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蘇教版本 > 小學科學教材碎思

小學科學教材碎思

發布時間:2021-03-15 20:35:06

① 小學科學與自然有什麼不同

反思傳統小學自然的教學,每學期有十幾項分立內容,每項內容種有若干知識點。循序漸進地是落實眾多知識點和技能就是教師的任務。比如,過去我們講植物的時候,不去研究植物六大器官間的關系,也不去研究植物和環境的關系,而是將各個相關的知識點散落地分布在各冊教材中。在第二冊中講種大蒜、根據季節種花;在第四冊中講種向日葵;在第五冊中講果實、莖、做植物標本;在第六冊中講植物的生長變化;在第八冊中講花的構造,種子的構造;在第九冊中講根的作用,葉的蒸騰作用,光合作用;莖的作用;在第十冊中講扦插和壓條、無土栽培。教師循序漸進地把一棵植物分解為若干知識點教給學生,這些知識點學生必須記憶,否則後面沒法學,這樣課程也不可能有太大的彈性。這些切碎的知識點,學生學得非常細,但絕大多數學生是難以將這些知識聯系起來看的。

鍾啟泉先生曾講過我國課程的特點在於學術化、結構化、細化。小學科學貼近生活實際,學術化特點不明顯;結構化傾向比較高;但是細化的特點非常明顯。細化所導致的結果是:學生的知識結構是一種堆棧。堆棧的方式有三種:15%的學生是主動地堆棧,他們在運用知識的時候會主動提取,他們屬於知識技能型人才,也就是匠型人才,善於考試和做具體工作;第二類學生是教師將知識細化堆棧到學生頭腦中,幫助這些學生提高成績的辦法是題海戰術;第三類學生頭腦中沒有堆棧,到畢業的時候會將所學的知識拋棄。上述三類人都屬於匠型人才。匠型人才的特點是能夠做具體的工作,但是缺乏創造性,他們適合產業社會,即變化少的社會;然而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信息社會的特點是變化多而且迅速,信息社會需要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力的人才,而匠型人才難以適應信息社會的需求。人才,是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培養創新性人才刻不容緩。

課程結構影響人才素質,科學課程影響學生科學素養及其與社會的聯系。小學科學課程需要改革的是「細化」,它影響學生把握學科更為核心的內容。我們不需要匠型人才,我們要培養創新型人才。傳統課程不利於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因此必須改革;以往我們的課程改革往往流於形式,原因在於教師PCK知識強調得不夠。

從新課程改革對小學科學教育的任務來看,小學科學教育四項基本任務。第一個任務是使學生獲得重要的科學基本概念並認識科學概念之間的聯系。這個任務就是PCK的前兩個部分。學生初中進行科學探究進行猜想的根據是就是一些基本概念,這些概念是在科學教育啟蒙階段就學習的。第二個任務是使學生獲得科學探究的技能和方法。技能和方法是貫穿整個科學教育始終的,循序漸進培養的。要想培養技能和方法,必須要找到具體知識上位的學習目標和教育價值,比如通過影響杠桿平衡的因素滲透識別、控制變數的思想,影響杠桿平衡的因素是具體知識,而識別、控制變數的思想則是具體知識所稱在的教育價值。第三個任務是鍛煉學生的合作交往和語言表達能力;第四個任務是使學生受到善於思考、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的熏陶。後兩個任務是融於日常教學中的。從小學科學教學的任務前兩點都是與教師的PCK知識密切相關的。要想真正完成和理解小學科學教育的任務,教師具備PCK知識是必要的。

