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蘇教版本 > 蘇教版螳螂捕蟬教案

蘇教版螳螂捕蟬教案

發布時間:2021-03-16 11:54:42

A. 幼兒園螳螂捕蟬活動設計(大班活動設計)

1.「中考復讀」是指年齡不滿18周歲的初三畢業生,因目前成績不理想或對錄取學校不滿意,願意用一年時間復習調整,重新參加下一屆中考的學生。
2.復讀學生的學籍問題:選擇復讀的學生不存在學籍問題,所有的初三畢業生在領取所在學校的畢業證書後,即宣告初中學籍業已失效,成為空檔,下一步等到學生考取高中後再重新建立高中學籍。
3.關於中考復讀的政策。復讀學生再次參加中考符合國家政策規定,中考復讀生在擇校范圍與錄取政策方面與應屆生相同。他們被安排與應屆考生同步進行體檢、體育測試、英語口試等考察項目,並在中考結束後參加下一屆地理、生物水平測試的補考,成績加入總分。

B. 《螳螂捕蟬》要達到怎樣的教學目標

「你是否注意過身後,也許也存在著危機?」

C. 蘇教版六下語文第十課螳螂捕蟬段意

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此時,其下有一年少者,自知人微言輕,諫必無用,徒遭橫死。惟日懷彈弓,游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吳王問之,對曰:「後園有樹,上有蟬正飲露,不知螳螂在後欲捕之也!而螳螂作勢欲撲,竟不知黃雀躡其旁也!黃雀伸頸僅顧啄螳螂,而不知樹下之彈弓也!彼皆欲得前利而不顧後患也!」吳王聽後,甚覺有理,乃不出兵。
注釋
吳王:指吳王闔閭。
欲:想要。
螳螂捕蟬實拍圖片
諫:直言勸阻。
三旦:三,多次
。天,古漢語里「旦」就是「天」的意思,三旦
即三天。
躡:停留。
作勢欲撲:彎起前肢,想要撲上去捕捉。
顧:考慮。
患:災禍。
伐:征討,討伐。
徒:枉。
舍人:國王的侍從。
荊,楚國。伐:進攻。
諫:規勸君主、尊長或朋友,使之改正錯誤和過失。
舍人,宮廷侍從;少孺子,年輕人。
懷丸操彈:懷揣著子彈持著彈弓。
操:持、拿
子:你。
委身曲附:彎曲著身體,屈著前肢。「附」同「跗」,腳背骨。委:縮。
延頸:伸長頭頸。引:拉開;伸長
延,伸長;
傍:通「旁」。
務欲:一心想要。
前利:眼前的利益。
罷:停止。
則:就。
翻譯
春秋時期,吳國國王闔閭准備攻打荊地(楚國),遭到大臣的反對。吳王很惱火,在召見群臣的會上警告:「誰敢勸阻就處死誰!」盡管如此,還是有人想阻止吳王出兵。王宮中一個青年侍衛知道自己身份卑微說話沒有分量,想要規勸吳王可是不敢,便想出一個好辦法:每天早晨,他拿著彈弓、彈丸在王宮後花園轉來轉去,露水濕透他的衣鞋,接連三天如此。吳王很奇怪,便問他為什麼這樣做,侍衛道:「後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知了,知了停息在樹上吸飲著露水,卻不知道有隻螳螂就在知了的身後;螳螂彎起了前肢,想撲上去捕捉知了,卻不知道有隻黃雀就在螳螂身旁;黃雀伸長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有個人舉著彈弓在樹下要射它。這三個東西,都極力想要得到它們眼前的利益,卻沒有考慮到它們身後有隱伏的禍患。」吳王聽後,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放棄了攻打楚國的打算。
寓意
諷刺了那些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後禍患的人。
教導我們在考慮問題,處理事情時,要通盤謀劃,近憂遠慮,居安思危,不能顧此失彼。

