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苏教版本 >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发布时间:2020-11-24 21:18:15

苏教版初二数学下册知识点

第一章 一次函数
1 函数的定义,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表达式,函数的图像
2 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包括他们的表达式、增减性、图像
3 从函数的观点看方程、方程组和不等式
第二章 数据的描述
1 了解几种常见的统计图表: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复合条形图、直方图,了解各种图表的特点
条形图特点:
(1)能够显示出每组中的具体数据;
(2)易于比较数据间的差别
扇形图的特点:
(1)用扇形的面积来表示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2)易于显示每组数据相对与总数的大小
折线图的特点;
易于显示数据的变化趋势
直方图的特点:
(1)能够显示各组频数分布的情况;
(2)易于显示各组之间频数的差别
2 会用各种统计图表示出一些实际的问题
第三章 全等三角形
1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直角三角形的HL定理
3 角平分线的性质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第四章 轴对称
1 轴对称图形和关于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
2 轴对称的性质
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到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3 用坐标表示轴对称
点(x,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x,-y),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x,y),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是(-x,-y).
4 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一个三角形的两个相等的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5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都等于60度;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
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个锐角是30度,那么他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在三角形中,大角对大边,大边对大角。

第五章 整式
1 整式定义、同类项及其合并
2 整式的加减
3 整式的乘法
(1)同底数幂的乘法:
(2)幂的乘方
(3)积的乘方
(4)整式的乘法
4 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
(2)完全平方公式
5 整式的除法
(1)同底数幂的除法
(2)整式的除法
6 因式分解
(1)提共因式法
(2)公式法
(3)十字相乘法

初二下册知识点
第一章 分式
1 分式及其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只不变
2 分式的运算
(1)分式的乘除
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2) 分式的加减
加减法法则: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3 整数指数幂的加减乘除法
4 分式方程及其解法
第二章 反比例函数
1 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图像、性质
图像:双曲线
表达式:y=k/x(k不为0)
性质:两支的增减性相同;
2 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三章 勾股定理
1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条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第四章 四边形
1 平行四边形
性质: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判定: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推论: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2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
(1) 矩形
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判定: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推论: 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 菱形
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判定: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 正方形:既是一种特殊的矩形,又是一种特殊的菱形,所以它具有矩形和菱形的所有性质。
3 梯形: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
等腰梯形: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
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同一个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第五章 数据的分析
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

⑵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书答案

我也要啊 老兄 我们老师太变态了 没教就让我们预习做 真讨厌 邮箱[email protected]

⑶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物理重点题型

1.质量(m):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国际单位是:千克。其他有:吨,克,毫克,1吨=103千克=106克=109毫克(进率是千进)
3.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4.质量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天平测质量。常用的天平有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
5.天平的正确使用:(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2)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天平平衡;(3)把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4)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6.使用天平应注意:(1)不能超过最大称量;(2)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且动作要轻;(3)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
7. 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计算密度公式是;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还有:克/厘米3),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质量m的单位是:千克;体积V的单位是米3。
8.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种类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9.水的密度ρ=1.0×103千克/米3
10.密度知识的应用: (1)鉴别物质:用天平测出质量m和用量筒测出体积V就可据公式:求出物质密度。再查密度表。 (2)求质量:m=ρV。 (3)求体积:
11.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状态、硬度、密度、比热、透光性、导热性、导电性、磁性、弹性等。
第七章 从粒子到宇宙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
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4. 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5. 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
6. 加速器是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
7. 银河系是由群星和弥漫物质集会而成的一个庞大天体系统,太阳只是其中一颗普通恒星。
8. 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于距今150亿年的一次大爆炸,这种爆炸是整体的,涉及宇宙全部物质及时间、空间,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相应下降。
9. 1 AU (一个天文单位)是指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10. y.(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所经过的距离。
第八章 力知识归纳
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6.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7.弹簧测力计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⑸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9.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具体的画法是:
(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2)延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大小,
10.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 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11. 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 牛顿/千克,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牛顿/千克);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2.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13.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14.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 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15.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 有关系。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16.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粗糙些。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 力;(2)用滚动代替滑动;(3)加润滑油;(4)利用气垫。(5)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
第九章 压强和浮力知识归纳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压强公式:P=F/S ,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
4.增大压强方法 :(1)S不变,F↑;(2)F不变,S↓ (3) 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5.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
6. 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7.* 液体压强计算公式:,(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8.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9. 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10.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1.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12.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13. 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105帕=10.34米水柱。
14.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15. 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1.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2.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
方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
(1)F浮 < G ,下沉;(2)F浮 > G ,上浮 (3)F浮 = G , 悬浮或漂浮
方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1) F浮 < G, 下沉;(2) F浮 > G , 上浮 (3) F浮 = G,悬浮。(不会漂浮)
3.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4.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
5.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6.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F浮= G — F ,(G是物体受到重力,F 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
(4)平衡法:F浮=G物 (适合漂浮、悬浮)
7.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第十章 力和运动知识归纳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
4.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5. 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望君采纳

