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作文常識 > 古文常識

古文常識

發布時間:2020-11-24 19:57:57

A. 文言文常識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只要念及古代文化文言文,就要想辦法去掌握它。
例如文言的結構、文言的文體和時尚、文言的辭章、古典知識等等...
學習文言過程中必須掃除詞彙語法及名物等方面大小障礙,藉助對這些常識性專論的認真鑽研,當不難一一克服。基礎知識包括漢字、文言詞語、文言句式、句讀與翻譯、文學常識、文化常識、音韻學和工具書等等。

B. 求文言文常識

拜:授給官職。
除:免去舊職任新職。
出:出任。
升:提陞官職。
遷:調動官職陞官。
革:革除官職。
罷:罷免、停職。
免:免除官職。
黜:廢黜、貶退。
謫:降職遠調。
削:革職罷官。
廢:罷免或廢黜。
退:⑴撤銷或降低官職;⑵自己辭職。
斥:屏棄不用。
去:去職,被調離。
左遷:降低官職調動。
擢:提拔、選拔。
授:封給官職。

C. 文言文常識有些什麼

官職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詞語:
(1)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如《(指南錄>後序》中的「於是辭相印不拜」,就是沒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職。
(2)除。拜官授職,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後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
(3)擢。提陞官職,如《戰國策·燕策》:「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為易於區分,人們常在「遷」字的前面或後面加一個字,升級叫遷升、遷授、遷敘,降級叫遷削、遷謫、左遷,平級轉調叫轉遷、遷官、遷調,離職後調復原職叫遷復。
(5)謫。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岳陽樓記》「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中的「謫」就是貶官。
(6)黜。「黜」與「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如《國語》:「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
(7)去。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離屬於一般情況和調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如《張衡傳》:「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