人的創造能力從哪裡來?具有創造力的人才知識結構包括四個層次: 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學科視角、觀念、方法;跨學科的主題;哲學思想。第一個層次是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它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具有支撐性,越能夠支撐上層的學科視角、觀念、方法越好。第二個層次是學科視角、觀念、方法。小學階段講自然科學特有的視角、觀念、方法,初中會學到物理學科、化學學科、自然地理特有的視角、觀念、方法。PCK中最具有價值的知識指的就是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及其與學科視角、觀念、方法的聯系。隨著學生視角的豐富,認識的深入,會認識到第三個層次,即跨學科的主題,但這並不是小學科學的重點。考試的立腳點與課程的結構是密切相關的。考試的重點在於考核學生創造思維的基礎,立腳點應該在於學生是否具有學科視角、觀念、方法,比如能否運用這些學科視角、觀念、方法分析具體問題,能否從實際問題中提煉出學科視角、觀念、方法等。小學科學教師應該關注「寶塔」結構的下面兩層,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具有較高科學素養的未來人才。

② 春日碎思作文

注視著母親那歷盡滄桑的雙手,不經意間感受著她那傷痕累累的心。
已經記不起自己是怎樣來到這個世界,只記得隨著第一聲哭聲,窺視著幾分喧囂。沒有忘記的是幾平方的小平房,每天過著一個孩子天真而無知的生活。害怕讓別人發現自家的拮據,所以不敢接近人潮,不想讓內心暴露無疑。
時間已經漏去,現在的我還隱約記得我童年的不快,給我留下的只有一顆灰色的心。父親酗酒後的肆意教育,如今已如老照片的顏色一般依稀了,腦中卻清楚地浮盪起一幕幕母親含淚為我塗搽葯水的溫馨之景。
印象之中,記得父親與母親的感情似乎並不好,二人經常拗嘴,甚至父親還會舉起他強悍的手發泄於我。所以我不認為父親是好丈夫。不曾忘卻一幕幕母親的憂傷,無助。兒時的我怨恨自己的無能,沒有勇氣站出來保護母親。
默默踏上屬於我支配的征程,每想起母親的叮嚀:為她爭氣,我便信心百倍,我心也就有所託。
心情整日無法釋然。尋找一個讓人信服的解釋。於是在著靜謐的夜色里,我決定要寫些文字,紀念我的思想,我遺失的人生,還有,我的夢。
我喜歡做人。可是我對生活缺乏起碼的熱情。
我能思考,身體健康,生活安逸,隨遇而安。在我身上不會出現哲學家式的深刻而粗魯的憂郁,只會散發出一絲絲寧靜的氣息。
我崇拜魯迅先生,因為他也寂寞。我希望能擁有他一樣的文筆,能用犀利的言辭抨擊世上的所謂的罪惡;擁有與他一樣的風范,發出時代的吶喊,創造一個個生動立體的人物。可惜我還只是那些提筆凈會寫自己的人,未寫幾字邊滿紙赤裸裸的思想,讓人覺得是個暴露狂。不過,暴自己隱私畢竟比暴他人隱私的小報記者,還是有些文人的責任心的。
窗外的一點點世界,思想在冰清玉潔地生長,享受著高處不勝寒的流程,我的思想。
我喜歡做個平庸之輩,用世俗的眼光洞察這個世界,這是我至始至終的內心的祈禱!發現自己的文字有些作家式的繞彎,一件事一到我手化成語言便莫名奇妙起來了。文學這東西,我喜歡它的讓人沉淪。
啊,文字我愛你!

③ 思碎藍漪:與幸福背道而馳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思碎藍漪:與幸福背道而馳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紅|袖|言|情|小|說
嘈雜的酒吧,雙目探尋著梁洛美好的微笑。
推開包廂的門,空調的冷氣陣陣襲來,梁洛拿著遙控選歌,微笑待我。
「瑾,你來了。」然後坐到一邊,讓出位子來。
莪側過頭,打量除了莫已熙以外除了張媛媛之外離梁洛最近的那個女生。
高挺的鼻子,吹彈可破的白皙皮膚,垂腰的直發。
習慣性的坐在梁洛旁邊,跟媛媛吹起牛來。
大致是因為那個陌生人的存在,我看起來有點待陌生人的冷。
只是答應媛媛幾句話之後便沒再說什麼。
莫已熙更是大大咧咧的直呼我大名。
「莫已瑾,你不用那麼淑女,莪們已經習慣了。」莫已熙是我重組家庭的弟弟,我跟媽媽過去的時候,莪十四歲,莫已熙已經十三了,但是名字與我如此相符。
順手就扔給他一個抱枕。
我多麼希望那枕頭把莫已瑾那簫魂蝕骨的臉大大的摧毀,讓他沒有資本去欺騙**純情少女。
「莫已熙,我告訴你!你再這么說,你就死了!」惡狠狠的詛咒。
梁洛和莫已熙算是骨灰級帥哥,學校里校草,各方面全部優秀,……

