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苏教版本 > 分析小学数学教材的基本要求

分析小学数学教材的基本要求

发布时间:2021-03-16 03:49:20

㈠ 从小学数学教材分析简述做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做好该方面的工作

有以下做法:

1、要认真学好教育理论

要用科学的态度和工作方法进行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正确运用教育理论,这是用科学的方法指导教学。

2、要努力提高教学基本功

语言准确、生动。数学教师还要做到语言简练富有逻辑性。要有较好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组织能力。

要熟练地掌握和正确运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教具、学具。能根据需要,自己设计制作教具,指导学生制作和运用学具,以提高教学效果。

提高自身的书写能力(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做到板书工整、美观、突出重点,作业批改认真规范,批语能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

3、需要对这份职业充满热情

热爱这个职业,热爱这个职业里的每一个对象(小学生)。要有亲和力,要让学生喜欢数学。

(1)分析小学数学教材的基本要求扩展阅读:

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多方面的内容,结合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情况,可以将小学数学教师的知识分为三类。一是数学学科方面的知识;二是有关理论方面的知识;三是教学实践知识。

知识领域的扩展,对教师的要求也在提高。除了观念上的转变,还需要教师在知识上不断更新。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具备丰富的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这些知识不是自然形成的,也不是仅仅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就能完全实现的。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既需要理论上的学习,也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和提高。

㈡ 搜集分析一套小学数学教材或中学物理教材的结构

中学物理教材的结构

教材结构主要是教材的知识结构。一般情况下,这种知识结构还可以按层次不同分为主结构、亚结构和微结构。主结构是指由教材自成体系的或相对独立的“知识群”(如力、热、电等)在教材中的排列顺序构成。“知识群”的不同排列,就构成了不同风格的教材体系。一般情况下,“知识群”排列分以下四种情况:

A.知识群由易到难排列;

B.知识群由物理学科本身结构排列;

C.知识群按学生心理发展顺序进行排列;

D.知识群按社会需要进行排列。

如我国1978年的初中物理教材体系为:“力—热—电—磁—光”的顺序排列。当然,如果两本初中物理教材的主结构相同,但其知识群内的亚结构排列不一定相同,这样仍能形成不同风格的物理教材。而实际教材的体系一方面反映了知识群或知识群内的各知识点的排列关系,另一方面却又反映了编教材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如1952年的初中物理教材的主结构为“力—声—热—声—光—电—磁”,这就反映了当时学习苏联的政治风气,教材结构几乎照搬苏联物理教材的格式。

总的来说,不同知识群的排列构成教材的主结构,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有一定的社会原因,其与教育目的有密切的联系。不同知识块(如章)的排列形成亚结构,不同知识点(节或节以下的具体材料)的排列生成微结构。本节内容仅从主结构上做一些粗浅的讨论。

1.中学物理教材主结构概貌

(1)初中物理教材主结构概貌。

建国以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印的七套初中物理教材,其主结构如下:

表2-19 中学物理(初中)教材主结构统计表

序号
出版时间
书名
主结构

1
1950年
实用物理
力—热—声—光—磁—电

2
1952年
初中物理
力—声—热—声—光—电—磁

3
1956年
初中物理
力—声—热—力—热—电—磁—光

4
1961年
初中物理
力—声—热—光—电—磁

5
1963年
初中物理
力—声—光—热—电—磁

6
1978年
初中物理
力—热—电—磁—光

7
1987年
初中物理
力—光—热—电—磁

(2)高中物理教材主结构概貌。

高中物理教材的主结构变化不像初中物理教材那么频繁。建国以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的七套全国统编教材,其主结构全部采用“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学”,形成了一定的体系,说明我国高中物理教材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反映了这种结构的科学性及其发展的趋势。

从我国不同时期的高中物理教材的主结构看,建国前主要以“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磁学—电学”为主。随着物理学的发展,迫切需要对物理教材充实新的物理知识,因而在建国后,自然地增加“原子物理学”内容。从建国前后的高中物理教材的主结构发现,虽然结构上有一定的变化,但是“力学—热学”不但相对位置不变,而且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被一直保留下来,表现出教材主结构的继承性。

2.高中物理教材的亚结构

七套高中物理教材的亚结构情况是:

(1)力学部分:其亚结构形式多种多样,还未形成一定的、比较稳固的体系。1950年版、1956年版和1963年版是以“运动”开始,到了1980年版以后,逐渐转向以“力”的概念开始,说明这部分内容是以力的概念为基础展开,同时也表明这种趋势是力学部分的亚结构经过多次变动后的一种稳定。