古代職官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後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如漢初劉邦既封皇子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為王,彭越為梁王,英布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為陳王;唐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清太祖努爾哈赤封其子阿濟格為英親王,多鐸為豫親王,豪格為肅親王。再如宋代寇準封萊國公,王安石封荊國公,司馬光為溫國公;明代李善長封韓國公,李文忠封曹國公,劉基封誠意伯,王陽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如《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廣《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span>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顏太師以兵解」,顏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師銜,故稱。再如明代張居正曾有八個虛銜,最後加太子太師銜;清代洪承疇也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並未給太子講過課。
【太傅】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如賈誼曾先後任皇子長沙王、梁
【少保】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後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職,故稱。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後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沒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如《張衡傳》:「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再如大書法家顏真卿曾任吏部尚書,詩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書,,史可法曾任兵部尚書。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後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如《(指南錄)後序》「以資政殿學士行」,這是文天祥辭掉丞相後授予的官職;《譚嗣同》「君以學士徐公致靖薦」,徐致靖當時任翰林院侍讀學士,這是專給帝王講學的官職。白居易、歐陽修、蘇軾、司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學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為趙將……拜為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漢武帝以衛青為大將軍。魏晉以後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於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後即廢除。《張衡傳》「大將軍鄧騭奇其才」,鄧騭當時為漢安帝的大將軍。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框密副使合稱「宰執」。宋代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職。《訓儉示康》「參政魯公為諫官」,「魯公」指宋真宗時的魯宗道。《譚嗣同》「參預新政者,猶唐宋之參知政事,實宰相之職」。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清末漢人只有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短時間地任過軍機大臣。《譚嗣同》「時軍機大臣剛毅監斬」。
【軍機章京】參見「軍機大臣」條。是軍機處的辦事人員,軍機大臣的屬官,被稱為「小軍機」。《譚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銜軍機章京,與楊銳、林旭、劉光第同參預新政。」
【御史】本為史官,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秦御史前書曰」,「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秦以後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子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韓愈曾任監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僉都御史。再如《記王忠肅公翱事》「公為都御史,與太監某守遼寧」,王翱當時任都察院長官。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後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宋歐陽修曾任樞密副使。《〈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文天祥當時掌管軍事要務。
【左徒】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後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屈原列傳》:「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我因惡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場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頗藺相如列傳》:「拜相如為上大夫。」當時藺相如比上卿廉頗官位要低。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如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屈原列傳》:「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認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閶大夫歟?」屈原擔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的長官。《〈指南錄〉後序》:「縉紳、大夫、士萃於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
【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師說》:「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者,則群聚而笑之。」《石鍾山記》:「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訓儉示康》:「當時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記》:「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道。」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歷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後設太史令,其職掌范圍漸小,其地位漸低。司馬遷做過太史令。《張衡傳》:「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文起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稱太史。
【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如李斯曾任長史,相當於丞相的秘書長。兩漢以後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出師表》:「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長史」指張裔。《赤壁之戰》:「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江東,為孫權長史。」
【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後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詳見「三省六部」條)。韓愈曾先後任過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師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譚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 袁世凱為兵部侍郎。
【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後,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出師表》提到的郭攸之、費禕即是侍中。
【郎中】戰國時為宮廷侍衛。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如《荊軻刺秦王》:「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此指宮廷侍衛。《張衡傳》「公車特徵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車騎門戶的官名。
【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如《出師表》所說的參軍蔣琬。晉以後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如陶淵明曾任鎮軍參軍,《後漢書》著者范曄曾任劉裕第四子劉義康的參軍。隋唐以後逐漸成為地方官員,如杜甫曾任右衛率府胄曹參軍、華州司功曹參軍,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戶曹參軍。
【令尹】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於丞相,如《屈原列傳》:「令尹子蘭聞之大怒。」明清時指縣長,如《促織》:「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並受促織恩蔭。」
【尹】參見「令尹」條。戰國時楚國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鴻門宴》「楚左尹項伯者」,左尹地位略高於右尹。又為古代官的通稱,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縣尹等。
【都尉】職位次於將軍的武官。《陳涉世家》:「陳涉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鴻門宴》:「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
【冏卿】太僕寺卿的別稱,掌管皇帝車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因之」是吳默的字。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如《鴻門宴》:「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隋唐時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屬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白居易當時被貶至九江,位在州郡別駕、長史之下。
【節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後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面,因此世稱「藩鎮」。《紅樓夢》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書二封與賈政並京營節度使王子騰。」
【經略使】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並置。如范仲淹曾任陝西經略副使。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於總督。如《梅花嶺記》「經略洪承疇與之有舊」,洪承疇降清後曾任七省經略,駐扎江寧。
【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後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參見「刺史」條。又稱「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長官。范曄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記》:「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孔雀東南飛》:「直說太守家,有此令
【都督】參見「經略使」條。軍事長官或領兵將帥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長官亦稱「都督」,相當於節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嶺記》:「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劉肇基是駐地方衛所的軍事長官。
【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級地方長官,地位略次於總督,別稱「撫院」、「撫台」、「撫軍」。如《五人墓碑記》:「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撫吳,即擔任吳地的巡撫。
【撫軍】參見「巡撫」條。《促織》:「乃賞成,獻諸撫軍。」撫軍大悅,以金籠進上。」又稱作「撫臣」,如「詔賜撫臣名馬衣緞」。
【校尉】兩漢時期次於將軍的官職。如《赤壁之戰》:「以魯肅為贊軍校尉。」魯肅當時擔任協助主帥周瑜規劃軍事的副將。唐以後地位漸低。
【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水滸傳》中的林沖就是京城八十萬禁軍的槍棒教頭。
【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如《水滸傳》中的魯提轄魯智深。
【從事】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赤壁之戰》:「晶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登泰山記》:「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
【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孔雀東南飛》:「還家十餘日,縣令遣媒來。」
【里正】古代的鄉官,即一里之長。如《促織》:「令以責之里正。」
【里胥】管理鄉里事務的公差。《促織》:「里胥狡黠,假此科斂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政務機構,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省長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事中等官職;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下有左右僕射等官職。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相當於現在的組織部)、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管軍事,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獄,相當於現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稱侍郎,下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六部制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到清末。

D. 文言文常識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價格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能在「一卷」竹簡上記下更多事情,就需將不重要的字刪掉。後來當「紙」大規模使用時,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徵。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徵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且使用標點,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學習文言文需要有很好的語言、語法和文學功底。

