術,語言文字組織能力,數據處理和版面設計、美化等知識;在人際交往領域中,學會尊重、傾聽、說服、交流和溝通;在情感態度領域中,增進了相互間的友誼,鍛煉了克服困難的毅力,提高了學習自信心。可以說,這是對學生已有知識、能力的一次大檢閱。
在以上這些典型的課例中,信息技術都以工具的形式與整個教學過程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我們很難把它從教學過程中分離出來,因為它是直接為教學目標服務的。而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和個性得到較大的體現,這樣的教學氛圍十分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同樣,教師通過整合任務,發揮了自己的主導作用,他們以各種形式、多種手段幫助學生學習,進一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⑷ 如何將信息技術應用到小學美術教學中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信息技術越來越廣泛地應用於各行各業,它極大的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力。把信息技術運用於美術教學已成為新世紀美術教育最具特色的一道風景線,在美術學科中信息技術充分發揮網路及各種多媒體資源的優勢;在信息技術中無論是畫面的處理還是顏色的搭配也都來源於對美術的需求。因此把信息技術和美術教學相整合是當今教育(新課程理念)所迫切解決的問題。
一、美術在信息技術中的體現
美術是一門視覺藝術,信息技術通過聲音、文字、圖形、圖像立體地表現信息,它們在呈現信息的方式上都以形象為主。對於文字來說,在信息技術中無論是宋體還是楷體都源於美術中的字體;對於圖形來說,從畫一個簡單圓的圖形到多個復雜的人物的圖像或大的場景繪制,都必須有美術的功底才能更加形象、鮮明地描繪出每一個畫面;對於圖像來說,就更離不開對美術的理解和運用,畫面需要整體的構圖和局部的搭配,從而產生美的效果,顏色需要色彩的搭配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如想突出某一顏色可採用對比色,想協調某一顏色可採用同一色調相近顏色。這些都源於美術,甚至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很多內容本身就是在美術的任務驅動下開展學習的,也就是信息技術有些內容已經和美術相結合了。
二、信息技術在美術中的運用
美術是一門造型藝術,又是視覺藝術,美術課由於其豐富的教學內容,多樣的教學形式,靈活的教學方法而受到學生的喜愛,僅僅靠書本中提供的圖片資料是遠遠不夠的。信息技術所帶來的媒體數量多,信息量大,覆蓋面廣,使媒體資料能得到充分共享,並且它具有聲畫並茂、視聽結合、動靜相宜、感染力強的特點,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
1、利用多媒體繪畫,調動學生對美術的興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由此可見,興趣在學生學習中起著催化劑的作用。電腦是一套奇妙無比的視覺藝術創作工具,具有卓越的表現力。電腦能產生豐富多樣的視覺效果,在電腦上進行圖片的拼貼、剪輯和蒙片合成,不僅效果十分理想,操作也相當方便,而各種各樣的特殊濾鏡效果則令人耳目一新。愛恩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於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形式通常感到非常的新鮮,課件、網路、教學軟體等具有獨有的畫面展示方式和獨特的音響效果,可以馬上抓住學生好奇的心理,讓其精神高度集中起來。在美術教學中,電腦的課件、網路、教學軟體等可以使平常見慣的范畫、情景、實物,與聲音、文字、動畫有機地結合起來,使美術教學內容由平面到立體,由靜止到運動,由文字到聲音圖像,極大地增強了課堂的生動性和趣味性,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講授過程由此變得親切可愛,學生們覺得新奇好玩,學習氣氛就變得輕松。學習的積極性就在這種氛圍下濃烈起來。
2、美術欣賞將變得豐富多彩。要上好美術欣賞課,需要收集大量的圖片,在講課時需要大量的口頭講解,而現在可以從網路上查找適合的圖片,製作成幻燈片形式進行課堂欣賞展示,既直觀,又配有文字,免去了教師大量的口頭介紹,學生對教學內容一目瞭然。用這樣的方式進行教學,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慾望和情緒,強化感性認識,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進一步豐富美術課欣賞的環節。傳統的美術欣賞課是「教師+課本+黑板+掛圖+實物」的教學模式,學生對所學的某些欣賞知識往往不容易消化。電腦網路的運用,使美術課欣賞課變成「老師+課本+黑板+掛圖+實物+網路」的新型教學模式,這給枯燥無味的欣賞課注入了活力,學生的興趣被激發,使枯燥的欣賞課變得「津津有味」。
3、利用繪畫工具來完成各種畫面。傳統的技法課認為,學生要准備顏料、水、筆等材料,課前准備很煩瑣,而現在引入了畫圖工具就簡單多了。特別是在工藝設計課、繪畫創作課的教學過程中具有明顯的、得天獨厚的優勢,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審美利用「金山畫王」軟體,或者「Windows98」自帶畫圖軟體,在電腦上自由操作,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思維能力。學生可隨意調動每幅畫面,也可對畫面色彩進行快速更換、調整或刪除,一幅作品在短時間內即可完成。而且要畫同樣的幾個物體,不需一一畫出,可以採用剪切、復制的方法,可以濃縮操作時間,增加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傳統上課方式所無法做到的,也無法比擬的。對於繪畫創作課,利用多媒體還可使學生從單純的繪畫技能技巧中解放出來。通過多媒體的運用,既可以畫出精美的圖畫,又降低了繪畫難度,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躍躍欲試,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繪畫的熱情和興趣。
由此可見,美術與信息技術學科之間存在諸多聯系,在彼此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多媒體會越來越先進,將不斷推動現代化發展,繪畫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網路資源及內容存儲量大,視、聽、讀、思、析同步,不受課堂條件的限制等方面的優勢,使繪畫教學真正面向全體學生。並把美術知識融合到信息技術中,使之更加完美。我們有理由相信,將信息技術與美術進

