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育 > 積雨輞川庄作備課

積雨輞川庄作備課

發布時間:2021-03-16 02:56:42

⑴ 五大領域,語言里詩歌的教案怎麼寫

【教學目標】 1.了解古代詩歌常見的語言風格。 2.掌握鑒賞詩歌語言的分析方法及答題步驟。 一、語言的錘煉 【考點分解一】 鑒賞「煉字」 【提問方式】 1.某句中最生動傳神的是哪個字?請簡要分析。 2.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好在哪裡? 【解答分析】這類題目要求品味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要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 情感來分析。 【答題步驟】 第一步:該字(運用了什麼手法,有就寫,沒有不寫)具體形象生動傳神地刻畫了什麼形象(景、物、人), 概括說一下(必答)。 第二步: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將畫面具體展開,展開時要注意突出畫面特徵,分值少的題可省 略這步) 第三步:點出該字烘託了怎樣的意境,表達了怎樣的感情。(必答) 【答題範式】 這個字意思是×××(或:運用了什麼手法),具體、形象、生動、傳神地刻畫了×××形象(或:景色), 描繪出了×××情狀,烘託了×××意境,表達了×××情感。 【技法指導】 「煉字」的 4 個思考角度 1.修辭角度 「雲破月來花弄影」(張先《天仙子》)因擬人而使滿篇生輝。 「破、來、弄」三字寫出三種連續的動態: 雲破而有月來,月來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隨風搖動、撫弄花影的幽雅姿態。雲橫皓月、 風弄花影,構成了一幅幽美朦朧的畫面。雲、月、花都擬人化了,被賦予豐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時使寧靜 的畫面有了飛動之勢。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出塞》)「怨」字明顯用了擬人手 法,既是曲中之情,更是吹笛人之心。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杜甫《春望》)「濺」 「驚」二字, 同屬擬人手法,不僅用字新鮮,而且增添了詩人感時恨別的內心苦痛。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孟 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蒸」 「撼」具有誇張色彩。 2.聲韻角度 古詩詞講究平仄聲韻,優美的詩詞平平仄仄起來就是和諧的旋律。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中「凍」字比「餓」響亮,更具鏗鏘氣勢,更見沖天悲情。疊詞最具聲韻 效果,它不僅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更有強化作用。李清照的《聲聲慢》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 慘戚戚」可謂千古名句,是聲韻的疊加,也是哀怨之情的疊加。王維《積雨輞川庄作》中的「漠漠水田飛 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用疊字之法,不但摹景有神,而且音調抑揚,氣韻流暢。黃庭堅以「夜聽疏疏 還密密,曉看整整復斜斜」(《詠雪詩》)描繪雪景,可以說是古今絕唱。 3.活用角度 古人慣於活用詞語,形容詞

