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蘇教版本 > 蘇教版八下語文文言文

蘇教版八下語文文言文

發布時間:2021-03-15 11:02:42

A. 蘇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文言文《口技》的全篇翻譯

京城裡有個擅長口技的人。一天正趕上有一家大擺酒席,宴請賓客,在客廳的東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圍幕,表演口技的藝人坐在圍幕裡面,裡面只放了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客人們一起圍坐在圍幕前面。過了一會兒,只聽到圍幕裡面醒木一拍,全場安靜下來,沒有敢大聲說話的。

遠遠地聽到深巷裡的狗叫聲,就有一個婦人被驚醒,打著呵欠,伸著懶腰,她的丈夫說著夢話。一會兒,小孩子也醒了,大聲哭著。丈夫也被吵醒了。婦人拍著孩子餵奶,小孩含著奶頭還是哭,婦人一面拍著孩子,一面輕聲哼著哄他睡覺。又有一個大孩子醒了,嘮嘮叨叨地說個不停。在這個時候,婦人用手拍孩子的聲音,嘴裡哄孩子的哼哼聲,小孩子含著奶頭啼哭的聲音,大孩子剛剛醒來的聲音,丈夫大聲呵斥大孩子的聲音,同時都發出來,各種聲音都表演得維妙維肖。全場的客人沒有一個不伸長脖子,斜眯著眼睛,微笑著,暗暗地贊嘆,認為表演得好極了。

沒有過多久,丈夫打鼾的聲音響起來了,婦人拍小孩也慢慢地拍,慢慢地停止了。隱隱約約地聽到有老鼠悉悉索索的聲音,盆子等器具傾斜打翻的聲音,婦人在睡夢里的咳嗽聲。客人們聽到這里,心情稍微放鬆了些,漸漸把身子坐正了一些。

忽然有一個人大聲呼叫:「起火啦」,丈夫起來大聲呼叫,婦人也起來大聲呼叫。兩個小孩子一齊哭了起來。一會兒,有成百上千人大聲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條狗汪汪地叫。中間夾雜著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聲音,烈火燃燒發出爆裂的聲音,呼呼的風聲,千百種聲音一齊響了起來;又夾雜著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聲音,救火的人們拉倒燃燒著的房屋時一齊用力的呼喊聲,搶救東西的聲音,潑水的聲音。凡是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有的聲音,沒有一樣沒有的。即使一個人有上百隻手,每隻手有上百個指頭,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一種聲音來;即使一個人有上百張嘴,每張嘴裡有上百條舌頭,也不能說出其中的一個地方來啊。在這種情況下,客人們沒有不嚇得變了臉色,離開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兩條大腿哆嗦打抖,幾乎想要搶先跑掉。

忽然醒木一拍,各種聲響全部消失了。撤去圍幕一看裡面,一個人、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

B. 跪求 蘇教版 八下 語文 文言文 虛詞整理~

常見文言虛詞 :

安/而/爾/夫/蓋/故/何/乎/或/莫/乃/其/且/然/若/所/
焉/也/以/矣/因/於/哉/則/者/之


⑴怎麼,哪裡。
例爾安敢輕吾射!
(2)哪裡,什麼。
沛公安在?


⑴表示轉折關系,相當於「然而」、「可是」、「卻」。例: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⑵表示偏正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相當於「著」、「地」等,或不譯。例:
一絲而累,以至於寸。
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
朝而往,暮而歸。
⑶表示假設關系,連接主語和謂語,相當於「如果」、「假使」。例: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⑷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例: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
⑸表示承遞關系,相當於「而且」、「並且」、「就」或不譯。例: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余聞而愈悲。

(6)通「爾」,你,你的。例:
而翁歸。


⑴同「耳」,罷了。例:
無他,但手熟爾。
⑵你,你的;你們,你們的。例:
爾安敢輕吾射!
今乃煩爾嫗一煮芋也。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
與爾三矢。
⑶那。例:
爾來二十有一年矣。(爾來:從那時以來。)
⑷作助詞。例:
①始爾未為久
②呼爾而與之
③子路率爾而對曰
④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
⑸如此,這樣。例:
君爾妾亦然。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1)作語助,用在句首,表示將要發議論。
例:夫普法之戰,迄今雖為陳跡,而其事信而有徵。
夫戰,勇氣也。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2)這,那。
例: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
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3)作語助,放在句末,表示感嘆語氣。例: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1) 連接上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例:
蓋以誘敵。(這里有「原來」的意思。)
蓋借寨牆為蔽也。
蓋一歲之犯死者二。
蓋追先帝這殊遇。⑤蓋音謬也。(蓋:這里含「大概是由於」的意思。)
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2) 大概,大約。例:
斯二者蓋皆有之。(蓋:這里有「想來是」的意思。)
蓋五六百人也。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3) 發語詞。
:例:蓋儒者所爭,尤在於名實。
(4) 勝過,超過。
例:英才蓋世。
(5) 通「盍」,何。
例:技蓋至此乎?(蓋:這里可譯作「怎麼」。)
(6) 通「盍」,何不。
例:蓋亦反其本矣。(亦:這里是用以加強反問語氣的助詞。)


⑴原因,緣故。
例:馬無故亡而入故。
⑵本來,原來。
例:兩狼並驅如故。。
此物故非西產。
⑶舊的。
例:①溫故而知新。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
君安與項伯有故?(故:這里指舊交情。)
暮去朝去顏色故。(故:這里有衰老的意思。)
故壘西邊。(故:這時有古老的意思。)
故國神遊。(故國:舊地,這里指赤壁古戰場。)
惠文、武、昭襄蒙故業。(故業:這里指原有的先人的基業。)
⑷特意。
例:桓侯故使人問之。
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
⑸所以,因此。
例:故嘗與過宋將軍。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⑹故意。
例:廣故數言欲亡。
故作不良計,勿復怨鬼神!
⑺仍然。
例: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
(故人)
指前夫 例外:知是故人來。
(故事)先例,前例。
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⑴什麼。
例:子恃何而往?
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
⑵怎麼樣。
例:如太行、王屋何?
其如土石何?
⑶哪裡。
例: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裡。)
卻看妻子愁何在?
豫州今欲何至?
⑷多麼。例: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
⑸為什麼。
例: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為,何哉?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
⑹怎麼。
例:若為佣耕,何富貴也?
徐公何能及君也?

「何如」怎麼樣,怎樣。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
今日之事何如?
君謂皇上何如人也?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求,爾何如?
「何乃」怎麼能。例:何乃太區區!
「何加」有什麼益處。例:萬鍾於我何加焉!
「何其」多麼。例:何其衰也!


