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育 > 相互協作的人體器官教學設計

相互協作的人體器官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1-03-08 18:36:22

Ⅰ 教科版四年級科學上冊跳動起來會怎樣二教案及反思

一、科學教育理論指導:
《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提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本課主要採用「探究——研討」的教學方法,通過讓學生對跳動起來身體發生的變化進行觀察、研討、收集數據、分析數據,以得出除了呼吸加快外(上節課內容),心臟比平靜時也加快。教學設計是以「探究、開放、自主、合作」為指導思想來組織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分析能力,有助於學生形成科學的探究思想和方法。
二、生命科學領域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梳理:
生命科學以生命為研究對象,以培養全體學生的生命科學素養為主旨,教育學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熱愛自然,形成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思想和可持續發展等觀念。《跳動起來會怎樣(二)》是新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我們的身體》中的第四課。本單元屬於生命世界領域的教學內容。本課時是在學生已經學習「身體的結構」和「骨骼、關節和肌肉」在人體中的作用、跳動起來呼吸加快這些內容的基礎上學習的,了解血液循環系統的功能,並建立保護心臟的意識,為後續學習「相互協作的人體器官」打下良好的認知基礎。身體內部的各種活動和變化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個暗箱,學生能夠感受到但不能直接觀察,當學生發現身體在工作中的協調工作特點之後,將會感受到人體那種精密、和諧之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經歷了一個十分典型的「提出問題——推測——設計實驗方案——實驗驗證——表達與交流」的科學探究過程,同時還運用演示法、講授法、多媒體輔助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來組織課堂教學。從學的方面來說,本課主要採用觀察法、實驗法、游戲法、小組合作等多種學習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進行探究實驗的能力。
三、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經過將近一年半的科學學習,他們對科學課的實驗很感興趣,而且人體結構的奧秘也特別有好奇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學生觀表明:學生他不是空著腦袋進入學習情境中的,他們對教學內容的相關知識在日常生活中已有接觸,已有感受,也就是說具有一定的前概念,但這種前概念往往是模糊的,與形成科學概念還有一段距離,因此在教學中不能忽視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而應該充分利用這些知識經驗,根據本課內容引導學生形成科學概念。
四、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人體需要的氧氣又肺吸入後進入血液,再由心臟通過血管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同時收集二氧化碳等廢物,在排出體外。
2.人體運動量的增加,需要血液運輸更多的氧氣,心臟跳動速度的增加可以加大運輸血液的數量。
過程與方法:
1.能夠通過實驗的方式,了解到心臟工作強度和工作量。
2.願意與同學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完成實驗活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人體呼吸與循環過程中,身體各個器官之間相互協調、相互合作的過程,感受人體構造的精巧與和諧之美。
五、教學重、難點:
了解在人體活動過程中,當肺完成氣體交換後,心臟所要完成的輸送血液的功能。
六、教學准備:吸耳球、水槽2個、水、心臟模型
七、教學過程設計:
(一)故事導入:
馬拉松賽是一項長跑比賽項目,距離為42.193千米。這個比賽項目的距離為什麼不是整數呢?這要從公元前490年發生的一場戰役講起:
這場戰役是波斯人和雅典人在離雅典不遠的馬拉松海邊發生的,雅典人經過奮戰最終獲得了反侵略的勝利。為了讓故鄉人民盡快知道勝利的喜訊,統帥米勒狄派一個叫菲迪皮得斯的士兵回去報信。菲迪皮得斯為了讓故鄉人早知道好消息,他一個勁地快跑,當他跑到雅典時,只說了一句「我們勝利了!」就倒在地上死了。