⑵ 比較好的抒情性的散文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備課參考
資源提供: qboat21cn
這里我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們備課組的做法和反思。
一、處理教材的想法
(一)、驀然回首,還是"尋覓文言的津梁"--注意與必修內容的聯系
誤區一:誤把選修教材與必修內容割裂開來
教學內容雖然千變萬化,但其本真還是不變的,新課程的理念是前後貫通的。我們老師們肯定還記得必修三第四專題的"尋覓文言津梁",這是我在整個蘇教版教材編排中最喜歡也最受用的一個專題,因為它讓我和我的學生都受用無窮。記得上《論語》時,我就是用這一專題的理念去教的,感覺比較得心應手,而且我也真正感受到學生開始喜歡上古詩文了。
當然,學生是有惰性的,這就要我們老師做好引導。怎麼引導?錢夢龍的做法給了我很大啟發,他說:"我的水平不高,只有初中的水平,我讀了好幾遍才讀出好的,就是我要導讀的地方。"
這次參加省級培訓王榮生教授指出"核心教學環節的展開"對我啟發也比較大。他說要注意"選文的教學價值"與"學生的學習經驗"相結合,而合情的教學環節是:由學生不喜歡的讓他喜歡,由學生讀不懂的讓他讀懂,由學生讀不好的讓他讀好。在備課前即要估量學生學生什麼地方讀不懂、讀不好,然後再展開教學。
有時候,讀一讀,查一查,想一想,議一議,再讀一讀……看似笨拙,實則質朴。至少用這種理念去授課,學生不排斥,也不覺得枯燥,而且非常配合。
(二)、花開四季,各有千秋--注意選修特性,選修≠必修
誤區二:誤把選修課上成必修課
"詩歌與散文欣賞"" 重在發揮想像和聯想,注重情感和審美的體驗,重點培養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 擴展性的目標側重於"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古代的思想內容",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學習探究的方法,應該是新課程選修課教學的重要導向。 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有疑敢問,有疑善問,形成寬廣的多元化視野,努力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選修有選修的特性,有它的自主性和選擇性,選修課是在必修課基礎上的延伸和提高,在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上也應比必修有明顯的擴展。如果完全照搬必修的上法,或者像上必修課一樣一篇一篇地上過來,那自然也是不合時宜的。如"尋覓文言的津梁",上必修時,其三大版塊--"因聲求氣"、"仔細理會"、"融會貫通"是綱,是教學的主線,要求我們在古文閱讀教學時要點點滲透,水到渠成;而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則要圍繞六個單元的知識點展開教學,而"尋覓文言的津梁"的三大版塊理念也只能是輔助手段,重在靈活運用,自主選擇了。
(三)、走近高考,隨時調整--注意與專題復習的掛鉤
誤區三:不能正確處理選修課與復習課的關系
高三的主要任務是高考,這點誰也不敢否認,而我們這一屆偏偏又趕上了新課改,真不知是幸還是不幸。怎麼辦呢?只好兩者兼顧。關鍵是新考綱沒有出來,又該參考什麼呢?在今年的省級培訓上,胡勤老師說,新考綱的依據之一是《學科指導意見》。所以,在此,我建議我們老師在備課時好好研究一下《學科指導意見》,這樣至少不會走彎路。我到網上找了圖像版的,還算清晰,可惜只是討論稿,我驗證了一下與正式版略有不同。而我們這本《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在那60分試卷里,分值10分,平均時間15分鍾。按照胡老師的說法是採用大題套小題的形式可能性比較大。為此我准備選修教學與高考專題復習交叉進行的方式,這樣一則給學生種緊迫感二則也避免了教學單一的枯燥。所以在詩歌部分,是與古詩鑒賞的專題復習相配合上;散文部分,則准備與古文閱讀相配合上。
一個誤區:誤把選修課完全等同高考專題復習課,這里重點班與非重點班的上法是有區別的。就算我們從功利的角度來講,試想對那些要考重點的同學,那10分到底怎麼考?前面150分已經考過的內容那60分還會再考嗎?總應該有所不同吧?不同在哪裡?我們目前僅有的參考依據,一是學科指導意見,一是選修教材(包括編者意圖和課後的探究.討論題)。所以,我的看法是:對重點班,如果我們老師自己把教材當成累贅,自己都沒有琢磨透,就急急忙忙把課文結束掉,馬上進行專題復習,是危險的!而對非重點班,在處理時,則可靈活一些,如果也是像重點班一樣的上法,甚至是像上必修課一樣一篇一篇地上過來,那也是沒有必要的。
有兩個做法,和大家探討一下:
1.兩者兼顧型:
選修的詩歌部分+高考專題復習的詩歌鑒賞分;
選修的散文部分+高考專題復習的文言文閱讀
(這是從課堂教學的完整性出發,力求系統;當然如果從由淺入深的角度出發,先上高考專題復習再上選修的,也未嘗不可。)
2.兩者結合型:單元內容與高考專題復習交叉進行
一單元--古詩鑒賞專題復習.表達技巧
二單元--古詩鑒賞專題復習.形象(意象、意境、情感)
三單元--古詩鑒賞專題復習.語言(兼及其他)
四單元--文言文閱讀專題復習.實詞 篩選文中的信息