⑴表示疑問語氣,相當於「嗎」、「呢」。
例:天下事有難易乎?
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⑵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嗎」、「呢」。
例:孰為汝多知乎!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⑶形容詞詞尾,有時相當於「地」。
例:忽乎吾將行兮
⑷表示測度語氣,相當於「吧」。
例:日食飲得無衰乎?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⑸同「於」。
例: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
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
吾嘗疑乎是。(乎:對。)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⑹表示感嘆語氣,相當於「啊」、「呀」。
例: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⑺表示商量語氣,相當於「嗎」,「吧」。
例: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⑴有的人,有人。
例:或以錢幣乞之。
或說處殺虎斬蛟。
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⑵有時。
例:蛟或浮或沒,行數十里。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⑶有的......,有的......。
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或得日或否。
⑷或許,也許。
例: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雲霞明滅或可睹。
或朱易量。
(5)相當於現代漢語「或者」,表示選擇。
例:使吾眼睜睜看汝死,或使汝眼睜睜看我死,吾能之乎?
(7) 如果。
例:或又是男,則亦教其以父志為志。


⑴立即。
例: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
即從巴峽穿巫峽。③始縊即氣絕。⑤即門者持刺入,而主者雙不即出見。(即:
⑵就是。
例:幾自疑身外即戰場。
⑶靠近,接近。
例:以縛即爐火燒絕之。
⑷則,就。
例: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
⑸當,當下。
例: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即:當天)
即夕行步如平常。(即夕:當晚)
⑹即使。
例:即可不死,而離散不相見。
即捕得三兩頭,又劣弱不中於款。
⑺假如,如果。
例: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


⑴已經:......以後。
例:①既同寢,夜半,客曰……
既克,公問其故。
⑵與「又」、「亦」、「且」、"比"字連用,表示並列關系。
例:三軍既惑且疑。
⑶既然。
例: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既:這里有「既然是」的意思。)②
「既而」 不多會。
例:既而兒醒,大


⑴不。
例:莫如以吾所長攻敵所短。
宋莫能守。
莫我肯顧。
⑵沒有什麼。
例:尤莫逾油畫。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⑶沒有誰。
例:人人自以為必死,然畏,莫敢違。
時人莫之許也。
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操者。
⑷不要。
例:願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
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
(5)同「暮」。
例:至莫夜朋明。(莫夜:晚上。)
莫春者,春服既成。



⑴於是,就。
例:乃取一葫蘆置於地。
⑵才,這才。
例: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
⑶卻。
例: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⑷是,就是,原來是。
例:視之,乃龐德也,]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⑸竟然。例: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6)可是。
例: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覺引余獨往。
(8) 你,你的。
(9) 例: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⑴用作第三人稱,表示領屬關系,相當於「他、她、它(們)的。」
例:其子曰:「不築,必將有益。」(其:他的。)
恐前後受其敵。(其:它們的。)
其夫囈語。(其:她的。)
吾有卿之名,而無其實。(其:它的)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其:他們的)
⑵其中,其中的。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
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
⑶活用作第一人稱。相當於「我(的)」、我們(的)、「自己(的)。」
例:並自為其名。
既其出。(其:我們)
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其:我的)
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名曰《指南錄》。
亦各言其志也!
⑷用作第三人稱,相當於「他、她、它(們)。」
例:妻跪問其故。
念悲其遠也。(其:她)
成以其小,劣之。(其:它)
矗不知其幾千萬落。(其:它們)
⑸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
例: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如土石何:又能拿這些泥士石頭怎麼樣。)
其孰能譏之乎?
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遠指,相當於「那」之類的詞。
例:其不設色者:曰水墨。(其:那。)
懷其璧。(其:那塊)
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雲?(其往:其後,將來)
未必有其實。(其:那樣。)
⑺表示選擇關系,相當於"是......還是......".
例: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⑻指示人、事、物,有時表示近指,相當於「這」之類的詞。
例:①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其:這種)
今存其本不忍廢。(其:這)
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語氣,相當於「可」、「還是」。
例:①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要)
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其:還是)
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這里有命令的意味。)
⑽在句中表示揣測語氣,相當於「恐怕」、「或許」、「不概」、「可能」。
例: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11)表示假設關系,相當於「如果」。
例: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
其若是,孰能御之?


⑴暫且,姑且。
例:存者且偷生。
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
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
⑵將,將要。
例:以為且噬己也。
久居,禍且及汝
若屬皆且為所虜。
⑶而且,並且。
例:且人之患志之不立,何憂令名不彰邪?
且以一譬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
⑷況且,再說。
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
且相如素賤人。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⑸尚且,還。
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⑹連接兩個形容詞,表示關系:又,又......又......。
例:三軍既惑且疑。
磐石方且厚。
⑺同「夫」,句首助詞。例: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
⑻連接兩個動詞表示並列關系:一面......,一面......;一邊......,一邊......。
例:又有若老人咳且笑於山谷中者。
⑽還有,那末。
例: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

「且夫」句首助詞,表示下文是更進一步的議論。
例: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⑵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
「且如」就像。
例: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⑴用在詞後,作詞尾表示狀態。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樣子」。
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
康肅忿然曰。
⑵然而,但是。
例: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
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
然是說也,余尤疑之。
⑶是的,對的。例:然之。命李忠義帥突將三千為前驅。(然之:以之為然)吳廣以為然。乃行卜。
成然之。早出暮歸。
⑷如此,這樣。
例:遂開門納眾,及里城,亦然。
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
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
⑸與「若」在一起,用在句末,「像......一樣」。
例: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然則」相當於現代漢語「既然這樣,那麼......」,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例: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


⑴如果,假如。
例:若止印三二本,則未為簡易。
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⑵像,好像。
例: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⑶你(的),你們(的)。
例:若所市於人者。
若毒之乎?
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若屬:你們這些。)
予我千金,吾生若。(若:你們)
⑷此,如此,這樣。
例:以若所為,求若所欲。

[若夫]是用在一段話的開頭、引起論述的詞。近似「要說那」、「像那」的意思。例: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



⑴即使,縱然。
例:雖有槁暴,不復挺者,揉使之然也。
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⑵雖然。
例: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
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


⑴處所,地方。
例:此何所也?
⑵用在動詞或者「介詞+動詞」之前,組成名詞性片語,相當於「......的事、物」「......的地方」、「......的人」等。
例: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此疾之所由生也。(所由生:產生的緣由。)
「所以」
⑴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據,相當於"用來......的方法"、"是用來......的"等。
例: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⑵表示原因。相當於「......的原因(緣故)」。
例: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所謂」所說的。例: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所在」
⑴到處。
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⑵所在之處,處所。
例: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⑴成為,變成。
例:此何遽不為福乎?
處遂改勵,終為忠臣。
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⑵做。
例:為之,則難者亦易矣。
⑶作為,當作。
例:何以為計?
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
⑷是。
例: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⑸以為,認為。
例:孰為汝多知乎!
竊為大王不取也!
⑹被。
例:周年處少時,凶強俠氣,為鄉里所患。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哉?
⑺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呢」。
例:何辭為?。
⑻指心理活動。
例: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
⑼將。
例: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11)治理。
例: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曬之。
(12)裝作。
例:為除不潔者,引入。
(13)為了。
例: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14)給,替。
例: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指前一個「為」)
(15)對,向。
例:不足為外人道也。
為之奈何?
如姬為公子泣,。
(16)因為。
例: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
(17)在,當。
例: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而行。