⑷ 初二下学期苏教版数学用什么参考书

根据你的情况我分析你对于文字性说明有较好的理解能力,而对于图形变换的感知能力就较弱,而到初三的时候数学对图形的辨识要求较高,且往年各地中考的压轴题主要是以图形及函数变换为基础的,所以
从长远发展来看,你需要选择有较多数形结合且题目较灵活的辅导书,而不是大量巩固基础知识的参考书。因此我建议购买《聚焦课堂》(题目量较大,建议有充足时间做),《实验班》(题目很灵活,建议将答案留下),《学海风暴》(该书最大优点就是有地区专供,与当地中考接轨,同时也有教材解析,很不错的一本书)等。

⑸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四个函数中,在同一象限内,当x增大时,y值减小的函数是( )
A、y=5x B、 C、y=3x+2 D、
2、下列四组线段中,不构成比例线段的一组是( )
A、1cm, 2cm, 3cm, 6cm B、2cm, 3cm, 4cm, 6cm,
C、1cm, cm, cm, cm, D、1cm, 2cm, 3cm, 4cm,
3、不等式 的正整数解有(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4、不等式组 的解集为( )
A. ≤x≤4 B. <x≤4 C. <x<4 D. ≤x<4
5、如图,A、B两点被池塘隔开,在AB外任选一点C,连结AC、BC分别取其三等分点M、N量得 MN=38m.则AB的长是
A. 152m B.114m C.76m D.104m

(第5题图) (第8题图)
6、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不正确的是( )
A. B . C. D.
7、已知△ABC中,∠ABC与∠ACB的平分线交于O,则∠BOC一定( )
A.小于直角 B.等于直角 C.大于直角 D.大于或等于直角
8、如图,在矩形ABCD中,点E是AD上任意一点,则有 ( )
A.△ABE的周长△CDE的周长=△BCE的周长
B.△ABE的面积+△CDE的面积=△BCE的面积
C.△ABE∽△DEC
D.△ABE∽△EBC
9、化简 的结果是( )
A. B. C. D.
10、△ABC的三边之比为3:4:6,且△ABC∽△ ,若△ 中最短边长为9,则它的最长边长为( ) A.21 B.18 C.12 D.9
二、填空题
11、双曲线 经过点(3,k)则k=
12、化简: =
13、如图,CD平分∠ACB,AE‖DC交BC的延长线于点E,若∠ACE=80°,则∠CAE= 度.

