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苏教版本 > 如何解读小学数学教材PPT

如何解读小学数学教材PPT

发布时间:2021-03-16 13:57:49

Ⅰ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正确理解把握教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用新课程理念来解读和实施新教材,即如何从正确解读文本到活用教材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人认为可把握住这样的原则,在教学中让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基于教材,但又不为教材所束缚,使教学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真正体现出数学教学的简单化。在此过程中要把握好“解读”和“活用”二者间的关系。一是正确“解读文本”。包括获得自己所需资源,理解编者编排意图,疏理知识点,确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这是教学的“血肉”,“活用”的根基。二是“活用教材”。将教材中所获得的“资源”,经过转化、整合、思考、简单化、生活化等优化教学活动,创新设计来攻破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这便是教材的“活用”,也是教学的“灵魂”。现浅论如下: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解读文本”。 “解读文本”是我们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解读文本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我们确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关系到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等,结合我的教学实际,我认为解读文本需注意三方面:1、读懂文本编排意图,搞清文中插图和旁注文字、提示语。 现行人教课标版数学教材中有大量插图,包括实物图、示意图、表格图、线段图、几何图等,在插图旁还标注文字、提示语,这些有机的编排成分能配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进行思想教育,能沟通数学与社会、自然的联系,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着数学的思想方法。例如:人教课标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中“可能性”例1插图的旁注文字:①哪个盒子里肯定能摸出红棋子?②哪个盒子里不可能摸出绿棋子?③哪个盒子里可能摸出绿棋子?这三方面的旁注文字、提示语就指出了教学的授新知识点、重点与难点,它可让学生在比较中不断猜想、把握知识要领、启发学生深入分析思考,指导教师设计比如摸彩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猜测——实践——验证,通过实践活动中的体验,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对生活中可能性事件作出描述。2、读懂例题的地位作用,弄清例题与习题的关系,疏理授新知识点。 例题是数学教材的核心内容,它具有典型性、规范性。它能让学生由例及理、由例及法、由例及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让老师疏理出授新知识点,能让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始终把握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重难点,确立教学目标及构思教学设想。习题的作用及难易,教师要心中有数,弄清习题与例题相配合的基本题、变化题、探索实践题,提高题等的分布情况,正确解读习题不是例题的简单重复,而是必要的补充、发展和延伸。例如: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统计中简单的数据分析”中例1的主题图:一家超市上周四种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情况,要知道下周该进些什么品牌的矿泉水,根据该例题教师不难疏理出本节课授新知识点:会看横向、纵向条形统计图,初步会制作横向条形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及数据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等,这样有利于教师确定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例如:练习十中的习题除了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以外,还注意加强对学生进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这样,也就有必要在设计教学流程中始终围绕:学生获得哪些信息?你能根据获得的数学信息提出些数学问题吗?来展开创造性的教学构思。3、解读教材整体结构与新旧知识联系。 解读教材整体结构与新旧知识联系,要把握:①通读全册,理解单元教学内容,理清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处理好各年级之间数学知识的衔接。②细读单元,理清知识点,弄清新旧知识联系点,分析数学新旧知识结合点,分析学生学习新知的思维过程:平衡(旧知)——不平衡(不懂新知)——引发冲突(关键)——交流、合作、探究(课堂效果)——新平衡(学懂新知)。解读本单元的目标,在每节课,每个知识点、每个例题怎样才能得到落实,达到宏观与微观,新知识与旧知识,教学目标与达成构思等的统一。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活用教材” 在解读文本之后,教师应根据解读文本中获得的自己所需数学教学资源,疏理授新知识点,真正确立起“教什么”,确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着手进行构思具体的教学设计,确定教学流程,牢牢把握“怎么教”。设计出简单、实效、生活化的可行的教学流程,真正体现活用教材,也就是说不是直接照本宣科把教材转化为教案,而是在对教材有深刻的解读的基础上创新设计、大胆取舍、整合转化、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精读活用,设计合作流程。 在活用教材、大胆取舍,构思合作流程中,教师要针对教材预设的一些教学对象和教学情景,分析教材意图、思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不宜“照本宣科”沿用这些思路,因为:①教材是一种文本化材料,由于文本条件限制,它并不能完全呈现其丰富、独到的内涵与教学思想,教师应用时必须对其进行合理思考,大胆取舍,分析文本所暗含的精髓,进行程序化、动态化改造;②教材设计思路并不一定能够恰当反映课程标准思想,教师必须对其进行合理反思,有必要时,需打破文本禁锢,批判性继承,个性张扬地构思创新设计流程;③教材文本设计中的对象、场景、难度、文字提示、旁注未必适合当时、当地的教学,这样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教学中对文本进行再加工,真正做到“精读文本、活用教材”。例如在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教学一课来说,教材中安排的是摸棋子的游戏,教材编排中两个盒子里的各种颜色的棋子都直接呈现给了学生,如果按教材编排思路,在游戏前预先告诉学生红棋子、绿棋子的个数及盒装情况,再让学生做摸棋子游戏,这样就使游戏失去了悬念。这时我们在教学中就应针对当时、当地及学生特点对教材进行一些大胆改造,即:把各种颜色棋子换成各种色彩的乒乓球,预先不告诉盒子中装球个数及颜色,然后开展“猜测——实践——验证”的摸球活动,这样就能更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攻破教学重、难点,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究渴望。 综上所述,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新教学观、新理念,我们只有更新观念,正确到位的解读文本,灵活应变的活用教材,我们的教学才不会偏离方向。在教学中真正达到正确“解读文本”到“活用教材”的至深、至高的境界,才能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攻破我们的教学重、难点,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使数学课堂因解读精辟而变得精彩纷呈。