④ 碎思札記 什麼意思

札記 讀書時摘記的要點、心得或隨筆記事等文字。古稱小木簡為札,條記於札,故稱。

碎思札記 記錄在小木簡上有些瑣碎的想法心得

⑤ 小學科學五年級土壤中有什麼教學小結反思

教材分析

《土壤中有什麼》是教育科學出版社《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四課,是屬於地球與宇宙部分的內容。覆蓋於地球表面的土壤,對於學生來說司空見慣,大部分學生已經知道土壤的作用,但是他們可能沒有考慮過土壤是怎樣形成的。本課的教學活動承接《岩石會改變模樣嗎》

學情分析

雖然學生閱讀過的科普讀物、接觸過的實驗器材不多,但在課堂上能積極參與學習,只是個別學生回答問題不積極。

教學目標

1、了解外力的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會使岩石最終成土壤。
2、掌握土壤包含岩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小石子、沙、黏土)、動物、植物的殘留物,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生物的生存離不開土壤,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它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3、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用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
4、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預設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

一、引入
二、尋找土壤的成分
三、土壤和生命
四、課外拓展活動

1、整塊的岩石風化成碎石,碎石繼續變化就會變成越來越小的顆粒,這些顆粒又是怎樣變成土壤的呢?
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尋找一下吧!
把土倒在紙上進行觀察。我們可以用什麼方法進行觀察?我們觀察到了什麼?
2、觀察乾燥的土壤。
把乾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簽把土壤顆粒分開,藉助放大鏡仔細觀察,土壤的顆粒大小一樣嗎?我們能描述它們的大小嗎?
圖片出示:放大後的沙礫、沙、沙粉和黏土顆粒。
3、觀察土壤的沉積實驗。(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
把一些土倒入水中,我們發現了什麼?
攪拌水中的土壤,然後靜置一段時間,我們又看到了什麼現象?
土壤的沉積物分成了哪幾層?試著解釋為什麼會這樣的順序?
4、延伸、小結。
土壤里還有我們沒有發現的物質嗎?
現在我們能解釋土壤是怎樣形成的了嗎?
1、討論。
有人說:土壤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資源。我們
怎麼解釋這一觀點?說說自己的理由,和同學交流自己的看法。
2、出示圖片和文字資料,教師講解。
3、說說土壤和人類的關系。
閱讀《我們的土壤媽媽》。

2、學生猜測土壤是怎樣形成的。
1、觀察新鮮濕潤的土壤。(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
小組觀察後交流,並做好記錄。
全班交流、匯報、小結。
小組觀察後交流,並做好記錄。
全班交流、匯報、小結。
小組觀察後交流,並做好記錄。
全班交流、匯報、小結。
腐殖質、鹽分
學生閱讀學習。
小結。

板書設計

土壤中有什麼

腐殖質、鹽分

教學反思

科學課程標准要求通過科學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既包括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習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也包括形成科學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就要求我們在科學教育的過程中注意挖掘科學的人文內涵,滲透道德和價值觀教育,讓學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知道珍愛並善待生命,逐步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在《土壤中有什麼》一課教學中,我對德育融入科學教育的做法進行了實踐,效果良好。