(2)热学部分:本部分是以“热学—内能、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物体的性质—物态变化”形式为其主流。

(3)电磁部分:除1950年版外,其亚结构都为“电学—稳恒电流—物质的导电性—磁学—电磁感应—交流电—电磁振荡和电磁波”。表现出稳定的结构体系。40年代之前高中物理教材多数把电学和磁学分开。随着物理学本身的发展,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建立,电磁相互作用的统一,电学和磁学被归结为同一“知识群”,其结构也由原来的“磁学—电学”变为“电学—磁学—电磁感应”。

(4)光学:除1979年版外,其余各版的亚结构都为“光学—光的波动性—光的粒子性”,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5)原子物理学:除1950年版外,其余都为“原子结构—原子核”,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由上分析可知,建国以来,中学物理教材体系高中物理基本上是稳的,而初中的变化就比较明显,尤其是1986年以后,初中物理教材出现了“一纲多本”的趋势,仔细分析这“一纲多本”的教材,实际上各种体系变化只是稍有不同,内容基本上符合九年义务制教育物理课程。物理教材结构基本上还是以知识结构为主。如“力—热—电—光—原”;“光—力—热—电—原”;“电—力—热—光—原”;或先从各种物理现象再讲物理概念,然后逐步加深等体系。当然,关于教材结构的安排,先讲哪些知识,后讲哪些知识,这并不是关键。要防止为变体系而变体系。对教材体系的确定,应从实际出发,认真总结经验,总结出符合教材体系编排规律,知识发展内在逻辑,学生认知规律的教材体系,关于如何确定体系,有待于进一步总结。

3.影响中学物理教材的结构分析

为什么教材的结构会如此的丰富?分析其原因,其中主要的有:

(1)格致学:据《清会典》记载,格致学分为力学、水学、声学、气学、火学、光学、电学七部分,这对后来的初中物理教材形成力、热、声、光、电等结构有直接的影响,后来物理教材的力学包括格致学中的“力学、水学、气学”。

可见《清会典》关于格致学的划分(力、水、声、气、光、电等),是导致了早年物理教材“力—热—声—光—磁—电”这种结构之原因。

(2)继承性:教材结构一旦被确立,定会对将来的教材产生影响。一方面说明教材体系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教材体系的继承性。

纵观建国以来的教材体系,从1952年版到1963年版,教材开始都以“力—声”为体系,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3)物理学和科学的发展:物理教材的结构受物理学和科学发展的影响,如物理学在17世纪时,经典力学已有很大发展,力学在17、18世纪一直为带头学科,因而反映在教材之中的体系,力学内容被列为首席,这是相当自然的事情。到19世纪,物理学的带头学科发展为电学、热学,因而电学、热学成了继力学以后又十分重要的知识群。在教材中反映出来的是“力—磁电—热学……”。我国的早期初中教材基本上是这一模式。

在经典物理学建立和发展的年代,物理科学是以“实验型”为主,反映在教材结构方面为“归纳型”。到了20世纪以后,物理学已由“实验型”转向“理论型”。物理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也由“归纳型”逐渐向探索性的“演绎法”转化。由此,在教材中的结构也由“归纳型”逐渐过渡到“演绎型”结构。我国在60年代自编的物理教材大多属于此类。可以说,演绎型结构是物理学研究方法及其科学思维在教材结构上的体现。

(4)课程论:教材结构的确定,通常有一定的理论作指导,而课程论恰是指导教材结构形成的基本理论,对教材结构有着直接的作用。如初中课本的体系以“力、热、电、光”等来安排教材结构,这明显是受知识中心课程论(也叫科目中心论,教材中心论)的影响。它强调的是知识的类别性,其次才是学科内部的逻辑性。受此影响,物理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并按力、热、电等知识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教材结构。因此,力学是基础,一直被排在教材的榜首。

(5)S—O—R理论:现代心理学的“刺激—有机体的内部变化(中间变量)—反映”理论揭示出,给出一个刺激(S),经过有机体内部变化(O),就有一个反映(R)。教师讲解教材,给学生一个刺激,学生对听课内容进行消化,然后通过做作业或回答问题的形式反映对刺激的接收程度。受此理论影响,几乎所有教材都采用了“正文(刺激)—习题(反映)”这种结构。

