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作文常識 > 月全食常識

月全食常識

發布時間:2021-03-16 09:01:32

⑴ 怎樣解釋「月食」這種自然現象 這是一個天文方面的知識,從天文學方面去考慮.加油!你們一定行的.

■月食
月全蝕月蝕是一種特殊的天文現像,指當月球運行至地球的陰影部份時,在月球和地球之間的地區會因為太陽光被地球所遮閉,現看到月球缺了一塊.
也就是說,此時的太陽、地球、月球恰好 (或幾乎) 在同一條直在線,因此從太陽照射到月球的光線,會被地球所掩蓋.
以地球而言,當月蝕發生的時候,太陽和月球的方向會相差 180 度,所以月食必定發生在『望』(即農歷15日前後).要注意的是,由於太陽和月球在天空的軌道 (稱為黃道和白道) 並不在同一個平面上,而是有約 5 度的交角,所以只有太陽和月球分別位於黃道和白道的兩個交點附近,才有機會連成一條直線,產生月食.
■有哪幾種月蝕?
月全蝕:當整個月球進入地球的本影內時
月偏蝕:當月球只有部份進入地球的本影時
半影月蝕:此時月球只是掠過地球的半影區,造成月面的光度極輕微減弱,所以較不易為人發現.
■月全蝕七步曲
月全蝕後半影食始:月球剛剛和半影區接觸,這時肉眼覺察不到.
初虧:月球由東緣慢慢進入地影,月球與地球本影第一次外切.
食既:月球進入地球本影,並與本影第一次內切.
食甚:月圓面中心與地球本影中心最接近的瞬間.
生光:月球在地球本影內移動,並與地球本影第二次內切.
復圓:月球逐漸離開地球本影,與地球本影第二次外切.
半影食終:月球離開半影,整個月食過程正式完結.