⑸ 信息技術與美術學科的整合的參考文獻有哪些

美術與信息技術學科之間存在諸多聯系,在信息時代,計算機、網路是美術創作和美術學習的重要工具。因此,美術與信息技術整合教學將會是美術教學的新趨勢,是現代美術教學的新形式。
近幾年來,我校就 「 美術與信息技術學科整合教學 」 進行了探索與實踐,下面談談我在實踐中的體會和思考。
一、美術與信息技術存在極為密切的聯系,整合具有必然性。
美術是一門視覺藝術,信息技術通過聲音、文字、圖形、圖像立體地表現信息,它們在呈現信息的方式上都以形象為主。現代美術中,電腦美術作為美術領域的新成員,有著極為強勁的發展勢頭。目前,計算機已經成為美術創作中應用極其廣泛的工具。而在省編小學信息技術與小學美術教材中,有很多學習內容是相互關聯的。以下表所列內容為例,我們可以看出,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很多內容本身就是在美術的任務驅動下開展學習的,這正是整合學習最為常見的形式,也就是說信息技術課程中的有些學習內容已經和美術整合了;美術課本中的許多內容也非常適合於用信息技術來教學。而且,美術課的有些內容只有通過信息技術才能達成學習目標,如《電腦美術設計欣賞》,學生只有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操作,才能體會電腦美術的設計方法,如果教師能夠演示運用 Phsotoshop 軟體設計圖片,將會讓學生大開眼界,深刻體會電腦美術的強大功能和神奇魅力。
所以,美術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具有必然性。它們的整合將獲得一個雙贏的結果,既能夠達到美術與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目標,又提高學習效率。
二、美術與信息技術整合優化了教學過程,整合具有可行性。
1. 欣賞 ? 評述 ---- 資源浩如煙海,查找可隨心所欲。
「 欣賞 ? 評述 」 是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課程標准》)中提出的四個學習領域之一。 「 欣賞 ? 評述 」 領域是指學生對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等視覺世界進行欣賞和評述,逐步形成審美趣味和提高美術欣賞能力。《課程標准》指出: 「 欣賞 ? 評述學習領域的教學,應注重學生的積極參與,努力激發學生的主體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師講述為主的弊端,積極探索教學方式的多樣化。 」 傳統的欣賞教學,學生不知道怎樣欣賞,更不知道怎樣評述。之所以會如此,其主要原因是學生缺乏學習資源,除了聽教師介紹之外,幾乎沒有其他的信息來源。目前小學美術中的欣賞部分佔很大的比例,繪畫、雕塑、建築、民間藝術、兒童美術、卡通形象等,幾乎涵蓋了所有美術領域,教學中最讓教師為難的仍是缺乏資源。
美術與信息技術的整合,不但解決了學習資源匱乏的矛盾,而且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美術欣賞的資源極其豐富,學生只要掌握了 IE 網路瀏覽器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搜索引擎查找資料的方法就能夠自主學習。教師只需提出學習的任務,比如製作一張網頁、寫一篇配有插圖的小論文、製作一張幻燈片、編一張電子小報等,幫助學生解決技術困難,協助學生完成作業。
比如美術第十一冊《中國古代建築欣賞》中關於故宮的欣賞。傳統的教學設計是:教師展示一些故宮的圖片或者幻燈片,像導游一樣介紹有關故宮的歷史、文化、建築特色等知識,回答學生的一些問題,或者乾脆組織學生觀看《紫禁城》的錄像資料,然後讓學生提出問題進行討論。這樣的教學模式是單方面的知識傳授,學生作為教育的客體被動地接受知識,而且接收的信息量很有限。我們開展的美術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教學設計是:讓學生每四人組成一個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搜集資料製作一份介紹故宮的幻燈片,並進行交流。教學中,學生在任務驅動下上網搜集資料,下載圖片,製作幻燈片。在有意識地選擇、組織材料的過程中,他們不僅了解了故宮的歷史、建築特色,構建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立體的故宮藝術知識體系,而且為我國古代建築大師的傑作驚嘆不已,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進而產生了了解中國古代文化的巨大熱情。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自主學習。最後通過網路教室展示幻燈片,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學生也都相當投入。