⑥ 我要給隨筆取一個名字叫,濃墨碎思記華年,幫忙修改一下,再配一個前言或者重新取幾個,最後有相對的前言.謝謝

輕描淡寫憶往事,濃墨碎思談歲月。

⑦ 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怎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小學科學課程標准》的基本理念。實踐證明,有效的自主學習可以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鑽研精神,學會如何學習,為適應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然而一提起「自主學習」,許多教師會認為一切的學習活動由學生說了算,就是體現了自主學習。於是不論學習內容難易,不管學生學情如何,一味地強調學習目標由學生而定,學習內容由學生挑,學習方法由學生選,其結果是不少學生無所適從,無從下手。這樣做,學生表面上獲得了自主的權利,可實際上並沒有實現真正的自主。教師用心良苦,卻換不來好的教學效果。因此,隨著科學新課程的全面實施,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使學生真正參與自主學習,值得我們科學教師深思,並積極探索有效策略,使自主學習真正走上理性化的道路。
一、現狀透析:
隨著科學新課程理念的不斷深入,筆者在聽課、觀摩活動中發現這些課的教學思想和理念明顯得提升了,無論哪一堂課的設計理念都不外乎體現「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幾個字,但由於有些教學思想不夠完善,對新課改理念的理解不透,所出現的一些問題值得我們反思。
1、教師行為拘束化
在大力倡導課改的今天,許多教師不由得發出了內心的感嘆:這課是不知道該如何上了?聽了許多新課改的講座、報告後,深知自己的教學行為應努力改進,以適應新課程的需要,可越學越覺得縮手縮腳,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具體體現在:
(1)不敢多講,學生缺少有效地引導
在新的科學教育理念影響下,教師講得是越來越少了,甚至是談講色變。大多數示範課、觀摩課、評比課,以「少」講為原則。過去老師講得口乾舌燥,現在老師當聽眾,當看客,當啦啦隊員,一堂課下來,學生該掌握的沒有掌握,缺少了科學教學應有的深度和廣度,一味地形式化趕時髦,追求新思想、新理念,原想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卻連基本的知識點都沒有落實,教師的美好設想卻沒能在課堂上得到很好的體現,由於教師的「沉默」,學生的自主學習缺少有效地引導。
(2)不敢多評,學生缺少即時的評價
在提倡「自主學習」的今天,學生在課堂上顯得特別地活躍:善問、善答,顯得特別主動,在聽課、觀摩活動中,學生有離開位置的,站起來高舉雙手的,都可以見到……筆者在閑聊中曾聽到一位科學教師抱怨說:「我班的學生上課時特別會說,一提問,我的耳朵就不行了,全班42位同學七嘴八舌,我根本聽不清楚誰在說什麼?」盡管是這樣,教師還是不敢對學生說一個「不」字,生怕戴上一個「不民主」的頭銜,打擊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以至於學生缺少一種良好的課堂常規訓練,適得其反。在公開課、優質課評比活動中,我們也不泛見到,有些老師對學生的錯誤回答,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含含糊糊,更缺少教師科學、正確評價學生這一環節,如此下去,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得不到有效的培養,反而影響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效果。
2、教學方式「表演」化
靠一支粉筆、一塊黑板進行科學教學,這種「單打」的教學手段已經成為過去。目前一些科學課堂上,講台變成了「舞台」,如:運用多媒體教學、做實驗、在活動中學習等成了一種「時尚」。應說,這些新型的教學形式有助於教學實效的取得,培養學生的學習品質和思維品質,強化學生間的合作意識,發展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能力。而在實際的教學中,我聽到了這樣一節公開課,學生活動的樣式多多,蹦蹦跳跳,熱熱鬧鬧,一節課中自主學習、合作討論、課件操作、視頻演示、實驗操作等,像擺「滿漢全席」似的「一盤盤、一碟碟」往上端,教師忙得不亦樂乎,學生倒是新奇了一陣子,開心了一陣子。但由於聲像等手段的頻繁出現,反而影響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感悟體味和親歷探究,所以說,教師要恰當地運用新型的教學方式,更不能濫用,也不能反客為主,像熱熱鬧鬧的演戲一樣走過場。
3、合作學習形式化