Ⅱ 小学数学教师备课如何解读挖掘教材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一方面在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注意反映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传统数学教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作为数学教师备课如何解读挖掘教材,本人认为这里的解读挖掘教材可分为一解,二读、三解读。
一、解: 这里的解是了解,理解,了解知识内容所处的阶段,理解教材的编写特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这是整套教材所具备的共同特点,但是由于内容不同,知识的阶段性不同,教师在备课时必须首先了解所教知识所处的阶段,上下衔接的位置,侧重点,学生的认知程度等。通俗的讲解这一步是教师在备课中知道“劲”往哪里使。二、读:这个读可分为三个层次,可以说是教师备课时怎样使“劲”。(一)直读,根据教科书中,所显现的语言,文字、数字、数量、图片,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知识框架,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知识全连,所需要那些辅助手段。知识的剖解过程中教师还要做那些手术,例题与练习题是否都可完美匹配。知识练习中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知识延伸中如何架桥,架什么样的桥。知识的练习中要培养学生的那些能力,教材中提供了那些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素材,这些素材如何显现,也就是教师首先直观教材,形成一个大致课堂流程框架。(二)、学读,这一步是要根据教师自身的能力与水平,如果你经验丰富,对知识能居高临下,势如破竹,教法运用,学法指导都可成竹在胸,这一步可少用劲,或都说可以省去,否则就必须学读,所谓学读就是查找有关资料,参考出优秀教案。当然对这些东西的读要做的三个境界,。第一遍有“它”(参考的东西)无“我”(自己的东西,也就是前述的“直读”),第二遍有“它”有“我”,第三遍有“我”无“它”。只吸收其精华,抛开“它”的一切收缚,变“它”的东西为“我”的东西。切记,“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比葫芦画瓢永远成不了画家,说白了学读就是充实自己,为自己增加一些八面应酬的资本。(三)、思读:有了上述直读的底温和学读的资本,就要来思读,根据教科书的内容,考虑如何运用这些显现在内,要完整的把这些内容通过教师的语言,操作引导是学生融会贯通,还应增添哪些内容,比如,如何导入,教材中有没有复旧引新的桥梁,或者说这些桥梁的作用是否能让学生顺顺通过,都要准备哪些教具,学具,通过什么样的方法练习,突重点,破难点,运用什么样的手段,使学生对知识进行发散,拓展,延伸,在哪些地方可能出现那些难堪,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机智”。运用什么方法是学生能处于积极兴奋状态,让学生在享受和快乐中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三、解读,这是教师在备课中也可以说是在教师写教案前的最后一道程序,它是在前述“解”和“读”后形成的结晶与融合。具体的说,教师在具体的授课中,心态、语速、声调、肢体语言,课前应准备的教具,学具,如何激情导入,何种教法,什么时候运用什么学法,设置哪些复旧引新题,巩固练习题,发散拓展题。预计哪些步骤中出现问题,运用什么样的教育机智,课堂气氛如何收放,怎样才能做到放而不任,动而不乱,热而不闹,“形”散而“神”不散,如何进行因材施教,板书设计清晰得体且具有艺术美感。总体来说,说解读教材也就是吃透教材,把教材重点,难点、易混点,发掘明,挖掘清,把教法运用与学法指导有机结合,了然于胸。当然解读教材更应解读好学生,如果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学习习惯,兴趣爱好,了解不清,吃得不透,那就成了没有耙子乱放箭。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愿真心向同行学习,愿实心与同行高榷。做无愧于时代的合格教师。