2. 設計 ? 應用 ---- 強大的軟體供你用,輕輕鬆鬆搞設計。
對另一學習領域 「 設計 ? 應用 」 ,《課程標准》建議 「 用計算機或其他手段進行書籍封面、文體活動海報的設計 」 。美術課程中還有許多內容,如郵票設計、賀卡設計、板報設計等,都可以採用計算機設計的手段。像用畫圖、 Word 、金山畫王等軟體進行較為簡單的圖案設計,用比較專業的 Photoshop 軟體進行封面設計、廣告設計,並利用計算機光碟中大量的圖像、照片以及材質資料,利用計算機字型檔中豐富多彩的字型、字體等,設計出更加精彩的作品來。
例如美術第九冊《平面構成設計》的教學。按照傳統的教學設計,每個學生起碼要准備大小一樣的圓形、方形、三角形紙片各三張,通過排列組合將這些紙片構成幾個不同的圖形,然後選擇其中一二個繪制出來。這種方法的缺點是:由於學具的限制,只能獲得一些常見的圖形;繪制艱難,許多學生因為製作過程過分繁復而失去耐心,畫不出精緻的作品來。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教學設計卻能夠克服上述缺點。方法是:首先在 Word 中插入自選圖形 「 圓形 」 、 「 方形 」 和 「 三角形 」 ,並設置成 「 無填充顏色 」 ,再通過 「 復制 」 、 「 粘貼 」 獲得數個基本圖形,然後隨意移動這些基本圖形,把他們組織成新的圖形。學生可在計算機上反復嘗試,直到滿意為止。最後把構成的圖形 「 組合 」 在一起,復制到畫圖軟體中,並填上自己喜愛的顏色。(由於在畫圖軟體中不能任意移動圖形,在 Word 中又無法完成區域填色,因此需先在 Word 中構圖,再在畫圖軟體中填色。)
由於手工繪制的設計方式受設計者自身技術水平的影響比較大,也比較費時間,所以學生往往難以實現預想的構思,設計會以失敗告終。基於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設計顯得輕松和得心應手,學生容易實現預想的效果,避免由於眼高手低帶來的不快,從而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3. 突破難點, CAI 很管用。
CAI (計算機輔助教學)主要是利用計算機的快速運算、圖形動畫和模擬等功能,輔助教師解決教學中的某些重點、難點。 CAI 課件大多以演示為主,是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整合中最為常見的形式。教師可運用 PowerPoint 等多媒體製作工具,綜合利用各種教學素材,編寫自己的多媒體課件,用圖表、動畫等展示動態的變化過程,形象地演示某些難以理解的內容,用於突破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小學美術與信息技術學科整合教學中 CAI 主要應用於以下幾種情形:
( 1 )分析解釋。
CAI 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美術知識,啟發他們發現美術規律。比如:《千變萬化的線》一課,製作一個可供教師演示和學生學習的課件。課件首先展示自然界中各種各樣的線,並用閃爍的效果將這些線條突出出來,然後概括出線的種類,接著通過說說、畫畫讓學生體會線條的千變萬化,最後再讓他們欣賞美術作品中的線條的美。在整個教學活動中, CAI 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直觀地解釋了線條作為重要的美術語言產生的過程,展現了線條的魅力。
( 2 )提供素材。
美術課程中某些內容可能離學生的生活經驗比較遠,比如《歡樂的元宵節》,我們當地的風俗不太重視元宵節,學生對這一節日知之甚少。教學時,如果不提供足夠的學習素材,學生將難以開展學習。因此,充分發揮 CAI 課件的優勢,給學生展示大量的圖片、錄像等直觀信息,可以幫助他們解決困難,提高學習的質量。
( 3 )對比實驗。
美術是視覺藝術,所以通過直觀的對比實驗能夠很好地說明道理和規律。比如認識冷色和暖色,可通過觀看大量的對比圖片讓學生感受色彩的冷暖差異,這比光憑教師的講解來得直觀、簡單得多。
( 4 )激發興趣。
《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准(實驗稿)解讀》中要求教師 「 應以各種生動有趣的手段,如電影、電視、錄像、范畫、參觀、訪問、旅遊甚至故事、游戲、音樂等方式引導學生增強對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像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 信息技術具有集聲音、文字、圖形、圖像於一體立體地表現信息的功能,使學習情景的創設變得得心應手。比如《茶壺造型》一課,可通過欣賞精美的宜興紫沙壺來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