「為人」做人處世的態度。例:⑴原來楊修為人恃才放曠。


⑴只。
例: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⑵表示希望的口氣,「希望」。
例:惟大王與群臣孰思之。


⑴相當於「於之」、「於此」、「於彼」。
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焉:在其中)
不復出焉。(焉:從這里。)
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焉:從別人那裡。)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焉:從這里。)
⑵哪裡,怎麼
例: 且焉置土石?
⑶作語氣助詞,用於句末.
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今其室十無一焉。
雖雞狗不得寧焉。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悲予志焉。
⑷作詞尾,相當於「然」、「......的樣子」
例: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⑸相當於「之」,作代詞。
例:謹食之,時而獻焉。(焉:它,指蛇。)
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寫的這篇文章。)
非曰能之,願學焉。(焉:它,指作小相的事。)
⑹作語氣助詞,用於句中,表示停頓,無義。
例: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1)用在句末,表示判斷語氣。例:
虎見之,龐然大物也。
河南樂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2)用在句末,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
例:以為且噬己也,甚恐。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雷霆乍驚,宮車過也。
(3)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
例:余聞之也久。
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是說也,人常疑之。
(4)用在句末,語氣助詞。
例: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疑問語氣)
苟政猛於虎也!(感嘆語氣)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反詰語氣)
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祈使語氣)


(1) 由於:
例: 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以三保勇而多藝,推為長。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2)而。
例: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卷石底以出。

(3)把,拿,用。
例: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以」後省略介詞賓語。)
以錢覆其口。
屠懼,投以骨。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國胡以相恤?
(4)以為,認為。
例: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皆以美於徐公。
(5)憑,靠。
例:以我酌油知之。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以勇氣聞於諸侯。
(6)按照,依照。
例: 策之不以其道。
以次進。
(7)根據。
例:今以蔣氏觀之,猶信。(以:一說「拿」。)
(8)通「已」,已經。
例: 固以怪之矣。
(9)在
例: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
以八月十三斬於市。
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
((10)為。
例:如或知爾,則何以哉?(以:做)
(11)通「已」,止。
例:無以,則王乎?
(12)任用。
例: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以為」
(1) ......當作
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
(2) 為。
例:以為且噬己也,甚恐。
以為妙絕。
人人自以為必死。
(3)把......製成。
例:然得而臘之以為餌。
鑄以為金人十二。



⑴用於陳述句末,相當於「了」。
例:①為之則難者亦易矣。
⑵用於感嘆句末。例:甚矣,汝之不惠!
吾村亡無日矣!
(3) 用於句中,多在分句末,表示停頓。
例: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4) 用於祈使句末,相當於「吧」。
例:公子勉之矣!


⑴停止。
例: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2) 語氣詞,同「矣」。
例:諸君無意則已。(則已:就罷了。)
士之處此世,而望名譽之光,道德之行,難已。
(3) 同「以」。
例:已後典籍皆以板本。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
(4) 治癒。
例:可以已大風……
(5) 太。
例:死而湮沒不足道者,蠻已眾矣。
(6)完成。
例:又三月而後已。
(6) 卻。
例:此中有真情,欲辨已忘言。
「已矣」
⑴完了。
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老夫已矣。
⑵罷了。
例: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已而」不久以後;過些時候。
例:已而夕陽在山。
已而相如出。



⑴於是,就。
例:因取刃殺之。
⑵依照,根據。
例:罔不因勢象形。(因:這里有順著的意思)
變法者因時而化。(因:這里有隨著的意思。)
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因:這里有順著的意思。)
⑶依靠,憑借。
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因河為池。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⑷趁著,趁此。
例:不如因而厚遇之。
不如因善遇之。
因擊沛公於坐。
⑸通過,經由。
例: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6)緣由,機緣。
例:於今無會因。
(7)沿襲。例:因遺策。
(7) 繼續。
(8) 例: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飢饉。


⑴對,對於。
例:貧者語於富者曰。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⑵在。例:①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
乃設九賓禮於庭。
⑶與,跟,同。
例: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燕王欲結於君。
⑷到。
例:指通豫南,達於漢陰。
從徑道亡,歸璧於趙。
⑸從,自。
例:子墨子聞之,起於魯。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5) 比。
(6) 例: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
青,取之於藍,而青而藍。(本義項是指後一個「於」。)
(7) 被。
例:而君幸於趙王。
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8) 受。
例:不拘於時,學於余。(本義項指前一個「於」。)
(9) 向。
例:不拘於時,學於余。(本義項指後一個「於」。)
事急矣,請求救於孫將軍。

「於是」
(1) 在這時。例: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
(2)在這件事上。例: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
(3)在這種情況下。例: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罅。
(4)對此。例:於是余有嘆焉。
(5)從此。例:遂墨以葬文公,晉於是始墨。


⑴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嗎」、「呢」。
例: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是哉!
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⑵表示感嘆語氣,相當於「啊」、「呀」。
例: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鳴呼哀哉
⑶表示疑問語氣,相當於「呢」、「啊」。
例: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⑴卻,可是。
例: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⑵那麼,就。
例:為之,則難者亦易矣。
視其缶,而吾蛇尚存,則弛然而卧。

(3)就是。
例:則者岳陽樓之大觀也。
(4)原來是。
例:徐而察之,則上皆石穴罅。
(5)同「輒」,總是,常常。例:
居則曰:「不吾知也!」


⑴指人、物、事、地點等,相當於「......的」或「......的人(東西、事情、地方)。」
例: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者:指人)
若所市於人者,將以實籩豆奉祭祀、供賓客乎?(……的東西)
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者:……的事。)
⑵與「若」之類字組成某種片語,或單用,表示比擬,相當於「......的樣子」、「......似的」。
例:言之,貌若甚戚者。
⑶放在主語之後,表示提頓或判斷。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陳勝者,陽城人也。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⑷放在主語之後,引出原因。
例: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
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而安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⑸放在疑問句末,表示疑問。例:
何者?上下之分也。
⑹放在假設復句中,表示假設,相當於「如果......」、「......的話」。例:
入則無法家弗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⑺放在「有」字的賓語之後,表示提頓。例: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
⑻放在數詞之後(翻譯時,要根據所列事物,在數詞詞後加上相應的量詞和名詞)。
例:或異於二者之為,何哉?(二者:兩種心情。)
(9)在時間詞之後,表示停頓,起調整音節作用。例:
近者奉辭伐罪。
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
(10) 放在陳述句末,表示陳述結束。
例: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鍾者。