五單元--文言文閱讀專題復習.虛詞、句式 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六單元--文言文閱讀專題復習.斷句、翻譯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這是從學生的心理需求出發,避免教學的單一、枯燥。要注意的上,以上的分法只是有所側重而已,在實際教學中不可能分得太明確,也不能分得過細。否則的話,就把知識點聯系割裂開來了。我曾想把07年的詩歌鑒賞題按考點來歸類,後來發現沒法分,因為現在的高考題綜合性都很強,幾乎每個考查點都涉及到了。教學上也同樣是如此。)
個人的看法,第一種方案比較好處理;第二種則對老師的要求更高些。
(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注意與寫作教學的滲透
誤區四:不能正確處理閱讀與寫作的關系
所謂"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我始終堅持一個觀點,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不是靠寫一篇兩篇作文或老師講評幾節作文課就能提高的,它其實應該滲透在我們每節語文課里,在學生的每天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匯聚而成。所以再從功利的角度來講,在我們每節語文課的背後,正有一雙60分的眼睛在眼巴巴地望著我們呢!
1、積累(素材):作者魅力;詩文光輝。
作者的人生經歷,他們的作品世界本身就是一部光輝燦爛的歷史,因而可以倡導學生重視積累運用,將豐富的文化寶藏運用到寫作中去。幾千年豐厚的文化積淀是滋長語言的沃野,借經典詩詞,吸傳統精華,抒自我胸臆,會使語言機智中不乏冷靜,活潑中不乏典雅,多一份古典之美。
如一位學生在《雨中讀古詩》寫道:
"於是老杜春夜詠哦,小杜清明問路,陸放翁卧聽夜闌,僧志南杖過橋東;易安居士嘆綠肥紅瘦,誠齋主人賞荷心呈珠;張志和泛舟垂釣不須歸,蘇東坡淡妝濃抹擬西湖。"
作者將杜甫等八位詩人及其經典作品巧妙串聯,字里行間彌散出雨天讀古詩的古典氣息,語言明麗雅雋。
2、模仿(語言、構思)
模仿有高下之分:古人謂"淺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氣。""偷"即模仿,"偷意"、"偷氣"為模仿中的創新。回顧我們的寫作史,古今中外,從"模仿"到"創造",寫出有新意的作品的例子舉不勝舉。名垂千古的《膝王閣序》的作者王勃,模仿北朝庾信的《馬射賦》中的"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寫出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絕句,傳頌至今。
就古代散文來說,可模仿的有:議論文的論證結構和論證方法;記敘文的敘述描寫和抒情方式;散文的"形散神聚"和語言的抒情性… …
語言如:仿《如夢令》寫的《高三剪影》:
昨夜挑燈夜讀,早起不知去路。試問走讀生,為何精神抖擻?知否,知否?我等日漸消瘦。
結構如:仿《項脊軒志》寫的《老屋》
3、創新(局部、整體)
①."文本素描"
積雨輞川庄作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錙。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王維
學生習作:
……一望無際的原野是最廣闊的舞台。綠油油的麥稞就是這場舞劇的主角。微風是伴奏,白鷺作襯托,一切的一切如此渾然天成。輕風拂來,柔嫩的纖腰便曲了下來,搖曳起來,於是這片瀚海便湧起洪波,捲起大浪,霎時間傳到了另一邊際,消失在了眼簾之外。這是波浪的制高點,更是曲線的最完美的表現。白鷺為何如此匆忙,是否為追尋這美麗的瞬間?人都會被此景陶醉,更何況是一隻鳥呢?
悠揚的啼聲擢破了夏日的沉寂。是什麼精美的樂器,發出如此美妙的旋律?穿越千叢萬木,終於找到了這位隱逸的天才。高大的樹木能遮擋住黃鸝鳥的身影,卻永遠無法埋沒人間絕響。夏日似乎在這啼聲中變得清爽,變得清涼,變得清新,變得清麗。……
②."文本改編"
以下是李商隱《無題》中的一二聯,請你仔細閱讀,然後根據說明寫作。(6分)(改編自台灣高中寫作教材)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說明:
①本詩寫情,但無一字及情。詩中借百花殘、蠶吐絲、蠟炬成灰等具體意象含蓄表露出內心纏綿濃烈的情思。請將這四句詩改寫成白話文,宜講求文字的精緻與文氣的流暢;
②將古典詩改寫成白話文時,不必採用逐字逐句的方式處理,原詩所描述之人、事、物、時空背景都不宜忽略,敘述者的口吻、人稱也不應改動,有時要增加局部描寫以補足情境。
③本詩寫情,情感纏綿濃烈,意境蘊藉有味,改寫的文字應該忠實保留這種氛圍,以與原詩相映。
命題說明:改寫是一種以某篇現成作品為基礎,按照寫作要求,在對原文形式或部分內容的基礎上,經過加工改造後,所寫出的新作品。改寫要求在原文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這種語文表達能力的訓練,不但有助於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同時有助於發展思維、聯想和想像能力。
改寫文示例:
沖破了障礙,排除了阻擋,好不容易我們才能見面。相聚,對我們來說,是多麼不容易呀!正因為如此,即使是短暫的片刻,我們也格外珍惜。而當面臨離別之時,我內心痛楚哀傷,就像東風不再,原本受春氣滋養的花朵頓時凋零一般。