Ⅲ 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ppt进行教学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是关键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任何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都不是一张白纸。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每个人的领受是不同的,学习者在认知、解释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Ⅳ 如何解读小学数学教材

教材是承载知识的载体,其蕴涵的教育功能和课程理念,需要教师在深刻领会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处理和有效的组织,才能落实于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特别是在各种教学方法“百花齐放”的今天,在新理念下对教材合理地分析和解读成了每位教师的基本功。笔者认为,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正确地把握教材、用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确实如此。教师已不再是作为教材单纯的消费者和执行者,而是教材的策划者及设计者。教师是“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教师可以根据新课程标准提供的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充分发挥自已的聪明才智,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灵活地进行课程内容的加工、调整、组合、补充、延伸、改编、新编,使学生的学习活动高潮迭起,倡导有灵气的数学学习。观点一:尊重教材,合理重组在新课程背景下,如果还是照搬这种教学方法,新课程所蕴涵的新理念就很少能被教师体会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所以,要想真正的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在坚定树立“用教材去教”的观点基础上,还需要对教材进行合理的重组或加工,挖掘教材中的潜在价值因素,体现出教材中所蕴涵的新理念。如何将有限的课时划分得更合理,促使教师更好地钻研教材,注重整个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不断完善备课,提高教学质量。向课堂教学要效率,我们还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完善。作为教师,还应该用充满数学思维方法的头脑研读加工教材,让数学更有研究味。应努力让数学教材上看得见的思想,折射出隐喻其后的看不见的思维活动过程,通过适当的加工,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拔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案例】练习题:求第一条线段的长度是第二条的几倍?如果照本宣科完成此题,学生的思维就会形成定势,而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很多。教师通过这一素材的开发,可以提高学生多方面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对此素材进行改进。每人分别准备成倍数关系的红色、绿色纸条各一条,请学生求出红纸条的长度是绿纸条的几倍?教师这一变静为动的举措,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生1:先量出每张纸条的长度,再列式计算。生2:用绿纸条在红纸条上量,量一次做一个记号,几个记号就说明红纸条是绿纸条的几倍。生3:把红纸条和绿纸条折成长度一样的,然后展开就可看出红纸条是绿纸条的几倍。学生的方法多种多样。这种有效的教材开发,以动促思的学习方式,给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热情,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很多类似的案例可以知道:精彩课堂资源的随时生成得益于教师,特别是教师对教材大胆的加工深挖。这样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丰富而有思维性,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平台。观点二:把握教材,开放延伸在新的课改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已经不能简单机械地“用”教材了,而更要注重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适时适当地挖掘教材,延伸、开发、新编、创新教材。教师应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调整学习材料的呈现时机:可以“新编学习材料,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也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进行开发,培养学生再创造的能力,实现对小学数学教材的创新”,等等。还有一些教学内容设计的情境的时代性,是以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而改变的,编写教材时觉得是与时代相符的内容可能几年以后就淘汰了,所以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与时俱进地改变具体的情境,从而使教材具有“时代性”,即这个情境能准确反映民族文化精神的主流现实,准确表达出人们现实的心理需求,振奋精神,积极进取。学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这充分说明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虽然同样是国旗的长宽之比,但教师引用了与时俱进的情境,达到的效果也是完全不同的。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它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的善于运用。”有人说:“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也有人说:“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还有人说:“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而现在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教师共同创造、发展教材。”真正做好“二度开发”教材,才能使教材“唯我所用”,又“不唯教材”,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潜在优势。也只有这样,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有新思路、新视角、新突破。让我们的教学拓展更多的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想学、乐学、会学数学,获得终身可持续性的发展!