聽了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想法?菲迪皮得斯的死因到底是什麼呢?小結:同學們提出的問題真好,所以說我們的生命在於運動。今天我們來研究《跳動起來會怎樣(二)》(課件出示課題)
(二)激活已有經驗,提出探究問題: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跳動起來呼吸會加快,回顧:跳動後呼吸為什麼會加快?
2.那跳動起來人體除了呼吸加快外,還會有哪些變化?(流汗、心跳加快等)
3.師:心跳加快這只是我們的感受,為了更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通過實驗來證明。
(三)探究運動前後心跳次數的變化
1.測試跳動前的心跳次數
(1)認識心臟和心跳
①(出示心臟模型)了解人的心臟是什麼樣子的,講解心臟的位置和大小。
② 看書了解心臟不停跳動是在干什麼。
③(播放課件)講解:我們的心跳就是心臟在跳動,也就是心臟在收縮和舒張。心臟收縮和舒張一個過程就是我們常說的心跳一次。
④(播放視頻)講解:人體需要的氧氣由肺吸入後進入血液,再由心臟通過血管輸送到身體各個部位,同時收集二氧化碳等廢物排出體外。(板書:血液循環)
(2)心臟跳動可有規律了,你們知道平靜時自己每分鍾心跳多少次?
(3)交流:你有什麼方法能測試自己的心臟一分鍾跳動多少次。(摸脈搏、摸頸動脈……)
(4)強調測試時注意事項。
(5)學生測平靜時心跳次數並做好記錄。
(6)匯報並統計。發現:平靜時大多數同學的每分鍾心跳次數在70-90次左右。
2.測試跳動後的心跳次數
(1)根據我們上課的這個環境,你能不能設計一個運動量比較大運動項目?
(2)強調跳動時注意事項後,進行運動,測試跳動2分鍾後的心跳的次數並做好記錄。
(3)匯報交流:跳動後的心跳次數。
(4)對比跳動前後心跳次數的數據,分析這些數據說明了什麼?
(5)發現:跳動後人體的心跳次數明顯加快了。(板書:跳動心跳加快)
(6)提出問題:心跳為什麼會加快呢?
(四)探究劇烈運動後心跳加快的原因
1.模擬心臟的工作
(1)現在我們來做模擬心臟跳動的實驗。師介紹實驗器材、實驗要領(先慢慢擠壓十次,再較快速度擠壓十次)
(2)學生分組實驗。
(3)師問:這個實驗與心臟輸送血液有什麼相同?相同的地方各代表什麼? (洗耳球相當於心臟的心房、心室,塑料管相當於血管,輸送的水相當於血液,手的捏力相當於心臟收縮。)
(4)師問:實驗過程中你們的手有什麼感覺?(手感覺特別酸……)做了幾次就會有勞累感?
(5)師生共同小結:人運動所需要的氧氣是靠血液的運送,而血液必須靠心臟的跳動來推動它前進,心臟好像一個泵,它把含氧豐富的新鮮血液送到全身,同時收集二氧化碳等廢物排出體外。那麼,心跳加快使人體內的血液循環發生了什麼變化?(心跳加快使人體內的血液循環加快。)
2.感受心臟一天的工作量:
師:人每時每刻都要有氧氣,並且必須依靠心臟的輸送,那麼心臟必須每時每刻進行跳動,我們現在估算一下,一天心臟要跳多少次呢?
(70次×60分×24小時﹦100800次)
(90次×60分×24小時﹦129600次)
師:心臟的工作量怎樣?(繁重)。實驗時你們剛做了幾次就勞累了,而心臟每天不停地跳動十幾萬次,心臟的工作辛苦嗎?(非常辛苦)
(五)保護我們的心臟
1.合理休息與良好的睡眠,會讓心臟更好地工作。
心臟無時無刻地進行這樣繁重的工作,它會不會疲勞呢?讀課本73頁黑體字,再回答上面的問題。(在正常情況下不會疲勞,合理的休息與良好的睡眠,會讓心臟更好地工作,有利於我們的健康。)
2.運動可以增強我們心肺功能,使我們身體更健康。
(1)出示情境:春季運動會上400米賽跑,賽後有的同學氣喘吁吁,而有的同學呼吸卻沒多大的變化?討論:這種差別可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2)交流匯報:400米賽跑獲得第一名的同學休息一會兒後基本恢復到平靜時正常心跳。後幾名的同學同樣休息一會兒,心跳數字還很大,說明這幾名同學要恢復到正常心跳還需要一段時間。那麼這幾名同學與第一名的同學相比,誰的心臟功能更強呢?
(3)有什麼辦法能使我們的心臟更有力、更持久的工作?
(4)討論並交流。
(5)談話: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以增強我們心肺功能,身體更健康。(板書:增強心肺功能 有利健康)
(6)你能分析今天上課時故事中的菲迪皮得斯的死因了嗎?心跳和呼吸有關系嗎?
(六)總結評價,體驗收獲
1.我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懂得了哪些知識?
(氧氣和血液必須依靠心臟來推動,心臟工作繁重)
2.我們應該怎樣做?說說你平時做得怎樣?
讓我們走向操場、走進大自然、走到陽光下,堅持每天鍛煉一小時, 讓我們的心肺功能更強健,成為身心健康、學習優秀的好學生。
八、教學評價設計:
教學中教師注重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回答問題答案進行評價,對小組的合作探究進行評價,在組織教學中,注重對學生收集數據的認真程度進行評價及科學態度的評價,為教學順利實施提供保障。除此之外,還特別注重小組間的評價,生生評價,激勵學生保護心臟的健康。
九、設計特色簡介:
本課採用歷史故事引入,融知識性與趣味性於一體,也體現歷史與科學學科的整合。教學中以教師為主體,教師進行引導,由學生自主探究。科學教學最重要的是證據或數據,通過具有說服力的實驗數據的比較,理解心跳為什麼會加快,體驗心臟的辛苦工作。課堂中充分體現了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收集數據、分析數據、得出結論。在科學課上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具有科學課的學科特點,從人體的基本特徵和需求出發,以最接近學生的感受或體驗為基礎,促使學生領悟到健康的重要。

Ⅱ 簡單的說出人體器官的相互協作

衡量身體素質的指標由力量、耐力、柔韌性組成。想提高身體素質也應從這三方面著手。力量是指機體某部分肌肉的爆發力;柔韌是指人體關節活動幅度的大小以及韌帶、肌腱、肌肉的彈性和伸展能力。耐力是指人體長時間工作或運動時克服疲勞的能力。由於三者相互關聯,任何一種機能下降都會影響到整體的身體素質,鍛煉時要特別注意三者相結合,缺一不可。 進行這三種鍛煉的總原則是:一、因人而異。選擇鍛煉的內容、方法時,鍛煉者應根據性別、年齡及身體狀況等來確定。二、持之以恆。人體組織器官是「用進廢退」 的。若長期不鍛煉,器官機能會慢慢消退,體質也會衰弱。為了堅持鍛煉,最好在每天的作息表中,固定鍛煉時間,形成習慣。三、循序漸進。鍛煉者不要急於求成,應合理地提高鍛煉目標。 三項素質分別練 具體說來,力量鍛煉可分為上肢鍛煉和下肢鍛煉。鍛煉上肢力量可選擇引體向上、俯卧撐等運動,也可藉助啞鈴、拉力器等器械;鍛煉下肢可選擇蹲起、跳台階、快速跑等。本身力量較小的人應注意適當減少運動次數,如每次少做幾個引體向上,跳台階時少跳幾階等。 耐力鍛煉可分為有氧耐力和無氧耐力。有氧耐力運動包括長跑、游泳、登山、健美操等;無氧耐力運動包括爆發運動,如短跑、跳高、跳遠等。爆發力較差的人應注意縮短運動距離。以長跑為例,可以從每天500米開始,逐漸過渡到800米、1000米等。 柔韌鍛煉可使全身舒展,須持之以恆才能見效果。柔韌性較差的人應注意,運動時減小動作幅度。最好的柔韌鍛煉是戶外慢跑,它能使全身各器官舒展、心情舒暢,保持運動樂趣 回答者:五蘊六塵 - 大學士 十七級 7-3 15:42 層練活動既能全面鍛煉身體,也能全面提高身體素質,長部進行層練活動,可以提高肌肉的力量和耐久力,增強肌肉的彈性。尤其能夠使人體的肌肉組織結構和功能發生積極性變化,從而可以大大減緩肌肉的老化過程,預防肌肉的衰退,消除「肌肉飢餓」現象的發生.增加關節與韌帶活動的幅度和柔韌性。通過層練各種健身、健美操的運動,能提高身體的協調性和節奏感。長時間的成套健身、健美操練習,不但對內臟各器官系統有良好的影響,而且還能發展耐力素質。此外,長期從事晨練活動,還可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和基本活動能 力,以及對自然界氣象變化的適應能力;還可以改善情緒,調節精神狀態,從而提高人們的身體素質和生活質量。 力量、耐力、柔韌性缺一不可