還記得蠶總是不斷吐絲,就像我對你的眷戀,直到生命步上盡頭才會終止;此時此刻,對你思念不盡,又像案上燃燒的蠟燭,我以不停的淚水耗盡生,直到燒成灰燼才無淚可流。
在這兵荒馬亂的年代中,我們不能相伴相守,只好獨自愁苦,讓思念如利針刺進心坎,時時牽扯,時時掙扎。我希望你知道,雖然我的身遠在天涯,但我的心永伴你身邊。
③."我最喜愛的一句詩"徵文活動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王維
一股清涼的氣息拂來,那是明月松間照的恬淡;一串淡遠的音符飄過,那是清泉石上流的潤澤。
清馨怡人,淡遠悠揚。松間明月朗朗照亮一彎純凈的心湖,一片菊花飄香的聖土。石上清泉涓涓地流,流去滿身的疲憊,爾後如一隻初醒的鳥兒徑直飛向那一片蒼茫的綠葉。
漫步林間,任身上映出松針的翠影,浮現出亘古的幽靜,任腳步下踏出輕快的步伐,與石泉流水對唱、和歌。不知不覺間,流出了一個安謐的夢,夢中以樹根為枕,靜靜地藉草而眠,讓泉水在我身畔流淌,松針在我身上堆積。
王維安在?問石泉,無語,只是默默流。
④."感動中國"古代詩人頒獎辭寫作
豪放不羈的詩人:
一壺清酒,揮灑出一片豪放,一支墨筆,塗抹出大唐的盛世之風。在文學的長河裡,你是一朵奇葩,你的詩,是這奇葩永久的芬芳,踏著水中的月華,你已遠航。
醉卧長安,那是你的無奈;壯志難酬,那是世俗的失敗。淡淡墨痕,抒寫著前無古人的豪邁;滴滴香酒,浸潤著失落的雄心。把酒問天,嘆人生無奈;豪情一筆,詩傳萬古流芳。……
詩壇霸主謫仙人:
一星升起,他燦爛得是整個盛唐星空。他飄逸,欲上青天攬明月;他自信,天生我 材必有用;他狂放,我輩豈是蓬蒿人!他用酒滌盪自己的秉性,用詩放牧自己的靈魂!李太白,謫仙哉!
他是盛世遊子,拿著酒杯走遍了大江南北。把酒望月,昨天他被風風光光迎進皇宮,今天他卻揮了揮衣袖,瀟瀟灑灑在外得自游盪。舉杯消愁,玉盤珍饈他不看一眼,仕途與他無緣;對酒當歌,詩,酒才是他的摯友。他是中國詩史上的輝煌篇章,他是中國詩的代言人!
⑤其它(綜合等)
提供各類古文句段或古詩詞,讓學生按要求進行擴展、縮寫、仿寫、續寫、改寫、轉述、文學評論
……
示例:高考作文《詩人•明月•黃花》片段:
素月寄孤舟,隻影隨水流,家園破,一盞殘酒。酒淡怎敵晚風疾,梧桐雨,點點愁。
晚來獨登樓,恨字鎖眉頭,黃花瘦,雁聲斷秋。一溪落花漫汀洲,流離苦,幾時休?
這首詞是我填給歷盡漂泊的李清照的。
(五)、瞻前顧後,融會貫通--注意與整本書的融合
誤區三:不能正確處理個體與整體的關系
從我個人的經驗來看,文本只是範例,只要典型,皆可以為我所用。學科指導中即非常重視單元與單元間的整合,如古詩部分第二、三單元的自主賞析第一條明確規定與前一單元的聯系。
青青翠竹,全身是寶。積涓涓細流,成滔滔江河。用足教材,為學而用,從古人中汲取智慧的營養。
二、單元解讀
(一)關於前言:教材在卷首編寫了《致同學們》。這不僅僅是寫給同學們看的,也是教師要潛心咀嚼的。個中精要地交代了選修課的教學任務,以及每冊選修課的三維訓練要求。學通了它,教師才能"心明眼亮",胸有成竹,制定出有效的教學策略來"以學定教"。而教材中的"前言"部分,更應該看成是教師執教本冊書的"教學目標"。在教材中,每個單元的教與學的重點都被一一廓清:這本教材,從高中生的實際水平出發,對於詩歌,從探究詩歌的旨意、把握詩歌的意境、體會詩歌的聲韻三方面入手;對於散文,從理解散文的形象性、把握散文的邏輯性和抒情性、體會散文的靈活性和趣味性三方面入手,這樣能夠從大處抓住跟兩種文體本質有關的主要之點,避免過繁過細,有助於初學者掌握運用。在具體步驟的安排上,是從學習過程著眼。具體來說就是:
(二)單元內容設計:每章的第一項是"欣賞指導"(短文),就這一章所提出的學習角度,介紹相關知識和鑒賞方法,主要起總領作用。第二項是"賞析示例"(詩作),詩歌和散文各舉一篇為例,從該章所提出的學習角度進行分析,帶有舉例示範性質,供同學們參考借鑒。第三項"自主賞析"(詩文作品),是圍繞這一章的學習內容,提供閱讀欣賞的作品;自主賞析作品後面列有"探究/討論"題目,這些題目幫助同學們在閱讀鑒賞時打開思路、把握要點,在途徑上、方法上作適當的提示或點撥;有的作品在"探究/討論"題目之後,還有"相關鏈接",進一步提供有關背景資料和信息,這些都是教師指導下學生賞析活動的具體憑借。第四項"推薦作品"是推薦給同學們與本單元學習內容相關的一些作品,供課外閱讀之用,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學到的鑒賞方法自行進行文學鑒賞活動。
(三)每一單元的教與學:綜上所述,就每一個單元而言,教材編寫者已經把教與學的"綱"、"點"、"面"、"線"交代得清清楚楚。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把握好"綱",知道每個單元應該學習什麼;抓好"點",重點解剖經典篇目,以求得變教為導、以點帶面之效,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鋪好"面",在重點理解"點"的基礎上,教師要通過一定的途徑、方法,作適當的提示或點撥,而不必再篇篇必幫扶,步步不鬆手;理清"線",當學生學完一"部"後,附有"概述",讓學生通過對不同時代作品的解讀感悟,在文學史上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之於這條"史線",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即可。
(四)單元設置及課時安排:詩歌部分:14課時
第一單元:"以意逆志、知人論世"
賞析示例:2課時
自主賞析:3課時