C. 蘇教版初中語文文言文和古詩詞的書下注釋

http://www.eywe.com/Translation2.asp(蘇教版)初中語文教科書七年級上冊文言文目錄
第一單元(親近文學)
《古代詩詞四首》
次北固山下
題破山寺後禪院
赤壁
浣溪沙 第二單元(金色年華)
《幼時記趣》第三單元(民俗風情)
《中秋詠月詩三首》
十五夜望月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古代詩詞三首》
過故人庄
游山西村
一剪梅第四單元(多彩四季)
《三峽》
《古代詩詞四首》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西江月
秋詞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第五單元(關注科學)
《夢溪筆談二則》
以蟲治蟲
梵天寺木塔
《論語八則》第六單元(奇思妙想)
《古詩四首》
迢迢牽牛星
觀滄海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登岳陽樓(蘇教版)初中語文教科書七年級下冊文言文目錄
第一單元(人物風采)
《趙普》第二單元(童年趣事)
第三單元(建築藝術)
《黃鶴樓》
《於園》第四單元(動物世界)
《古詩三首》

孤雁
鷓鴣第五單元(信息傳播)
第六單元(詩詞拔萃)
《古代詩詞三首》
木蘭詩
觀刈麥
破陣子
《古詩二首》
黃鶴樓
歸園田居(蘇教版)初中語文教科書八年級上冊文言文目錄
第一單元(長征組歌)
第二單元(愛國情懷)
《晏子使楚》
《古詩四首》
春望
泊秦淮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過零丁洋第三單元(至愛親情)
《人琴俱亡》
《古詩三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夜雨寄北
己亥雜詩第四單元(江山多嬌)
《小石潭記》
《記承天寺夜遊》
《古詩三首》
望岳
錢塘湖春行
登飛來峰第五單元(人與環境)
《治水必躬親》第六單元(高新科技)
《古詩三首》
雁門太守行
別雲間
論詩(蘇教版)初中語文教科書八年級下冊文言文目錄
第一單元(借物抒懷)
《竹溪記》第二單元(道德修養)
《陋室銘》
《詩詞曲三首》
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
漁家傲
天凈沙·秋思第三單元(事理說明)
《活板》
《山市》第四單元(小說之林)
《核舟記》第五單元(人生體驗)
《送東陽馬生序》
《古詩二首》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無題第六單元(精彩演講)
《兩小兒辯日》(蘇教版)初中語文教科書九年級上冊文言文目錄
第五單元(學會讀書五:藉助注釋學文言)
16.陳涉世家(司馬遷)
17.桃花源記(陶淵明)
18.與朱元思書(吳均)
19.捕蛇者說(柳宗元)
20.岳陽樓記(范仲淹)
21.醉翁亭記(歐陽修)
(蘇教版)初中語文教科書九年級下冊文言文目錄
9.曹劌論戰
10.愚公移山
11.出師表
12.觀潮
19.鄒忌諷齊王納諫
20.《孟子》二章 1 2
21.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2.墨池記
http://www.eywe.com/Translation2.asp 到這個網站找 每一篇都有 免費的 滿意的話請採納吧 O(∩_∩)O~

D. 求蘇教版八上語文所有文言文和古詩的原文及文下注釋。。。。。。。。

英語不自及格.說明我愛國.

語文不及格.戀愛沒資格.

物理不及格.電死不負責.

化學不及格.硫酸也喝得.

政治不及格.老師沒道德.

信息不及格.網吧要打折.

數學不及格.突出我性格.

歷史不及格.社會要改革.

全科不及格.老媽動真格!

E. 蘇教版 八年級下的古文及譯文

貌似就這些吧,僅供參考哈~~~

+++++++++++++++++++++++++++++++++++++++++++++++++++++++++++++++++++

蘇教版八年級下學期背誦古詩文匯總

一、詠鳥詩三首

1、《聞雁》

【唐】韋應物

故園眇何處?歸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

2、《池鶴》

【唐】白居易

高竹籠前無伴侶,亂群雞里有風標。

低頭乍恐丹砂落,曬翅常疑白雪消。

轉覺鸕鶿毛色下,苦嫌鸚鵡語聲嬌。

臨風一唳思何事?悵望青田雲水遙。

3、《迎燕》

【宋】葛天民

咫尺春三月, 尋常百姓家。

為迎新燕入, 不下舊簾遮。

翅濕沾微雨, 泥香帶落花。

巢成雛長大, 相伴過年華。

二、詩詞曲三首

1、《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

【唐】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譯文:

棄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擾亂我心緒的今天使我極為煩憂。萬里長風吹送南歸的鴻雁,面對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樓開懷暢飲。你的文章就像蓬萊宮中儲藏的仙文一樣高深淵博,同時還兼具建安文學的風骨。而我的詩風,也像謝朓那樣清新秀麗、飄逸豪放。我們都滿懷豪情逸興,飛躍的神思像要騰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潔的明月。然而每當想起人生的際遇,就憂從中來。好像抽出寶刀去砍流水一樣,水不但沒有被斬斷,反而流得更猛了。我舉起酒杯痛飲,本想借酒排遣煩憂,結果反倒愁上加愁。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稱心如意,還不如明天就披散了頭發,乘一隻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

2、《漁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譯文:

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全異,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邊地悲聲隨著號角響起。重重疊疊的山峰里,長煙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緊閉。

喝一杯陳酒懷念家鄉遠隔萬里,可是燕然還未刻上平胡的功績,回歸無法預計。羌人的笛聲悠揚,寒霜撒滿大地。徵人不能入寐,將軍頭發花白,戰士灑下眼淚。

3、《天凈沙·秋思》

【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三、古詩二首

1、《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唐】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 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 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 暫憑杯酒長精神.

譯文:

在巴山楚水這些凄涼的地方,度過了二十三年淪落的光陰.

懷念故友徒然吟誦聞笛小賦,久謫歸來感到已非舊時光景。

沉船的旁邊正有千帆駛過,病樹的前頭卻是萬木爭春。

今天聽了你為我吟誦的詩篇,暫且借這一懷美酒振奮精神。

2、《無題》

【唐】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譯文:

相見的時候難,分離的時候一樣難舍難離.早春分別,就像東風力盡百花凋殘一樣.春蠶直到死,它才把所有的絲吐盡.紅燭燃燒殆盡,滿腔熱淚才會流干.早起對鏡梳妝,惟恐如雲雙鬢改變顏色.夜晚吟詩,也會覺得月光比較寒冷.

蓬萊仙境離這里沒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鳥信使啊,麻煩您為我探看道路.