三、美術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改變了學習方式,引起了一系列變化。
1. 整合改變了學習的方式,同時引起了教學結構的改變。
美術與信息技術的整合使個別化學習成為可能。由於基礎教育中普遍存在個別教育與班額偏大的矛盾,所以個別化教育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而基於信息技術平台的學習可以滿足學生個別學習的要求,學生可按照各自的學習速度開展學習,主動利用網路資源和計算機軟體搜集、處理信息,主動構建知識體系。
「 學會合作 」 是未來教育的 「 四大支柱 」 之一。美術與信息技術的整合為合作學習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傳統教學中的合作學習往往流於形式,經常是一個優秀的學生講,其他同學聽,或者一個同學畫,其他同學伺候,甚至剝奪了美術基礎較差的學生參與繪畫的權利。而且小組成員的學習成果又不容易整合。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合作學習,能夠真正發揮每個小組成員的力量和智慧,便於整合學習成果。比如《中國古代建築欣賞》中關於故宮的欣賞教學,讓學習小組的每個成員分頭搜集某一方面的資料,如故宮的歷史、故宮的建築特色、故宮的珍貴藏品 …… 然後綜合資源,討論幻燈片的製作方案,製成幻燈片後再與其他小組交流學習成果。合作學習是一種先進的教育理念,而不僅僅是一種學習組織形式,在中國傳統教育中,學生似乎更善於競爭而不善於合作,所以創設合作學習的環境對於開展合作學習顯得尤為重要。
教學系統中由於 「 信息技術 」 要素的介入,使 「 教師 」 、 「 學生 」 、 「 教材 」 這三個要素改變了原來的地位。信息技術成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教師不再是教學的主宰,而成為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協作者;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主動的學習者;教材不再是物質化的文本,而是全息性的資源總和。整合教學引起了教學結構的改變。
2. 整合改變了學生的思維方式。
傳統教學偏重於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學生強於演繹推理,弱於概括判斷。而網路資源浩如煙海,學生在網上可以搜集到許多資源,要合理處理這些信息,就需要學生對信息進行綜合歸納,這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我國長期以 「 知識為中心 」 的課程思想導致了學生對文字的敬畏和輕信,所以學生接觸到網路信息時,往往也會輕信搜索到的任何信息。而學生在搜集到的信息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或者與原有的知識相沖突時,就不得不去思考判斷這些信息的可靠性。比如網上對《蒙娜麗莎》的微笑的解釋就眾說紛紜,對《蒙娜麗莎》中的模特是誰也有很多種說法。學生通過長期的訓練,會把這種思維方法逐漸遷移到其他領域,對解決今後學習、工作、生活的問題提供有力的幫助。
3. 整合可能會導致傳統美術技法的弱化。
由於美術中的某些課程的作業可以通過計算機應用軟體來完成,如 「 封面設計 」 ,學生可通過 Word 或畫圖等軟體製作出漂亮的作品,不需要使用傳統的顏料、畫筆等工具,也不需要進行傳統意義上的調色,那麼他對顏料的屬性可能就不太了解,對顏料調配的方法和技術可能就不熟練。過多地依賴信息技術,可能會導致學生對於傳統美術媒介的不熟悉,弱化傳統美術技法,像中國畫、書法等傳統文化有可能被年輕一代所拋棄。因此,並非所有的美術課程都可以和信息技術整合,勉強整合反而會弄巧成拙,如 「 中國畫 」 的學習,應該沿用毛筆、宣紙這樣的工具,以讓學生體驗中國畫的藝術魅力。
4. 網路管理的不完善和信息的良莠不齊可能會帶來某些負面影響。
網路是一個開放的世界,信息來源廣泛,這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可供學習的資源,但其中也充斥著許多錯誤的、消極的和不健康的信息,比如在搜索有關維納斯的圖片時,可能會搜索到不健康的網頁,學生出於好奇就會瀏覽其中的內容。這會給判斷能力還不強的兒童帶來負面影響,不利於他們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在教學中除了堅持正面教育、採取安裝網路過濾軟體等措施之外,還要加強管理。