⑶ 請問誰可以提供王維《觀獵》的教案呢

王維《觀獵》詩歌鑒賞
觀獵
王維

風勁角弓鳴, 將軍獵渭城。
草枯鷹眼疾, 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 還歸細柳營。
回看射鵰處, 千里暮雲平。

詩題一作《獵騎》。從詩篇遒勁有力的風格看,當是王維前期作品。詩的內容不過是一次普通的狩獵活動,卻寫得激情洋溢,豪興遄飛。至於其藝術手法,幾令清人沈德潛嘆為觀止:「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絕頂。盛唐詩中亦不多見。」(《唐詩別裁》)

詩開篇就是「風勁角弓鳴」,未及寫人,先全力寫其影響:風呼,弦鳴。風聲與角弓(用角裝飾的硬弓)聲彼此相應:風之勁由弦的震響聽出;弦鳴聲則因風而益振。「角弓鳴」三字已帶出「獵」意,能使人去想像那「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的射獵場面。勁風中射獵,該具備何等手眼!這又喚起讀者對獵手的懸念。待聲勢俱足,才推出射獵主角來:「將軍獵渭城」。將軍的出現,恰合讀者的期待。這發端的一筆,勝人處全在突兀,能先聲奪人,「如高山墜石,不知其來,令人驚絕」(方東樹)。兩句「若倒轉便是凡筆」(沈德潛)。

渭城為秦時咸陽故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其時平原草枯,積雪已消,冬末的蕭條中略帶一絲兒春意。「草枯」「雪盡」四字如素描一般簡潔、形象,頗具畫意。「鷹眼」因「草枯」而特別銳利,「馬蹄」因「雪盡」而絕無滯礙,頷聯體物極為精細。三句不言鷹眼「銳」而言眼「疾」,意味獵物很快被發現,緊接以「馬蹄輕」三字則見獵騎迅速追蹤而至。「疾」「輕」下字俱妙。兩句使人聯想到鮑照寫獵名句:「獸肥春草短,飛鞚越平陸」,但這里發現獵物進而追擊的意思是明寫在紙上的,而王維卻將同一層意思隱然句下,使人尋想,便覺詩味雋永。三四句初讀似各表一意,對仗銖兩悉稱;細繹方覺意脈相承,實屬「流水對」。如此精妙的對句,實不多見。