(第10题图) (第13题图) (第15题图)
14、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组 无解,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15、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点D、E分别在AB、AC边上,且DE‖BC.如果BC=8 cm,AD∶AB=1∶4,那么△ADE的周长等于________ cm.
16、已知,如图,反比例函数 ,点P是图上任意一点, PM⊥x轴,Pn⊥y轴,则四方形OMPN的面积为 。

17、在比例尺为1:200 000的交通图上,距离为15厘米的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约为 千米.
18、如图,阳光通过窗口照到室内,在地面上留下1.6m宽的亮区DE,已知亮区一边到窗下的墙脚距离CE=3.6m,窗高AB=1.2m,那么窗口底边离地面的高度BC= m .
三、解答题
19、计算:

20、解方程:

21、小莉有红色、白色、蓝色上衣各一件,黄色、黑色长裤各一条。(1)有树状图分析小莉穿法的搭配情况;(2)小莉共有多少不同的穿法?(3)小莉上衣穿黑色的机会是多少?

22、如图,ABCD是平行四边形,点E在边BC延长线上,连AE交CD于点F,如果∠EAC=∠D.
试证明:AC•BE=AE•CD.

23、如图,正方形ABCD在边长为5cm,用一块三角板,使它的一直角边始终经过点A,直角顶点E在BC上移动,另一直角边交CD于点F,如果BE=x cm,CF=y cm.
试用x的代数式表示y(不需要写出x的范围).

24.小华做小孔成像实验,如图,已知蜡烛与成像板间的距离为50cm,问蜡烛与成像板间的孔纸板在何处式,蜡烛焰AB是像A’B’的一半长。

25.已知一次函数 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边长为( ) A.21 B.18 C.12 D.9
二、填空题
11、双曲线 经过点(3,k)则k=
12、化简: =
13、如图,CD平分∠ACB,AE‖DC交BC的延长线于点E,若∠ACE=80°,则∠CAE= 度.

(第10题图) (第13题图) (第15题图)
14、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组 无解,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15、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点D、E分别在AB、AC边上,且DE‖BC.如果BC=8 cm,AD∶AB=1∶4,那么△ADE的周长等于________ cm.
16、已知,如图,反比例函数 ,点P是图上任意一点, PM⊥x轴,Pn⊥y轴,则四方形OMPN的面积为 。

17、在比例尺为1:200 000的交通图上,距离为15厘米的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约为 千米.
18、如图,阳光通过窗口照到室内,在地面上留下1.6m宽的亮区DE,已知亮区一边到窗下的墙脚距离CE=3.6m,窗高AB=1.2m,那么窗口底边离地面的高度BC= m .
三、解答题
19、计算:

20、解方程:

21、小莉有红色、白色、蓝色上衣各一件,黄色、黑色长裤各一条。(1)有树状图分析小莉穿法的搭配情况;(2)小莉共有多少不同的穿法?(3)小莉上衣穿黑色的机会是多少?

22、如图,ABCD是平行四边形,点E在边BC延长线上,连AE交CD于点F,如果∠EAC=∠D.
试证明:AC•BE=AE•CD.

23、如图,正方形ABCD在边长为5cm,用一块三角板,使它的一直角边始终经过点A,直角顶点E在BC上移动,另一直角边交CD于点F,如果BE=x cm,CF=y cm.
试用x的代数式表示y(不需要写出x的范围).

24.小华做小孔成像实验,如图,已知蜡烛与成像板间的距离为50cm,问蜡烛与成像板间的孔纸板在何处式,蜡烛焰AB是像A’B’的一半长。

边长为( ) A.21 B.18 C.12 D.9
二、填空题
11、双曲线 经过点(3,k)则k=
12、化简: =
13、如图,CD平分∠ACB,AE‖DC交BC的延长线于点E,若∠ACE=80°,则∠CAE= 度.