⑵ 關於月亮的知識

月球概況月球俗稱月亮,也稱太陰。在太陽系中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月球是最明顯的天然衛星的例子。在太陽系裡,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是天然衛星。月球的年齡大約有46億年。月球有殼、幔、核等分層結構。最外層的月殼平均厚度約為60-65公里。月殼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佔了月球的大部分體積。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溫度約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狀態的。月球直徑約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體積只有地球的1/49,質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於地球質量的1/81,月面的重力差不多相當於地球重力的1/6。月球的正面永遠向著地球。另外一面,除了在月面邊沿附近的區域因天秤動而中間可見以外,月球的背面絕大部分不能從地球看見。在沒有探測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個未知的世界。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幾乎沒有月海這種較暗的月面特徵。而當人造探測器運行至月球背面時,它將無法與地球直接通訊。月球約一個農歷月繞地球運行一周,而每小時相對背景星空移動半度,即與月面的視直徑相若。與其他衛星不同,月球的軌道平面較接近黃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相對於背景星空,月球圍繞地球運行(月球公轉)一周所需時間稱為一個恆星月;而新月與下一個新月(或兩個相同月相之間)所需的時間稱為一個朔望月。朔望月較恆星月長是因為地球在月球運行期間,本身也在繞日的軌道上前進了一段距離。因為月球的自轉周期和它的公轉周期是完全一樣的,地球上只能看見月球永遠用同一面向著地球。自月球形成早期,地球便一直受到一個力矩的影響引致自轉速度減慢,這個過程稱為潮汐鎖定。亦因此,部分地球自轉的角動量轉變為月球繞地公轉的角動量,其結果是月球以每年約38毫米的速度遠離地球。同時地球的自轉越來越慢,一天的長度每年變長15微秒。月球背面的結構和正面差異較大。月海所佔面積較少,而環形山則較多。地形凹凸不平,起伏懸殊最長和最短的月球半徑都位於背面,有的地方比月球平均半徑長4公里,有的地方則短5公里(如范德格拉夫窪地)。背面未發現「質量瘤」。背面的月殼比正面厚,最厚處達150公里,而正面月殼厚度只有60公里左右。月球本身並不發光,只反射太陽光。月球亮度隨日、月間角距離和地、月間距離的改變而變化。平均亮度為太陽亮度的1/465000,亮度變化幅度從1/630000至1/375000。滿月時亮度平均為 -12.7等(見)。它給大地的照度平均為0.22勒克斯,相當於100瓦電燈在距離21米處的照度。月面不是一個良好的反光體,它的平均反照率只有7%,其餘93%均被月球吸收。月海的反照率更低,約為 6%。月面高地和環形山的反照率為17%,看上去山地比月海明亮。月球的亮度隨而變化,下表[]以滿月亮度為100,列出不同月齡時的亮度值。從中可以看出,滿月時的亮度比上下弦要大十多倍。由於月球上沒有大氣,再加上月面物質的熱容量和導熱率又很低,因而月球表面晝夜的溫差很大。白天,在陽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溫度高達+127℃;夜晚,溫度可降低到-183℃。這些數值,只表示月球表面的溫度。用射電觀測可以測定月面土壤中的溫度,這種測量表明,月面土壤中較深處的溫度很少變化,這正是由於月面物質導熱率低造成的。從月震波的傳播了解到月球也有殼、幔、核等分層結構。最外層的月殼厚60~65公里。月殼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佔了月球大部分體積。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溫度約1,000℃,很可能是熔融的,據推測大概是由Fe-Ni-S和榴輝岩物質構成。月球的數據資料平均軌道半徑384,400千米軌道偏心率0.0549近地點距離363,300千米遠地點距離405,500千米平均公轉周期27天7小時43分11.559秒平均公轉速度1.023千米/秒軌道傾角在28.58°與18.28°之間變化(與黃道面的交角為5.145°)升交點赤經125.08°近地點輻角318.15°默冬章(repeat phase/day)19年平均月地距離384400千米交點退行周期18.61年近地點運動周期8.85年食年346.6天沙羅周期(repeat eclipses)18年10/11天軌道與黃道的平均傾角5°9'月球赤道與黃道的平均傾角1°32'赤道直徑3,476.2千米兩極直徑3,472.0千米扁率0.0012表面面積3.976×10^7平方千米體積2.199×10^10立方千米質量7.349×10^22千克平均密度水的3.350倍赤道重力加速度1.62m/s2 (地球的1/6)逃逸速度2.38千米/秒自轉周期27天7小時43分11.559秒(同步自轉)自轉速度16.655米/秒(於赤道)自轉軸傾角在3.60°與6.69°之間變化 (與黃道的交角為1.5424°)反照率0.12滿月時視星等-12.74表面溫度(t)-233~123℃(平均-23℃)大氣壓1.3×10-10千帕月球運動月球是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約為384401千米。它的平均直徑約為3476千米,比地球直徑的1/4稍大些。月球的表面積有3800萬千米,還不如我們亞洲的面積大。