Ⅲ 按照人體各個器官的排毒時間表來鍛煉是不是科學

當今人們的生活質量提高了,人的身體也從以前的消瘦到現在的肥胖,所以人們,也在不斷的找合適的運動方式,因為運動都是排出人體的各種毒素,那麼如果按照人體各個器官的排毒時間來鍛煉是不是科學的?答案不科學的,因為我們人體的各個器官是相互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共同合作來維持身體的運轉。

如果真的想要鍛煉身體,建議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鍛煉方式,因為我們每個人的身體的健康狀況都是不一樣的,而且我們每個人都有特定的生物鍾,不要將特定環境下得出的科學結論與現實狀況下的真實情況弄混淆,所以說,按照人體各個器官的排毒時間來鍛煉不太好,因為在現實狀況下,人體器官沒有具體的排毒時間表。

Ⅳ 多媒體論文

多媒體教育應用的重大意義及發展趨勢
[日期:2005-09-02] 來源:中央電化教育館 作者: [字體:大 中 小]

一、多媒體教育應用的重大意義

自進入九十年代以來,多媒體技術迅速興起、蓬勃發展,其應用已遍及國民經濟與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正在對人類的生產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帶來巨大的變革。特別是由於多媒體具有圖、文、聲並茂甚至有活動影象這樣的特點,所以能提供最理想的教學環境,它必然會對教育、教學過程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深刻影響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多媒體技術將會改變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最終導致整個教育思想、教學理論甚至教育體制的根本變革。多媒體技術之所以對教育領域有如此重大的意義,是由於多媒體技術本身具有許多對於教育、教學過程來說是特別寶貴的特性與功能,這些特性與功能是其他媒體(例如幻燈、投影、電影、錄音、錄像、電視等)所不具備或是不完全具備的。首先應該說明一點:這里所說的多媒體技術是以計算機為中心的多媒體技術。在前幾年的一些書籍中曾提到過多媒體組合教學,那種多媒體的概念不一樣,那隻是將幾種媒體加以簡單的組合(例如把幻燈、投影、錄音、錄相加以組合)。今天的多媒體技術則是以計算機為中心,把語音處理技術、圖象處理技術、視聽技術都集成在一起,而且把語音信號、圖象信號先通過模數轉換變成統一的數字信號,這樣作以後,計算機就可以很方便地對它們進行存儲、加工、控制、編輯、變換,還可以查詢、檢索。顯然,這與原來把多種形式媒體組合在一起是完全不一樣的,因為它是通過計算機把幾種處理不同媒體信息的技術集成在一起。集成方法就是通過模數轉換,全變成數字;而且為了便於加工,便於傳輸,還要進行數據壓縮,傳到指定地點以後再還原,有一整套復雜的技術通過計算機來實現。所以現在的多媒體技術,實際上是以多媒體計算機來體現的,下面我就從多媒體計算機四個方面的特性與功能來說明它對教育應用的重大意義。

1、多媒體計算機的交互性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認知主體作用的發揮
人機交互、立即反饋是計算機的顯著特點,是任何其他媒體所沒有的。多媒體計算機進一步把電視機所具有的視聽合一功能與計算機的交互功能結合在一起,產生出一種新的圖文並茂的、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饋。這樣一種交互方式對於教學過程具有重要意義,它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從而形成學習動機。交互性是計算機和多媒體計算機所獨有的,正是因為這個特點使得多媒體計算機不僅是教學的手段方法,而且成為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乃至教學思想的一個重要因素。

大家知道,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師決定。從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步驟甚至學生做的練習都是教師事先安排好的,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這個過程,即處於被灌輸的狀態。而在多媒體計算機這樣的互動式學習環境中學生則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自己所要學習的內容,可以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練習,如果教學軟體編得更好,連教學模式也可以選擇,比如說,可以用個別化教學模式,也可以用協商討論的模式。使計算機象學習夥伴一樣和你進行討論交流。也就是說,學生在這樣的互動式學習環境中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由教師安排好,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按認知學習理論的觀點,人的認識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給予的,而是外界刺激與人的內部心理過程相互作用產生的,必須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才能獲得有效的認知,這種主動參與性就為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創造了很好的條件,即能真正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

2、多媒體計算機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樣性有利於知識的獲取與保持
多媒體計算機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單一的刺激,而是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這對於知識的獲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Treicher)作過兩個著名的心理實驗,一個是關於人類獲取信息的來源,就是人類獲取信息到底主要通過哪些途徑。他通過大量的實驗證實: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這兩個加起來就有94%。還有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多媒體技術既能看得見,又能聽得見,還能用手操作。這樣通過多種感官的刺激獲取的信息量,比單一地聽老師講課強得多,信息和知識是密切相關的,獲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識。他還作了另一個實驗,是關於知識保持即記憶持久性的實驗。結果是這樣的:人們一般能記住自己閱讀內容的10%,自己聽到內容的20%,自己看到內容的30%,自己聽到和看到內容的50%,在交流過程中自己所說內容的70%。這就是說,如果既能聽到又能看到,再通過討論、交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知識的保持將大大優於傳統教學的效果。這說明多媒體計算機應用於教學過程不僅非常有利於知識的獲取,而且非常有利於知識的保持。