以上寫出獵,只就「角弓鳴」、「鷹眼疾」、「馬蹄輕」三個細節點染,不寫獵獲的場面。一則由於獵獲之意見於言外;二則射獵之樂趣,遠非實際功利所可計量,只就獵騎英姿與影響寫來自佳。

頸聯緊接「馬蹄輕」而來,意思卻轉折到罷獵還歸。雖轉折而與上文意脈不斷,自然流走。「新豐市」故址在今陝西臨潼縣,「細柳營」在今陝西長安縣,兩地相隔七十餘里。此二地名俱見《漢書》,詩人興會所至,一時匯集,典雅有味,原不必指實。言「忽過」,言「還歸」,則見返營馳騁之疾速,真有瞬息「千里」之感。「細柳營」本是漢代周亞夫屯軍之地,用來就多一重意味,似謂詩中狩獵的主人公亦具名將之風度,與其前面射獵時意氣風發、颯爽英姿,形象正相吻合。這兩句連上兩句,既生動描寫了獵騎情景,又真切表現了主人公的輕快感覺和喜悅心情。

寫到獵歸,詩意本盡。尾聯卻更以寫景作結,但它所寫非營地景色,而是遙遙「回看」向來行獵處之遠景,已是「千里暮雲平」。此景遙接篇首。首尾不但彼此呼應,而且適成對照:當初是風起雲涌,與出獵緊張氣氛相應;此時是風定雲平,與獵歸後躊躇容與的心境相稱。寫景俱是表情,於景的變化中見情的消長,堪稱妙筆。七句語有出典,《北史·斛律光傳》載北齊斛律光校獵時,於雲表見一大鳥,射中其頸,形如車輪,旋轉而下,乃是一雕,因被人稱為「射鵰手」。此言「射鵰處」,有暗示將軍的膂力強、箭法高之意。詩的這一結尾遙曳生姿,饒有餘味。

綜觀全詩,半寫出獵,半寫獵歸,起得突兀,結得意遠,中兩聯一氣流走,承轉自如,有格律束縛不住的氣勢,又能首尾回環映帶,體合五律,這是章法之妙。詩中藏三地名而使人不覺,用典渾化無跡,寫景俱能傳情,至如三四句既窮極物理又意見於言外,這是句法之妙。「枯」、「盡」、「疾」、「輕」、「忽過」、「還歸」,遣詞用字准確錘煉,咸能照應,這是字法之妙。所有這些手法,又都妙能表達詩中人生氣遠出的意態與豪情。所以,此詩完全當得起盛唐佳作的稱譽。

⑷ 求一篇文學鑒賞古代詩歌論文

田園風光美 人民生活苦
——中國古代田園詩詞

一、
所謂田園詩,應是指歌詠農村田園生活的詩歌。人們通常把被譽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的東晉詩人陶淵明的一些詩稱為「田園詩」,因而後世的文學家便把田園詩的范疇限於隱居鄉野詩人的作品,把其題材局限於寫農村田園的風光和隱士的鄉居生活。這樣的理解,大致符合早期文人田園詩的創作情況,但它既不能包括《詩經》及漢樂府中許多寫農村田園生活的作品,也無法概括唐宋以後田園詩內容的全部,因而是片面的。
田園詩創作公認的典範作品是范成大的田園詩作,而其代表作首推《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其中有許多內容是狹義的田園詩定義所無法包括的。如:「采菱辛苦廢犁鋤,血指流丹鬼質枯。無力買田聊種水,近來湖面亦收租。」再如:「黃紙蠲租白紙催,皂衣旁午下鄉來。長官頭腦冬烘甚,乞汝銅錢買酒回。」顯然這兩首詩中既未寫農村田園風光,也沒有隱士的形象,卻反映了農民的勞動生活和所受的剝削。誠然,寫這類題材並不始於詩人范成大,只是在此之前它習慣上不被文學家視為田園詩。范成大對田園詩的最大貢獻也許正在這里。他把以反映農村現實的詩作歸入田園詩苑,使田園詩上承《詩經》、漢樂府的傳統,也把傳統的田園詩從僅寫知識分子閑情逸致的狹窄樊籬中解放出來。
因此,如果以范成大的田園詩為標准來確定田園詩的疆域,田園詩應指以農村為題材,反映農村田園生活的詩歌。它既有寫農村自然風光和隱士生活的一面,也包括鄉村的民情風俗、農民的勞動生活、農村的階級剝削和壓迫等內容。這樣的認識,不僅更符合我國古代田園詩創作的事實,同時也大大提高了田園詩的思想價值,使它較之山水詩、詠物詩、愛情詩更能深刻地反映社會現實。

二、
《詩經》中一部分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作品是我國最早的田園詩。其代表作如《豳風•七月》、《周南•芣苢》、《魏風》中的《伐檀》、《碩鼠》,這些作品反映了奴隸制社會奴隸們從事農業勞動和艱苦生活的情況,並辛辣諷刺了統治者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剝削,也反映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些詩作大都出於社會下層人民之口。漢樂府中以農村為題材的田園詩不很多,但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其中如《江南》詩展示出江南農村美麗的自然風光和鄉村男女青年勞動生活的快樂,而《平陵東》則寫官吏公開劫掠農民的財物。這些早期田園詩作開創了田園詩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對後世的田園詩創作及整個詩歌創作都產生了良好的影響。
陶淵明是我國文學史上最早出現的一位田園詩人。他接近農民,親自參加農業勞動,對農村生活有著深切的體驗。他的許多詩歌,表現對勞動和農村田園風光的贊美,道出了自己恬淡閑適的生活和情趣。由於他的詩風格質朴自然而形象鮮明,語言上也很有成就,因此對後世田園詩的創作影響極其深遠。