月球的質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於地球質量的1/81,月面重力則差不多相當於地球重力的1/6。月球的軌道運動月球以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轉。這個軌道平面在天球上截得的大圓稱「白道」。白道平面不重合於天赤道,也不平行於黃道面,而且空間位置不斷變化。周期173日。月球軌道(白道)對地球軌道(黃道)的平均傾角為5°09′。月球的自轉月球在繞地球公轉的同時進行自轉,周期27.32166日,正好是一個恆星月,所以我們看不見月球背面。這種現象我們稱「同步自轉」,幾乎是衛星世界的普遍規律。一般認為是行星對衛星長期潮汐作用的結果。天平動是一個很奇妙的現象,它使得我們得以看到59%的月面。主要有以下原因:1、在橢圓軌道的不同部分,自轉速度與公轉角速度不匹配。2、白道與赤道的交角。月食月食是一種特殊的天文現象,指當月球運行至地球的陰影部分時,太陽,月球,地球,行成一條直線,太陽光被月球遮住,所以每當農歷15日前後可能就會出現月食。也就是說,此時的太陽、地球、月球恰好 (或幾乎) 在同一條直線,因此從太陽照射到月球的光線,會被地球所掩蓋。以地球而言,當月食發生的時候,太陽和月球的方向會相差 180 度,所以月食必定發生在「望」(即農歷15日前後)。要注意的是,由於太陽和月球在天空的軌道 (稱為黃道和白道) 並不在同一個平面上,而是有約 5 度的交角,所以只有太陽和月球分別位於黃道和白道的兩個交點附近,才有機會連成一條直線,產生月食。月食分類月食可分為月偏食、月全食及半影月食三種。當月球只有部分進入地球的本影時,就會出現月偏食;而當整個月球進入地球的本影之時,就會出現月全食。至於半影月食,是指月球只是掠過地球的半影區,造成月面亮度極輕微的減弱,很難用肉眼看出差別,因此不為人們所注意。地球的直徑大約是月球的4倍,在月球軌道處,地球的本影的直徑仍相當於月球的2.5倍。所以當地球和月亮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條直線上,月亮就會完全進入地球的本影,而產生月全食。而如果月球始終只有部分為地球本影遮住時,即只有部分月亮進入地球的本影,就發生月偏食。月球上並不會出現月環食。因為,月球的體積比地球小的多。太陽的直徑比地球的直徑大得多,地球的影子可以分為本影和半影。如果月球進入半影區域,太陽的光也可以被遮掩掉一些,這種現象在天文上稱為半影月食。由於在半影區陽光仍十分強烈,月面的光度只是極輕微減弱,多數情況下半影月食不容易用肉眼分辨。一般情況下,由於較不易為人發現,故不稱為月食,所以月食只有月全食和月偏食兩種。另外由於地球的本影比月球大得多,這也意味著在發生月全食時,月球會完全進入地球的本影區內,所以不會出現月環蝕這種現象。每年發生月食數一般為2次,最多發生3次,有時一次也不發生。因為在一般情況下,月亮不是從地球本影的上方通過,就是在下方離去,很少穿過或部分通過地球本影,所以一般情況下就不會發生月食。據觀測資料統計,每世紀中半影月食,月偏食、月全食所發生的百分比約為36.60%,34.46%和28.94%。月球的構造據猜想,月球可能是空心的。月球是冰行星,在與地球擦過時被地球吸引力,有了軌道。在探測月球時,發現月球表面有一部分是重金屬,那一部分的密度比地球大(所以月球只以一面對著地球),然而行星的核是重金屬組成的。剛才提到月球是冰行星,在被地球吸引時,表面開裂,水傾斜而出,導致地球的「諾亞洪水」,後來月核填補了此開裂,月球從此無核。再有,月球的平均密度比地球小,說明月球內部有大量空氣存在。但這一理論有待深入考察。月球地形環形山環形山這個名字是伽利略起的。是月面的顯著特徵,幾乎布滿了整個月面。 最大的環形山是南極附近的貝利環形山,直徑295千米,比海南島還大一點。小的環形山甚至可能是一個幾十厘米的坑洞。直徑不小於1000米的大約有33000個。占月面表面積的 7-10%。有個日本學者1969年提出一個環形山分類法,分為克拉維型(古老的環形山,一般都面目全非,有的還山中有山)哥白尼型(年輕的環形山,常有「輻射紋」,內壁一般帶有同心圓狀的段丘,中央一般有中央峰)阿基米德形(環壁較低,可能從哥白尼型演變而來 )碗型和酒窩型(小型環形山,有的直徑不到一米)。月海在地球上的人類用肉眼所見月面上的陰暗部分實際上是月面上的廣闊平原。由於歷史上的原因,這個名不副實的名稱保留下來。已確定的月海有22個,此外還有些地形稱為「月海」或「類月海」的。公認的22個絕大多數分布在月球正面。背面有3個,4個在邊緣地區。在正面的月海面積略大於50%,其中最大的「風暴洋」 面積約五百萬平方公里,差不多九個法國的面積總和。 大多數月海大致呈圓形,橢圓形,且四周多為一些山脈封閉住,但也有一些海是連成一片的。除了「海」以外,還有五個地形與之類似的「湖」——夢湖、死湖、夏湖、秋湖、春湖,但有的湖比海還大,比如夢湖面積7萬平方千米,比汽海等還大得多。 月海伸向陸地的部分稱為「灣」和「沼」,都分布在正面。灣有五個:露灣、暑灣、中央灣、虹灣、眉月灣;沼有腐沼、疫沼、夢沼三個,其實沼和灣沒什麼區別。月海的地勢一般較低,類似地球上的盆地,月海比月球平均水準面低1-2千米,個別最低的海如雨海的東南部甚至比周圍低6000米。月面的返照率(一種量度反射太陽光本領的物理量)也比較低,因而看起來現得較黑。月陸和山脈月面上高出月海的地區稱為月陸,一般比月海水準面高2-3千米,由於它返照率高,因而看來比較明亮。在月球正面,月陸的面積大致與月海相等但在月球背面,月陸的面積要比月海大得多。從同位素測定知道月陸比月海古老得多,是月球上最古老的地形特徵。在月球上,除了犬牙交差的眾多環形山外,也存在著一些與地球上相似的山脈。月球上的山脈常借用地球上的山脈名,如阿爾卑斯山脈,高加索山脈等等,其中最長的山脈為亞平寧山脈,綿延1000千米,但高度不過比月海水準面高三、四千米。山脈上也有些峻嶺山峰,過去對它們的高度估計偏高。現在認為大多數山峰高度與地球山峰高度相仿,最高的山峰(亦在月球南極附近)也不過9000米和8000米。月面上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個,5000-6000米20個,4000-5000米則有80個,1000米以 上的有200個。