3、超文本功能可實現對教學信息最有效的組織與管理
超文本(Hypertext)是按照人腦的聯想思維方式非線性地組織管理信息的一種先進技術。如果所管理的信息不僅是文字,而且還包含圖形、圖象、聲音等其它媒體信息,那就成為一個超媒體系統,換句話說,超媒體就是多媒體加超文本。事實上目前的絕大多數多媒體系統都是採用超文本方式對信息進行組織與管理。因此在一般情況下,也可以對超媒體系統與多媒體系統不加區分,即把超文本看作是多媒體系統的一種特有功能。

如果按超文本方式組織一本書,就和傳統的文件或印刷的書籍完全不同,這時的正文(文章、段落、或一句話、一個詞)都按相互間的聯系被組織成正文網。這本書無所謂第一頁和最後一頁,從哪段正文開始閱讀,以及接下來讀什麼都由讀者的意願來決定。選擇下一段正文的依據不是順序,也不是索引,而是正文之間的語義聯系。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類思維具有聯想特徵。人在閱讀或思考問題過程中經常由於聯想從一個概念或主題轉移到另一個相關的概念或主題。所以按超文本的非線性、網狀方式組織管理信息和按傳統文本的線性、順序方式組織管理信息相比較,前者更符合人類的思維特點和閱讀習慣。

超文本之所以具有上述優越性是由其結構特徵決定的,超文本的基本結構由節點(node)和鏈(link)組成。節點用於存儲各種信息,節點內容可以是文本、語音、圖形、圖象或一段活動影象;節點大小可以是一個窗口也可以是一幀或若干幀所包含的數據,鏈則用來表示各節點(即各種信息)之間的關聯。節點和鏈均有多種不同的類型因而形成各種不同的多媒體系統。

利用多媒體的超文本功能實現對教學信息的組織與管理,其優越性在於:

(1)可按教學目標的要求,把包含不同媒體信息的各種教學內容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傳統的印刷教材中,有關語音和活動影象的內容無法與文字內容組成一體化的教材,只能以教科書、錄音帶、錄像帶三者各自獨立的形式,分別出版。顯然,這樣的教科書,其內容必然是單調、枯燥的,與超文本方式組織的圖、文、音、像並茂的豐富多採的電子教材不可同日而語。

(2)按教學內容的要求,把包含不同教學要求的各種教學資料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教學過程的每個教學單元均包含課文、練習、習題、提問、測驗、對測驗的解答及相應的演示或實驗,把這些教學內容相關而教學要求不同的教學資料有機地組織在一起,無疑對課堂教學、課外復習或自學都是大有好處的。而按傳統文本的線性、順序方式來組織、管理教學內容絕不可能做到這一點。

(3)可按學生的知識基礎與水平把相關學科的預備知識及開闊視野所需要的補充知識組成有機的整體。因材施教是優化教學過程的重要目標之一,但由於學生個體之間差異很大,要在傳統印刷教材中同時滿足基礎較差學生、一般學生和優秀學生對教學內容的不同需求是做不到的,而在多媒體電子教科書中這卻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只要利用超文本功能設置和預備知識有關的熱鍵以及和補充知識有關的熱鍵即可。

4、多媒體計算機可作為認知工具實現最理想的學習環境
從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計算機作為工具在教育領域被廣泛應用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作為數據處理工具(如各種資料庫和電子表格處理軟體的應用);二是作為文字處理工具(如WPS和WORD軟體)。近年來,計算機在教育領域作為工具應用的一大發展,是作為教學過程中一種有效的認知工具。

眾所周知,在過去的廿年中,強調刺激-反應並把學習者看作是對外部刺激作出被動反應即作為知識灌輸對象的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已經讓位給強調認知主體的內部心理過程並把學習者看作是信息加工主體的認知學習理論。隨著心理學家對人類學習過程認知規律研究的不斷深入,認知學習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棗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西方逐漸流行。由於多媒體計算機和網路通信技術所具有的多種特性特別適合於實現建構主義學習環境,換句話說,多媒體計算機和網路通信技術可以作為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的理想認知工具,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所以隨著多媒體計算機和Internet網路的飛速發展,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正愈來愈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並在世界范圍內日益擴大其影響。

下面我們就從「學習的含義」(即關於「什麼是學習」)與「學習的方法」(即關於「如何進行學習」)這兩個方面簡要說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內容。

(1)、關於學習的含義

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由於學習是在一定情景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景」、「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屬性。

「情景」:學習環境中的情景必須有利於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這就對教學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說,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教學設計不僅要考慮教學目標分析、學習者特徵分析以及媒體的選擇與利用,還要考慮有利於學生建構意義的情景的創設問題,並把情景創設問題看作是教學設計的最重要內容之一。

「協作」:協作發生在學習過程的始終。協作對學習資料的搜集與分析、假設的提出與驗證、學習成果的評價直至意義的最終建構均有重要作用。

「會話」:會話是協作過程中的不可缺少環節。學習小組成員之間必須通過會話商討如何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的計劃;此外,協作學習過程也是會話過程,在此過程中,每個學習者的思維成果(智慧)為整個學習群體所共享,因此會話是達到意義建構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義建構」:這是整個學習過程的最終目標。所要建構的意義是指: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在學習過程中幫助學生建構意義就是要幫助學生對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它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達到較深刻的理解。這種理解在大腦中的長期存儲形式就是關於當前所學內容的認知結構,也稱「圖式」。

(2)、關於學習的方法

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也就是說,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提供者與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

學生要成為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就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從以下幾個方面發揮主體作用:

①要用探索法、發現法去建構知識的意義;

②在建構意義過程中要求學生主動去搜集並分析有關的數據和資料,對所學習的問題要提出各種假設並努力加以驗證;

③要求學生把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的事物盡量和自己已經知道的事物相聯系,並對這種聯系加以認真的思考。「聯系」與「思考」是意義構建的關鍵。如果能把聯系與思考的過程與協作學習中的協商過程(即交流、討論的過程)結合起來,則學生建構意義的效率會更高、質量會更好。協商有「自我協商」與「交際協商」(也叫「內部協商」與「社會協商」)兩種,自我協商是指自己和自己辯論什麼是正確的;交際協商則指學習小組內部相互之間的討論與辯論。