Ⅳ 怎样读懂小学数学教材

数学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基础,它是师生完成教与学双边活动必不可少的媒体。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和基本内容引导学生探索数学规律,学习数学方法。读教材的就是把教材“死”的结果变为学生灵活的学习过程。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
我认为要读懂教材必须做到:(1)要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读教材;(2)要持课程改革的理念读教材;(3)要怀着质疑好问的态度解读教材;(4)要抓住数学的本质去解读教材。

我认为要读懂教材就要学会“煮书”。第一遍以成人的角度去读;第二遍以作者的角度去读;第三遍以孩子的角度去读。读未必懂,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一遍遍的看教材看教参,却陷入了误区和苦恼的困惑。读与懂之间必须有“想”这座桥。多问自己几个什么?即为什么?用什么方法?原来在什么地方?要达到什么地方?当自己能够完全说服自己,回答清楚的时候才走出了读懂的第一步。正如张丹老师说的那样:由“读”想到了歌曲《读你千遍不厌倦》带着思考去读。

我觉得具体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读懂教材:

1、要读懂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学目标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一个“度”,也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所学内容是知道、理解还是掌握,这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是否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否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否得到培养等。

(1)必须读懂《课标》对年段教学内容的要求。比如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这一内容,它的年段目标是:知识与技能方面,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数学思考方面,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解决问题方面,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年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情感与态度方面,在他人的鼓励与引导下,能积极地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把握,相信自己在信息中可以取得不断的进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

(2)要读懂本册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要求。还是以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内容为例,它的目标要求是: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法估算和验算;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3)要读懂本单元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它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只要我们读懂了上面这些目标对所教学内容的要求,就能恰当地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目标,同时在教学中也不会拔高或降低课堂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程实施与教学目标的高度一致。

2、要读懂作者的编排意图。义务教育(人教版)实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是以《数学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以实验教材的总体编写思想、编写原则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实验教材充分体现了趣味性和生活性,关注学生的经验和体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生动活拨的、主动求知的信息资源材料和环境。因此,我们必须读懂下面这些内容:

(1)要读懂“主题图”。
人教实验版的教材都是以情境来展示教学目标的。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做为教师。只有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真知。真可谓: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觉得要读懂主题图,首先必须读懂它是以什么形式呈现的,是怎样反映本单元要学习的基本内容的。比如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四边形”的主题图,它的呈现形式是一幅校园场景图,它是以校园场景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其次,这个主题图给了我们那些信息,这些信息在本单元教学中起什么作用。比如上例中“四边形”的主题图中有许多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信息。如:长方形的球场、通道、窗户,正方形的地砖,平行四边形的推拉门,楼梯护栏,等等。目的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对图形特别是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并从整体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几何图形。第三,要读懂“主题图”所呈现的图形、图片、场景或情境中渗透了哪些思想品德教育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2)要读懂“例题”。不管是传统的旧教材还是课改实验教材,例题都是教科书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最基本的范例。那么作为教师怎样才能读懂例题呢,我觉得:首先应该读懂例题是以什么方式呈现的,它这样呈现的作用是什么。比如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加法”例1,它的呈现方式(略)。我觉得例题以这种方式呈现,一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因为两位数加两位数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内容不同的是过去学过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和限于100以内,只有一次进位,而例1有两次进位和超过了100,其竖式比较简单并将进的“1”用红色表示。其次要读懂情境图。实验教材的例题中多数都安排了情境图,作者想通过情境图在知识和能力方面,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算法多样化,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感知操作,同时培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方面,创设一种生活情境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具体的情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让学生感知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富饶,地大物博来实现学科间的整合,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加法的验算”例1下面的情境图,它是一组同学们在合作学习加法验算方法的讨论,通过讨论把加法验算的方法全部呈现出来,目的就是让学生用不同的验算方法对加法进行验算,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教学验算。第三、要读懂例题中的对话。(人教版)实验教材为了体现人文性、趣味性使教材内容更加活跃,把一些难点、重点、计算法则、概念等用对话的形式在例题中呈现出来,因此我们教师必须读懂这些对话的意思。第四、要读懂例题间的关系。(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在例题的编排上也是有区别的。例题与例题的呈现形式是不同的,对学生训练的重点也是不同的。