D.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創造性地復述課文。
過程與方法:聯系課文語言環境和生活實際,理解「恍然大悟」、「固執」等詞語的意思。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寓言藉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說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
【教學准備】
1. 學生課前預習,藉助字詞典學習生字詞,熟讀小故事。
2. 教師製作PPT教學課件。
【課前游戲】
同學們已經知道了老師的姓和動物有關,那麼,我來考考大家:你們都知道哪些含有動物的成語呢?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也和動物有關系(板書:螳螂捕蟬),請同學們讀課題。
螳螂捕蟬也是一個成語,我們在使用的時候通常還會在後面加上幾個字——
(生:黃雀在後)
2.完整地說。
(生: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二、初讀感知,把握大意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這篇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課件出示默讀問題)
2.好,哪位同學結合投影上的提示來說一說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課件出示提示)
隨機抽取學生回答。
3. 誰講的故事?講給誰聽?目的是什麼?(根據學生的回答適時板書:少年、吳王)
三、角色體驗,讀文明理
(一)自由讀文,小組討論
1. 哪位同學能快速地把課文中少年給吳王講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找出來,讀給我們聽一聽。
2. 這就是少年給吳王講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看看有沒有哪些詞語引起了你的注意,或是你從中發現了什麼,然後和小組的同學交流一下。(出示課件)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看法。
(二)角色體驗,加深理解
1. 根據同學們的發言,我們發現:其實它們三位把頭往回一調,完全可以看到身後的危險,這災難就是可以避免的,但它們為什麼不調頭呢?我來找三位同學替它們回答。
(1)蟬啊,蟬!你為什麼沒把頭往後調一下,看看身後的危險呀?
(我看你是只想露水不要命吶!)
(2)螳螂,你為什麼沒調頭看看身後的危險呀?
(好吃嗎?還沒吃到就……慘嘍!)
(3)黃雀,你為什麼沒把頭轉一轉哪?
(吃到螳螂了嗎?現在後悔了嗎?來不及了!)
2. 從這三位的回答我們明白了,蟬一心貪戀露水卻不知道(身後的螳螂),螳螂一心想捕蟬卻不知道(身後的黃雀),黃雀一心想啄食螳螂卻不知道(少年正拿著彈弓瞄準它呢)。(依次板書)
3. 誰能同時面對它們三位用一句話告別一下。看看文中哪句話最合適?誰來讀這句話,真的讓它們聽到,你是在告誡它們。先自己練習一下。
(三)領悟寓意,創新復述
1. 少年對吳王所講的這番話,吳王聽懂了嗎? 從哪兒看出來?請齊讀。(出示課件)
2. 恍然大悟是什麼意思呀?還有哪些詞語也含有突然明白的意思呢?
學生自由回答。
3. 老師這里也准備了幾個,同學們讀一讀,積累積累。它們都是表示一下子明白過來的詞語。
4. 吳王恍然大悟,他到底悟出了什麼呀?他做了一個什麼決定?
奇怪了!少年這番話並沒有提到攻打楚國的事呀,為什麼吳王就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呢?這兩件事兒有什麼聯系呢?
原來吳王攻楚就像螳螂捕蟬一樣: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吳王攻楚,諸侯在後。(板書:攻楚,諸侯)
5. 少年說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現在看來它不但有意思,而且還特別的有……
誰能把少年所講的這個既有意思又有(意義、哲理、道理、寓意)的故事繪聲繪聲地講好它呢?我剛才說的是什麼好?講好!自己練習一下,同桌之間互相講一講。
6. 哪位同學當一下少年,給我們這些好奇的吳王講講這個故事呢?(課件出示插圖)
四、推敲字詞,體味妙勸
(一)聯系生活,理解詞義
1. 吳王所悟出來的結論和當初大臣們所勸阻吳王的理由一樣嗎?(課件切換)
2. 大臣們是怎麼認為的?讀來聽聽。吳王悟出來的和當初大臣們所勸說的理由是一致的,可是當初大臣們勸說得到的結果是?
3. 固執是什麼意思?你身邊有沒有固執的人?給我們講講他是怎麼固執的?能舉個例子嗎?
4. 你們勸他了嗎?有用嗎?他明知自己錯了還要堅持自己的意見,不管你怎麼勸說他還是要堅持到底。
(二)推敲字義,品味巧勸
1. 可是見過像吳王這么固執的嗎?他是怎麼說的?生讀。
這分明就是下了一道——死命令。
2. 這兩句話裡面的「死」意思一樣嗎?說說看,你會哪一個就說哪一個?(課件出示兩個「死」句)
3. 同一個字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意思各不相同,所以我們對字詞的理解一定要放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結合上下文去理解。
4. 從這兩個死你領悟到了什麼?(吳王攻打楚國的決心很堅定,吳王很固執)
5. 下面我們就分角色來讀讀這兩句,第一句男同學,第二句女同學。男生注意了,你們現在是固執的吳王啊。
6. 大臣們苦苦相勸,那就是個死呀!可是,少年卻用一番話就打消了吳王攻打楚國的念頭。不但沒死,反而得到了吳王的誇獎。這是什麼世道嘛?誰來評評理?究竟是為什麼?
(巧勸、智勸、拐彎抹角地勸、旁敲側擊地勸)
五、拓展延伸
1. 從中我們能看出少年是個什麼樣的人?從哪裡看出來?(出示課件)
2. 同學們還知道哪些像少年這樣善於巧(智)勸的故事呢?請同學們課後去搜集一下,下次課我們再來分享。
六、板書設計