月球上的山脈有一普遍特徵:兩邊的坡度很不對稱,向海的一邊坡度甚大,有時為斷崖狀,另一側則相當平緩。除了山脈和山群外,月面上還有四座長達數百千米的峭壁懸崖。其中三座突出在 月海中,這種峭壁也稱「月塹」。月面輻射紋月面上還有一個主要特徵是一些較「年輕」的環形山常帶有美 麗的「輻射紋」,這是一種以環形山為輻射點的向四面八方延伸的亮帶,它幾乎以筆直的方向穿過山系、月海和環形山。 輻射文長度和亮度不一,最引人注目的是第谷環形山的輻射紋,最長的一條長1800千米,滿月時尤為壯觀。其次,哥白尼和開普勒兩個環形山也有相當美麗的輻射 紋。據統計,具有輻射紋的環形山有50個。形成輻射紋的原因至今未有定論。實質上,它與環形山的形成理論密切聯系。現 在許多人都傾向於隕星撞擊說,認為在沒有大氣和引力很小的月球上,隕星撞擊可能使高溫碎塊飛得很遠。而另外一些科學家認為不能排除火山的作用,火山爆發時的噴 射也有可能形成四處飛散的輻射形狀。月谷(月隙)地球上有著許多著名的裂谷,如東非大裂谷。月面上也有這種 構造----那些看來彎彎曲曲的黑色大裂縫即是月谷,它們有的綿延幾百到上千千米,寬度從幾千米到幾十千米不等。 那些較寬的月谷大多出現在月陸上較平坦的地區,而那些較窄、較小的月谷(有時又稱為月溪)則到處都有。最著名的月谷是在柏拉圖環形山的東南連結雨海和冷海 的阿爾卑斯大月谷,它把月面上的阿爾卑斯山攔腰截斷,很是壯觀。從太空拍得的照片估計,它長達130千米,寬10-12千米。月球火山分布月球的表面卻被巨大的玄武熔岩(火山熔岩)層所覆蓋。早期的天文學家認為,月球表面的陰暗區是廣闊的海洋,因此,他們稱之為「mare」,這一詞在拉丁語中的意思就是「大海」,當然這是錯誤的,這些陰暗區其實是由玄武熔岩構成的平原地帶。除了玄武熔岩構造,月球的陰暗區,還存在其他火山特徵。最突出的,例如蜿蜒的月面溝紋、黑色的沉積物、火山園頂和火山錐。不過,這些特徵都不顯著,只是月球表面火山痕跡的一小部分。與地球火山相比,月球火山可謂老態龍鍾。大部分月球火山的年齡在30-40億年之間;典型的陰暗區平原,年齡為35億年;最年輕的月球火山也有1億年的歷史。而在地質年代中,地球火山屬於青年時期,一般年齡皆小於10萬年。地球上最古老的岩層只有3.9億年的歷史,年齡最大的海底玄武岩僅有200萬歲。年輕的地球火山仍然十分活躍,而月球卻沒有任何新近的火山和地質活動跡象,因此,天文學家稱月球是「熄滅了」的星球。地球火山多呈鏈狀分布。例如安底斯山脈,火山鏈勾勒出一個岩石圈板塊的邊緣。夏威夷島上的山脈鏈,則顯示板塊活動的熱區。月球上沒有板塊構造的跡象。典型的月球火山多出現在巨大古老的沖擊坑底部。因此,大部分月球陰暗區都呈圓形外觀。沖擊盆地的邊緣往往環繞著山脈,包圍著陰暗區。月球陰暗區主要出現在月球較遠的一側。幾乎覆蓋了這一側的1/3面積。而在較遠一側,陰暗區的面積僅佔2%。然而,較遠一側的地勢相對更高,地殼也較厚。由此可見,控制月球火山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地表高度和地殼厚度。月球的地心引力僅為地球的1/6,這意味著月球火山熔岩的流動阻力,較地球更小,熔岩行進更為流暢。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月球陰暗區的表面大都平坦而光滑。同時,流暢的熔岩流很容易擴散開,因而形成巨大的玄武岩平原。此外,地心引力小,使得噴發出的火山灰碎片能夠落得更遠。因此,月球火山的噴發,只形成了寬闊平坦的熔岩平原,而非類似地球形態的火山錐。這也是月球上沒有發現大型火山的原因之一。月球上沒溶解的水。月球陰暗區是完全乾涸的。而水在地球熔岩中是最常見的氣體,是激起地球火山強烈噴發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科學家認為缺乏水分,也對月球火山活動產生巨大影響。具體的說,沒有水,月球火山的噴發就不會那麼強烈,熔岩或許僅僅是平靜流暢地湧出地面。月球的成因月球的起源莫衷一是: 對月球的起源,大致有三大派,但仍未定論。有些科學家認為,月球是46億年前,與地球一樣是宇宙的氣體和塵埃形成的;另一些人則認為,月球是地球的孩子,從地球分裂出去的。然而,太陽神號幾次帶回的數據顯示,月球和地球的組成成份大不相同。不少的科學家認為,月球在很多年以前,偶然被吸入地心引力范圍,因而才意外地納入地球的軌道。但也有人引用天體力學來反對這種說法。一、分裂說。這是最早解釋月球起源的一種假設。早在1898年,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的兒子喬治•達爾文就在《太陽系中的潮汐和類似效應》一文中指出,月球本來是地球的一部分,後來由於地球轉速太快,把地球上一部分物質拋了出去,這些物質脫離地球後形成了月球,而遺留在地球上的大坑,就是現在的太平洋。這一觀點很快就收到了一些人的反對。他們認為,以地球的自轉速度是無法將那樣大的一塊東西拋出去的。再說,如果月球是地球拋出去的,那麼二者的物質成分就應該是一致的。可是通過對「阿波羅12號」飛船從月球上帶回來的岩石樣本進行化驗分析,發現二者相差非常遠。二、俘獲說。這種假設認為,月球本來只是太陽系中的一顆小行星,有一次,因為運行到地球附近,被地球的引力所俘獲,從此再也沒有離開過地球。還有一種接近俘獲說的觀點認為,地球不斷把進入自己軌道的物質吸積到一起,久而久之,吸積的東西越來越多,最終形成了月球。但也有人指出,像月球這樣大的星球,地球恐怕沒有那麼大的力量能將它俘獲。三、同源說。這一假設認為,地球和月球都是太陽系中浮動的星雲,經過旋轉和吸積,同時形成星體。在吸積過程中,地球比月球相應要快一點,成為「哥哥」。這一假設也受到了客觀存在的挑戰。通過對「阿波羅12號」飛船從月球上帶回來的岩石樣本進行化驗分析,人們發現月球要比地球古老得多。有人認為,月球年齡至少應在70億年左右。四、大碰撞說。這一假設認為,太陽系演化早期,在星際空間曾形成大量的「星子」,星子通過互相碰撞、吸積而長大。星子合並形成一個原始地球,同時也形成了一個相當於地球質量0.14倍的天體。這兩個天體在各自演化過程中,分別形成了以鐵為主的金屬核和由硅酸鹽構成的幔和殼。由於這兩個天體相距不遠,因此相遇的機會就很大。一次偶然的機會,那個小的天體以每秒5千米左右的速度撞向地球。