(第10题图) (第13题图) (第15题图)
14、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组 无解,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15、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点D、E分别在AB、AC边上,且DE‖BC.如果BC=8 cm,AD∶AB=1∶4,那么△ADE的周长等于________ cm.
16、已知,如图,反比例函数 ,点P是图上任意一点, PM⊥x轴,Pn⊥y轴,则四方形OMPN的面积为 。

17、在比例尺为1:200 000的交通图上,距离为15厘米的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约为 千米.
18、如图,阳光通过窗口照到室内,在地面上留下1.6m宽的亮区DE,已知亮区一边到窗下的墙脚距离CE=3.6m,窗高AB=1.2m,那么窗口底边离地面的高度BC= m .
三、解答题
19、计算:

20、解方程:

21、小莉有红色、白色、蓝色上衣各一件,黄色、黑色长裤各一条。(1)有树状图分析小莉穿法的搭配情况;(2)小莉共有多少不同的穿法?(3)小莉上衣穿黑色的机会是多少?

22、如图,ABCD是平行四边形,点E在边BC延长线上,连AE交CD于点F,如果∠EAC=∠D.
试证明:AC•BE=AE•CD.

23、如图,正方形ABCD在边长为5cm,用一块三角板,使它的一直角边始终经过点A,直角顶点E在BC上移动,另一直角边交CD于点F,如果BE=x cm,CF=y cm.
试用x的代数式表示y(不需要写出x的范围).

24.小华做小孔成像实验,如图,已知蜡烛与成像板间的距离为50cm,问蜡烛与成像板间的孔纸板在何处式,蜡烛焰AB是像A’B’的一半长。

25.已知一次函数 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

⑹ 苏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目录

楼主好!
第十六章分式
Ⅰ总体设计
Ⅱ教材分析
16.1分式
16.2分式的运算
16.3分式方程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16
Ⅲ习题解答
教学设计参考案例
16.1.2分式的基本性质(第1课时)
16.2.2分式的加减(第1课时)
16.3分式方程(第1课时)
Ⅴ拓展资源
Ⅵ评价建议与测试题
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
Ⅰ总体设计
Ⅱ教材分析
17.1反比例函数
17.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17
Ⅲ习题解答
Ⅳ教学设计参考案例
17.1.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第1课时)
17.1.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第1课时)
17.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第1课时)
Ⅴ拓展资源
Ⅵ评价建议与测试题
第十八章勾股定理
Ⅰ总体设计
Ⅱ教材分析
18.1勾股定理
18.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18
Ⅲ习题解答
Ⅳ教学设计参考案例
18.1勾股定理(第1课时)
18.1勾股定理(第2课时)
18.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第1课时)
Ⅴ拓展资源
Ⅵ评价建议与测试题
第十九章四边形
Ⅰ总体设计
Ⅱ教材分析
19.1平行四边形
19.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19.3梯形
19.4课题学习重心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19
Ⅲ习题解答
Ⅳ教学设计参考案例
19.1.1平行四边形(第1课时)
19.1.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第1课时)
19.2.2菱形(第2课时)
19.4课题学习重心
Ⅴ拓展资源
Ⅵ评价建议与测试题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Ⅰ总体设计
Ⅱ教材分析
20.1数据的代表
20.2数据的波动
20.3课题学习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20
Ⅲ习题解答
Ⅳ教学设计参考案例
20.1.1平均数(第1课时)
20.2.2方差(第1课时)
20.3课题学习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
Ⅴ拓展资源
Ⅵ评价建议与测试题

⑺ 求最新苏教版初二下册数学目录

http://detail.tmall.com/item.htm?spm=a230r.1.14.1.qbmf56&id=37095142258&ad_id=&am_id=&cm_id=140105335569ed55e27b&pm_id=

我亲爱的楼主··· 淘宝有的呀!!
第7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
7.1 普查与抽样调查
7.2 统计表、统计图的选用、
7.3 频数和频率
7.4 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
数学活动 丢弃了多少塑料袋
小结与思考
复习题
第8章
8.1 确定事件与随机事件
8.2 可能性的大小
8.3 频率与概率
数学活动 摸球试验
小结与思考
复习题
第9章 中心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
9.1 图形的旋转
9.2 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
9.3 平行四边形
9.4 矩形、菱形、正方形
9.5 三角形的中位线
数学活动 设计对称图案
小结与思考
复习题
第10章 分式
10.1 分式
10.2 分式的基本性质
10.3 分式的加减
10.4 分式的乘除
10.5 分式方程
数学活动 分式游戏
小结与思考
复习题
第11章 反比例函数
11.1 反比例函数
11.2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11.3 用反比例函数解决问题
数学活动 反比例函数实例调查
小结与思考
复习题
第12章 二次根式
12.1 二次根式
12.2 二次根式的乘除
12.3 二次根式的加减
数学活动 画画 算算
小结与思考
复习题
课题学习 心率的调查
数学活动评价表