E. 《螳螂捕蟬》預習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
《螳螂捕蟬》說課稿
吳中實驗小學 吳美珍
一、教材簡析 教學目標 重點難點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時期,吳王不聽勸阻,執意要出兵攻打楚國,一位少年便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顧身後隱患是危險的,從而使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這篇課文的故事性很強,故事中套著故事,是一篇學生愛讀並能從中受到啟發的好文章。對六年級的學生來說,這么一篇通俗易懂的課文通過自讀並從中明理並不難,但學生對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形勢缺乏了解,所以借「螳螂捕蟬」的故事使學生與課文中的吳王一起恍然大悟,成了教學中的一個難點。
基於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再根據語文課程標准對高年級學生提出的有關要求,我制訂如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5個生字,兩條綠線中的「稟」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聯系課文的語言環境和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並用這兩個詞語造句。
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能復述課文。
4、能憑借課文的語言文字,感悟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其中目標1、2是教學的重點,目標3、4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二、教學設計
為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我將通過兩課時完成教學目標,並准備了春秋諸侯爭霸圖、螳螂捕蟬的畫面以及文中的有關語段,製作成多媒體課件,目的是優化本課教學。
第一課時教學過程
首先,板書課題後,我先引導學生談談對螳螂、蟬的了解,並相機出示圖片,隨後引導學生質疑,從而激發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接著,我放手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在讀准讀通的基礎上想想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一個故事。隨後我組織學生交流課文內容,相機指導學生進一步讀好有關段落隨機板書:
准備攻楚 不聽勸阻
講述故事 勸說吳王
恍然大悟 打消念頭
通過這一環節,不僅使學生進一步感知課文內容,同時幫助學生有效地梳理了課文層次。
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默讀課文,再次對課文質疑,激起學生進一步探究課文的興趣,並從中遴選出直指課文重點的問題,為下節課的學習作好鋪墊。
第二課時教學過程(重點談)
一、復習導入 再次感知
上課伊始,我首先引導學生回顧故事內容並指名交流,使學生再次感知課文內容,為進一步學習作準備。
二、研讀課文 讀中感悟
這一環節是本課的重點環節,我將組織學生充分朗讀課文,引導他們展開想像,從而使學生真正走進文本。具體分以下幾個步驟:
(一)讀悟第一段,了解故事起因
在學生交流了課文內容之後,我順勢出示課文第一段,讓學生讀讀想想然後交流從中知道了些什麼?在交流中相機引導學生理解大臣們的顧慮,抓住「乘虛而入」「不堪設想」,藉助春秋諸侯爭霸圖了解當時的形勢,並通過引導學生模擬讀吳王的話體會吳王的執迷不悟。
(二)研讀2——11節,感悟故事寓意。
這一部分是課文的重點內容,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努力為學生創設自主開放的學習環境,以「少年是怎樣勸說吳王的」為題,放手讓學生自讀課文,讀讀想想並在感受最深處寫上一兩句。讀完以後還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一下各自的收獲。
在此基礎上,我組織全班交流,讓學生暢談各自收獲,只要尊重對文本的理解即給予一定的肯定。其中我重點引導學生讀好少年給吳王講述的「螳螂捕蟬」的故事,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我一方面引導學生展開想像揣摩蟬、螳螂、黃雀的內心活動,一方面藉助媒體的直觀演示,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身後隱伏著禍患」這一故事寓意。相機板書:
只顧眼前利益
忽視身後隱患
(三)引讀12節,明白其中道理
在學生對「螳螂捕蟬」的故事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以後,我用引讀的方式帶學生進入課文最後一段,這一段與開頭首尾呼應,是揭示寓意的關鍵之處。為此,我及時引導學生前後聯系,精讀並開展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先想想吳王「恍然大悟」,他到底明白了什麼?並組織學生將所感所悟寫下來,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我會及時抓住學生發言中的亮點進行點撥、引導、深化,使學生的認識不斷走向豐滿。這一過程,不僅使學生明白了課文所揭示的道理,而且豐富了學生個性化的語言,也為閱讀與學生的寫作訓練找到了一個很好的聯結點。
三、實踐練習 積累深化
在本課的結尾階段,我將布置學生再次走進文本,選擇文中最感興趣的一個人物畫一個臉譜,並用一段文字加以介紹,以深化學生的認識,使他們的語言得到積累。