唐代是田園詩創作異彩紛呈、雲蒸霞蔚的時代。初盛唐時期,經濟繁榮,優裕的物質生活,使詩人陶情田園山水,他們或把隱居鄉野山林作為求官出仕的「終南捷徑」,或因官場失意,把過鄉居生活作為超脫宦海風波的方式或麻痹政敵的韜晦之計。這一時期還產生了王維、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派。孟浩然以布衣終老,隱居故鄉的鹿門山。王維在仕途受挫後,買下宋之問的藍田輞川庄,亦官亦隱。他們的田園詩具備下列兩個特點:一是與山水詩融合,許多寫山村自然景觀及隱士生活的田園詩,與山水詩已無明顯的區別,充其量也只是側重點有所不同。如《積雨輞川庄作》、《山居秋暝》、《新晴野望》、《過故人庄》等。二是王孟(尤其是王維)的詩較之陶淵明、謝靈運更重視意境的刻劃,從大自然恬靜的美景中顯示出詩人高蹈出世的情操和志趣。如王維的《渭川田家》、《桃源行》、《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等無不如此。王維的田園詩,意境既渾融完整,又多精工刻劃,語言也清新洗煉,可謂從內容到藝術上都融合了陶謝二家之長。由於王維崇尚佛老,故他的田園詩更靜穆,詩境更有層次,有更深的底蘊,頗能給人以美的享受,但他們很少寫農民,從不接觸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因而其思想價值不高。
李、杜二位大詩人在安史之亂前後的流離漂泊中與農民有了廣泛接觸,甚至定居鄉間。他們的詩中或寫農民的勞動生活,或寫農村的自然景物,或寫戰亂年代農村經濟凋敝、民不聊生。李杜雖不以田園詩名家,但其田園詩作同樣閃爍著現實主義的光輝。同時代的詩人如儲光羲、韋應物、戴叔倫,也都不乏田園佳作。
中晚唐時期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的癰疽一直未能根治,戰亂、災荒、統治者的巧取豪奪給人民帶來不幸。「國家不幸詩家幸」,中晚唐時期卻成為現實主義田園詩作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的田園詩雖也有「雉飛鹿過芳草遠,牛巷雞塒春日斜」(杜牧《商山麻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王駕《社日》)那樣恬適、寧靜的鄉居生活,詩人筆下更多「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李紳《憫農》)、「愁聽門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絲」(唐彥謙《採桑女》)的血淚篇章。中晚唐的田園詩較少受陶、謝的影響而上接《詩經》和《漢樂府》。許多作品諷刺辛辣,見解深刻,具有較高的思想價值。這一時期的田園詩還有兩個特點值得一提,其一是善於向民歌學習。這些民歌原先是用於歌頌農民的勞動和愛情,故劉禹錫、白居易等仿效民歌的作品,較多以農村田園生活為題材。其二是與新樂府運動的密切結合,張籍、王建、白居易便是善於寫田園樂府詩的大家。如張籍《野老歌》、王建《田家行》、柳宗元《田家行》、白居易《杜陵叟》都是這類田園詩的傑構。
宋初的田園詩創作受中晚唐詩風影響,這與當時整個詩壇的情況是相似的,但在這一領域中西昆派詩人並未涉足。這是因為西昆派詩人大都是達官貴人,他們不僅沒有親身體驗躬耕鄉居的隱士生活,對民生疾苦則知之更少,因而宋初田園詩中看不出賈島、姚合、李商隱的明顯影響。這一時期寫作田園詩較多的是受白居易和晚唐皮日休、陸龜蒙、杜荀鶴影響的一些關心民瘼、政治地位不高的詩人。如王禹偁《田調》、《村行》,梅堯臣《田家語》、《陶者》,張俞《蠶婦》。這些詩還未打上宋詩議論化、散文化的烙印,也還未形成自身的明顯特點。
開創宋代詩風的蘇軾、黃庭堅及大政治家、大改革家王安石的田園詩作,則不僅一般具有關心人民疾苦的內容,而且帶有鮮明的政治傾向。如蘇軾之《山村五絕》,便尖銳諷刺王安石變法中的弊端。由於鹽法太苛,百姓沒有鹽吃,有的甚至鋌而走險去帶劍販賣私鹽。其《吳中田婦嘆》更以「官今要錢不要米,西北萬里招羌兒。龔黃滿朝人更苦,不如卻作河伯婦」尖銳諷刺了「青苗法」。黃庭堅之《上大蒙籠》、《勞坑入前城》詩中也說:「今日有田無米食」,「正苦無錢刀」也寫出「青苗法」實行中的弊端。這里顯然不難看出詩人自己的政治態度。與之相反,王安石的《後元豐行》則熱情謳歌新法實行十年後農業大發展,社會出現暫時的安定景象。毫無疑義,這是對新法理想化的歌頌。王安石變法使農村經濟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對農民生活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詩中出現如此政見旗幟鮮明的田園詩作,這在整個田園詩詞發展史上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
以農村田園生活為題材的詞作,最早為張志和《漁歌子》,其後五代孫光憲《風流子》也以描寫田園風光為內容,都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但唐五代詞中以農村田園生活為題材的作品畢竟是很少的。我國詞史上第一個較多寫作田園詞的是北宋大詞人蘇軾,如他去徐州城東石潭謝雨途中所作的《浣溪沙》五首便是其代表作。它拓寬了詞的領域,使詞空前深入地走向人民,走向社會生活。南宋詞人辛棄疾也是寫田園詞最多的大家。他自號稼軒,據其自己解釋,就因為「人生在世,當以力田為先」。他的田園詞作大都寫於退居帶湖、瓢泉時期。其中《清平樂•村居》、《鷓鴣天•代人賦》等均為膾炙人口的田園詞章。這類田園題材的詞作,較多使用白描手法,以質朴清新的格調,反映出農家生活的片斷和農民的音容笑貌。陸游一些寫漁父閑適自在生活的詞作,實際寄託著作者的理想。
陸游還和楊萬里、范成大以寫作田園詩著稱。他們都是年老告別官場以後長期退隱田園的。他們對農民所受的剝削壓迫寄予了滿腔同情,其中尤以范成大的田園詩作成就更高。它描述了江南農村生活的各個方面,展示了宋代農村的風土人情,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難能可貴的是他把對農村自然景物的描寫與對封建剝削的揭露結合起來,並以濃墨重彩寫到農民的勞動和生活,賦予以閑適為其特徵的田園詩以更深刻的內容,使近兩千年來千匯萬狀的田園詩匯入一流。他的《四時田園雜興》歷來被推為田園詩的光輝典範,這是因為它不僅題材開闊,而且詩句清麗明快,形象鮮明生動,而成為田園詩發展史上的豐碑。
值得一提的是宋亡以後月泉吟社遺民詩人的田園詩。月泉吟社是吳渭、謝皋羽、吳思齊發起成立的。他們於丙戌年(1286)小春望日(十月十五),以《春日田園雜興》為題,至丁亥年(1287)正月望日收卷。後收得2735卷,評選出280人。於三月三日發獎。其中頗多值得一讀的好詩。如此眾多的人參加同一題目的田園詩創作,這是我國田園文學史上的空前盛事。
金元時期的田園詩詞為數不多,但卻獨具特色:其一是詩與繪畫藝術的緊密結合,其二是多反映牧民生活的作品。金元時期是我國書法繪畫藝術迅猛發展的時期,大書法家、畫家趙孟〖FJF〗瞓〖FJJ〗奉太後懿旨作的《題耕織圖》二十四首,大畫家倪瓚的《荒村》、《東林隱所寄陸徵士》等作品均為詩畫結合的田園詩代表作。趙孟〖FJF〗瞓〖FJJ〗雖官至翰林學士承旨,但他被薦於朝之前顯然有過農村生活的經歷,對農事很熟悉,故這些田園詩歷歷如繪,頗有詩情畫意。倪瓚為元四大畫家之一,尤擅水墨山水畫,他的詩多取材於太湖一帶,田園與山水融合,意境幽淡蕭瑟,且詩中有畫。金元兩朝還都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故田園詩中也多牧歌式的作品,這在少數民族詩人的作品中尤為常見。
明代是我國詩歌史上成就平庸的時代。田園詩詞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並未能使人有一新耳目的創新。但繼承《詩經》、漢樂府以來的現實主義傳統的作品在明代田園詩中還是隨處可見的。從明初的高啟、於謙,到明末的張綱孫、陳子龍,都以飽含激情的筆觸寫下了反映人民苦難遭遇,能下千年之血淚的佳作。欽叔陽的《稅官謠》還以詩記敘了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崑山農民葛成領導的抗稅斗爭。這在明以前的田園詩中是很少見的。
清詩是繼唐詩、宋詩之後又一個高峰,其數量之大,使唐詩也瞠乎其後;其成就之高,也是可與唐詩媲美的。清代的田園詩,同樣具備這樣兩個特點。清詞是與宋詞並峙的又一個高峰,其數量之多,題材之廣,也遠出宋詞之上,其田園詞亦然。
清初戰爭不斷,農民除經濟上受沉重剝削外,還得為軍隊服勞役。施閏章《牽船夫行》、陳維崧《賀新郎•纖夫詞》對此都作了形象生動的描述。這段時期,農民、鹽民受苛捐雜稅的殘酷盤剝,以至嶺南一帶竟發展到人吃人的地步。宋琬《同歐陽令飲鳳凰山下》、吳嘉紀《絕句》、屈大均《雷女織葛歌》、《菜人哀》都反映了這樣的事實,令人讀之下淚。清初一些遺民詩人(如顧炎武)也寫過一些反映隱士生活的詩,但他們並未忘懷國仇家恨,隱居往往是抗清活動的思想准備。
隨著清政權逐步鞏固,經濟繁榮,物質生活也逐步富足起來,田園詩詞從題材到審美趣味也都隨之發生了變化,知足飽和,恬淡自適的田園詩詞又應運而生了。如朱彝尊《鴛鴦湖棹歌》一百首,王士禎《真州絕句》都是這一類的作品。其寫景優美,筆致清新,恬淡自然,與陶謝、王孟的田園山水詩格調相近。但清代是我國最末一個封建王朝,封建的生產關系已嚴重阻礙生產力的發展。清朝後期更為腐敗,統治者窮奢極侈,對農民的剝削壓迫加劇,加之自然災害,使農民的生活每況愈下。這樣的社會現實反映到詩詞中,使清代中後期的田園詩創作中又涌現出大批現實主義傑作。周弘《道旁嘆》揭露賑荒之弊,查慎行《村家四月詞》寫農民以人拉犁的苦況。蔣楛《河堤曲》以民謠形式,寫黃河泛濫給人民造成的災難。令人欣喜的是從田園詩中傳出的不僅是農民的痛苦呻吟,還傳出憤激反抗的呼聲。如趙執信《甿入城行》寫縣令以賑荒名義到農村催租逼稅,激起農民的反抗,這是古代田園詩中不多見的光輝篇章。