4.现行高中物理教材存在的问题

21世纪将是一个高科技的时代,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现代的教学手段将与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密切联系,而现行的高中物理教材,很难适应这一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也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现行的高中物理课本仍然是以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观设计的。过分强调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问逻辑,造成专业化与经院式的倾向,忽视学生对实用知识的获得和一般技能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在教材中只重视学生的升学,很少顾及学生的就业问题;只强调知识的继承性、结论性,忽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现行的高中“二、一分段,高三分流”体制,使得普通高中1、2年级,理科和文科学生使用同一教材,使得文科生感到物理太难,而产生重文轻理的思想,到了高三又不再学物理学。因此,这样更不利于文科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的建立。待走上工作岗位时,对大量新的科技知识一筹莫展,而理科生又感到教材偏浅,难以在物理学方面有所发展。

(3)现行教材注重学科的逻辑结构,忽视学生的个性心理结构,忽视社会需要,也忽视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不利于对学生的整体自然观、价值观和科学态度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㈢ 小学数学的备课基本要求是

小学数学备课要求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市教育局对小学教学常规的若干规定,为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我校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小学数学备课要求。望全体数学老师认真贯彻执行!

教学计划

一、课标对本册教材的教学要求(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1、知识与技能。2、数学思考。3、解决问题。4、情感与态度。

二、教学本册教材要采取的教学措施(参见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材的编写特点,再加上自己对每一个知识点要采取的教法。)

三、教学本册教材要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四、课时安排(参见教师教学用书)(具体到每一节课)

全册备课

一、课标对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1、知识与技能。2、数学思考。3、解决问题。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材简析(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1、教学内容。2、教学重点、难点。3、知识结构。

三、教学中要采取的教学措施。

四、我班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分析(主要从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几个方面来分析。)

五、课时安排(参见教师教学用书)(具体到每一单元就可以)

单元备课

一、教材简析(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1、教学内容。2、教学重点、难点。3、知识结构。

二、本单元教材的教学目标(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1、知识与技能。2、数学思考。3、解决问题。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本单元要采取的教学措施。

四、课时安排(参见教师教学用书)(具体到每一节课就可以)

五、单元自测分析(主要从本单元测试的基本情况、教学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典型解剖、补救措施这几个方面来分析。)

六、补教补学教案(一定要写成教案。主要针对本单元测试中学生没有掌握牢固的及易错的知识来设计,巩固练习中的每一题都要有针对性、梯度性,确实做到该补教的补教、该补学的补学,使学生达到理解、明白、学会的目的。)

课时备课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四、教具和学具准备。

五、教学过程。

1、导入(不同的知识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要灵活多样)

2、探究新知(必要时要能体现出让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大胆创新等新课标精神)

3、课堂演练(练习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梯度性,一般要体现出基本题、变式题、开放题等练习题。)

4、课堂作业(课本上的练习题或补充拓展或《补充习题》)

5、课堂小结

6、教后感(主要写本节课教法的成败、学法的成败,写出自己的教完本节课的感想。)