教師要成為學生建構意義的幫助者,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從以下幾個面發揮主導作用:

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

②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

③為了使意義建構更有效,教師應在可能的條件下,組織協作學習(開展討論與交流),並對協作學習過程進行引導使之朝有利於意義建構的方向發展。引導的方法包括:提出適當的問題以引起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在討論中設法把問題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要啟發誘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自己去糾正和補充錯誤的或片面的認識,切忌直接對學生進行灌輸。

下面我們通過兩個實際課例說明如何把多媒體計算機及網路通信技術作為認知工具以實現這樣的學習環境。

課例1:澳大利亞「門尼·彭茲中心小學」所作的試驗
試驗班為六年級,有30名學生,教師名字叫安德莉亞,當前要進行的教學內容是關於奧林匹克運動會。像往常一樣,安德莉亞鼓勵她的學生圍繞教學內容擬定若干題目(例如奧運會的歷史和澳大利亞在歷次奧運會中的成績等問題),確定媒體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並要求學生用多媒體形式直觀、形象地把自己選定的問題表現出來。經過一段時間在圖書館和Internet網上查閱資料以後,其中米徹爾和沙拉兩位小朋友合作製作了一個關於奧運會歷史的多媒體演示軟體。在這個軟體向全班同學播放以前,教師提醒大家注意觀察和分析軟體表現的內容及其特點。播放後立即進行討論。一位學生說,從奧運會舉辦的時間軸線,他注意到奧運會是每4年召開一次。另一位學生則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認為並不總是這樣,例如1904年、1906年和1908年這幾次是每兩年舉行一次。還有一些學生則注意到在時間軸線的1916,1940和1944這幾個年份沒有舉行奧運會,這時教師提出問題:「為什麼這些年份沒有舉辦奧運會?」,有的學生回答,可能是這些年份發生了一些重大事情,有的學生則回答發生了戰爭,有的則更確切地指出1916年停辦是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1940和1944年停辦是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經過大家的討論和協商,決定對米徹爾和沙拉開發的多媒體軟體作兩點補充:①說明第一、二次世界大戰對舉辦奧運會的影響;②對奧運歷史初期的幾次過渡性(兩年一次)奧運會作出特別的解釋。這時候有位小朋友提出要把希特勒的照片通過掃描放到時間軸上的1940年這點上,以說明是他發動了二次大戰。教師詢問全班其他同學:「有無不同意見?」沙拉舉起手,高聲回答說:「我不同意用希特勒照片,我們應當使用一張能真實反映二次大戰給人民帶來巨大災難(例如大規模轟炸或集體屠殺猶太人)的照片,以激起人們對希特勒的痛恨」。教師對沙拉的發言表示贊許。

從以上課例可以看到,教師為這個教學單元進行的教學設計主要是讓學生用多媒體計算機建立一個有關奧運會某個專題(例如奧運歷史或澳大利亞在歷次奧運中的成績)的情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探索精神,再通過展開討論,把對有關教學內容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在這個課例中,學生始終處於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建構意義的認知主體位置,但是又離不開教師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學設計和在協作學習過程中畫龍點睛的引導;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說的話很少,但是對學生建構意義的幫助卻很大,充分體現了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的結合。整個教學過程圍繞建構主義的情景、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這幾個認知環節自然展開,而自始至終又是在多媒體計算機環境下進行的(同時用Internet實現資料查詢),所以上述例子是以多媒體計算機和Internet網作為認知工具實現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很好範例。

課例2:澳大利亞「偉治·柏克小學」所作的試驗
試驗班由三年級和四年級的學生混合組成,主持試驗的教師叫瑪莉,要進行的教學內容是自然課中的動物。瑪莉為這一教學單元進行的教學設計主要是,讓學生自己用多媒體計算機設計一個關於本地動物園的電子導游,從而建立一個有利於建構「動物」概念的情景。瑪莉認為這種情景對於學生非常有吸引力,因而能有效地激發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她把試驗班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負責開發動物園中某一個展館的多媒體演示。瑪莉讓孩子們自己選擇:願意開發哪一個展館,願意選哪一種動物;是願意收集有關的動物圖片資料,還是願意為圖片資料寫出相應的文字說明;或是直接用多媒體工具去製作軟體,都由孩子們自己選擇。然後在此基礎上組成不同的學習小組。

這樣,每個展館就成為學生的研究對象,孩子們都圍繞自己的任務努力去搜集材料。例如,他們到動物園的相應展館去實地觀察動物的習性、生態,到圖書館和Internet網上去查詢有關資料,以獲取動物圖片和撰寫說明。在各小組完成分配的任務後,瑪莉組織全試驗班進行交流和討論。這種圍繞一定情景進行自我探索的學習方式,不僅大大促進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而且在此基礎上開展的協作學習,只要教師引導得法將是加深學生對概念理解、幫助學生建構知識意義的有效途徑。例如,在全班交流過程中演示到「袋鼠」這一動物時,瑪莉向全班同學提出一個問題:「什麼是有袋動物?除了袋鼠有無其它的有袋動物?」有些學生舉出「袋熊」和」卷尾袋鼠「。於是瑪莉又讓學生們圍繞這三種有袋動物的異同點進行討論,從而在相關背景下,鍛煉與發展了兒童對事物的辨別、對比能力。這是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和Internet網路作為認知工具,實現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從而有效地幫助學生完成對當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並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發展的又一範例。

二、多媒體教育應用的發展趨勢
綜合近年來國外多種教育技術雜志(如ET,ETS,EMI,JRCE,AJDE.....)上所刊登的主要論文,以及歷屆「ED_MEDIA」世界大會(World Conference on Ecational Multimediaand Hypermedia,即「教育多媒體與超媒體」世界大會,簡稱ED_MEDIA世界大會,這是國際上每年召開一次的規模最大的有關多媒體教育應用的國際會議)上所發表的基本觀點,可以看出當前多媒體教育應用有以下幾個值得注意的發展趨勢:

1.多媒體技術與網路通信技術的結合
1995年末,在國際信息界有一件最引人注目的大事,就是美國SUN公司在Internet上推出了」WWW瀏覽器HotJava」,這是SUN公司用Java語言開發的一種全新的可動態執行的瀏覽器。其突出特點是具有動畫功能,可向用戶提供超文本格式的圖形、圖像、語音、動畫與卡通等多種媒體信息;並能把靜態文檔變成可動態執行的代碼,這就徹底改變了Internet瀏覽器只能用來查詢檢索Internet網上信息的狀況,為Internet的教育應用開辟了新的廣闊前景,這是因為HotJava的動態可執行特性無異於賦給用戶一種遠程交互的功能。例如,一個用戶可以利用HotJava編寫一段Java應用程序以實現模擬化學反應的頁面,而其它的3W用戶只要使用HotJava瀏覽器就不僅可以看到這個模擬頁面,還可以與之進行交互(例如可改變該化學反應過程中的某些參數以觀察不同的反應過程和結果)。利用HotJava的這種動態可執行特性用戶在檢索到某些重要文獻或教學資料時,不僅能看到靜止頁面還可通過點擊某個圖標或熱鍵而看到圖文聲並茂的彷真實驗或演算法執行過程的直觀演示。顯然,這樣一種交互功能和用第一代Internet瀏覽器(如Mosaic和Netscape)只能觀看靜態頁面的效果相比是有本質不同的,它對於教育應用(尤其是遠距離教育應用)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可以說,HotJava的出現不僅是Internet瀏覽器的重大革新,也為多媒體技術與網路通信技術的結合找到了最理想的結合點:從此基於Internet網的多媒體教育應用就日益發展起來(今年6月於美國波士頓召開的ED_MEDIA世界大會上,在121篇大會交流的多媒體教育應用論文中基於3W伺服器和HotJava以實現多媒體技術與網路通信技術相結合的教育應用論文共有七篇)。目前不僅西方發達國家在大力開發基於Internet的多媒體教育應用,就是台灣、香港等地區也在這方面投入相當多的人力和物力(當前台灣教育技術界的主要力量差不多都已投向這一研究領域)。這是多媒體教育應用中十分值得引起我們重視的一個新趨勢,也是當前發展最快的一個趨勢,我們必須迎頭趕上去。

2、多媒體技術與模擬技術的結合
多媒體計算機和模擬技術結合可以產生一種強烈的幻覺,使得置身其中的人全身心地投入到當前的虛擬現實世界中,並對其真實性絲毫不產生懷疑,通常把這種技術稱之為「虛擬現實」(VirtualReality,簡稱VR)。換句話說,虛擬現實是由多媒體技術與模擬技術相結合而生成的一種互動式人工世界,在這個人工世界中可以創造一種身臨其境的完全真實的感覺。要進入虛擬現實的環境通常需要戴上一個特殊的頭盔(head_mounted display),他可以使你看到並感覺到計算機所生成的整個人工世界。為了和虛擬環境進行交互,還需要戴上一副數據手套——它使穿戴者不僅能感知而且能操作虛擬世界中的各種對象。

由於設備昂貴,目前VR技術還主要是應用於少數高難度的軍事和醫療模擬訓練以及一些研究部門,但是在教育與訓練領域VR技術有不可替代的非常令人鼓舞的應用前景,所以這一發展趨勢也應引起我們的注意。例如,達特茅斯醫學院所開發的一種「互動式多媒體虛擬現實系統」,可以使醫務工作者體驗到並學習到如何對各種戰地醫療的實際情況做出反應。利用該系統的實習者可以感受到由計算機模擬所產生的各種傷病員的危險症狀,實習者可以從系統中選擇某種操作規程對當前的傷病情況進行處理並可立即看到這種處理方式所產生的後果。為了使實習者獲得更深刻的體驗,系統還可模擬各種外科手術,其內容包括一般的開刀直至復雜的人體器官替換。這種虛擬環境使醫學院的大學生不必冒任何醫療事故的風險就可以反復實習病房中的各種實際操作,並可嘗試選擇不同的技術處理方案以檢驗自己的判斷是否正確,和進行某種技能的訓練。

VR技術在教育中應用的另一個例子是創建一種虛擬的物理實驗室。物理學按其本身的性質提出了許多「如果……將會怎樣」的問題,這些問題最好通過直接觀察物理作用力對各種客體的作用效果來進行探索。休斯頓大學和NASA(美國國家航空和宇航局)約翰遜空間中心的研究人員建造了一種稱之為「虛擬物理實驗室」的系統,利用該系統可以直觀地研究重力、慣性這類物理現象。使用該系統的學生可以做包括萬有引力定律在內的各種實驗,可以控制、觀察由於改變重力的大小、方向所產生的種種現象,以及對加速度的影響。這樣,學生就可以獲得第一手的感性材料(直接經驗),從而達到對物理概念和物理定律的較深刻理解。

VR技術在化學教學中也取得了顯著效果。北卡羅萊納大學的科學家們已經研製了一種可以讓用戶用手操縱分子運動的VR系統。用戶戴上頭盔並通過數據手套進行反饋控制,可以使分子按某種方式結合在一起。不難看出,這種VR系統不僅在教學上有重要意義(例如可直接觀察到蛋白質的分子結構),而且在科學研究上也有重大的價值,因為按某種新方式結合在一起的分子結構很有可能是治療某種疾病的新葯,或者是工業上所需要的某種特殊材料。

隨著對多媒體技術和模擬技術研究的深入,實現「虛擬現實」的理論方法也有很大發展。原來應用VR離不開昂貴的專用硬體或輔助設備(如頭盔、數據手套、高解析度的圖形工作站等),近年來這種情況開始有所改變。例如在今年6月召開的ED-MEDIA世界大會上,出現了一種全新的稱作「QTVR」(快速虛擬)的系統。這種系統已實際應用於學習城市的設計與規劃,其優異的性能價格比令人驚嘆!QTVR技術與普通VR技術在使用的模擬原理上有很大不同:它不是利用頭盔和數據手套這類硬體來產生幻覺,而是使用360度全景攝影技術所拍攝的高質量圖象來生成逼真的虛擬情景。因此它允許用戶在Windows操作系統或是Macintosh微機的操作系統支持下,在普通微機上(無需用高檔的圖形工作站)只利用一隻滑鼠和一個鍵盤(無需戴頭盔和數據手套)就能真實地感受到和VR技術中一樣的虛擬情景。