Ⅵ 小学数学教师备课时如何解读教材

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都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一方面在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注意反映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传统数学教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作为数学教师备课如何解读挖掘教材,本人认为这里的解读挖掘教材可分为一解,二读、三解读。 一、解: 这里的解是了解,理解,了解知识内容所处的阶段,理解教材的编写特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这是整套教材所具备的共同特点,但是由于内容不同,知识的阶段性不同,教师在备课时必须首先了解所教知识所处的阶段,上下衔接的位置,侧重点,学生的认知程度等。通俗的讲解这一步是教师在备课中知道“劲”往哪里使。 二、读:这个读可分为三个层次,可以说是教师备课时怎样使“劲”。 (一)直读,根据教科书中,所显现的语言,文字、数字、数量、图片,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知识框架,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知识全连,所需要那些辅助手段。知识的剖解过程中教师还要做那些手术,例题与练习题是否都可完美匹配。知识练习中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知识延伸中如何架桥,架什么样的桥。知识的练习中要培养学生的那些能力,教材中提供了那些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素材,这些素材如何显现,也就是教师首先直观教材,形成一个大致课堂流程框架。 (二)、学读,这一步是要根据教师自身的能力与水平,如果你经验丰富,对知识能居高临下,势如破竹,教法运用,学法指导都可成竹在胸,这一步可少用劲,或都说可以省去,否则就必须学读,所谓学读就是查找有关资料,参考出优秀教案。当然对这些东西的读要做的三个境界,。第一遍有“它”(参考的东西)无“我”(自己的东西,也就是前述的“直读”),第二遍有“它”有“我”,第三遍有“我”无“它”。只吸收其精华,抛开“它”的一切收缚,变“它”的东西为“我”的东西。切记,“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比葫芦画瓢永远成不了画家,说白了学读就是充实自己,为自己增加一些八面应酬的资本。 (三)、思读:有了上述直读的底温和学读的资本,就要来思读,根据教科书的内容,考虑如何运用这些显现在内,要完整的把这些内容通过教师的语言,操作引导是学生融会贯通,还应增添哪些内容,比如,如何导入,教材中有没有复旧引新的桥梁,或者说这些桥梁的作用是否能让学生顺顺通过,都要准备哪些教具,学具,通过什么样的方法练习,突重点,破难点,运用什么样的手段,使学生对知识进行发散,拓展,延伸,在哪些地方可能出现那些难堪,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机智”。运用什么方法是学生能处于积极兴奋状态,让学生在享受和快乐中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三、解读,这是教师在备课中也可以说是在教师写教案前的最后一道程序,它是在前述“解”和“读”后形成的结晶与融合。具体的说,教师在具体的授课中,心态、语速、声调、肢体语言,课前应准备的教具,学具,如何激情导入,何种教法,什么时候运用什么学法,设置哪些复旧引新题,巩固练习题,发散拓展题。预计哪些步骤中出现问题,运用什么样的教育机智,课堂气氛如何收放,怎样才能做到放而不任,动而不乱,热而不闹,“形”散而“神”不散,如何进行因材施教,板书设计清晰得体且具有艺术美感。总体来说,说解读教材也就是吃透教材,把教材重点,难点、易混点,发掘明,挖掘清,把教法运用与学法指导有机结合,了然于胸。 当然解读教材更应解读好学生,如果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学习习惯,兴趣爱好,了解不清,吃得不透,那就成了没有耙子乱放箭。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愿真心向同行学习,愿实心与同行高榷。做无愧于时代的合格教师。