附板書:
螳螂捕蟬

(喝著露水)蟬

只顧眼前利益
(捕蟬) 螳螂 忽視身後隱患

(啄食螳螂) 黃雀

少年

蘇教版第十一冊《螳螂捕蟬》說課稿
江陰市華士實驗學校國際部 張慧
引言
好課是一次旅遊。時間有限,景點多多,如何盡興?導游設計最佳線路,魚和熊掌兼得。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貯足何處,歇腳哪裡,遊客們各取所需。即便結伴同行,一同把玩,也是「橫看成嶺側成峰」,所謂「人化的自然」。遊玩中,間或碰到一口枯井,幾塊怪石,左端右看不明就裡。這時導游上前細數古典,指點一二,卻原來曾沐過秦時的風漢朝的雨,感慨之情頓生。
——引自海門周益民老師的精彩表達
一、教材分析
《螳螂捕蟬》是蘇教版第十一冊的一篇歷史故事,講述了一個少年用講「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寓言說服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故事,說明了不能只顧眼前利益的道理,深刻地揭示了事物之間互相依存,應全局整體思考的寓意,塑造了一個機智勇敢的少年形象,這是本堂課的重點。作為六年級的學生,從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學習能力來看,基本能體會到文章的主旨。那麼我們語文老師怎麼辦呢?語文猶如人文宇宙中承載生命訊息的一艘小船,教師能在文本背後這個意義世界走得遠些,學生就能跟得遠些。(當然,老師不能讓學生過分深入,也要根據學生年齡決定)語文課程作為母語教育,其設置目的不只是為了掌握一種工具,它是要培養具有我們民族的行為方式和思想精神的人。因此,我仔細閱讀了這篇故事,發現兩個串聯的故事之中蘊藏著人類社會交往的交際法則(在當時是君臣之間的交往法則)。吳王乃一國之君,且獨斷固執,少年是用什麼樣的思維方式進行了具有謀略意義上的勸說呢?這是一個難點。
二、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教育是一個具有整體性和教育性的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是它的基本特點。因此,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來確定綜合的目標體系。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並用簡潔的語言進行內容復述;掌握「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含義,會用「自由自在」「恍然大悟」造句。
2、掌握「思前想後」的讀書法,學會推己及人、推測事物發展可能性的思維方式。
3、通過對文本語言材料的閱讀,懂得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要保持社會和諧共處的道理。
三、教學過程
一直奔重點,引向最精要處
課堂中的活動安排不應該是隨意、任意的,而是需要對活動進行系統規劃設計並進行科學組合,在教學過程中構成一個邏輯環。