四、詠葉古詩四首

1、《同兒輩賦未開海棠》

【金】元好問

枝間新綠一重重, 小蕾深藏數點紅。

愛惜芳心莫輕吐, 且教桃李鬧春風。

2、《題紅葉》

【唐】宣宗宮人

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

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

3、《山中》

【唐】王勃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4、《城東早春》

【唐】楊巨源

詩家清景在新春,

綠柳才黃半未勻。

若待上林花似錦,

出門俱是看花人。

五、古詩二首

1、《夜雨寄北》

【唐】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2、《論詩》

【清】趙翼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六、文言文

馬 說

韓愈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譯文:

世上有伯樂,這以後才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貴的馬,也只能在僕役的手裡受到埋沒,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里,不以千里馬著稱。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盡一石糧食。飼養馬的人不懂得根據千里馬日行千里的特點來喂養它。這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飽,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不能顯現出來,想要和一般的馬一樣尚且不可能,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驅使它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方法,喂養它不能竭盡它的才能,馬鳴叫但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拿起馬鞭面對千里馬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能識別千里馬吧!

陋室銘

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譯文:
山不在於高低,有了神仙就可以名聲遠播。水不在於深淺,有了蛟龍就顯得有靈氣。這是所簡陋的房子,只因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簡陋了)。青苔的痕跡蔓上台階,蒼翠碧綠;綠草的顏色映入竹簾,一片青蔥。在這里談笑的都是博學而又品德高尚的人,跟我往來的沒有知識淺薄的人。(閑時)可以用來(可以:可以用來。)彈奏不加裝飾的琴,閱讀佛經。沒有管弦樂演奏的樂聲擾亂雙耳,沒有官府的公文使人勞累。(我的陋室真比得上)當年南陽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子雲的亭子。孔子說過:「(既有君子住在里頭)又有什麼簡陋呢?」

山市

蒲松齡

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數年恆不一見。孫公子禹年與同人飲樓上,忽見山頭有孤塔聳起,高插青冥,相顧驚疑,念近中無此禪院。無何,見宮殿數十所,碧瓦飛甍,始悟為山市。未幾,高垣睥睨,連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忽大風起,塵氣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風定天清,一切烏有,惟危樓一座,直接霄漢。樓五架,窗扉皆洞開;一行有五點明處,樓外天也。層層指數,樓愈高,則明漸少。數至八層,裁如星點。又其上,則黯然縹緲,不可計其層次矣。而樓上人往來屑屑,或憑或立,不一狀。逾時,樓漸低,可見其頂;又漸如常樓;又漸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見。

又聞有早行者,見山上人煙市肆,與世無別,故又名「鬼市」雲。

翻譯:

奐山的「山市」,是淄川縣八景中的一景,但經常好幾年也不出現一次。(有一天)孫禹年公子跟他的同業朋友在樓上喝酒,忽然看見山頭有一座孤零零的寶塔聳立起來,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驚奇又疑惑,心想這附近並沒有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見幾十座宮殿,瓦是碧綠的,屋脊高高翹起,這才省悟到原來是(出現)「山市」了。沒多久,(又出現了)高高的城牆,(頂上是)呈凹凸形的短牆,連綿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樓閣的,有像廳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現在眼前,數也數不過來。忽然颳起大風,煙塵彌漫,全城的景象變得模糊不清了。過一陣子,大風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樓,上與天接,(每層)有五間房,窗戶都敞開著,都有五處明亮的地方,那是樓外的天空。我又聽說,有早起趕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鋪,跟塵世上的情形沒有什麼區別,所以人們又管它叫「鬼市」。

送東陽馬生序

宋濂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觀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了,不敢銷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捨生皆被綺綉,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緼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苦此。

今諸生學於太學,縣官日有稟銷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余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余。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辨,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於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翻譯:

我幼年的時候就特別愛好學習。但是家裡貧窮,沒辦法買書來看,常常向有藏書的人家借,用手親自抄錄,算好約定的日子歸還。(即使)天氣非常寒冷,硯台里的水結成了堅硬的冰,手指凍僵不能彎曲伸直,也不停止抄書。抄錄完畢,跑著送過去,不敢稍微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們都(願意)把書借給我,我於是能讀到各種各樣的書。已經到了成年,(我)更加仰慕聖賢的學說,又擔心自己無法和才學淵博的老師、有名望的人交流。我曾經奔向百里之外,手捧著經書向當地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請教。前輩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學生擠滿了他的屋子,(他)也沒有稍微把話說得柔和一點,把臉色放溫和一些。我站在他身旁恭敬的等候著,提出疑問,詢問道理,彎著身子側著耳朵請教;有時會遇到前輩的訓斥,我的表情更加恭敬,禮節也更加周到,不敢說一句話來辯解;等到他高興後,就再次去請教他。所以雖然我很愚笨,但最後還能有所收獲。
當我跟從老師學習的時候,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行走在深深的山坳和巨大的峽谷中。嚴冬寒風凜冽,踏著幾尺深的積雪,腳上的皮膚因為寒冷乾燥而破裂卻不知道。回到學舍,四肢僵硬動彈不得,服侍的人用熱水(為我)澆洗,用被子(將我)裹起來,很久才暖和起來。住在旅館里,旅店老闆每天提供兩頓飯,沒有新鮮肥美味道好的東西可以享用。與我同住別的同學都穿著華麗的衣服,戴著有紅色帽帶和珠寶裝飾的帽子,腰間佩戴白玉做的玉環,左邊佩戴寶刀,右邊掛著香袋,光彩照人的樣子好像神仙一樣;我穿著破舊的衣服生活在他們之間,卻毫無羨慕的意思,(那是)因為(我)內心有足以快樂的事(讀書),所以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我求學的勤勞和艱苦大概就是像這個樣子。

《活板》

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五代時始印五經,已後典籍皆為板本。

慶歷中,有布衣畢升,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持就火煬之;葯稍熔,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
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餘印,以備一板內有重復者。不用,則以紙帖之,每韻為一帖,木格貯之。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至今保藏。

翻譯:

用雕版印書,唐朝人還沒有大規模地這樣做。五代時才開始用雕版印五經,此後,經典文獻都是版印的本子。

慶歷年間,平民畢升又創造了活版印刷。他的辦法是:用膠泥來刻字印,薄得跟銅錢的邊緣一樣,每個字一個印,刻好以後,用火烤一下,讓它變得堅硬、牢固。先准備好一塊鐵板,把松脂、蠟和紙灰之類的東西鋪在上面。想印的時候,在鐵板上放一個鐵框子,然後一個緊挨著一個地排上字印,排滿了就算一版,(再)拿到火上去烘烤,等到松脂和蠟稍稍熔化,就用一塊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壓,那字印就平得像磨刀石一樣。如果只印兩三本,還算不得簡便;如果印幾十幾百甚至上千本,那就顯得非常快了。(最好是)經常准備兩塊鐵板,一塊印刷,一塊同時排字,這一塊剛剛印完,那一塊已經排好版面,兩塊交替使用,在極短的時間里就可以印完。每一個字都備有幾個字印,像「之」、「也」等字,每一個字都有二十多個字印,以便它們在同一版內重復出現時使用。不用的時候,就拿紙條做標記貼上,按韻分類,分別放在木格里。有些生僻字平時沒有準備出來,那就當時動手刻,用草火烘烤,很快就可以投入使用。字印所以不用木料來刻,是因為木的紋理疏密不勻,一沾水就會變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卸版時)拿不下來;不如用膠泥來燒制,印完後再用火烘烤,使松脂等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來,一點也不會弄臟。