劇烈的碰撞不僅改變了地球的運動狀態,使地軸傾斜,而且還使那個小的天體被撞擊破裂,硅酸鹽殼和幔受熱蒸發,膨脹的氣體以及大的速度攜帶大量粉碎了的塵埃飛離地球。這些飛離地球的物質,主要有碰撞體的幔組成,也有少部分地球上的物質,比例大致為0.85:0.15。在撞擊體破裂時與幔分離的金屬核,因受膨脹飛離的氣體所阻而減速,大約在4小時內被吸積到地球上。飛離地球的氣體和塵埃,並沒有完全脫離地球的引力控制,通過相互吸積而結合起來,形成全部熔融的月球,或者是先形成幾個分離的小月球,在逐漸吸積形成一個部分熔融的大月球。月球體成分及資源45億年前,月球表面仍然是液體岩漿海洋。科學家認為組成月球的礦物克里普礦物(KREEP) 展現了岩漿海洋留下的化學線索。KREEP實際上是科學家稱為「不兼容元素」的合成物--那些無法進入晶體結構的物質被留下,並浮到岩漿的表面。對研究人員來說,KREEP是個方便的線索,來明了月殼的火山運動歷史,並可推測彗星或其他天體撞擊的頻率和時間。月殼由多種主要元素組成,包括:鈾、釷、鉀、氧、硅、鎂、鐵、鈦、鈣、鋁 及氫。當受到宇宙射線轟擊時,每種元素會發射特定的伽瑪輻射。有些元素,例如:鈾、釷和鉀,本身已具放射性,因此能自行發射伽瑪射線。但無論成因為何,每種元素發出的伽瑪射線均不相同,每種均有獨特的譜線特徵,而且可用光譜儀測量。直至現在,人類仍未對月球元素的豐度作出面性的測量。現時太空船的測量只限於月面一部分。月球有豐富的礦藏,據介紹,月球上稀有金屬的儲藏量比地球還多。月球上的岩石主要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富含鐵、鈦的月海玄武岩;第二種是斜長岩,富含鉀、稀土和磷等,主要分布在月球高地;第三種主要是由0.1~1毫米的岩屑顆粒組成的角礫岩。月球岩石中含有地球中全部元素和60種左右的礦物,其中6種礦物是地球沒有的。月球的礦產資源極為豐富,地球上最常見的17種元素,在月球上比比皆是。以鐵為例,僅月面表層5厘米厚的沙土就含有上億噸鐵,而整個月球表面平均有10米厚的沙土。月球表層的鐵不僅異常豐富,而且便於開采和冶煉。據悉,月球上的鐵主要是氧化鐵,只要把氧和鐵分開就行;此外,科學家已研究出利用月球土壤和岩石製造水泥和玻璃的辦法。在月球表層,鋁的含量也十分豐富。月球土壤中還含有豐富的氦3,利用氘和氦3進行的氦聚變可作為核電站的能源,這種聚變不產生中子,安全無污染,是容易控制的核聚變,不僅可用於地面核電站,而且特別適合宇宙航行。據悉,月球土壤中氦3的含量估計為715000噸。從月球土壤中每提取一噸氦3,可得到6300噸氫、70噸氮和1600噸碳。從目前的分析看,由於月球的氦3蘊藏量大,對於未來能源比較緊缺的地球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許多航天大國已將獲取氦3作為開發月球的重要目標之一。月球表面分布著22個主要的月海,除東海、莫斯科海和智海位於月球的背面(背向地球的一面)外,其他19個月海都分布在月球的正面(面向地球的一面)。在這些月海中存在著大量的月海玄武岩,22個海中所填充的玄武岩體積約1010千米,而月海玄武岩中蘊藏著豐富的鈦、鐵等資源。若假設月海玄武岩中鈦鐵礦含量為8%,或者說二氧化鈦含量為4.2%,則月海玄武岩中鈦鐵礦的總資源量約為1.3×1015~1.9×1015,盡管這種估算帶著很大的推測性與不確定性,但可以肯定的是月海玄武岩中豐富的鈦鐵礦是未來月球可供開發利用的最重要的礦產資源之一。克里普岩是月球高地三大岩石類型之一,因富含鉀、稀土元素和磷而得名。克里普岩在月球上分布很廣泛。富含釷和鈾元素的風爆洋區的克里普岩被後期月海玄武岩所覆蓋,克里普岩混合並形成高灶和鈾物質,其厚度估計有10~20千米。風暴洋區克里普岩中的稀土元素總資源量約為225億至450億噸。克里普岩中所蘊藏的豐富的釷、軸也是未來人類開發利用月球資源的重要礦產資源之一。此外,月球還蘊藏有豐富的鉻、鎳、鈉、鎂、硅、銅等金屬礦產資源。人類探月史第一件到達月球的人造物體是前蘇聯的無人登陸器「月球2號」,它於1959年9月14日撞向月面。「月球3號」在同年10月7日拍攝了月球背面的照片。「月球9號」則是第一艘在月球軟著陸的登陸器,它於1966年2月3日傳回由月面上拍攝的照片。「月球10號」於1966年3月31日成功入軌,成為月球第一顆人造衛星。在冷戰期間,美國和前蘇聯一直希望在太空科技領先對方。這場太空競賽在1969年7月20日第一名人類登陸月球時進入高潮。美利堅合眾國「阿波羅11號」的指令長尼爾•阿姆斯特朗是踏足月球的第一人,「阿波羅11號」的太空人留下了一塊9英寸乘7英寸的不銹鋼牌匾在月球表面,以紀念這次登陸及為有可能發現它的其他生物提供一些資料。尤金•塞爾南則是最後一個站立在月球上的人,他是1972年12月「阿波羅17號」任務的成員。6次的阿波羅號任務及3次無人月球號任務(月球16、20、24號)把月球上的岩石及土壤樣本帶回地球。在2004年2月,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希提出於2020年前派人重新登月。歐洲航天局及中國亦有計劃發射探測器前往月球。歐洲的「Smart 1」探測器於2003年9月27日升空,並於2004年11月15日進入繞月軌道。它將會勘察月球環境及製作月面X射線地圖。中華人民共和國亦積極開展探月計劃,並尋求開采月球資源的可行性,尤其是氦同位素氦-3這種有望成為未來地球能源的元素。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探月計劃,見嫦娥工程條目。日本及印度亦不甘人後。日本已初步訂出未來探月的任務。日本的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甚至已著手計劃的有人的月球基地。印度則會先發射無人繞月探測器「Chandrayan」。歐洲希望在月球上建立一個「諾亞方舟」,將地球物種的基因存儲起來,當地球遭遇核戰爭危機或小行星撞擊時,人類的生命可以得到延續。據悉,歐航局將在2020年前分4個階段進行月球探測,計劃在2012年將宇航員送上月球,2025年完成永久性月球基地建設。計劃耗資:約890億元人民幣。參考資料: http://ke..com/view/1984.htm