㈣ 如何解读小学数学教材

教材是承载知识的载体,其蕴涵的教育功能和课程理念,需要教师在深刻领会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处理和有效的组织,才能落实于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特别是在各种教学方法“百花齐放”的今天,在新理念下对教材合理地分析和解读成了每位教师的基本功。笔者认为,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正确地把握教材、用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确实如此。教师已不再是作为教材单纯的消费者和执行者,而是教材的策划者及设计者。教师是“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教师可以根据新课程标准提供的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充分发挥自已的聪明才智,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灵活地进行课程内容的加工、调整、组合、补充、延伸、改编、新编,使学生的学习活动高潮迭起,倡导有灵气的数学学习。观点一:尊重教材,合理重组在新课程背景下,如果还是照搬这种教学方法,新课程所蕴涵的新理念就很少能被教师体会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所以,要想真正的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在坚定树立“用教材去教”的观点基础上,还需要对教材进行合理的重组或加工,挖掘教材中的潜在价值因素,体现出教材中所蕴涵的新理念。如何将有限的课时划分得更合理,促使教师更好地钻研教材,注重整个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不断完善备课,提高教学质量。向课堂教学要效率,我们还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完善。作为教师,还应该用充满数学思维方法的头脑研读加工教材,让数学更有研究味。应努力让数学教材上看得见的思想,折射出隐喻其后的看不见的思维活动过程,通过适当的加工,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拔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案例】练习题:求第一条线段的长度是第二条的几倍?如果照本宣科完成此题,学生的思维就会形成定势,而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很多。教师通过这一素材的开发,可以提高学生多方面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对此素材进行改进。每人分别准备成倍数关系的红色、绿色纸条各一条,请学生求出红纸条的长度是绿纸条的几倍?教师这一变静为动的举措,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生1:先量出每张纸条的长度,再列式计算。生2:用绿纸条在红纸条上量,量一次做一个记号,几个记号就说明红纸条是绿纸条的几倍。生3:把红纸条和绿纸条折成长度一样的,然后展开就可看出红纸条是绿纸条的几倍。学生的方法多种多样。这种有效的教材开发,以动促思的学习方式,给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热情,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很多类似的案例可以知道:精彩课堂资源的随时生成得益于教师,特别是教师对教材大胆的加工深挖。这样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丰富而有思维性,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平台。观点二:把握教材,开放延伸在新的课改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已经不能简单机械地“用”教材了,而更要注重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适时适当地挖掘教材,延伸、开发、新编、创新教材。教师应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调整学习材料的呈现时机:可以“新编学习材料,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也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进行开发,培养学生再创造的能力,实现对小学数学教材的创新”,等等。还有一些教学内容设计的情境的时代性,是以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而改变的,编写教材时觉得是与时代相符的内容可能几年以后就淘汰了,所以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与时俱进地改变具体的情境,从而使教材具有“时代性”,即这个情境能准确反映民族文化精神的主流现实,准确表达出人们现实的心理需求,振奋精神,积极进取。学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这充分说明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虽然同样是国旗的长宽之比,但教师引用了与时俱进的情境,达到的效果也是完全不同的。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它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的善于运用。”有人说:“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也有人说:“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还有人说:“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而现在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教师共同创造、发展教材。”真正做好“二度开发”教材,才能使教材“唯我所用”,又“不唯教材”,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潜在优势。也只有这样,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有新思路、新视角、新突破。让我们的教学拓展更多的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想学、乐学、会学数学,获得终身可持续性的发展!

㈤ 小学数学单元教材分析应从那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识字:内容及方法。2、朗读:方法及需要达到的目标。3、阅读:方法及要求。4、练笔:写字的方法及措施。5、说话训练:方法及教材上的基本要求。然后是教材内容:几个单元,各单元的重点中心是什么。
希望能帮到你

㈥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材分析 (转)

一、教材分析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材是编者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数学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编写而成的。 小学数学教材并不等于教师的讲稿。教师在授课之前,还必须深入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选用教法,精心编写教案,实施教学,以圆满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说,教材分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
二、教材分析的内容 要上好课,必须先备好课。而备好课的关键之一是依据课程标准的精神,深入地分析教材,研究教材。 一般地说,分析小学数学教材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十分密切。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数学教材也不例外。小学数学教材是以数与代数为主线,与几何初步知识、统计与可能性、问题解决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编排的。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各类知识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分布,认清各类知识的来龙去脉与纵横联系,以及它们在整个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同一类知识来说,又可以充分认识到所要教的那部分内容。其知识基础是什么,为哪些后续知识的学习作铺垫等等。 掌握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体系和内在联系后,再着手对所教的一册教材、一单元教材或一课时教材作深入具体的分析研究,认真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二)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还要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并结合学生实际,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便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做到在教学中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带动全面,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教材的重点。 确定教材的重点,要以教材本身为依据。瞻前顾后,溯源探流,深刻分析研究所教的内容,并将其放到整个知识系统当中去判定其地位和价值。 教材重点与教学重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体现在教材重点是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区别在教学重点和教材重点在表述上略有差异。以“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为例,其教材重点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而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正确计算。
2、教材的难点。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有的内容纵横交错,比较复杂;有的内容本质属性比较隐蔽;也有的内容体现了新的观点和新的方法,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呈现了较大的坡度;还有些内容相互干扰,易混、易错。这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难懂难掌握的内容以及学生学习中容易产生混淆和错误的内容,通常称之为教材的难点。 例如,在两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中,试商就较为复杂。应用题从题意理解到列出算式,对小学生来说就比较复杂和困难,因此这些内容都是难点。教材的难点,一般也构成教学的难点,同样只是在陈述上略有不同。教材的难点具有双重性--消极性和积极性。通常我们对难点消极的一面关注较多,这是完全必要的。但也应当看到教材难点在教学中积极的一面,它对深化认识、发展思维以及培养创新意识和数学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
3、教材的关键 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问题起到决定性作用,这些内容就是教材的关键。作为教材的关键,它在攻克难点、突出重点过程中往往具有突破口的功能。一旦掌握好教材的关键,与其相关内容的教学就可以迎刃而解。例如,掌握“凑十法”是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关键,而掌握部分积的对位原理和方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关键。 教材的关键和教学的关键同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材的关键主要是就数学知识方面而言,而教学的关键通常是指解决教学难点的突破口,它除指关键知识外,往往还包括解决难点的途径与方法。例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节,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割与补,将平行四边形拼接成长方形,从而实现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化。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有时可以相同。 通过全面分析教材,准确地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是保证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的先决条件。
(三)分析研究教材的练习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形式多样,层次不一,角度多变的习题训练,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练习题作为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分析中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1、分析挖掘相关教材,注重思想品德教育。
2、分析挖掘相关教材,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有联系,又有区别。应当说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的升华,而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体现。由于小学数学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它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变多浑然一体,因此,作为一个整体提出,通常就说成数学思想方法。