⑻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第一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一、一般地,用符号“<”(或“≤”),“>”(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不等式的解不唯一,把所有满足不等式的解集合在一起,构成不等式的解集. 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
由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所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不等式组的解集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
等式基本性质1:在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 基本性质2:在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
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注:移项要变号,但不等号不变。)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若a>b, 则a+c>b+c;<2>、若a>b, c>0 则ac>bc若c<0, 则ac<bc
不等式的其他性质:反射性:若a>b,则b<a;传递性:若a>b,且b>c,则a>c
三、解不等式的步骤:1、去分母; 2、去括号; 3、移项合并同类项; 4、系数化为1。 四、解不等式组的步骤:1、解出不等式的解集2、在同一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五、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1) 审题;(2)设未知数,找(不等量)关系式;(3)设元,(根据不等量)关系式列不等式(组)(4)解不等式组;检验并作答。
六、常考题型: 1、 求4x-6 7x-12的非负数解. 2、已知3(x-a)=x-a+1r的解适合2(x-5) 8a,求a 的范围.
3、当m取何值时,3x+m-2(m+2)=3m+x的解在-5和5之间。

第二章 分解因式
一、公式:1、 ma+mb+mc=m(a+b+c)2、a2-b2=(a+b)(a-b)3、a2±2ab+b2=(a±b)2 二、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1、把几个整式的积化成一个多项式的形式,是乘法运算.2、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是因式分解.3、ma+mb+mc m(a+b+c)4、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变形。
三、把多项式的各项都含有的相同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的各项的公因式.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形式. 找公因式的一般步骤:(1)若各项系数是整系数,取系数的最大公约数;(2)取相同的字母,字母的指数取较低的;(3)取相同的多项式,多项式的指数取较低的.(4)所有这些因式的乘积即为公因式.
四、分解因式的一般步骤为:(1)若有“-”先提取“-”,若多项式各项有公因式,则再提取公因式.(2)若多项式各项没有公因式,则根据多项式特点,选用平方差公式或完全平方公式.(3)每一个多项式都要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
五、形如a2+2ab+b2或a2-2ab+b2的式子称为完全平方式. 分解因式的方法:1、提公因式法。2、运用公式法。
第三章 分式
注:1°对于任意一个分式,分母都不能为零.
2°分式与整式不同的是:分式的分母中含有字母,整式的分母中不含字母.
3°分式的值为零含两层意思:分母不等于零;分子等于零。( 中B≠0时,分式有意义;分式 中,当B=0分式无意义;当A=0且B≠0时,分式的值为零。)
常考知识点:1、分式的意义,分式的化简。2、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3、分式方程的解法及其利用分式方程解应用题。