學習城市設計與規劃的學生利用QTVR系統可以創建一座逼真的虛擬城市,當學生改變城市場景的視圖時(例如向左或向右,朝上看或朝下看,攝像機頭向目標移近或移遠等),被觀察的場景仍能正確保持並能使人產生環繞該城市瀏覽觀光的真實幻覺。與此同時,城市中的各種物理實體(如建築物、道路、橋梁、樹木、交通工具和地形等等)可以用滑鼠任意拾取並進行操縱(例如使其旋轉,以便從不同角度進行觀察,並且還可以進入到建築物內部的各個房間去觀看)。

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由於採用了先進的圖象壓縮演算法,在QTVR系統中,用來表徵城市某個虛擬場景的360度高質量全景照片的存儲容量竟

Ⅳ 四年級上冊 科學 同學們在做推拉游戲時,有什麼感受

一、科學教育理論指導: 《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提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本課主要採用「探究——研討」的教學方法,通過讓學生對跳動起來身體發生的變化進行觀察、研討、收集數據、分析數據,以得出除了呼吸加快外(上節課內容),心臟比平靜時也加快。教學設計是以「探究、開放、自主、合作」為指導思想來組織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分析能力,有助於學生形成科學的探究思想和方法。 二、生命科學領域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梳理: 生命科學以生命為研究對象,以培養全體學生的生命科學素養為主旨,教育學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熱愛自然,形成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思想和可持續發展等觀念。《跳動起來會怎樣(二)》是新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我們的身體》中的第四課。本單元屬於生命世界領域的教學內容。本課時是在學生已經學習「身體的結構」和「骨骼、關節和肌肉」在人體中的作用、跳動起來呼吸加快這些內容的基礎上學習的,了解血液循環系統的功能,並建立保護心臟的意識,為後續學習「相互協作的人體器官」打下良好的認知基礎。身體內部的各種活動和變化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個暗箱,學生能夠感受到但不能直接觀察,當學生發現身體在工作中的協調工作特點之後,將會感受到人體那種精密、和諧之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經歷了一個十分典型的「提出問題——推測——設計實驗方案——實驗驗證——表達與交流」的科學探究過程,同時還運用演示法、講授法、多媒體輔助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來組織課堂教學。從學的方面來說,本課主要採用觀察法、實驗法、游戲法、小組合作等多種學習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進行探究實驗的能力。 三、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經過將近一年半的科學學習,他們對科學課的實驗很感興趣,而且人體結構的奧秘也特別有好奇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學生觀表明:學生他不是空著腦袋進入學習情境中的,他們對教學內容的相關知識在日常生活中已有接觸,已有感受,也就是說具有一定的前概念,但這種前概念往往是模糊的,與形成科學概念還有一段距離,因此在教學中不能忽視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而應該充分利用這些知識經驗,根據本課內容引導學生形成科學概念。 四、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人體需要的氧氣又肺吸入後進入血液,再由心臟通過血管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同時收集二氧化碳等廢物,在排出體外。 2.人體運動量的增加,需要血液運輸更多的氧氣,心臟跳動速度的增加可以加大運輸血液的數量。 過程與方法: 1.能夠通過實驗的方式,了解到心臟工作強度和工作量。 2.願意與同學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完成實驗活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人體呼吸與循環過程中,身體各個器官之間相互協調、相互合作的過程,感受人體構造的精巧與和諧之美。 五、教學重、難點: 了解在人體活動過程中,當肺完成氣體交換後,心臟所要完成的輸送血液的功能。 六、教學准備:吸耳球、水槽2個、水、心臟模型 七、教學過程設計: (一)故事導入: 馬拉松賽是一項長跑比賽項目,距離為42.193千米。這個比賽項目的距離為什麼不是整數呢?這要從公元前490年發生的一場戰役講起: 這場戰役是波斯人和雅典人在離雅典不遠的馬拉松海邊發生的,雅典人經過奮戰最終獲得了反侵略的勝利。為了讓故鄉人民盡快知道勝利的喜訊,統帥米勒狄派一個叫菲迪皮得斯的士兵回去報信。菲迪皮得斯為了讓故鄉人早知道好消息,他一個勁地快跑,當他跑到雅典時,只說了一句「我們勝利了!」就倒在地上死了。 聽了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想法?菲迪皮得斯的死因到底是什麼呢?小結:同學們提出的問題真好,所以說我們的生命在於運動。今天我們來研究《跳動起來會怎樣(二)》(課件出示課題) (二)激活已有經驗,提出探究問題: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跳動起來呼吸會加快,回顧:跳動後呼吸為什麼會加快? 2.那跳動起來人體除了呼吸加快外,還會有哪些變化?(流汗、心跳加快等) 3.師:心跳加快這只是我們的感受,為了更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通過實驗來證明。 (三)探究運動前後心跳次數的變化 1.測試跳動前的心跳次數 (1)認識心臟和心跳 ①(出示心臟模型)了解人的心臟是什麼樣子的,講解心臟的位置和大小。 ② 看書了解心臟不停跳動是在干什麼。 ③(播放課件)講解:我們的心跳就是心臟在跳動,也就是心臟在收縮和舒張。心臟收縮和舒張一個過程就是我們常說的心跳一次。 ④(播放視頻)講解:人體需要的氧氣由肺吸入後進入血液,再由心臟通過血管輸送到身體各個部位,同時收集二氧化碳等廢物排出體外。(板書:血液循環) (2)心臟跳動可有規律了,你們知道平靜時自己每分鍾心跳中國次? (3)交流:你有什麼方法能測試自己的心臟一分鍾跳動中國次。(摸脈搏、摸頸動脈……) (4)強調測試時注意事項。 (5)學生測平靜時心跳次數並做好記錄。 (6)匯報並統計。發現:平靜時大多數同學的每分鍾心跳次數在70-90次左右。 2.測試跳動後的心跳次數 (1)根據我們上課的這個環境,你能不能設計一個運動量比較大運動項目? (2)強調跳動時注意事項後,進行運動,測試跳動2分鍾後的心跳的次數並做好記錄。 (3)匯報交流:跳動後的心跳次數。 (4)對比跳動前後心跳次數的數據,分析這些數據說明了什麼? (5)發現:跳動後人體的心跳次數明顯加快了。(板書:跳動心跳加快) (6)提出問題:心跳為什麼會加快呢? (四)探究劇烈運動後心跳加快的原因 1.模擬心臟的工作 (1)現在我們來做模擬心臟跳動的實驗。師介紹實驗器材、實驗要領(先慢慢擠壓十次,再較快速度擠壓十次) (2)學生分組實驗。 (3)師問:這個實驗與心臟輸送血液有什麼相同?相同的地方各代表什麼? (洗耳球相當於心臟的心房、心室,塑料管相當於血管,輸送的水相當於血液,手的捏力相當於心臟收縮。) (4)師問:實驗過程中你們的手有什麼感覺?(手感覺特別酸……)做了幾次就會有勞累感? (5)師生共同小結:人運動所需要的氧氣是靠血液的運送,而血液必須靠心臟的跳動來推動它前進,心臟好像一個泵,它把含氧豐富的新鮮血液送到全身,同時收集二氧化碳等廢物排出體外。那麼,心跳加快使人體內的血液循環發生了什麼變化?(心跳加快使人體內的血液循環加快。) 2.感受心臟一天的工作量: 師:人每時每刻都要有氧氣,並且必須依靠心臟的輸送,那麼心臟必須每時每刻進行跳動,我們現在估算一下,一天心臟要跳中國次呢? (70次×60分×24小時﹦100800次) (90次×60分×24小時﹦129600次) 師:心臟的工作量怎樣?(繁重)。實驗時你們剛做了幾次就勞累了,而心臟每天不停地跳動十幾萬次,心臟的工作辛苦嗎?(非常辛苦) (五)保護我們的心臟 1.合理休息與良好的睡眠,會讓心臟更好地工作。 心臟無時無刻地進行這樣繁重的工作,它會不會疲勞呢?讀課本73頁黑體字,再回答上面的問題。(在正常情況下不會疲勞,合理的休息與良好的睡眠,會讓心臟更好地工作,有利於我們的健康。) 2.運動可以增強我們心肺功能,使我們身體更健康。 (1)出示情境:春季運動會上400米賽跑,賽後有的同學氣喘吁吁,而有的同學呼吸卻沒多大的變化?討論:這種差別可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2)交流匯報:400米賽跑獲得第一名的同學休息一會兒後基本恢復到平靜時正常心跳。後幾名的同學同樣休息一會兒,心跳數字還很大,說明這幾名同學要恢復到正常心跳還需要一段時間。那麼這幾名同學與第一名的同學相比,誰的心臟功能更強呢? (3)有什麼辦法能使我們的心臟更有力、更持久的工作? (4)討論並交流。 (5)談話: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以增強我們心肺功能,身體更健康。(板書:增強心肺功能 有利健康) (6)你能分析今天上課時故事中的菲迪皮得斯的死因了嗎?心跳和呼吸有關系嗎? (六)總結評價,體驗收獲 1.我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懂得了哪些知識? (氧氣和血液必須依靠心臟來推動,心臟工作繁重) 2.我們應該怎樣做?說說你平時做得怎樣? 讓我們走向操場、走進大自然、走到陽光下,堅持每天鍛煉一小時, 讓我們的心肺功能更強健,成為身心健康、學習優秀的好學生。 八、教學評價設計: 教學中教師注重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回答問題答案進行評價,對小組的合作探究進行評價,在組織教學中,注重對學生收集數據的認真程度進行評價及科學態度的評價,為教學順利實施提供保障。除此之外,還特別注重小組間的評價,生生評價,激勵學生保護心臟的健康。 九、設計特色簡介: 本課採用歷史故事引入,融知識性與趣味性於一體,也體現歷史與科學學科的整合。教學中以教師為主體,教師進行引導,由學生自主探究。科學教學最重要的是證據或數據,通過具有說服力的實驗數據的比較,理解心跳為什麼會加快,體驗心臟的辛苦工作。課堂中充分體現了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收集數據、分析數據、得出結論。在科學課上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具有科學課的學科特點,從人體的基本特徵和需求出發,以最接近學生的感受或體驗為基礎,促使學生領悟到健康的重要。