㈦ 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一、存在的问题问题一:情境创设不当,缺少针对性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据不完全统计,80%以上的课都是从生活中或创设情景引入,其中有很多精彩的案例,但有些也有牵强之感。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缺少针对性,失去了应有的价值。问题二:合作形式滥用,缺少实质性。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合作欲望,是确实有合作必要的选择,而不是教师认为什么时候合作就什么时候合作。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几乎每一节观摩课上都有小组合作这一环节,少则一两次,多则三、四次。一至六年级都在用。有的教师一提出问题,马上组织学生合作讨论,有的学生还不知道干什么,因此看似“热热闹闹”,但结果却是“蜻蜓点水”;有的课合作次数过多,反而削弱了师生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使教学目标无法在40分钟内完成;有的合作学习,教师为急于完成预设的活动,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就终止合作,使合作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问题三:教学方式呆板,缺少启发性有的数学课堂教学把传统的"满堂灌"变成"满堂问"。“知不知”、“是不是”、“对不对”、“怎么样”、“好不好”、“还有吗?”„„之类的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一方面把整体性的教学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从而大大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另一方面把对话变为问答,课堂上一问一答,形式呆板,表面上师生、生生在互动,实质上是用提问的方式去“灌”。学生很少提出自己的问题,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师生、生生没有真正动起来。就像涂长顺老师说的,由原来的“填鸭子”到现在的“问鸭子”了。问题四:评价形式失真,缺少个性化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因此在课堂上,经常听到的是“啪,啪,表扬他!”“棒,棒,你真棒!”的表扬声。其实,过多外在的奖励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在上述片段中,教师用的赞赏实在是太多太滥了,这样的鼓励已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这些学生确实提出了有创见的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或者有明显的进步,这样的表扬是适当的。但有些学生仅仅是回答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或者重复别人的发言,那么这样的表扬就有违发展性评价的初衷了,更有些教师对一些学生的错误回答也不敢马上加以纠正,长期以往就会造成学生对表扬的“迷失”,就会造成评价的失真。这主要是未能掌握激励性评价的“度”而造成的。望采纳谢谢

㈧ 小学数学教材的基本结构

一、来数与代数
1.数的认识源(一)
2.数的认识(二)
3.数的运算(一)
4.数的运算(二)
5.综合练习
6.解决问题
7.式与方程
8.常见的量
9.比与比例(一)
10.比与比例(二)
11.数学思考(一)
12.数学思考(二)
二、空间与图形
1.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一)
2.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二)
3.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三)
4.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四)
5.综合练习
6.图形与变换
7.图形与位置
三、.统计与测量
1.统计
2.可能性
四、.综合运用
1.有趣的平衡
2.设计运动场
3.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阅读全文

与分析小学数学教材的基本要求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语文长城课程导学 浏览:795
公办和教办 浏览:69
上海高职院校公办 浏览:949
廉江市第九小学校长 浏览:264
1984年小学5年级几门课程 浏览:536
中小学生物考试总分 浏览:582
运城小学入学难吗 浏览:245
中小学劳技活动制度 浏览:328
大祥区公办幼儿园 浏览:909
2019宁波中小学生招生 浏览:887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教法分析 浏览:500
学习小升初 浏览:523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知识点讲解 浏览:65
小升初美术试题及答案 浏览:513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浏览:244
小升初语文附加题 浏览:93
育才中学公办 浏览:616
小学书法公开课教案 浏览:751
陪伴中考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87
教师节金 浏览: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