E. 關於古文的基本常識

一. 文言實詞在文中含義的理解
一.文言實詞的一些基本常識
1.實詞的古今異義:
有一部分文言實詞的古今意義沒有變化,可以用它的今義去理解文言文。
一部分實詞在文言中古義與今義都用,這個語境用的是古義,那個語境用的是今義,閱讀時必須結合它所在的句子去分析斟酌。
多數文言實詞的古義和今義是不同的,不能用今義去理解它在文言文中意義。具體地說,這種古今詞義的差異體現在四個方面:詞義擴大或縮小了,如「江」、「好」、「臭」、「讓」;感情色彩有了變化,如 :「卑鄙」、「爪牙」、「鍛煉」、「鉤心斗角」、「師心自用」等;古今義沒有任何聯系,已經轉移了,如:「涕」、「偷」
(1)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而其歸書也必速
後五年,吾妻來歸
(2)使使如秦受地 如其克諧,天下可定矣。
(3)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4)此誠社稷存亡之秋也
(5)毛遂自贊於平原君 引侯生坐上坐,遍贊賓客
(6)父已在先,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 /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求,無乃爾是過與? 與贏而不助五國也 子與我衣,我活也 蹇叔之子與師
(7)如好好色,如惡惡臭。
(8)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 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9)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執敲撲而鞭笞天下
(10)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
(11)便言多令才,年始十八九 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
(12)所以隱忍苟活,幽於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
此三子者,吾遺恨也
(13)為學有難易乎? 罷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賊易之
(14)計不獨生而令趙亡 獨不憐公子姊乎? 獨畏廉將軍哉?
(15)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
(16)王有疾在奏里,不治將恐深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
(17)幸可廣問訊,不得便相許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
(18)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於魏,讓魏公子曰
(19)可為約束,立制度 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
(20)雖無四方之憂,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21)少時,家貧,每假借於藏書之家 /願王少假借之,使畢使於前
(22)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於戶牖之下
(23)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
(24)哭泣無涕,中心不泣
(25)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26)光武懸令,往往物色之
(27)去:離開;(時空)距離 /雖:雖然;即使 / 每:每次、每逢;經常
謗:公開批評指責別人的過失 祥:預兆
鍛煉:玩弄法律,使人入罪
(28)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勾踐既許之,乃致其眾而誓之
(29)勸君更盡一杯酒 果行,國人皆勸
(30)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陳勝、吳廣皆次當行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
(31)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勤心養公姥,好自相扶將 (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管仲相齊,齊大治
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相君之面,位不過封侯;相君之背,貴不可言
(3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
(33)縣官日有廩稍之供 夫人不能早自裁繩墨之外,以稍陵遲
余稍為修葺,使不上漏

2.區分單音詞與雙音詞:
文言文只有少量的雙音詞,不能撤分開來理解。一些連綿詞、疊音詞、專用名詞、表示時間的詞都屬於這一類。如:憔悴、展轉、窈窕、惆悵、參差、彷彿、躑躅、徜徉、逡巡;社稷、天子、足下、布衣、賓客、區區、鬱郁唧唧;
斯須、須臾、少間、有頃、有間、久之、質明、黃昏、人定、雞鳴、隅中。另外,有些雙音節詞在特定的語境里也不能撤分開來理解,只能把它當作一個詞。如: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是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之下矣!」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旦日,卒中往往語。」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
「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 「其為物輕微易藏,在於把握,可以周海內而無飢寒之患。」 「釋之既朝畢,因前言便宜事。」
「行李之往來,供其乏困。」

同一個雙音節詞在文言文里有時是兩個單音詞,有時是一個雙音詞,須結合具體的語境去仔細分辨。 勝相士,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 /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 /以武賢,上以為大將
吾祖死於是,吾父又死於是
公子於是乃置酒大會賓客 。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
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 冬有雷電,夏有霜雪,然而寒暑之勢不易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文言文中一般一個字就是一個詞,單音詞居多。在現代漢語里是一個雙音詞的,在文言里往往是兩個單音詞,需要撤分開來理解:
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 /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
公車特徵拜郎中 /於是相如前進缶
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 /屈原行吟澤畔,形容枯槁,顏色憔悴
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范縝數目項王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
古之學者必有師 /太監泣曰:「是非賂得之。」
尋用宰相候莘薦,除太學博士,再遷應奉,終於翰林修撰
高皇後馬氏,宿州人,父馬公素善郭子興,遂以後托子興。子興奇太祖,以後歸焉。
王曰:「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造雲梯,必取宋。」
璧有瑕,請指示王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子,漁者也,一日之獲幾何?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適莽倉者,三飧而反,腹猶果然
零丁孤苦,至於成立 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3.偏義復詞:
概念:兩個意義相反、相對的詞連在一起使用,在某個語境里只使用其中一個詞的含義,另一個詞只起陪襯音節的作用,沒有實在意義。這種語言現象叫做偏義復詞。
是偏義復詞還是復合詞,得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去仔細分析揣摩: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江水月明寒 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有於社稷也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
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先嫁得府吏,後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4.通假字
通假字是文言文的一種特殊的實詞現象,指的是音同、音近或形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現象。直言之,就是古人約定俗成而寫的錯別字。
通假字由於具有約定俗成的特點,因而使其具有固定性。也即是說某個字在幾個文段里都用成了通假字,那麼它肯定通假的是同一個字。換句話說,甲古人、乙古人、丙古人及所有的古人都約定把某個字寫成同一個錯字。如:「將軍身被堅執銳」、「屈原被發行吟澤畔」 「河曲智叟亡以應」、「亡何,國變,寧南死」 「距關,毋內諸侯」、「公受珠,內所著披襖中」
通假字只能是單向通假,不可能雙向通假,即本字與通假字之間不能互相通假。如:「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馮」通「憑」)、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憑」就不能通「馮」)