⑹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內涵是什麼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內涵:改變傳統教學結構、實施創新人才培養。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中國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新途徑,與學科教學有著密切的聯系和繼承性,同時又是具有相對獨立性特點的新型教學結構類型。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強調要把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和情感激勵工具,利用信息技術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學習、資源共享等學習環境,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使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在整合過程中得到有效的鍛煉。

(6)信息技術與小學美術課程整合擴展閱讀

1、目標

(1)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

(2)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3)培養學生掌握信息時代的學習方式。

(4)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態度和能力。

2、原則

(1)運用教育理論指導課程整合的實踐。

(2)根據學科特點構建整合的教學模式。

(3)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整合策略。

(4)「學教並重」的教學設計理論來進行課程整合的教學設計。

(5)個別化學習和協作學習的和諧統一。

⑺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有哪三種模式

在信息技術課程整合中,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教學的總體能力目標是一致的,即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實踐能力。但對於不同學科定位,信息技術的作用是不一樣的,為此可以將信息技術課程整合分為三種基本課程模式。
1.信息技術課程,信息技術作為學習的對象(Learn about IT)。信息技術課程作為一門專門的學科開設,主要學習信息技術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
然而,信息技術課程並不僅僅是簡單地為了學習信息技術本身,還要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因此,同樣要按照課程整合的理