第四章 相似图形
一、 定义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如果a与b的比值和c与d的比值相等,那么 或a∶b=c∶d,这时组成比例的四个数a,b,c,d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即a、d为外项,c、b为内项. 如果选用同一个长度单位量得两条线段AB、CD的长度分别是m、n,那么就说这两条线段的比(ratio)AB∶CD=m∶n,或写成 = ,其中,线段AB、CD分别叫做这两个线段比的前项和后项.如果把 表示成比值k,则 =k或AB=k•CD. 四条线段a,b,c,d中,如果a与b的比等于c与d的比,即 ,那么这四条线段a,b,c,d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黄金分割的定义:在线段AB上,点C把线段AB分成两条线段AC和BC,如果 ,那么称线段AB被点C黄金分割(golden section),点C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AC与AB的比叫做黄金比.其中 ≈0.618. 引理: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相似多边形: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 相似多边形:各角对应相等、各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 相似比: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1、若ad=bc(a,b,c,d都不等于0),那么 .如果(b,d都不为0),那么ad=bc.2、合比性质:如果 ,那么 。3、等比性质:如果 =…= (b+d+…+n≠0),那么 。4、更比性质:若 那么 。5、反比性质:若 那么
三、求两条线段的比时要注意的问题:(1)两条线段的长度必须用同一长度单位表示,如果单位长度不同,应先化成同一单位,再求它们的比;(2)两条线段的比,没有长度单位,它与所采用的长度单位无关;(3)两条线段的长度都是正数,所以两条线段的比值总是正数.
四、相似三角形(多边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相似多边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五、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ASA,AAS,SAS,SSS,直角三角形除此之外再加HL
六、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判断方法有:1.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3.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4.定义法: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5、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在特殊的三角形中,有的相似,有的不相似.1、两个全等三角形一定相似.2、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一定相似.3、两个等边三角形一定相似.4、两个直角三角形和两个等腰三角形不一定相似.
七、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 如果两个图形不仅是相似图形,而且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位似中心,这时的相似比又称为位似比。
八、常考知识点:1、比例的基本性质,黄金分割比,位似图形的性质。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第五章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1)普查的定义:这种为了一定目的而对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称为普查.(2)总体:其中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3)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4)抽样调查:(sampling investigation):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称为抽样调查.(5)样本(sample):其中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6) 当总体中的个体数目较多时,为了节省时间、人力、物力,可采用抽样调查.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还要注意关注样本的大小. (7)我们称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为频数。而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为频率。
数据波动的统计量:极差:指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标准差:方差的算术平方根。识记其计算公式。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还要知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定义。
刻画平均水平用: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刻画离散程度用:极差,方差,标准差。
常考知识点:1、作频数分布表,作频数分布直方图。2、利用方差比较数据的稳定性。3、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求法。3、频率,样本的定义
第六章 证明
一、对事情作出判断的句子,就叫做命题. 即:命题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一般情况下:疑问句不是命题.图形的作法不是命题. 每个命题都有条件(condition)和结论(conclusion)两部分组成. 条件是已知的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断出的事项. 一般地,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的部分是结论. 要说明一个命题是一个假命题,通常可以举出一个例子,使它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反例。
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1、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思路是将原三角形中的三个角“凑”到一起组成一个平角.一般需要作辅助线.既可以作平行线,也可以作一个角等于三角形中的一个角.2、三角形的外角与它相邻的内角是互为补角.
三、三角形的外角与它不相邻的内角关系是:(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四、证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的基本步骤是:(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2)根据条件、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 在证明时需注意:(1)在一般情况下,分析的过程不要求写出来.(2)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相互平行。30。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斜边上的高是斜边的一半。
常考知识点:1、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三角形外角定理。2两直线平行的性质及判定。命题及其条件和结论,真假命题的定义。

http://..com/question/149932337.html

阅读全文

与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语文长城课程导学 浏览:795
公办和教办 浏览:69
上海高职院校公办 浏览:949
廉江市第九小学校长 浏览:264
1984年小学5年级几门课程 浏览:536
中小学生物考试总分 浏览:582
运城小学入学难吗 浏览:245
中小学劳技活动制度 浏览:328
大祥区公办幼儿园 浏览:909
2019宁波中小学生招生 浏览:887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教法分析 浏览:500
学习小升初 浏览:523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知识点讲解 浏览:65
小升初美术试题及答案 浏览:513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浏览:244
小升初语文附加题 浏览:93
育才中学公办 浏览:616
小学书法公开课教案 浏览:751
陪伴中考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87
教师节金 浏览: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