本文中,「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是一個表象,與題目文意間的距離最小,所以它應在邏輯線路的第一層。我問「故事中哪幾段直接講述了這個故事?」,引導學生快捷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我指名學生朗讀這兩個自然段,其他學生邊聽邊圈畫:在這個故事中涉及到了哪幾個具體對象。
借板書畫一個關系鏈:蟬——螳螂——黃雀——少年。在這個關系鏈中,蟬是最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它整天叫著「知了,知了」,卻對自己將遇到的滅頂之災渾然不覺。這樣的人可以用什麼成語來形容呢?得意忘形、自鳴得意……等等,學生體會「自由自在」「悠閑」中強烈的諷刺意味就不難了。而其他幾個具象由於比較類似而可以一筆帶過,不再濃墨重彩地進行處理。
這一組塊最後,我請學生藉助關系鏈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完成復述的教學目標。「教學活動中的口語交際應在具體的交際情景中進行,讓學生承擔實際意義的交際任務」,老師先扮演小弟弟的角色,請學生講給小弟弟聽,引導學生盡可能採用生動、簡潔的口語來復述;再變換角色,老師當吳王,引導學生注意語氣的轉換。
二多元體驗,引向最廣闊處
「吳王聽了少年的故事,恍然大悟。」什麼叫恍然大悟?就是一下子明白過來了。這時候老師可以發揮主導作用,再次凸顯寓意:吳王明白了,你小子說這么一大段話,無非就是為了說一句話。哪一句?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著禍患呢!齊讀,加深鞏固。
賈志敏說「三分文章七分念」。到這里,我請學生再次好好讀書。「吳王還明白了什麼呢?」這個問題可以指向文章的不同空間,也可以因學生理解特點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答案。語文教學中有很多種讀法。出聲朗讀比較適合一開始接觸課文和對文章有了深刻理解之後,而默讀有助於學生產生獨特的體驗,迸發思維的火花,把思維更向縱向深入。我送給學生一種讀書方法:思前想後法,也就是讀讀前面的,看看聯系後面的,你能得到哪些新的收獲?學生通過讀書、思考,得出:1、吳王明白了少年說的寓意。清醒地認識到自己身處的情勢實際與寓言故事相差無幾,自己也是這個關系鏈中的一員。怎麼得到的?課文第一自然段早有交代,引導學生讀一讀,說一說。2、吳王明白了少年的用意。結合著少年的行為體會一下,少年幾天來異樣的表現有了原因。3、吳王明白了自己該如何決斷。「取消了攻打的念頭。」便是證明。如此思前想後,全文貫通!
三適時點撥,引向最深遠處
文及此,似乎意已斷。但誠如前面所說,語文課堂是人的課堂,是文化的課堂,是民族的課堂。因此,結尾處,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
吳王明白了少年的用心,從好的來講是用心良苦,從壞的來說則叫居心叵測。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全在吳王一念之間。那麼吳王會怎麼處置少年呢?從結果可以推想應該不會處罰。那麼少年這次說服成功的奧妙何在呢?這個問題故事裡沒有揭示,但生活中卻十分需要,讓學生討論一下。通過交流,可以小結出兩點:1、少年方式巧妙,增強了成功的可能性;2、少年是站在吳王的利益角度著想,忠心可嘉。以此類推,我們在生活中,若要說服別人,也當注意這樣兩個原則。最後,我給學生留一道口語交際題。