畢升死後,他的字印被我的堂兄弟和侄輩得到了,到現在還保存得十分完好。

核舟記

作者:魏學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篛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卧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篛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並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

譯文:

明朝有個特別手巧的人名叫王叔遠,能夠用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鳥獸、樹木、石頭,沒有不順著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情態。王叔遠曾經贈送給我一個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來刻的是蘇東坡坐船游覽赤壁。

船從頭到尾長大約八分多一點,高大約兩粒黍子左右。中間高起並開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篛竹葉做成的船篷覆蓋著它。旁邊開著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開窗戶來看,雕刻有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關上窗戶,就看到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用石青塗在刻著字的凹處。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並且有很多胡須的人是蘇東坡,佛印在他的右邊,魯直在他的左邊。蘇東坡、黃魯直一起看一幅書畫橫幅。蘇東坡用右手拿著書畫橫幅的右端,用左手輕按魯直的脊背。魯直左手拿著橫幅的末端,右手指著書畫橫幅,好像在說什麼話。蘇東坡露出右腳,黃魯直露出左腳,各自略微側著身子,他們的互相靠近的兩個膝蓋,各自隱蔽在書畫橫幅下面的衣褶裡面。佛印極像彌勒菩薩,敞開胸襟露出兩乳,抬頭仰望,神態表情和蘇東坡、黃魯直不相關聯。佛印平放著右膝,彎曲著右臂支撐在船上,並豎起他的左膝,左臂掛著念珠靠著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

船尾橫放著一支船槳。船槳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個船工。在右邊的人梳著椎形的發髻,仰著臉,左手靠著一根橫木,右手扳著右肢趾頭,好像大聲呼叫的樣子。在左邊的船工右手拿著蒲葵扇,左手摸著爐子,爐子上面有個壺,那個人的眼睛正看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燒開了沒有的樣子。

那隻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字跡)細小得像蚊子腳,一勾一畫清清楚楚,它的顏色是黑的。還刻著篆文圖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顏色是紅的。

總計一條船上,刻有五個人;刻有窗戶八扇;刻有箬竹葉做的船篷,刻有船槳,刻有爐子;刻有茶壺,刻有書畫橫幅,刻有念珠各一件;對聯、題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個。可是計算它的長度,竟然不滿一寸,原來是挑選桃核中又長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藝也真靈巧奇妙啊。

F. 求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全古詩解析和文言文解析

http://www.zxxk.com/Channel_13/SoftShow.asp?SoftID=362392

http://www.ht88.com/downinfo/164632.html

http://www.gzcjzx.com/Soft/ShowSoft.asp?SoftID=1069

http://www.xieba.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322

http://www.woyao100.cn/school/kjcontent.jsp?id=22546

http://iask.sina.com.cn/b/8191699.html

G. 求蘇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所有文言文和古詩的原文及文下注釋。。。(注意一定要有語文書上的文下注釋哦)

文言文:
21《與朱元思書》吳均
原文: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盪,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欲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翻譯:
煙霧都散凈了,天空和遠山是一樣的顏色。(乘船)隨著江流飄盪,任意往東或往西。從富陽縣到桐廬縣一百里左右,奇山異水,是天下絕無僅有的。
江水都是青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見到水底。游動的魚兒和細小的石頭可以看到底,毫無障礙。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兇猛的波浪好像飛奔的馬。
兩岸的高山,都長著茂密碧綠的樹木,使人看了有寒意,山巒憑借(高峻的)地勢,爭著向上,彷彿都在爭著向高處和遠處伸展,(它們)都在爭高,筆直地向上,直插雲天,形成無數的山峰。泉水沖激著石頭,冷冷地發出聲響;美麗的鳥兒互相和鳴,鳴聲嚶嚶,和諧動聽。蟬兒長久不斷地叫,猿猴也不住地啼。極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就會平息熱衷於功名利祿之心;治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在上邊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象黃昏時那樣昏暗,稀疏的枝條互相掩映,有時見到陽光。

22《五柳先生傳》陶淵明
原文: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有言:「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翻譯: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麼地方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和表字。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就把它當作自己的號。他安安靜靜的,很少說話,不羨慕榮華利祿。喜歡讀書,只求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探究,每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會,就高興得忘了吃飯。他本性嗜酒,家裡窮不能常喝。親戚舊友知道他這種情況,有時擺酒叫他來喝。他去喝酒就喝個盡興,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不捨不得離開。簡陋的居室里空空盪盪,不能遮蔽風和陽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補丁,飯籃子和瓢里經常是空的,他安然自若。經常寫文章自我娛樂,稍微表露出自己的志趣。他忘記心中的得與失,這樣過完自己的一生。
評論說:黔婁的妻子曾經說過:「不為貧賤而憂愁,不熱衷於發財做官。」這話大概說的是五柳先生一類的人吧?一邊喝酒一邊作詩,把自己的志趣當作快樂。(他是)無懷氏的百姓嗎?或者是葛天氏的百姓吧?

23《馬說》韓愈
原文: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翻譯:
世上(先)有伯樂,然後(才)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卻不經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貴的馬,只是辱沒在僕役的手上,(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不用「千里馬」稱呼它。
千里馬,吃一頓有時吃盡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知道(按照)它能夠日行千里(的本領)來喂養它。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優點不能表現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怎麼能要求它能夠日行千里呢?
鞭打它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喂養它不能竭盡它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通曉它的意思,拿著鞭打面對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他們真的不識得千里馬啊!