念,把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整合到實際任務中進行學習。這些任務可以是其他學科的知識,也可以是社會性的問題。教師在任務設計時要靈活創新,對於相同的知識點,在完成所要求的學科目標的前提下,要根據不同的學校環境、教師特長和社會背景等,創設不同的情景任務進行教學,不能拘泥於教材或參考書所提供的材料。
2.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工具(Learn from IT)。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信息技術完全為其他學科的教學服務。
在這種整合模式下,教師和學生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分別進行教學和學習。首先,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和處理,決定用什麼形式來呈現什麼教學內容,並以課件或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學生接受了學習任務以後,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或自己查找信息)進行個別化和協作式相結合的自主學習,並利用信息技術完成任務。最後,師生一起進行學習評價、反饋。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和個別化得到較大的體現,這樣的教學氛圍十分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同樣,教師通過整合的任務,發揮了自己的主導作用,以各種形式、多種手段幫助學生學習,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研究型課程,信息技術作為學習工具(Learn with IT)。學生作為積極主動的學習者,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獲取信息、交流信息,並最終以電腦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務。
研究型課程中的整合任務,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內容,而是課後延伸,甚至是社會現實性課題,如環境保護、旅遊類問題等。課題的設置要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年齡特點,採用循序漸進的原則。一般小學低年級以生活實踐性的活動為主,小學高年級以社會綜合課題學習為主,初中以學科性綜合實踐活動為主,高中以綜合性學科的學習為主。
研究型課程超越了傳統的單一學科學習的框架,它按照學生認知水平的不同,將社會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以主題活動的形式來完成課程目標。學生通過主體性、探索性、創造性的解決問題過程,將多個學科的知識、學問性知識和體驗性知識、課內與課外、學校與社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統一地發展。
從研究型課程的特點看,更加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的過程性。在整個研究的過程,從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實施,到最後任務的完成都由學生自主完成,而教師僅對學生選題、收集和分析資料的方法等進行一般性指導。