尾聲
引用周老師的一段話,其實就是想表達本次說課中努力體現的三個理念:科學設計教學邏輯、尊重學生的多元體驗、重視老師的適時點撥。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0453491.html?si=1

F. 蘇教版螳螂捕蟬分段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二~十一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十二自然段)

G. 哪位朋友可以提供蘇教版語文11冊<螳螂捕蟬>的說課稿啊 急用啊 2600字左右啊 謝謝啊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
《螳螂捕蟬》說課稿
吳中實驗小學 吳美珍
一、教材簡析 教學目標 重點難點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時期,吳王不聽勸阻,執意要出兵攻打楚國,一位少年便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顧身後隱患是危險的,從而使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這篇課文的故事性很強,故事中套著故事,是一篇學生愛讀並能從中受到啟發的好文章。對六年級的學生來說,這么一篇通俗易懂的課文通過自讀並從中明理並不難,但學生對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形勢缺乏了解,所以借「螳螂捕蟬」的故事使學生與課文中的吳王一起恍然大悟,成了教學中的一個難點。
基於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再根據語文課程標准對高年級學生提出的有關要求,我制訂如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5個生字,兩條綠線中的「稟」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聯系課文的語言環境和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並用這兩個詞語造句。
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能復述課文。
4、能憑借課文的語言文字,感悟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其中目標1、2是教學的重點,目標3、4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二、教學設計
為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我將通過兩課時完成教學目標,並准備了春秋諸侯爭霸圖、螳螂捕蟬的畫面以及文中的有關語段,製作成多媒體課件,目的是優化本課教學。
第一課時教學過程
首先,板書課題後,我先引導學生談談對螳螂、蟬的了解,並相機出示圖片,隨後引導學生質疑,從而激發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接著,我放手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在讀准讀通的基礎上想想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一個故事。隨後我組織學生交流課文內容,相機指導學生進一步讀好有關段落隨機板書:
准備攻楚 不聽勸阻
講述故事 勸說吳王
恍然大悟 打消念頭
通過這一環節,不僅使學生進一步感知課文內容,同時幫助學生有效地梳理了課文層次。
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默讀課文,再次對課文質疑,激起學生進一步探究課文的興趣,並從中遴選出直指課文重點的問題,為下節課的學習作好鋪墊。
第二課時教學過程(重點談)
一、復習導入 再次感知
上課伊始,我首先引導學生回顧故事內容並指名交流,使學生再次感知課文內容,為進一步學習作準備。
二、研讀課文 讀中感悟
這一環節是本課的重點環節,我將組織學生充分朗讀課文,引導他們展開想像,從而使學生真正走進文本。具體分以下幾個步驟:
(一)讀悟第一段,了解故事起因
在學生交流了課文內容之後,我順勢出示課文第一段,讓學生讀讀想想然後交流從中知道了些什麼?在交流中相機引導學生理解大臣們的顧慮,抓住「乘虛而入」「不堪設想」,藉助春秋諸侯爭霸圖了解當時的形勢,並通過引導學生模擬讀吳王的話體會吳王的執迷不悟。
(二)研讀2——11節,感悟故事寓意。
這一部分是課文的重點內容,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努力為學生創設自主開放的學習環境,以「少年是怎樣勸說吳王的」為題,放手讓學生自讀課文,讀讀想想並在感受最深處寫上一兩句。讀完以後還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一下各自的收獲。
在此基礎上,我組織全班交流,讓學生暢談各自收獲,只要尊重對文本的理解即給予一定的肯定。其中我重點引導學生讀好少年給吳王講述的「螳螂捕蟬」的故事,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我一方面引導學生展開想像揣摩蟬、螳螂、黃雀的內心活動,一方面藉助媒體的直觀演示,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身後隱伏著禍患」這一故事寓意。相機板書:
只顧眼前利益
忽視身後隱患
(三)引讀12節,明白其中道理
在學生對「螳螂捕蟬」的故事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以後,我用引讀的方式帶學生進入課文最後一段,這一段與開頭首尾呼應,是揭示寓意的關鍵之處。為此,我及時引導學生前後聯系,精讀並開展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先想想吳王「恍然大悟」,他到底明白了什麼?並組織學生將所感所悟寫下來,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我會及時抓住學生發言中的亮點進行點撥、引導、深化,使學生的認識不斷走向豐滿。這一過程,不僅使學生明白了課文所揭示的道理,而且豐富了學生個性化的語言,也為閱讀與學生的寫作訓練找到了一個很好的聯結點。
三、實踐練習 積累深化
在本課的結尾階段,我將布置學生再次走進文本,選擇文中最感興趣的一個人物畫一個臉譜,並用一段文字加以介紹,以深化學生的認識,使他們的語言得到積累。