24《送東陽馬生序》宋濂
原文: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捨生皆被綺綉,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緼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翻譯:
我小時候就特別喜歡讀書。家裡貧窮,沒有辦法得到書來讀,每每向藏書的人家借,(借來)親手用筆抄錄,計算著日期歸還。天很冷,硯池裡的水結成堅硬的冰,手指(凍得)不能彎曲和伸直,不放鬆抄書。抄錄完了,跑著送還書,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為這人家大多把書借給我,我於是能夠閱讀很多書。成年之後,更加仰慕聖賢的學說,又擔心沒有學問淵博的老師和名人與(我)交遊,曾經跑到百里以外,拿著經書向當地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請教。前輩道德聲望高,門人弟子擠滿了他的屋子,(他)不曾把言辭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我站在他旁邊。提出疑難,詢問道理,彎下身子,側著耳朵請教。有時遇到他訓斥,(我的)臉色愈加恭順,禮節愈加周到,不敢說出一句話來回答;等到他高興了,就又請教。所以我雖然笨拙,終於獲得很多教益。
當我跟從老師(學習的時候),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中,隆冬刮著猛烈的寒風,大雪深幾尺,腳上的皮膚因寒冷乾燥而開裂了卻不知道。到了學舍,四肢凍僵了不能動彈,服侍的人拿來熱水(給我)澆洗,用被子蓋著,很久才暖和過來。住在旅店,店主每天提供(我)兩頓飯,沒有新鮮肥美的食物享受。同住的同學們都穿著華美的衣服,戴著飾紅帽帶和寶石的帽子,腰佩白玉環,左邊佩著刀,右邊掛著香袋,光彩照人好像仙人。我則穿著破舊的衣服生活在他們中間,毫無羨慕的意思。因為內心有足以快樂的事,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我的勤懇與艱辛是這樣。

26《小石潭記》柳宗元
原文: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翻譯:
從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隔著竹林,聽到水聲,好象人身上佩帶的佩環相碰擊發出的聲音,心裡高興。砍了竹子開出一條小路,往下看見一個小潭,水格外清涼。潭把一整塊石頭作為底,靠近岸邊,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成為水中高地,成為小島,成為不平的岩石,成為岩(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潭中魚兒大約有一百來條,好象在空中游動,什麼依靠也沒有。陽光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獃獃地不動,忽然向遠處游去。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象與遊人一起娛樂。
向潭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象北斗星那樣曲折,象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溪水的岸勢象狗牙那樣參差不齊,不能知道它的源頭。
坐在潭邊,四周竹子和樹林圍繞著,靜悄悄的沒有人跡,使人感到凄涼,寒氣透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因為這地方過於凄清,不能長時間停留,於是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來便離去了。
同我一起游遠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跟著同去的,有兩個姓崔的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27《岳陽樓記》范仲淹
原文: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鬱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翻譯:
慶歷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職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和樂,許多廢弛的事情都興辦起來。於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大它原來的規模,在上面刻了唐代名人和當代人的詩賦。囑托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
我觀賞那岳州的好景色,在洞庭湖之中。它含著遠山,吞著長江,水波浩盪,寬闊無邊;或早或晚(一天里)陰晴多變化,氣象千變萬化。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景象。前人的記述很詳盡了。雖然如此,那麼北面通到巫峽,南面直到瀟水、湘江,降職遠調的人和詩人,大多在這里聚會,看了景物而觸發的感情,大概會有所不同吧?
象那連綿的雨下得繁密,連續幾個月不放晴,陰慘的風憤怒地號叫,渾濁的浪頭沖向天空;太陽和星星隱藏起光輝,山嶽隱沒了形體;商人和旅客不能成行,桅桿倒下,船槳斷折;傍晚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登上這座樓,就有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擔心(人家)說壞話,懼怕(人家)批評指責,滿眼蕭條冷落,極度感概而悲憤不已的情緒了。
至於春風和煦、日光明媚,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綠,廣闊無際;沙歐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兒時而浮游,時而潛游;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蘭花,(長得)茂盛青蔥。有時大片煙霧完全消散,明月照耀著千里大地,波動的光閃著金色,靜靜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漁夫的歌聲互相唱和,這種快樂哪有窮盡!登上岳陽樓,就有心胸開朗,精神愉快;光榮和屈辱一並忘了,端酒當著風,高興極了的神態了。
唉!我曾經探求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情,或許不同於(以上)兩種心情,為什麼呢?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處在高高的廟堂上(即在朝廷里做官)就擔憂他的百姓;處在僻遠的江湖間(即不在朝廷上做官)就擔憂他的君王。這樣做官也擔憂,辭官也擔憂。那麼,什麼時候才快樂呢?那一定要說:「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 」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寫於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

28《醉翁亭記》歐陽修
原文: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奕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翻譯:
環繞著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那些山峰,樹林、山谷尤其美麗,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是琅琊山。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水聲潺潺,從兩座山峰中間傾瀉出來的,是釀泉。山勢回環,路也跟著拐彎,有亭子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於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誰?山中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人是誰?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太守和客人到這里來喝酒,喝一點就醉了,而年齡又最大,所以自己取號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於喝酒,在於山水之間。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裡,寄託在喝酒上。
像那太陽出來,樹林里的霧氣散了,煙雲聚攏來,山谷就顯得昏暗了,或暗或明,變化不一,(就是)山間的早晨和傍晚。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一片濃郁的綠陰,風高霜潔,水位低落,石頭顯露,這是山間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樂趣也沒有窮盡。
至於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喚,後面的人答應,老老少少的行人來來往往不間斷的,(這)是滁州人出遊。到溪里捕魚,溪水深,魚兒肥,用釀泉的水釀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凈,野味野菜,雜亂地在前面擺開,(這)是太守宴客。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於音樂,投壺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勝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或站或坐大聲喧嘩的,(這)是賓客們(盡情)歡樂。臉色蒼老,頭發花白,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之間,(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陽落山,人影散亂,太守返回,賓客跟隨。樹林枝葉茂密成陰,鳥兒到處鳴叫,遊人離開後禽鳥在快樂了。然而禽鳥只知道山林的樂趣,卻不知道人的樂趣,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遊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遊人的快樂為快樂。醉了能夠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誰?是廬陵人歐陽修。

29《滿井游記》袁宏道
原文:
燕地寒,花朝節後,余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於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遊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墮事,瀟然於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適與余近,余之游將自此始,惡能無紀?己亥之二月也。