Ⅵ 《相互協作的人體器官》 用畫圖的方式把人體各主要器官的作用和它們相互關系表示出來

自己想.老師原創個題目也不容易,只要了解了各個器官的作用,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就好了.還是要孩子自己發揮想像做題目的.您告訴孩子各器官的作用,讓他自己畫,說不定還得到了老師贊賞和表揚呢.說你家孩子是天才.

閱讀全文

與相互協作的人體器官教學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語文長城課程導學 瀏覽:795
公辦和教辦 瀏覽:69
上海高職院校公辦 瀏覽:949
廉江市第九小學校長 瀏覽:264
1984年小學5年級幾門課程 瀏覽:536
中小學生物考試總分 瀏覽:582
運城小學入學難嗎 瀏覽:245
中小學勞技活動制度 瀏覽:328
大祥區公辦幼兒園 瀏覽:909
2019寧波中小學生招生 瀏覽:887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材教法分析 瀏覽:500
學習小升初 瀏覽:523
蘇教版一年級語文下知識點講解 瀏覽:65
小升初美術試題及答案 瀏覽:513
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上第七單元教材分析 瀏覽:244
小升初語文附加題 瀏覽:93
育才中學公辦 瀏覽:616
小學書法公開課教案 瀏覽:751
陪伴中考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87
教師節金 瀏覽: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