附板書:
螳螂捕蟬

(喝著露水)蟬

只顧眼前利益
(捕蟬) 螳螂 忽視身後隱患

(啄食螳螂) 黃雀

少年

蘇教版第十一冊《螳螂捕蟬》說課稿
江陰市華士實驗學校國際部 張慧
引言
好課是一次旅遊。時間有限,景點多多,如何盡興?導游設計最佳線路,魚和熊掌兼得。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貯足何處,歇腳哪裡,遊客們各取所需。即便結伴同行,一同把玩,也是「橫看成嶺側成峰」,所謂「人化的自然」。遊玩中,間或碰到一口枯井,幾塊怪石,左端右看不明就裡。這時導游上前細數古典,指點一二,卻原來曾沐過秦時的風漢朝的雨,感慨之情頓生。
——引自海門周益民老師的精彩表達
一、教材分析
《螳螂捕蟬》是蘇教版第十一冊的一篇歷史故事,講述了一個少年用講「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寓言說服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故事,說明了不能只顧眼前利益的道理,深刻地揭示了事物之間互相依存,應全局整體思考的寓意,塑造了一個機智勇敢的少年形象,這是本堂課的重點。作為六年級的學生,從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學習能力來看,基本能體會到文章的主旨。那麼我們語文老師怎麼辦呢?語文猶如人文宇宙中承載生命訊息的一艘小船,教師能在文本背後這個意義世界走得遠些,學生就能跟得遠些。(當然,老師不能讓學生過分深入,也要根據學生年齡決定)語文課程作為母語教育,其設置目的不只是為了掌握一種工具,它是要培養具有我們民族的行為方式和思想精神的人。因此,我仔細閱讀了這篇故事,發現兩個串聯的故事之中蘊藏著人類社會交往的交際法則(在當時是君臣之間的交往法則)。吳王乃一國之君,且獨斷固執,少年是用什麼樣的思維方式進行了具有謀略意義上的勸說呢?這是一個難點。
二、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教育是一個具有整體性和教育性的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是它的基本特點。因此,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來確定綜合的目標體系。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並用簡潔的語言進行內容復述;掌握「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含義,會用「自由自在」「恍然大悟」造句。
2、掌握「思前想後」的讀書法,學會推己及人、推測事物發展可能性的思維方式。
3、通過對文本語言材料的閱讀,懂得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要保持社會和諧共處的道理。
三、教學過程
一直奔重點,引向最精要處
課堂中的活動安排不應該是隨意、任意的,而是需要對活動進行系統規劃設計並進行科學組合,在教學過程中構成一個邏輯環。
本文中,「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是一個表象,與題目文意間的距離最小,所以它應在邏輯線路的第一層。我問「故事中哪幾段直接講述了這個故事?」,引導學生快捷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我指名學生朗讀這兩個自然段,其他學生邊聽邊圈畫:在這個故事中涉及到了哪幾個具體對象。
借板書畫一個關系鏈:蟬——螳螂——黃雀——少年。在這個關系鏈中,蟬是最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它整天叫著「知了,知了」,卻對自己將遇到的滅頂之災渾然不覺。這樣的人可以用什麼成語來形容呢?得意忘形、自鳴得意……等等,學生體會「自由自在」「悠閑」中強烈的諷刺意味就不難了。而其他幾個具象由於比較類似而可以一筆帶過,不再濃墨重彩地進行處理。
這一組塊最後,我請學生藉助關系鏈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完成復述的教學目標。「教學活動中的口語交際應在具體的交際情景中進行,讓學生承擔實際意義的交際任務」,老師先扮演小弟弟的角色,請學生講給小弟弟聽,引導學生盡可能採用生動、簡潔的口語來復述;再變換角色,老師當吳王,引導學生注意語氣的轉換。
二多元體驗,引向最廣闊處
「吳王聽了少年的故事,恍然大悟。」什麼叫恍然大悟?就是一下子明白過來了。這時候老師可以發揮主導作用,再次凸顯寓意:吳王明白了,你小子說這么一大段話,無非就是為了說一句話。哪一句?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著禍患呢!齊讀,加深鞏固。
賈志敏說「三分文章七分念」。到這里,我請學生再次好好讀書。「吳王還明白了什麼呢?」這個問題可以指向文章的不同空間,也可以因學生理解特點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答案。語文教學中有很多種讀法。出聲朗讀比較適合一開始接觸課文和對文章有了深刻理解之後,而默讀有助於學生產生獨特的體驗,迸發思維的火花,把思維更向縱向深入。我送給學生一種讀書方法:思前想後法,也就是讀讀前面的,看看聯系後面的,你能得到哪些新的收獲?學生通過讀書、思考,得出:1、吳王明白了少年說的寓意。清醒地認識到自己身處的情勢實際與寓言故事相差無幾,自己也是這個關系鏈中的一員。怎麼得到的?課文第一自然段早有交代,引導學生讀一讀,說一說。2、吳王明白了少年的用意。結合著少年的行為體會一下,少年幾天來異樣的表現有了原因。3、吳王明白了自己該如何決斷。「取消了攻打的念頭。」便是證明。如此思前想後,全文貫通!
三適時點撥,引向最深遠處
文及此,似乎意已斷。但誠如前面所說,語文課堂是人的課堂,是文化的課堂,是民族的課堂。因此,結尾處,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
吳王明白了少年的用心,從好的來講是用心良苦,從壞的來說則叫居心叵測。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全在吳王一念之間。那麼吳王會怎麼處置少年呢?從結果可以推想應該不會處罰。那麼少年這次說服成功的奧妙何在呢?這個問題故事裡沒有揭示,但生活中卻十分需要,讓學生討論一下。通過交流,可以小結出兩點:1、少年方式巧妙,增強了成功的可能性;2、少年是站在吳王的利益角度著想,忠心可嘉。以此類推,我們在生活中,若要說服別人,也當注意這樣兩個原則。最後,我給學生留一道口語交際題。