Ⅶ 怎样研读小学数学教材

假期闲来无事,总喜欢拿出几本小学数学教材翻阅。由于多年未在一线课堂教书,开始不免总有些茫然。但我深知教材是教师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它为教师备课、上课等提供了基本材料,也是学生在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教师只有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正确领会编者的意图,才能更好的使用教材,服务教学。因此,我潜心阅读,领悟到研读教材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师要注意把握知识的整体分布。
很多老师在备课时,关注的是该节课的教材,并下力气反复研究。这样的研究关注的只是局部的“点”,忽略了整体的“面”,即忽略了知识的整体性。其实,教材编者在编写教材时,更重视的是整册教材、整个单元的安排,其编排的依据就是《课程标准》。因此,各册教材、各个单元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就需要我们来分类整理《课程标准》,便于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在各个学段的分布情况以及在某个版本教材中的编排情况。
分类整理《课程标准》,就是将《课程标准》中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某一方面的具体要求按学段(结合所使用的教材)以图表形式列出,使人一目了然。
教师经过这个整理过程,不仅系统的了解了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而且能有意识的从课标要求出发,去审视各版本教材的编排体系是否适合本地的实际,从而灵活有效的使用好教材。
二、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先略看后细看。
指导学生先略看后细看。略看,就是从整体上了解全册课本或一个单元的大致内容以及知识的重要地位。例如:“约数和倍数”是学习分数的基础,“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是学习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从而引导学生下功夫学好这些重点内容。
细看,就是对每节课要学的内容至少要读两遍,做到逐字逐句认真细读,边读边划,适当批注,注重理解。例如:研读什么叫分数,不能只满足于多读几遍,会背会记,必须弄懂什么叫单位“1”,什么叫平均分、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是什么意思。只有这样细读才是注重理解,才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学生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只记得现成的结论更有价值。小学数学基础知识一般都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运用直观图形。结合文字说明展开的,再通过算式加以具体化,所以要把看文字、看图形、动手操作、看算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理解课本内容。
三、教师注意正确领会编者意图
现行教材最大程度的体现了编者对课标的深刻理解,各册教材中,编者是怎样通过系统的、具体的教学内容来体现和逐步实现课标要求的?我们教学时应该怎样具体把握,又应该注意和重视哪些问题?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必须在研究课标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各册教材,其中关键一点就是能否将课标的要求,自己的理解及编者的意图相互统一,也就是能否正确领会编者意图。只有当我们的认识与编者的意图一致时,教材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才能充分有效的发挥出来。要做到正确领会编者意图,则必须把分类研究教材内容同教师教学用书的研究结合起来。分类研究教材内容,其目的是为了更深层的分析教材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以及课程标准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其前后联系,明确其来龙去脉以及基本训练的范围、内容和方法,训练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能力点等目标;重视和利用教师教学用书,为了帮助教师理解和使用教材,教学用书对编写意图已做了详细的说明。如果我们能在研究课标的基础上,集中时间分类钻研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那么系统整理后的结果将使教师对教材和课标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如:《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编者已说明教材的设计思路由侧重于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到通过测量活动来有效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实践探索等数学活动过程。教师则是通过研究设计思路及教学提示,教学时就会自觉的结合教材积极创造一些开展活动的条件,放手让学生自主去观察、测量、操作、交流等,充分动手、动口、动脑,从而完成认识面积、比较面的大小的教学任务,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数学体验,掌握一定的数学方法,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四、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研读新知识,要思考同旧知识有什么联系与区别。例如:读什么叫整除,除了弄懂整除的意义外,还应该思考同旧知识“除尽”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并能举例说明,弄清整除是限定在整数除法里,而除尽不一定限于整数除法。整除可以说是除尽,但除尽不一定是整除,整除是除尽的一种特殊情况。这样的研读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辨别容易混淆的概念。
五、教师要注意研究习题。
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往往被教师所忽视,研究习题更有可能被误认为是违背素质教育的做法。事实上,习题的本质就是一个概念或几个概念在特殊条件下的一种表现形式。如:学习了“小数的初步认识”后各种单位的互化练习,不仅考察了小数的知识,而且还考察了各单位之间的进率及数位等知识。研究习题就是要研究某个概念在什么条件下变化,变化后形成什么新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是什么,技巧是什么,从而丰富师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形成一定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作用。
研究习题主要是做好习题的分类工作。习题一经分类,重点比较突出,很容易形成一套解题系统(知识系统),教师自身的认识结构中溶进了解题系统,无疑能提高教师自身的分析及解题能力,同时构成了指导学生提高解题能力的一张可操作的蓝图,为教师将知识转化为教学能力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研究习题的另一必不可少的形式就是对考试命题的研究。随着考试科研的逐步深入,考试命题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试卷在整体结构、试题设计、采分点分布与突出重点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都趋于科学化和规范化,形成了比较稳定的风格,最大限度的体现了课标的精神。因此,我们研究试题就是从命题的角度来分析研究课标和教材,从而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缩短教学循环周期,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要注意把握数学语言的特点。
我们知道,新教材提供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新教材的编写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的同时,特别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但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其自身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结论的精确性与可靠性、内容和方法的辩证性及其应用的极端广泛性,不允许我们向语文学科那样研读教材,我们必须从文本中读出精确与可靠的结论、严密的逻辑等数学自身的特点,培养语感,从而提高研读数学教材的能力,为学习数学服务。如:概念“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中的“或”绝不可以换成“和”概念的形成过程不能由简单的阅读教材来代替等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的去研究、去把握。
综上所述,研读数学教材时我们只要注意通过从课标入手,从各册教材(各单元教材)入手来把握知识的整体性;通过研究教学用书来正确领会编者意图;研究习题来丰富感性认识;研究数学语言来把握数学自身的特点就能尽快提高我们的研读水平(从字面理解水平、到解释性水平、批判性水平及创造性水平),从而引导学生科学的进行研读。