⑻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優化小學美術課堂

近年來,隨著現代信息技術教育的推廣,多媒體輔助教學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一種有效手段。《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大力推進多媒體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課程改革的今天,教師運用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對教學活動進行創造性設計,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術和美術教學的學科特點結合起來,可以使教學的表現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樣化、視覺化,有利於充分揭示美術概念的形成與發展,展示美術思維的形成過程,使美術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別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很好的運用多媒體課件等電化教學手段,讓學生親耳能聽、親眼目睹、親身可感,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求知慾,拓展學生的想像力,而且在提高課堂效果,優化課堂結構方面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美術課程標准解讀(實驗稿)》指出:「有效地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為學生理解美術、表現美術、創造美術、表現自我提供了一種充滿樂趣和信心的途徑,從而使美術教學更為生動活潑。」因此,如何進行美術課堂教學改革,如何根據教學內容恰當地應用計算機進行輔助教學,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提供更為豐富的美術學習資源,調動學生的學習美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擺在每個美術教師面前的課題。現就結合我教學實際對信息技術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信息技術應用於美術教學的意義及重要性
(一)把信息技術應用於美術課堂,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來源於好奇,好奇心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興趣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動力,更是激發學生創造力的必要條件。特別是小學生,教學中他們常常無法長時間的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來聽教師講課,這種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師所講解的內容未能勾起學生的興趣。教學時,運用一些必要的電教手段,通過色、形、聲來直觀地、形象地、直接作用於學生的各種感知,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例如:在教學《海底世界》時,先用多媒體展示浩瀚大海中奇妙生物,然後問:喜歡它們嗎?他們都是什麼形狀的?學生眾說紛壇,教師於是引導學生進行自由交流討論。在學生急欲求知時,老師出示海洋中各種生物動畫,從而使學生目睹感悟海洋生物的形狀,色彩,以及海洋的神秘,激發學生想進一步了解和表現的慾望,確實有「投石激浪」之功效。又如:在教學《我的太陽》時,我利用童話故事的短片導入,讓學生對太陽有個新的認識,從而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結果學生畫出的太陽有「彩色的太陽」「愛學習的太陽」「哭泣的太陽」「編小辮的太陽」各具特色,千奇百怪,讓人看了真的有賞心悅目的感覺。這樣既突出了「心中」的特點,強化了學生的視覺效果,增強了信號對學生頭腦的刺激,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能力。
(二)把信息技術應用於美術課堂,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美術教學過程,事實上就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美術問題的解決方法進行研究,探索、思維的過程,繼而對其進行延拓,創新的過程。因此,我們把信息技術和美術教學的學科特點結合起來,使教學的表現形式更加形象、直觀,更加清晰地展示美術思維的形成過程。如:二年級學習《紙拖鞋》時我根據本課特點設計了這樣一個多媒體課件:「小王子」很愛美,每天都要換一雙拖鞋,想請你們給他設計一雙拖鞋,你們願意接受挑戰嗎?他自豪的給你們展示了他穿過的拖鞋(課件展示各種各樣的拖鞋,紙拖鞋)。然後問學生,這些拖鞋用什麼做的呢?它們是怎麼做的呢?做出這樣漂亮的紙拖鞋需要什麼條件呢?能把你的想法和同學交流一下?你打算給小王子做一雙什麼樣的拖鞋呢?老師給學生留下思維的「空白點」也就是老師根據需要給學生留下再創造的空間。這樣,多媒體把豐富多彩的生活帶進了課堂,拓寬了學生視野,拓展了學生思維,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再創造能力。
(三)把信息技術應用於美術課堂,有利於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如果只通過簡單、枯燥的講述,很難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清晰的認識。教學中,運用電教手段,通過形象化的畫面,有助於學生對重點內容的掌握和難點內容的突破。例如:在教學《各種各樣的線》一課時,屏幕上先出示城市夜景的激光光線圖,然後通過媒體演示,是從一個點向空中射出。然後,學生對線的概念理解這個難點就通過剛才動態的演示化解了,再用不同色彩分別在線上閃爍出第二個亮點和兩亮點間的一部分,使學生認識到這就是線段,線段有兩個端點,可通過閃爍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端點;接著通過演示一條線段向兩端無限延長,就形成了一條直線;接著同樣的方法出現曲線,波浪線,折線……再把這些線用生活中大自然中的景象展現出來。通過一系列的動態演示把抽象的射線、線段、直線,曲線在美術中的應用直觀的充分展示。
實踐證明:教學內容中的一些重點、難點,利用常規教學手段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而採用CAI課件教學,效果好,教學效率明顯提高。又如,《螞蟻搬家》這節課,將小螞蟻在閃電雷鳴,烏雲密布搬家的情景採用CAI課件展示出來。這樣既突破了重難點、滲透了集體思想,又快捷、省時,教學效果也好。
(四)把信息技術應用於美術教學,有助於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
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使教師的教學工作手段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一方面原來教師用筆寫教案,現在教師改用電腦寫教案,另一方面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需要查閱大量的相關資料,龐大的書庫也只有有限的資源,況且教師還要一本一本的找,一頁一頁的翻,這個過程耗費了教師大量的時間。網路信息為教師提供了無窮無盡的教學資源,為廣大教師開展教學活動開辟了一條捷徑,只要在地址欄中輸入網址,就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通過下載,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大大節省了教師備課的時間。總之,隨著計算機軟體技術的飛速發展,遠程教育網路的建立,給教育工作者創建了一個龐大的交流空間, 大量的操練練習型軟體和計算機輔助測驗軟體的出現,讓學生在練習和測驗中鞏固、熟練所學的知識,計算機軟體實現了教師職能的部分代替,例如:出題、評定等,減輕了教師的負擔。至此作為教學輔助工具的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功能已體現得淋漓盡致。

閱讀全文

與信息技術與小學美術課程整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語文長城課程導學 瀏覽:795
公辦和教辦 瀏覽:69
上海高職院校公辦 瀏覽:949
廉江市第九小學校長 瀏覽:264
1984年小學5年級幾門課程 瀏覽:536
中小學生物考試總分 瀏覽:582
運城小學入學難嗎 瀏覽:245
中小學勞技活動制度 瀏覽:328
大祥區公辦幼兒園 瀏覽:909
2019寧波中小學生招生 瀏覽:887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材教法分析 瀏覽:500
學習小升初 瀏覽:523
蘇教版一年級語文下知識點講解 瀏覽:65
小升初美術試題及答案 瀏覽:513
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上第七單元教材分析 瀏覽:244
小升初語文附加題 瀏覽:93
育才中學公辦 瀏覽:616
小學書法公開課教案 瀏覽:751
陪伴中考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87
教師節金 瀏覽: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