⑶ 有關月食的知識

月食是一種特殊的天文現象,指當月球運行至地球的陰影部分時,在月球和地球之間的地區會因為太陽光被地球所遮閉,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塊。此時的太陽、地球、月球恰好 (或幾乎) 在同一條直線上。月食可以分為月偏食、月全食和半影月食三種。月食只可能發生在農歷十五前後
http://ke..com/picture/79727/79727/0/21e5582337f5791e9822edf4?fr=lemma&ct=single

⑷ 知識科普:為什麼有的月全食會持續如此之久

一起來看加長版月全食,為什麼這次持續時間這么久?

7月底又有天文大戲上演——月全食。

這次月全食將出現在北京時間7月28日凌晨,不管你在中國什麼地方,都將有機會目睹。如果以前沒有認真欣賞過月全食,或者沒看夠,這次千萬別錯過。

因為,據報道這次月食的全食階段長達1小時44分鍾,可能是本世紀持續時間最長的月全食。

可觀賞紅月亮近兩小時

據測算,此次月全食於28日2時24分發生初虧,6時19分復圓。其間約1小時44分鍾,月球完全處在地球陰影中。為什麼持續時間這么久?月全食的時間又是由什麼決定的?

我們知道,地球繞著太陽公轉,月球又繞著地球公轉。發生月食的條件是,地球處於月球和太陽中間,擋住了太陽光。月全食持續的時間長短和太陽、地球、月球三者的位置關系密切相關。

中科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平勁松介紹,這次月全食的時間比較長,與月球恰巧位於遠地點,與地球的距離比較遠有關。

「根據開普勒第三定律,行星沿橢圓軌道繞主星體運轉,它在單位時間掃過的面積相等,由於月球位於遠地點時,是繞地球公轉速度最慢的時候,因此穿過地球陰影的時間就長。」平勁松說。

解釋月全食持續時間,地月距離是最老生常談的原因。但是這只是其中一個因素。

平勁松介紹,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日地距離。現在夏至剛過去一個月,夏至是一年當中日地距離最遠的時候。同樣根據開普勒第三定律,這也是一年當中地球繞太陽公轉速度比較慢的時候。

也就是說,在太陽、地球、月球正好運行到一條直線上時,地球運轉速度比較慢,其陰影遮擋月亮的時間比較長,這也會使月全食的時間加長。

兩個因素疊加起來,就形成了本世紀持續時間最長的月全食。這兩個因素的疊加可並非易事。未來幾十年內可能還會發生很多次月全食。但月全食出現時,月球並不位於遠地點,或者地球並不位於遠日點,月全食時間都會相對縮短。所以這時長1小時40多分鍾的月全食真可謂大大的巧合。

假如你曾看過月全食,也許曾留意,月全食出現時,月亮表面會變得紅通通的。正因如此月全食又被稱為「血月」。

平勁松解釋說,發生月全食時,月球處於地球的影子里,按說在地球上用肉眼看不到月球。但是地球的大氣相當於一個球狀透鏡,一部分日光通過這個球狀透鏡發生了折射,照到了月球上。

而且,在太陽光穿過地球大氣的過程中,除了紅光之外,其他波長較短的光大多被大氣層散射向四面八方。波長比較長的紅光照到月亮上面,月亮又把紅光反射到地球上。所以發生月全食時,地球上的人們看到的月亮紅通通的。

前後都有日食「奉陪」

這次月全食的有趣之處還在於,它位於兩次日食中間。7月13日發生了一次日偏食,28日凌晨發生月全食,等到8月11日又會出現一次日偏食。

不到一個月內,三場天文好戲連連看,背後又有什麼奧妙?

「這也是一種巧合,只是按照太陽、地球、月球的運動規律,碰巧在這段時間出現了這種現象。」平勁松說。

這個巧合細究起來,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這還得從太陽、地球、月球之間的關系說起。

「以地球為參照物,太陽繞地球運動的軌道被稱為黃道,周期為一年。月球繞地球運動的軌道被稱為白道,周期為一個月。這兩個平面並不重合,中間存在大概5°9′的夾角。」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介紹。

出現日食的條件是,太陽、月球和地球在一條直線上,月球擋住了太陽的光線。出現月食的條件是,太陽、地球、月球在一條直線上,地球擋住了太陽的光線。所以日食發生在新月時,月食則發生在滿月時。

「但黃道和白道並不重合,所以雖然新月和滿月頻繁出現,太陽、地球、月球的位置並不總能構成一條直線,所以未必會出現日食或月食。」朱進說,只有太陽位於黃道和白道的交點附近,同時又出現新月或滿月時,才會出現日食或月食。

朱進介紹,這次出現兩次日食「夾」一次月全食的情況,巧就巧在,太陽最近運行到了黃道和白道的交點附近,月球也正往交點方向運行,而且出現新月,因此發生了日食。半個月後,月球運行到交點附近,趕上滿月,又出現了月全食。再過半個月,月球又變成了新月,太陽仍在交點附近,月球距離交點也不遠,所以還會出現一次日食。

日食和月食,到底哪個更常出現?平勁松介紹,根據地球和月球運行規律,大約每18.6年日月食的發生規律就會大致重復一次。在每個周期里,日食發生的概率高於月食約40%——日食每年約發生2.1次,月食每年約發生1.5次。

「但由於日食發生時,在地球上的陰影區范圍窄小,從同一個地區日食、月食的可見情況以及日食、月食在地球上可見區域面積考慮,月食的可見概率還是高於日食的。」平勁松說。

天文觀測的寶貴窗口

隨著人類科學的進步,月全食有了科學的解釋,不再被看作「天狗吃月亮」或不祥之兆。其實,作為一種比較獨特的天象,月全食是科學家進行天文觀測的寶貴窗口。

平勁松介紹,歷史上對月全食的觀測,讓人類認識到地球是圓的,也支持了日心說取代地心說。自從有了牛頓定律和開普勒定律來演算地球軌道、月球軌道之後,天文學家又開始利用月全食來觀測月球對其他恆星的遮掩現象。

這種觀測有幾個作用。

一個是由於恆星的位置相對已知,通過對月全食進行觀測,即使沒有探測器飛到月球上去,也能夠精確測量月球形狀和邊緣的形貌。反過來,在精確測量月球的形狀之後,依據地月運動規律,在發生恆星遮掩月球現象時,可以通過觀測來推測暗弱恆星的空間位置。

此外,在發生月全食時,還可以通過月球探測器來探測月全食導致的月球空間環境的變化。因為這種時候,太陽風會突然被地球遮擋,月球表面的電離效應會發生很大變化。

說到月球探測器,月全食也會對它們產生一些影響。

平勁松介紹,月球探測器一般以太陽能作為能量來源,一旦發生月全食,就相當於暫時「斷糧」,失去了能量來源。而且,沒有了光照,探測器會處於極端低溫環境,反過來又需要耗費大量電能。所以對它來說,確實是比較難熬的時光。