鴉片戰爭敲開古老中國的大門,西方文明與血和火一起闖入中華大地。但這一切並未給中國農民帶來福音,它只導致中國封建農村經濟的進一步解體,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近代田園詩人筆下的農村,已完全見不到恬靜與幽美,到處是飢荒、棄兒、流民……。魏源的《江南吟十章》寫蘇州農民將糧田改種花木,道出封建經濟的破產。陸嵩《鬻兒行》、姚燮《誰家七歲兒》、貝青喬《雜謠》便寫出荒時暴月,農民被迫逃荒討飯,小兒被遺棄或被賣掉換糧。鄭珍的《經死哀》、黃遵憲《鄰婦嘆》、周實《睹江北流民有感》都藝術生動地寫出封建社會末期我國農民生活的苦難。他們這啼飢號寒的吶喊,彷彿產婦分娩時陣痛的呼叫。幾千年的封建制度應該被埋葬了,一種全新的社會制度就要在這痛苦的呼喚聲中誕生。

三、
我國田園詩詞源遠流長,歷來以現實主義為主要創作手法,藝術真實和歷史真實地反映了兩千多年我國古代社會的現實。其中許多作品,甚至比正史更具體深刻地反映統治者窮兵黷武、橫征暴斂給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如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西夏出兵攻宋,朝廷因正規軍不足,下令徵集鄉兵。地方官為邀功而濫行征點,又適逢夏雨成災,梅堯臣在襄城知縣任上作的《田家語》、《汝墳貧女》兩詩就形象生動地反映了「點弓手」給人民造成的苦難。有些田園詩還能印證正史:《明史》記載於謙任山西巡撫時因平反冤獄,救災賑荒,興修水利,使人民安居樂業。於謙本人在《平陽道中》以「相逢盡道今年好,四月平陽米價低」真實地反映了這一實況。古代田園詩詞中的許多優秀作品是我國現實主義文苑中的瑰寶,至今仍有一定的認識意義和美學價值。
田園詩詞與民歌有著血肉的聯系,早期見之《詩經》、漢樂府中的田園詩自不待言,唐宋以來的田園詩詞與民歌也是密不可分的。它們的聯系突出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是田園詩大量見之於新樂府詩人如張籍、王建、白居易的樂府詩中。這些「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田園樂府詩顯然胎息於民歌。其二是模仿民歌曲調創作的田園詩詞。最典型的是中唐劉禹錫、白居易的《竹枝詞》(又稱《巴渝詞》),便是四川東部一帶的民歌改詞而成。此外如《楊柳枝》等也都是向民歌學習的產物。民歌本屬社會下層人民(主要是農民)的口頭創作,因而這類受民歌影響而寫作出來的田園詩詞,大都能反映現實,針砭時弊,同情勞動人民的不幸遭遇。藝術上也大都獨具特色,新穎別致。
田園詩與山水詩在文學史上是一直被相提並論的,但山水詩的出現要比田園詩晚得多。《詩經》及兩漢的詩歌中沒有以山水為題材的,兩晉玄言詩中已有寫山水的成分,但山水詩的興盛是在宋齊時期。山水詩與田園詩的作者大都是同一類政治上失意或隱居山林以等待一朝交泰、飛黃騰達者,或是從官場退休林下、頤養天年的人。山水詩與田園詩的交叉發展如同珠江的支流北江和西江一樣,它們來自不同的源頭,在三水附近合流了,隨即又分開了,但分流而下的江水中已分不清哪些水來自北江,哪是來自西江。盛唐以後寫農村自然風光的田園詩與山水詩已沒有嚴格的界限,在一部分作品中甚至兼及這兩方面的題材。明清時期,這樣的作品已頗為可觀了。而另一部分反映現實的田園詩,則與山水詩一直並行發展,沒有相互融合。融合和分流是文學題材、形式發展的兩種方式,山水詩與田園詩的關系也正如此。但從藝術上來說,田園詩比山水詩的表現手法更為豐富,這是與其題材的多樣性是一致的。
總之,我國歷代的田園詩詞,是古代社會的一面鏡子,其中某些真實反映社會現實的作品,可以成為文學體裁的歷史教科書。閱讀這些田園詩詞,使我們可以更多地了解古代社會,可以從中研究古代農村的經濟制度和階級關系,甚至在某些方面可補正史之不足。田園詩中大量寫農村田園風光的詩詞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能給人美的享受。對我國歷代的田園詩詞,我們應給予更多的重視。

閱讀全文

與積雨輞川庄作備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語文長城課程導學 瀏覽:795
公辦和教辦 瀏覽:69
上海高職院校公辦 瀏覽:949
廉江市第九小學校長 瀏覽:264
1984年小學5年級幾門課程 瀏覽:536
中小學生物考試總分 瀏覽:582
運城小學入學難嗎 瀏覽:245
中小學勞技活動制度 瀏覽:328
大祥區公辦幼兒園 瀏覽:909
2019寧波中小學生招生 瀏覽:887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材教法分析 瀏覽:500
學習小升初 瀏覽:523
蘇教版一年級語文下知識點講解 瀏覽:65
小升初美術試題及答案 瀏覽:513
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上第七單元教材分析 瀏覽:244
小升初語文附加題 瀏覽:93
育才中學公辦 瀏覽:616
小學書法公開課教案 瀏覽:751
陪伴中考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87
教師節金 瀏覽: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