F. 文言文中的傳統文化常識

第一,學習文言文是繼承祖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一些歷史知識、文學知識和社會生活知識,增強了解社會、認識事物的能力。
其次,古代漢語是現代漢語的基礎,是「源」;現代漢語是古代漢語的繼承和發展,是「流」。兩者是同一種語言發展的不同階段,並不是兩種語言。文言文中的許多詞彙依然保存在現代漢語中。如清代文學家沈復《童趣》中的「明察秋毫」、「怡然自樂」、「龐然大物」等詞語,在現代漢語中仍在運用。所以,學習文言文,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倉庫,提高語文水平。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體,但它來自古代漢語口語,現代漢語也來源於古代漢語口語,二者相同的地方是主要的,不同是次要的,所以不難學,我們應有學好文言文的信心。
怎樣學好文言文呢?學好文言文的關鍵在於培養語感。培養語感有「三要」:
一要熟讀背誦課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誦讀是我國傳統的學習方法,俗語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文言文語言簡潔、典雅,是學習語言的好材料。許多大作家的語言功底深厚,就是得益於對古文的熟讀背誦。如:巴金十二三歲能將《古文觀止》倒背如流,吳晗十三歲以前背完了《三字經》。
二要自己用心領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為一體,見「言」而知「意」。如何做到這一點呢?上面說過,文言文和現代文一脈相承,許多詞語、語義是相通的。如「陳太丘與友期行」(《陳太丘與友期》)中的「期」,是「約定」的意思,這與現代漢語中「不期而遇」的「期」的含義是一致的。再如「不能名其一處」(《口技》)中的「名」字,與現代漢語中「莫名其妙」的「名」的意思也是相通的,都是「說出」的意思。用心領悟,就能做到見「言」知「意」,這對學習文言文是非常重要的。
三要主動積累詞彙,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如對通假字的理解,對「之」、「其」、「以」等虛詞用法的了解,詞語含義的古今變化等等。
邊學習邊總結,不斷積累,就能掌握規律。掌握了規律,學好文言文就容易多了。
學習文言文並不難,只要我們樹立信心,掌握規律,循序漸進,是能達到課程標准規定的目標的,這個目標就是:能閱讀淺易文言文。