為了改變科學課堂教師「一言堂」的現狀,新理念指導下的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提倡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學生對教學中教師所呈現的學習材料,有了新的看法,可以在課堂上相互交流、各抒已見、引發爭論、提高效果。但是現在的老師片面強調「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在學生沒有獨立探究的前提下,就急急忙忙地讓學生分組討論,相當一部分課堂中的合作僅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教師一宣布小組合作交流,前排學生唰地回頭,滿教室都是嗡嗡的聲音,四人或六人小組里,每個人都在張嘴,誰也聽不清誰在說什麼,幾分鍾後,教師一喊「停」,學生立即安靜下來,站起發言的學生一張口就是「我怎麼怎麼看」、「我覺得應該如何」。學生關注的仍然是「我怎麼怎麼樣」而不是「我們小組怎麼樣」,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小組合作」。像這樣,不考慮是否必要採用分組討論,且頻繁分組,課堂貌似熱熱鬧鬧,實則一盤散沙,收效甚微,加之在討論中老師放棄了適當引導點撥的機會,有的由討論書本內容轉移到討論其它方面去了,這種表面上迎合「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時尚,其實是對新科學教學價值觀的扭曲。
二、具體反思:
根據以上科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所出現的現狀,值得我們教師反思的是:
1、自主學習要以教師的有效引導為輔助
自主學習,不是自由學習,更不是放任自流地學習,它要求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和積極的學習心態。作為科學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應以現代教學理念、教學指導策略促使學生自奮其力,逐步使他們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態度和優良的思維習慣,從而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境界,但並不是教師應成為看客,成為旁觀者。教師的講解、教師的評價、教師的引導應該把握個度。如有些公開課、優質課的教學教師想法設法順應預先埋設好的思路,而學生偏偏就不隨著教師的思路,一會兒說東,一會兒擊西,東一榔頭西一棒,雜亂無序,而教師也是隨著學生一會兒當看客,一會兒當聽眾,完全放棄了自己的主導作用。結果,精心設計的課堂卻顯得有些亂糟糟。若這時,教師能恰當地加以點拔、引導,學生就不難從生活實踐、觀察實踐、動手實踐中提取有效信息,課堂效果也會大為改觀。在平時,我們反對教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但也反對教師跟在學生屁股後面轉,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表現要隨機應變,組織好,並即時作出評價。筆者認為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學生力所能及的,教師要避之;學生力所難及的,教師要助之;學生力所不及的,教師要為之。讓學生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對學習內容擁有適度的自主選擇權,對教材和教師講解的質疑權,對學生方法選擇的決定權,對練習、作業的自主設計權等等,只有這樣,自主學習才能落到實處。
2、自主學習要以教師的即時評價為前提
科學新課程標准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歷程,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要關注學生科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科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在目前,自主型課堂教學的中心由原來以教材為中心,轉向了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供多種機會,多方面評價學生。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一些不妥行為:如不管學生回答得怎麼樣,完成得怎麼樣,教師總是用「好的」、「不錯」……加以贊賞;不管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習慣如何,腳放在凳子上,人站在位置上等,教師卻視而不見;不管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有沒有好好傾聽別人的意見,在那兒高談闊論,教師卻聞而不說……久而久之,由於教師的「過多默認」,一些學生逐漸養成了一種不良的學習習慣,要麼以「自我」為中心,要麼以「別人」為中心,導致教學的負面效應。
我認為評價既然是伴隨著教學活動的始終,教師就應站在評價的視角上,站在學生的高度,及時發表自己的看法。當學生獲得成功時,教師要加以贊賞,贊賞每一位學生見解的獨特性,贊賞每一位學生在學習中所付出的努力及取得的進步,贊賞每一位學生的質疑好學和對自己的超越。但評價不等同於贊賞,對學生在自主參與學習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一些不良學習習慣,教師要進行恰當的批評與點拔,逐步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教師的即時評價中,既享受成功的體驗,又認識自己的不足,從而真正學會自我認識,學會欣賞他人,使評價成為學生發展的動力,提高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實效。
3、自主學習要以學生的獨立探究為基礎