尾聲
引用周老師的一段話,其實就是想表達本次說課中努力體現的三個理念:科學設計教學邏輯、尊重學生的多元體驗、重視老師的適時點撥。

H. 蘇教版六年級下第十課螳螂捕蟬全文

螳螂捕蟬
吳王一向很專橫,要想說服他是件很難的事情。
有一次,吳王准備進攻楚國。他召集群臣,宣布要攻打楚國。大臣們一聽這個消息,低聲議論起來,因為大家都知道吳國目前的實力還不夠雄厚,應該養精蓄銳,先使國富民強,這才是當務之急。
吳王聽到大臣們在底下竊竊私語,似有異議,便厲聲制止道:
「各位不必議論,我決心已定,誰也別想動搖我的決心,倘若有誰執意要阻止我,決不輕饒!」
眾大臣面面相覷,誰也不敢亂說一句說,於是,匆匆退朝。
吳王的侍從中有一位的年輕人,他下朝後心中仍無法安寧,思前想後,他覺得不能因為自己而不顧國家的安危,眼看國家滅亡。這位年輕人在後花園內踱來踱去,目光無意中落到樹上的一隻蟬的身上,他立刻有了主意。
就這樣,一連等了三個早晨,終於看到吳王在宮女的陪同下,來到後花園。那位年輕人裝著沒有看見吳王,眼睛緊盯著一棵樹。
吳王看到這位年輕人的衣服已經被露水打濕了,卻彷彿沒有察覺一般,眼睛死死地盯著樹枝在看什麼,手裡還擒著一隻彈弓,便很納悶地拍拍他的肩,問道:
「喂,你一大早在這里做什麼?何以如何入神,連衣服濕了都不知道?」
那位大臣故意裝作彷彿剛剛看到吳王,急忙施禮賠罪道:
「剛才只顧看那樹上的蟬和螳螂,竟不知大王的到來,請大王恕罪。」
吳王揮揮手,卻好奇地問:
「你究竟在看什麼?」
那位年輕人說道:
「我剛才看到一隻蟬在喝露水,毫無覺察一隻螳螂正弓首腰准備捕食它,而螳螂也想不到一隻黃雀正在把嘴瞄準了自己,黃雀更想不到我手中的彈弓會要它的命……」
吳王笑了說:
「我明白了,不要再說了。」
終於,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原文:
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此時,其下有一年少者,自知人微言輕,諫必無用,徒遭橫死。惟日懷彈弓,游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吳王問之,對曰:「後園有樹,上有蟬正飲露,不知螳螂在後欲捕之也!而螳螂作勢欲撲,竟不知黃雀躡其旁也!黃雀伸頸僅顧啄螳螂,而不知樹下之彈弓也!彼皆欲得前利而不顧後患也!」吳王聽後,甚覺有理,乃不出兵。

I. 片段:《螳螂捕蟬》(蘇教版小學六年級下次語文第10課)補充話外音,300字左右。

心理的話,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不察覺危險就在身邊

J. 誰知道蘇教版11冊《螳螂捕蟬》這篇文章

春秋時,抄吳王欲伐楚,曰:「敢有襲諫者,死!」。此時,其下有一年少者,自知人微言輕,諫必無用,徒遭橫死。惟日懷彈弓,游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吳王問之,對曰:「後園有樹,上有蟬正飲露,不知螳螂在後欲捕之也!而螳螂作勢欲撲,竟不知黃雀躡其旁也!黃雀伸頸僅顧啄螳螂,而不知樹下之彈弓也!彼皆欲得前利而不顧後患也!」吳王聽後,甚覺有理,乃不出兵。
譯文:吳國國君執意要攻打楚國,大臣們紛紛表示反對,國君竟然大怒道:「誰反對,我就處死誰!」此語一出,大臣們當然驚慌起來:再勸說會遭到殺身之禍;不阻止又所國家遭殃。這時,有個侍衛小官想了個辦法,天天拿著彈弓在國君的花園里轉來轉去,引起君王注意。君王終於問他:「你干什麼呢?露水把衣服打濕了還在轉。」侍衛回答道:「你看花園中有個蟬,它爬在樹梢上,一邊吃著露水一邊唱,叫得很歡卻沒發現有隻螳螂正向它靠近。螳螂只顧捕食鳴蟬美餐一頓,可哪知道旁邊逼近的黃雀正要撲向自己。黃雀想吃螳螂之際,怎知我的彈弓已經瞄準了這只黃雀呀!這三個傢伙,都只知道他們眼前的那一點甜頭而已,看不到自己身後潛伏的災難殺機呀!」
吳王聽了,自愧自悔只看小利而忽略了大禍,斷然停止了攻楚的計劃。

閱讀全文

與蘇教版螳螂捕蟬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語文長城課程導學 瀏覽:795
公辦和教辦 瀏覽:69
上海高職院校公辦 瀏覽:949
廉江市第九小學校長 瀏覽:264
1984年小學5年級幾門課程 瀏覽:536
中小學生物考試總分 瀏覽:582
運城小學入學難嗎 瀏覽:245
中小學勞技活動制度 瀏覽:328
大祥區公辦幼兒園 瀏覽:909
2019寧波中小學生招生 瀏覽:887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材教法分析 瀏覽:500
學習小升初 瀏覽:523
蘇教版一年級語文下知識點講解 瀏覽:65
小升初美術試題及答案 瀏覽:513
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上第七單元教材分析 瀏覽:244
小升初語文附加題 瀏覽:93
育才中學公辦 瀏覽:616
小學書法公開課教案 瀏覽:751
陪伴中考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87
教師節金 瀏覽: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