G. 古文常識

1.【十二生肖】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2.【十大名茶】
西湖龍井(浙江杭州西湖區)、碧螺春(江蘇吳縣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信陽毛尖(河南信陽車雲山)、君山銀針(湖南嶽陽君山)、六安瓜片(安徽六安和金寨兩縣的齊雲山)、黃山毛峰(安徽歙縣黃山)、祁門紅茶(安徽祁門縣)、都勻毛尖(貴州都勻縣)、鐵觀音(福建安溪縣)、武夷岩茶(福建崇安縣)
3.【四大名綉】
蘇綉(蘇州)、湘綉(湖南)、蜀綉(四川)、廣綉(廣東)
4.【四大名扇】
檀香扇(江蘇)、火畫扇(廣東)、竹絲扇(四川)、綾絹扇(浙江)
5.【四大名花】
牡丹(河南洛陽)、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雲南昆明)
6.【四大發明】
造紙(東漢.蔡倫)、火葯(唐朝.古代煉丹家)、印刷術(北宋.畢升)、指南針(北宋.發明者無記載)
7.【古代主要節日】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開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張燈為戲,又叫「燈節」
社日:春分前後,祭祀祈禱農事。
寒食:清明前兩日,禁火三日(吳子胥)
清明:四月初,掃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劃龍(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婦女乞巧(牛郎織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節」
中秋:八月十五,賞月,思鄉
重陽: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災
冬至:又叫「至日」,節氣的起點。
臘日:臘月初八,喝「臘八粥」
除夕:一年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初舊迎新
8.【四書】
《論語》、《中庸》、《大學》、《孟子》
9.【五經】
《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
10.【八股文】
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
11.【六子全書】
《老子》、《莊子》、《列子》、《荀子》、《揚子法言》、《文中子中說》
12.【漢字六書】
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
13.【書法九勢】
落筆、轉筆、藏峰、藏頭、護尾、疾勢、掠筆、澀勢、橫鱗豎勒
14.【竹林七賢】
嵇康、劉伶、阮籍、山濤、阮咸、向秀、王戎
15.【飲中八仙】
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李琎、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
16.【蜀之八仙】
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張道陵、嚴君平、李八百、范長生、爾朱先生
17.【揚州八怪】
鄭板橋、汪士慎、李鱓、黃慎、金農、高翔、李方鷹、羅聘
18.【北宋四大家】
黃庭堅、歐陽修、蘇軾、王安石
19.【唐宋古文八大家】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20.【十三經】
《易經》、《詩經》、《尚書》、《禮記》、《儀禮》、《公羊傳》、《榖梁傳》、《左傳》、《孝經》、《論語》、《爾雅》、《孟子》
21.【四大民間傳說】
《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與許仙》
22.【四大文化遺產】
《明清檔案》、《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經卷》
23.【元代四大戲劇】
關漢卿《竇娥冤》、王實甫《西廂記》、湯顯祖《牡丹亭》、洪升《長生殿》
24.【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老殘游記》、曾樸《孽海花》
25.【五彩】
青、黃、赤、白、黑
26.【五音】
宮、商、角、址、羽
27.【七寶】
金、銀、琉璃、珊瑚、硨磲、珍珠、瑪瑙
28.【九宮】
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鍾宮、大面調、雙調、商調、越調
29.【七大藝術】
繪畫、音樂、雕塑、戲劇、文學、建築、電影
30.【四大名瓷窯】
河北的瓷州窯、浙江的龍泉窯、江西的景德鎮窯、福建的德化窯
31.【四大名旦】
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
32.【六禮】
冠、婚、喪、祭、鄉飲酒、相見
33.【六藝】
禮、樂、射、御、書、數
34.【六義】
風、賦、比、興、雅、頌
35.【八旗】
鑲黃、正黃、鑲白、正白、鑲紅、正紅、鑲藍、正藍
36.【十惡】
謀反、謀大逆、謀叛、謀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
37.【九流】
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38.【三山】
安徽黃山、江西廬山、浙江雁盪山
39.【五嶺】
越城嶺、都龐嶺、萌諸嶺、騎田嶺、大庾嶺
40.【五嶽】
(中嶽)河南嵩山、(東岳)山東泰山、(西嶽)陝西華山、(南嶽)湖南衡山、(北嶽)山西恆山
41.【五湖】
鄱陽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蘇)、洪澤湖(江蘇)、巢湖(安徽)
42.【四海】
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43.【四大名橋】
廣濟橋、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
44.【四大名園】
頤和園(北京)、避暑山莊(河北承德)、拙政園(江蘇蘇州)、留園(江蘇蘇州)
45.【四大名剎】
靈岩寺(山東長清)、國清寺(浙江天台)玉泉寺(湖北江陵)、棲霞寺(江蘇南京)
46.【四大名樓】
岳陽樓(湖南嶽陽)、黃鶴樓(湖北武漢)、滕王閣(江西南昌)、大觀樓(雲南昆明)
47.【四大名亭】
醉翁亭(安徽滁縣)、陶然亭(北京先農壇)、愛晚亭(湖南長沙)、湖心亭(杭州西湖)
48.【四大古鎮】
景德鎮(江西)、佛山鎮(廣東)、漢口鎮(湖北)、朱仙鎮(河南)
49.【四大碑林】
西安碑林(陝西西安)、孔廟碑林(山東曲阜)、地震碑林(四川西昌)、南門碑林(台灣高雄)
50.【四大名塔】
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嵩岳寺)、飛虹塔(山西洪洞廣勝寺)、釋迦塔(山西應縣佛宮寺)、千尋塔(雲南大理崇聖寺)