科學《新課標》中指出:「小學科學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其課程設置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一個人的科學素養形成是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以學生的獨立探究為前提,提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課堂教學新形式」。但目前,不管什麼內容,教師一味地強調在合作中自主學習,講究場面的熱鬧,教師不給學生獨立探究的時間,這是在無視學生的個性差異。有些教師問題一提出,不是讓學生進行「滿堂議」,就是象徵性地給點時間考慮。由於缺乏足夠的思考時間,一些學生說不出自己的獨立見解,只好當陪客、作聽眾,到時,把別人的思維成果據為己有,似有一種「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的感覺,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種惰性,專等著去吃別人的「現成飯」,根本談不上自主學習。如我班有一學生王XX,平時作業做得清清楚楚,工工整整,正確率極高,期終檢測或評價時,就截然不同了,「尚需努力」的學生中,總少不了她。有一次,我試著問她:「你平時的作業是抄來的嗎?」她說:「不是的,是和蔣XX一起討論出來的」。一問才知道,所謂討論,其實就是蔣XX(優等生)在侃侃而談,王XX在聽答案而已。該生平時在課堂上要求獨立解題時速度非常慢,而且作業也總是遲遲才能交上來,習慣成自然,做作業時,她總是依賴與蔣XX的「討論」來完成,個人的獨立探究能力顯得特別地弱,自主學習成了一張「空頭支票」,永遠也無法去「兌現」。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注意捨得為學生留有充足的動手實踐、傾聽、思考的時間,給學生自由學習和獨立探究的機會,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親歷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不將學生的學習過程變成兌現答案或漫談閑扯的過程。如果在學生形成自己的獨立見解後,再進行展示、交流的話,自主學習的效果會更明顯。
4、自主學習要以知識的拓展延伸為補充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我看來,教給學生能藉助已有知識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之所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就是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的知識信息進行加工、理解,對知識進行拓展與延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抓住與其相關的連結點進行設計,掌握好坡度、深度、力度,貼進學生思維實際,把學生思維引入最近發展區。經過原型啟發、動手實踐體驗、誘導創新,充分利用科學活動所提供的「眼口」進行植根感性材料基礎上的合情入理地創造想像,提出智力挑戰,去獲取科學知識。課外,還要引導學生學會自主探究一些課堂上還沒解決的問題,如在上完《蠶》一課時,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大家還想知道更多的蠶寶寶的知識嗎?你想怎樣獲得這些知識?(書上查、網上查、向別人學習……)然後,將學生編成課外學習小組,並指定學習組長進行自主學習,從而實現知識的延伸與拓展,及時處理好知識性目標和發展性目標平衡與和諧的整合,在知識獲得的過程中促進學生發展,在發展過程中落實知識和技能。
三、實施策略:
全面理解新課程標準的理念,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作為科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養成隨時反思、隨時改進的良好教學習慣,不妨採用以下教學策略:
1、注重學習方式的轉變與創新
新課標下的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的教學方式應當服務於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學生為主體,就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在教學中,要力求為學生創設一個寬松、自由、和諧的學習氛圍,不僅局限於科學學科的特殊性,而要利用學科內容的整合性,如:通過美妙動聽的音樂旋律、直觀形象的圖片展示、嚴謹科學的數據說明等引導學生觀察、實踐、探究,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使學習成為在教師引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從而構建「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觀察現象,大膽猜測——自主探究,實驗驗證——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課堂總結,課後延伸」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馬鈴薯的沉浮》一課時,教師先播放課件「死海之謎」,聽了「死海之謎」這個故事後,此時教師適時抓住時機,有機下問:你有什麼問題要提出來嗎?