所以月球探測器在設計過程中一般也會考慮到月全食的影響。假如真的碰上了月全食,一個幫助月球探測器「熬」過來的有效辦法就是關閉其他高耗能工作任務,使剩餘的能量能夠維持其基本運轉,且不被凍壞。

⑸ 月亮知識關於月食的,要有科學性

月食是一種特殊的天文現象,指當月球運行至地球的陰影部分時,在月球和地球之間的地區會因為太陽光被地球所遮閉,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塊。此時的太陽、地球、月球恰好 (或幾乎) 在同一條直線上。月食可以分為月偏食、月全食和半影月食三種。月食只可能發生在農歷十五前後。

詳細見網路

⑹ 日食月食怎樣用物理學里可以的知識進行解釋

日食月食都是由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

⑺ 有關月食英語知識

以下來自wikipedia,希望對你有幫助,你可以去他們站再看一些更詳細的圖片等。

Lunar eclipse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Time lapse movie of the 3 March 2007 lunar eclipseA lunar eclipse occurs whenever the Moon passes through some portion of the Earth's shadow. This can occur only when the Sun, Earth, and Moon are aligned exactly, or very closely so, with the Earth in the middle. Hence, the Moon is always full ring a lunar eclipse. The type and length of an eclipse depend upon the Moon's location relative to its orbital nodes. The most recent total lunar eclipse was on 3 and 4 March 2007. The next one will occur on 28 August 2007.

Contents [hide]
1 Description
2 Appearance
3 Eclipse cycles
4 See also
5 Gallery
6 References
7 External links

[edit] Description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shadow cast by a spherical object. Within the central umbra, an object is totally shielded from direct illumination. In contrast, within the penumbra, only a portion of the illumination is blocked.
The moon crosses the ecliptic every orbit at positions called nodes. When the full moon occurs in the same position at the node, a lunar eclipse can occur. These two nodes allow two eclipses per year, separated by approximately six months.A lunar eclipse occurs at least two times a year, whenever some portion of the Earth's shadow falls upon the Moon. The Moon will always be full ring a lunar eclipse; that 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un, the Moon will be directly behind the Earth. However, since the orbital plane of the Moon is inclined by about 5° with respect to the orbital plane of the Earth (the ecliptic), most full moons occur when the Moon is either north or south of Earth's shadow. Thus in order to be eclipsed, the Moon must be near one of the two intersection points its orbit makes with the ecliptic, which are referred to as the Moon's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nodes.

The shadow of the Earth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distinctive parts: the umbra and penumbra. Within the umbra, there is no direct solar radiation. However, as a result of the Sun's large angular size, solar illumination is only partially blocked in the outer portion of the Earth's shadow, which is given the name penumbra.

Descending node lunar eclipse pathsA penumbral eclipse occurs when the Moon passes through the Earth's penumbra. The penumbra does not cause any noticeable darkening of the Moon's surface, though some may argue it turns a little yellow. A special type of penumbral eclipse is a total penumbral eclipse, ring which the Moon lies exclusively within the Earth's penumbra. Total penumbral eclipses are rare, and when these occur, that portion of the Moon which is closest to the umbra can appear somewhat darker than the rest of the Moon.

A partial lunar eclipse occurs when only a portion of the Moon enters the umbra. When the Moon travels completely into the Earth's umbra, one observes a total lunar eclipse. The Moon's speed through the shadow is about one kilometer per second (2300 mph), and totality may last up to nearly 107 minutes. Nevertheless, the total time between the Moon's first and last contact with the shadow is much longer, and could last up to more than 6 hours.[citation needed] The longest total lunar eclipse between 1000 BCE and 3000 ACE had a ration of 1h47m14s, and took place on May 31, 318.[citation needed] The relative distance of the Moon from the Earth at the time of an eclipse can affect the eclipse's ration. In particular, when the Moon is near its apogee (that is, the farthest point from the Earth in its orbit) its orbital speed is the slowest. The diameter of the umbra does not decrease much with distance. Thus, a totally-eclipsed Moon occurring near apogee will lengthen the ration of totality.

A selenelion or selenehelion is a type of lunar eclipse when, e to the moon's proximity to the ecliptic, both the sun and the eclipsed moon can be observed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rticular arrangement has led to the phenomenon being referred to as a horizontal eclipse. It can only be observed just prior to sunset or just after sunrise. The specific arrangement is not common, and last occurred on May 16, 2003 over Europe.[1]

[edit] Appearance

Lunar eclipses in 2003. Two total lunar eclipses occurred in 2003. The eclipse on 15th May grazed the northern edge of the earth's shadow, and the eclipse on November 8 grazed the southern edge. These images show the eclipse in November was much brighter as the bottom rim of the Moon did not darken as much after completely entering the umbra. The color and brightness of the Moon ring an eclipse varies according to the amount of light refracted by the Earth's atmosphere.The Moon does not completely disappear as it passes through the umbra because of the refraction of sunlight by the Earth's atmosphere into the shadow cone; if the Earth had no atmosphere, the Moon would be completely dark ring an eclipse. The red colouring arises because sunlight reaching the Moon must pass through a long and dense layer of the Earth's atmosphere, where it is scattered. Shorter wavelengths are more likely to be scattered by the small particles, and so by the time the light has passed through the atmosphere, the longer wavelengths dominate. This resulting light we perceive as red. This is the same effect that causes sunsets and sunrises to turn the sky a reddish colour; an alternative way of considering the problem is to realise that, as viewed from the Moon, the Sun would appear to be setting (or rising) behind the Earth.