51.【四大石窟】
莫高窟(甘肅敦煌)、雲崗石窟(山西大同)、龍門石窟(河南洛陽)、麥積山石窟(甘肅天水)
52.【四大書院】
白鹿洞書院(江西廬山)、嶽麓書院(湖南長沙)、嵩陽書院(河南嵩山)、應天書院(河南商丘)
53.【四大佛教名山】
浙江普陀山(觀音菩薩)、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薩)、四川峨眉山(普賢菩薩)、安徽九華山(地藏王菩薩)
54.【四大道教名山】
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安徽齊雲山、四川青城山
55.【五行】
金、木、水、火、土
56.【八卦】
乾(天)、坤(地)、震(雷)、巽(風)、坎(水)、離(火)、艮(山)、兌(沼)
57.【三皇】
伏羲、女媧、神農
58.【五帝】
太皞、炎帝、黃帝、少皞、顓頊
59.【三教】
儒教、道教、佛教
60.【三清】
元始天尊(清微天玉清境)、靈寶天尊(禹余天上清境)、道德天尊(大赤天太清境)
61.【四御】
昊天金闕無上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勾陳上宮天後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祗
62.【八仙】
鐵拐李、鍾離權、張果老、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曹國舅
63.【十八羅漢】
布袋羅漢、長眉羅漢、芭蕉羅漢、沉思羅漢、伏虎羅漢、過江羅漢、歡喜羅漢、降龍羅漢、靜坐羅漢、舉缽羅漢、開心羅漢、看門羅漢、騎象羅漢、探手羅漢、托塔羅漢、挖耳羅漢、笑獅羅漢、坐鹿羅漢
64.【十八層地獄】
[第一層]泥犁地獄、[第二層]刀山地獄、[第三層]沸沙地獄、[第四層]沸屎地獄、[第五層]黑身地獄、[第六層]火車地獄、[第七層]鑊湯地獄、[第八層]鐵床地獄、[第九層]蓋山地獄、[第十層]寒冰地獄、[第十一層]剝皮地獄、[第十二層]畜生地獄、[第十三層]刀兵地獄、[第十四層]鐵磨地獄、[第十五層]寒冰地獄、[第十六層]鐵冊地獄、[第十七層]蛆蟲地獄、[第十 八 層]烊銅地獄
65.【五臟】
心、肝、脾、肺、腎
66.【六腑】
胃、膽、三焦、膀胱、大腸、小腸
67.【七情】
喜、怒、哀、樂、愛、惡、欲
68.【五常】
仁、義、禮、智、信
69.【五倫】
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
70.【三姑】
尼姑、道姑、卦姑
71.【六婆】
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葯婆、穩婆
72.【九屬】
玄孫、曾孫、孫、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73.【五穀】
稻、黍、稷、麥、豆
74.【中國八大菜系】
四川菜、湖南菜、山東菜、江蘇菜、浙江菜、廣東菜、福建菜、安徽菜
75.【五毒】
石膽、丹砂、雄黃、礬石、慈石
76.【配葯七方】
大方、小方、緩方、急方、奇方、偶方、復方

閱讀全文

與古文常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語文長城課程導學 瀏覽:795
公辦和教辦 瀏覽:69
上海高職院校公辦 瀏覽:949
廉江市第九小學校長 瀏覽:264
1984年小學5年級幾門課程 瀏覽:536
中小學生物考試總分 瀏覽:582
運城小學入學難嗎 瀏覽:245
中小學勞技活動制度 瀏覽:328
大祥區公辦幼兒園 瀏覽:909
2019寧波中小學生招生 瀏覽:887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材教法分析 瀏覽:500
學習小升初 瀏覽:523
蘇教版一年級語文下知識點講解 瀏覽:65
小升初美術試題及答案 瀏覽:513
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上第七單元教材分析 瀏覽:244
小升初語文附加題 瀏覽:93
育才中學公辦 瀏覽:616
小學書法公開課教案 瀏覽:751
陪伴中考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87
教師節金 瀏覽: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