這樣適時設問,引領學生自主地提出科學問題,這樣的教師真是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一種變革;接著教師出示一大一小兩個馬鈴薯和一大一小兩個杯子(液體也不一樣多),演示馬鈴薯沉浮。引導學生根據教師的演示實驗提出什麼問題?大膽猜測,馬鈴薯的沉浮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指引學生制定研究方案,接著分組實驗進行現場驗證;這樣很自然地進入自主探究、實驗驗證環節,主動探究馬鈴薯的沉浮與液體的不同有關,與液體的比重有關,小組匯報,師生小結得出:鹽水的浮力大,清水的浮力小。接著再次出示課件「死海之謎」,指名學生進行解釋就比較容易了;最後注重課後延伸,引導學生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今天學到的知識有哪些用處?如果把馬鈴薯放入油、蜂蜜或其他混合液中,它會浮起來嗎?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學生的學習方式不只是停留在設問、傾聽、實驗、驗證幾個層面,而是把思維、行為、情感達到了三位一體的參與。因而教學方式的創新也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與創新,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科學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
2、注重學習材料的選擇與改進
材料的選擇與改進決定學生認識的發展水平,教材只是提供教學的基本內內容、基本思路,我們應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有目的的選擇、補充和調整,要改變把課本當「聖經」的現象,對學習材料的提供,要經歷由零碎到系統、由單調到既激發興趣又能引起思考的改進過程。一些離學生生活比較遠的枯燥的原教材的學習材料,可進行大膽地處理,另外選擇一些貼進學生生活實際的,或乾脆組織學生自行參與材料信息的提供,從中探究學習並理解知識點,用新課程的理念與觀點來使用舊教材,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自主參與到學習中來。如在教學《鳥》一課時,我是這樣進行材料的選擇與改進的:
◆ 最初材料的選擇我首先製作配有音樂的鳥的生活幻燈片(杜鵑吃蟲、黃鵬喂雛、喜鵲壘巢、貓頭鷹捕鼠、孔雀開屏、老鷹捕蛇、燕子捕蟲等)用於課的引入,旨在讓學生了解一些鳥的生活,進而激發對其進行觀察研究的慾望,以便順利地進入對鳥的本質特徵的探討,同時還作為後面進行愛鳥教育的材料。
◆ 第一次試教後,我們發現在材料的選擇上犯了不少錯誤。評議會上,老師們提出了材料結構上的問題和相應的改進意見,大家認為課的引入,既要為學生創造一個研究鳥的情境,激發研究興趣,又要能挑起學生的思維矛盾。於是,我們在材料一中增加了蜻蜒、蝙蝠、雞、鴨、鵝等學生看起來似鳥非鳥的動物,使學生看完幻燈片,頭腦中能立刻產生「到底什麼是鳥」的問題,並迫不及待地要弄清這一問題。
◆ 第二次改進後發現改進後的材料基本能達到預想的效果,但在研討的過程中又暴露出新的問題:學生說「羽毛就是鳥身上的毛」、「上面有絨」等,而沒有注意羽毛的結構和分布。於是在第三次教學時,增加了材料正羽、絨羽各一隻(供教師用)、兔毛八束(供學生用),並在討論羽毛時讓學生觀察鴿子的羽毛。同時在網頁製作中增加許多課外知識:如愛鳥、護鳥方法,鳥中之最等,以方便學生自由點擊,查閱更多有關鳥的科學知識。整個教學活動不是按照書本的內容,讓學生進行學習,而是恰當地對教材進行改進與處理,始終給學生提供形象直觀的實物、栩栩如生的網頁展開探究學習。因為學習材料是貼近學生生活的,又是他們自主提取出來的,所以在學習時,他們就特別感興趣。由於注重學生學習材料的選擇與改進,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創新和實踐的學習環境,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探究慾望,又使學生的身心得到了一種成功的體驗,使自主學習真正落到實處。
3、注重探究過程的親歷與反思
(1)親歷探究過程
讓學生有效地自主學習,必須強調個體的親歷性,即讓學生親身實踐和真實體驗。課堂上一定要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深入地感悟學習材料,也就是說,要充分展開學習過程,讓學生在親身體驗、經歷教學的過程中逐漸建立科學知識,設計開放的、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進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驗證,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鼓勵學生發表與眾不同的見解,有利於強化富有個性的學習行為。如在教學《空氣和我們的生活》一課的教學中,在理解科學探究目標的基礎上,我組織學生對呼吸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探究性學習,並注重學習中學生對科學程序、探究過程、探究方法的滲透學習和接受,按認識的程序充分讓學生親歷探究過程,開展探究活動,即讓學生充分地自我呼吸,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為了使學生的興奮點落在「吸進的氣體和呼出的氣體有什麼不同?的問題上,同時結合多媒體課件展示了吸進的氣體經過呼吸器官,呼出的氣體經過呼吸器官的動畫情景,使學生在許多有趣的問題中很快想知道:「吸進的氣體和呼出的氣體有什麼不同?」,這樣讓學生有目的的探究經歷,親歷探究與創造、實踐與觀察、抽象與歸納、發現與應用等一系列科學活動,自主發現、自主探索新知識,使學生感受到科學問題的探究性和挑戰性,並從中認識到科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和科學結論的確定性。突出了知識的系統性,學生的親歷性,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方法讓學生自己去探究,知識讓學生自己去獲得,自然培養和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反思探究過程