Ⅷ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解读教材

一、立足教材,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自主建构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教师抱怨“教师讲了很多遍,可是学生仍然没有学会”。其实这些教师没有认识到数学学习的本质。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数学教学是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与教材及教师间产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数学知识、技能,发展了情感态度和思维品质。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媒介——教材,立足于对教材的正确理解,发挥教材的作用,让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例如“百分数”,教学的知识点非常清楚,包括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和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三个部分。仔细研读就可以发现教材非常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与应用,从大量生活中的百分数引入,从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教材还重视设置数学活动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运用小精灵的话:你能说说这些百分数的具体含义吗?你能用百分数表示出其中的分数吗?在实际应用中,什么情况下最多能达到100%,什么情况下达不到100%,什么情况下能超过100%,这样为学生创设了讨论交流探索的环境,激发他们积极思考,深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感受百分数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二、立足教材,把握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 作为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课程目标反映对数学教学对学生发展的新的要求。教学的目标不再只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还应当包括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也就是说数学教学不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让他们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自信心等。因此,我们需要立足教材,并凭借正确的目标意识去分析利用教材。如《圆的周长》教学时,我们发现从学生的认知起点来说,对于圆的周长学生已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已经感受到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因此我们可以打破传统教学,从“画圆”这一基本活动引入,使学生直接感受到圆的周长与半径(圆规两脚距离)存在某种关系,巧妙进入圆的周长的探索中。教学中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他们亲历过程,通过实验、分组测量计算,根据新获取的数据寻找共性的东西,最后发现圆的周长与半径的关系,进而通过推理得出圆的和直径的关系,概括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使学生更好地建构与内化知识。这样立足学生,突破教材,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原来的计算几何真正向实验几何转变。 三、立足教材,恰当提升数学练习的价值 一定量的练习是学习数学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教材重要的部分。 钻研和理解教材,同样需要研究教材的练习安排。首先,要分析练习安排的内容与作用。一般来说,教材的练习既有整体的构思,也有局部的思考,每道练习题都有编排的意图。钻研和理解教材,需要分析练习有哪些内容,是怎样安排的,分别是什么意图,从而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练习,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一年级的9加几以“凑十法”计算为主,“想想做做” 第1题以动态画面提示可以用 “凑十”的方法计算得数;第2题让学生先圈出10个再计算,通过自己的动作获得“凑十”的体验,加深对“凑十”过程的感受;第3题通过题组比较,逐步摆脱直观依赖,掌握“凑十法”的抽象计算过程;第4题应用学会的方法进行计算练习,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第5题计算并整理9加几的算式,完整掌握9加几的计算。 数学知识包罗万象、丰富之极,但在繁杂的知识系统中有着它独特的结构,有着它自身的规律,有着本学科特有的魅力。数学教学除了担负着其他学科同样的育人功能外,还有其自身独特的使命——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因此从师生的实际出发,立足教材,突破教材,围绕数学教学的本质和规律的教学才是数学教学的灵魂。

Ⅸ 如何研读小学数学教材之浅见

如何研读小学数学教材之浅见
正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处于小学数学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专们对属教材进行了大量的自我研读。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总感觉对新教材的研读不满意,不是太浅就是太深,不是太多就是太少等等。加上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的不同,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达到课标的要求十分不易。因此,我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研读教材的实践,谈几点体会和同行共勉:一、对照课标读教材,把握设计理念数学教材的编写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现行的十多种

阅读全文

与如何解读小学数学教材PPT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语文长城课程导学 浏览:795
公办和教办 浏览:69
上海高职院校公办 浏览:949
廉江市第九小学校长 浏览:264
1984年小学5年级几门课程 浏览:536
中小学生物考试总分 浏览:582
运城小学入学难吗 浏览:245
中小学劳技活动制度 浏览:328
大祥区公办幼儿园 浏览:909
2019宁波中小学生招生 浏览:887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教法分析 浏览:500
学习小升初 浏览:523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知识点讲解 浏览:65
小升初美术试题及答案 浏览:513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浏览:244
小升初语文附加题 浏览:93
育才中学公办 浏览:616
小学书法公开课教案 浏览:751
陪伴中考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87
教师节金 浏览: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