The amount of refracted light depends on the amount of st or clouds in the atmosphere; this also controls how much light is scattered. In general, the stier the atmosphere, the more that other wavelengths of light will be removed (compared to red light), leaving the resulting light a deeper red colour. This causes the resulting coppery-red hue of the Moon to vary from one eclipse to the next. Volcanoes are notable for expelling large quantities of st into the atmosphere, and a large eruption shortly before an eclipse can have a large effect on the resulting colour (as well as procing many beautiful sunsets around the world).

The following scale (the Danjon scale) was devised by André Danjon for rating the overall darkness of lunar eclipses:[2]

L=0: Very dark eclipse. Moon almost invisible, especially at mid-totality.
L=1: Dark Eclipse, gray or brownish in colouration. Details distinguishable only with difficulty.
L=2: Deep red or rust-colored eclipse. Very dark central shadow, while outer edge of umbra is relatively bright.
L=3: Brick-red eclipse. Umbral shadow usually has a bright or yellow rim.
L=4: Very bright copper-red or orange eclipse. Umbral shadow has a bluish, very bright rim.

The 3rd March 2007 total eclipse as seen from Leeds, England.

[edit] Eclipse cycles
See also: Saros cycle and Eclipse cycle

Multiple exposure composite photo of the lunar eclipse of October 2004 as seen from Northern California.Every year there are at least two lunar eclipses. If you know the date and time of an eclipse, you can predict the occurrence of other eclipses using eclipse cycles, such as the Saros cycle. Unlike a solar eclipse, which can only be viewed at a certain relatively small area of the world, a lunar eclipse may be viewed from anywhere on the night side of the Earth.

[edit] See also

⑻ 大家都喜聞樂見的月食現象,用科學知識如何解釋

月食是一種特殊的天文現象,指當月球運行至地球的陰影部分時,在月球和地球之間的地區會因為太陽光被地球所遮蔽,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塊。此時的太陽、地球、月球恰好(或幾乎)在同一條直線上。月食可以分為月偏食、月全食和半影月食三種。月食只可能發生在農歷十五前後。

月食分為初虧、食既、食甚、生光、復圓五個階段。首先是.半影食始。這是月球剛剛和半影區接觸,這時月球表面光度略為減少,但肉眼較難覺察。 其次是初虧和食既,然後是食甚:太陽光經過地球大氣層時發生折射,使光線向內側偏折,但每種光的偏折程度不一樣(色散),紅光偏折程度最大,最接近地球陰影,映在月球上。最後是生光和復圓,月球逐漸離開地球本影 ,恢復原樣。

⑼ 月全食這種現象可以用物理學什麼的知識來解釋

光沿直線傳播;天體公轉

⑽ 關於日食月食的資料

日食,又叫做日蝕,是一種天文現象,只在月球運行至太陽與地球之間時發生。日食是月球運動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如果三者正好處在一條直線時,月球就會擋住太陽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後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這時發生日食現象。

在民間傳說中,稱此現象為天狗食日。日食只在朔,即月球與太陽呈現合的狀態時發生。日食分為日偏食、日全食、日環食、全環食。觀測日食時不能直視太陽,否則會造成短暫性失明,嚴重時甚至會造成永久性失明。

2016年天宇發生了兩次日食。[1]兩次日食的時間分別為3月9日的日全食和9月1日的日環食。北京時間2017年8月22日,日全食掃過美國全境。2018年8月11日傍晚,日偏食上演。

日食一定發生在朔,即農歷初一當日。此時月球位於地球和太陽之間時,但因地球軌道(黃道)與月球軌道(白道)成5°9′交角,故並非每次朔日皆有日食發生,而日食發生時,日月兩者皆一定在「黃白交點」(升交點或降交點)附近發生。日食發生在新月時,也就是農歷初一左右。

相反月食發生在每月十五左右的滿月時。這時,月球運行進地球的陰影中。由於地球在月球軌道處的投影總比月球大,所以月環食的情況是不會發生的。月全食每13.5個月發生一次,月偏食的情況少些,約22個月一次。

月食是一種特殊的天文現象,指當月球運行至地球的陰影部分時,在月球和地球之間的地區會因為太陽光被地球所遮閉,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塊。此時的太陽、地球、月球恰好 (或幾乎) 在同一條直線上。月食可以分為月偏食、月全食和半影月食三種。月食只可能發生在農歷十五前後。

為了觀看日全食,你必須到那窄窄的全食帶中去,而對於月全食,只要是處於面對月球的那一半地球的人來說都可以看到。在月食時,地球的陰影逐漸蠶食掉月面,使夜空變暗。由於地球大氣層對光線的散射作用,使太陽餘光可照射到處於地球陰影中的月球上,從而月全食時的月面不是全黑而是呈現一種古銅色。即使僅通過一個小望遠鏡,看到的月面也是非常漂亮的。對任一年,都會至少發生兩次日食,最多發生7次食:五次日食兩次月食或四次日食三次月食。

閱讀全文

與月全食常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語文長城課程導學 瀏覽:795
公辦和教辦 瀏覽:69
上海高職院校公辦 瀏覽:949
廉江市第九小學校長 瀏覽:264
1984年小學5年級幾門課程 瀏覽:536
中小學生物考試總分 瀏覽:582
運城小學入學難嗎 瀏覽:245
中小學勞技活動制度 瀏覽:328
大祥區公辦幼兒園 瀏覽:909
2019寧波中小學生招生 瀏覽:887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材教法分析 瀏覽:500
學習小升初 瀏覽:523
蘇教版一年級語文下知識點講解 瀏覽:65
小升初美術試題及答案 瀏覽:513
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上第七單元教材分析 瀏覽:244
小升初語文附加題 瀏覽:93
育才中學公辦 瀏覽:616
小學書法公開課教案 瀏覽:751
陪伴中考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87
教師節金 瀏覽: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