無論是哪一節課的最後,我覺得教師都有必要有意識的空出一定時間讓學生來質疑問難。一方面讓學生對本節課不懂的知識提問,在師生幫助下及時解決;另一方面,讓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既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又能使學生的認知心理產生新的「不協調」,形成一個再探究的氛圍。這樣問題解決後,引導學生對探究學習和活動過程進行反思:面對一個實際問題,我們是怎樣來解決的?從中提煉出解決問題、獲得新知的科學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並自覺地將思維指向科學思想方法和學習策略上,獲得自主學習的能力。
4、注重學生情感的體驗與感悟
現代教學理念認為:課堂教學除了知識學習這條主線以外,還有一條情感交流的主線,教學活動是在認知和情感兩條主線相互並行、相互制約下完成的。積極的情感體驗可以促進學生大腦細胞的活動,激起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的強烈求學欲。如師生間坦誠的合作交流、評價,學生不僅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而且很真誠地感受到教師對他的愛心,更好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在這種氛圍中,就連學困生也會減少學習的畏懼心理與抵觸情緒、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反之,消極的情感體驗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會因為暫時的不成功而焦躁不安。在教學時,我們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指導學生發自內心地去體會和感悟。如在教學《我是怎樣出生的》一課時,課前一周,教師就可組織學生圍繞「我是怎樣出生的」這一話題進行了資料收集,收集的途徑是:查閱有關書籍、上網查詢、對父母等有關人士進行訪談。事先,學生們就這一話題提出了許多現實而有意義的問題,他們對生命的孕育充滿了興趣,但有時又顯得不好意思。這時,教師應給予更多的鼓勵,讓孩子在了解自己的生長歷程中,體驗到生命是可貴的,並樹立熱愛母親,熱愛生命的美好情感。意識到科學、社會、人三者密不可分,對生命、對親情有更深的體驗和感悟。這樣,把一個人的情感體驗無聲地感染給全班的每一位學生,擴大學生的參與面、合作面,有些學生能在相互的成功與失敗的體驗中,重新迸發出智慧的火花,產生新的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情感的體驗和感悟,可以更有效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求得創新。
總而言之,只要我們科學教師在新課改革進程中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和升華教學理念,在教學實踐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摸索新方法、新途徑,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貫穿於教學各個環節,對自主學習不斷進行研究和完善,不斷超越自我,形成自己的特色,必將開辟出更理想的新路子,真正讓自主學習從形式走向實質。

閱讀全文

與小學科學教材碎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語文長城課程導學 瀏覽:795
公辦和教辦 瀏覽:69
上海高職院校公辦 瀏覽:949
廉江市第九小學校長 瀏覽:264
1984年小學5年級幾門課程 瀏覽:536
中小學生物考試總分 瀏覽:582
運城小學入學難嗎 瀏覽:245
中小學勞技活動制度 瀏覽:328
大祥區公辦幼兒園 瀏覽:909
2019寧波中小學生招生 瀏覽:887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材教法分析 瀏覽:500
學習小升初 瀏覽:523
蘇教版一年級語文下知識點講解 瀏覽:65
小升初美術試題及答案 瀏覽:513
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上第七單元教材分析 瀏覽:244
小升初語文附加題 瀏覽:93
育才中學公辦 瀏覽:616
小學書法公開課教案 瀏覽:751
陪伴中考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87
教師節金 瀏覽: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