翻譯:
北京地區氣候寒冷,花朝節以後,(冬天)留下的寒氣仍然厲害。冷風時常颳起來,一颳起來就飛沙走石。我拘束在一間屋子裡面,想出去卻不能。每次冒著寒風快步行走,不到百步就返回來。
二月二十二日,天氣略微暖和,我同幾個朋友出了東直門,到了滿井。高大的柳樹分立在堤的兩旁,肥沃的土地微微濕潤,放眼望去,空闊的景象,好像是從籠中飛出去的天鵝。在這時,薄冰開始溶化,水波開始發出亮光,像魚鱗似的浪紋一層層的,清澈得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鏡子新打開冷光突然從鏡匣子里射出來一樣。山巒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凈,美好的樣子像擦過一樣,鮮明美好而又明媚,像美麗的少女洗了臉剛梳好髻鬟一樣。柳條將要舒展又沒有舒展,柔嫩的柳梢在風中散開,麥苗高約一寸左右。遊人雖然不多,汲泉水煮茶喝的,端著酒杯唱歌的,穿著艷裝騎驢的,也經常有。風力雖然還猛,但是走路就汗流浹背。所有在沙灘上曬太陽的鳥,浮到水面戲水的魚,悠閑自在,羽毛鱗鬣之間,都充滿了歡樂氣氛。才知道城郊田野外面未嘗沒有春天,可是住在城裡的人不知道它啊。
古詩:
小石潭記
柳宗元
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ang)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譚,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巻石底以出,為坻(chi)為嶼,為堪(kan)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chu爾遠逝,往來翕xi乎,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如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創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岳陽樓記
范仲淹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牆傾楫催;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鬱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醉翁亭記
歐陽修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魚,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奕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滿井游記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節後,余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提,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於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乍出於匣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試,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遊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墮事,瀟然於草木之間者,為此官也。而此地適於余近,余之游將自此始,惡能無紀?乙亥之二月也。
詩五首
飲酒(其五)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行路難(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行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舌燥呼不得,歸來倚仗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卧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已亥雜詩
龔自珍
浩盪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岳陽樓記 慶歷四年春,滕(téng)子京謫(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zhǔ)予(yú)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fú)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shāng),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yǐ)。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yín)雨霏霏(fēi),連月不開,陰風怒號(háo),濁浪排空。日星隱耀(yào),山嶽潛(qián)形;商旅不行,檣(qiáng)傾楫(jí)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qǐng),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zhǐ)汀(tīng)蘭,鬱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yé)?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H. 誰能提供我蘇教版8年級文言文原文

晏子使楚
晏子將使楚。楚王聞之,謂左右曰:「晏嬰,齊之習辭者也,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對曰:「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為者也?』對曰:『齊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盜。」
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yì)王。王曰:「縛者曷(hé)為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
王笑曰:「聖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人琴俱亡
王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子猷問左右:「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語時了不悲。便索輿來奔喪,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擲地雲:「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慟絕良久,月余亦卒。

小石潭記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chí),為嶼(yǔ),為嵁(kān)為岩。青樹翠蔓(wàn),蒙絡搖綴,參(cēn)差(cī)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動;俶(chù)爾遠逝,往來翕(xī)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liáo)無人,凄神寒骨,悄(qiǎo)愴(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gōng )古,余弟宗玄。隸(lì)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下學期
馬說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盡粟一石(dàn)。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qí)真無馬邪(yé)?其(qí)真不知馬也!

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活板
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五代時始印五經,已後典籍皆為板本。
慶歷中有布衣畢升,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
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
一鐵范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持就火煬之;葯稍熔,則以一
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
為神速。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
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
十餘印,以備一板內有重復者。不用,則以紙帖之,每韻為一帖,木格貯之。
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
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葯熔,以
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至今保藏。

核舟記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wǎng)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yí)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黍(shǔ)許。中軒敞(chǎng)者為艙,箬(ruò)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sǎn)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rán)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zhě)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zhǔ)。卧右膝,詘(qū)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卧一楫(jí)。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chuí)髻(jì)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rén)戌(xū)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zhuàn)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並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

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於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口技表演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未幾,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送東陽馬生序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硯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捨生皆被綺綉,戴珠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後,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於余者乎?
今諸生學於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余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余,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辯,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於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記承天寺夜遊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治水必躬親
治水之法,既不可執一,泥於掌故,亦不可妄意輕信人言。蓋地有高低,流有緩急,瀦有淺深,勢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詢不窮其致,是以必得躬歷山川,親勞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緩帶,冒雨沖風,往來於荒村野水之間,親給錢糧,不扣一厘,而隨官人役亦未嘗橫索一錢。必如是而後事可舉也。如好逸而惡勞,計利而忘義,遠嫌而避怨,則事不舉而水利不興矣。

I. 蘇教版八下課內文言文試卷

(一)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⒈解釋加點字
⑴具答之( ) ⑵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 ⑶ 屋舍儼然( )
⑷各復延至其家( ) ⑸乃不知有漢( ) ⑹便要還家( )
⒉下列加點字與「皆嘆惋」句中的「皆」字意義不同的是( )
A、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B、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C、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D、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⒊有些成語出自本文,請寫出兩個 、
⒋下列加點詞語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是( )
A、阡陌交通 B、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C、無論魏晉 D、設酒殺雞作食
⒌翻譯句子
(1)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譯文:
(2)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譯文:
⒍留白,是繪畫藝術的一種手法,文學創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給讀者留下了許多想像的空間,你認為本文何處運用了這種手法,試簡要分析。

(二)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⒈《陋室銘》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採用了 的寫法。
⒉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
(1)有仙則名( ) (2)斯是陋室( )
(3)惟吾德馨( ) (4)無案牘之勞形( )
⒊「無絲竹之亂耳」中的「之」字與下列各句加點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 策之不以其道 B.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C.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D.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⒋翻譯下面的句子。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⒌作者引用「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的典故是為了說明( )
A.自己和諸葛亮、揚雄一樣都居住在陋室中。
B.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諸葛廬、子雲亭齊名。
C.以古代名賢自況,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D.表明作者懷念諸葛亮、揚子雲。
(三)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⒈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⑴可愛者甚蕃( ) ⑵濯清漣而不妖( )
⑶香遠益清( ) ⑷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
⒉ 翻譯文言語句
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⒊ 選文第1節從 、 、 三個方面對蓮花進行了描寫。
⒋ 短文贊揚蓮「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質,實則是作者思想情懷的抒發,可現實生活中,有人卻認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對這兩種觀點,你是怎樣對待的?請簡述理由。

⒌ 模仿例句,用同樣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愛蓮花,因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愛 ,因為它 。
(四)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⒈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⑴為宮室、器皿、人物 ( ) ⑵中軒敞者為艙( )
⑶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 ) ⑷高可二黍許( )
⒉翻譯下面句子
⑴嘗貽余核舟一

⑵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

⒊選文中最能體現王叔遠構思巧妙、技藝精湛的話是什麼?(用文中的話回答)

⒋這件雕刻作品的主題是什麼?(用文中的話回答)

⒌蘇軾《赤壁賦》《後赤壁賦》中的名句分別刻在船窗左右的小窗上有什麼作用?

(五)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⒈解釋下面加點的字
⑴不獨親其親 ( ) ⑵男有分,女有歸( )( )
⒉找出文中兩個通假字並加以解釋。
通 解釋
通 解釋
⒊翻譯句子
(1)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

(2)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⒋選文是從哪幾個方面說明「大同社會」的特徵的?

(六)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1.解釋下面加點的字。
⑴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 ⑵晴初霜旦( )
2. 選出加點詞詞義相同的一項( )
A.或:或王命急宣 或以錢幣乞之
B.故:故漁者歌曰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C.絕:哀轉久絕 沿泝阻絕
D.素:素湍綠潭 可以調素琴
3. 翻譯下面的句子。
⑴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

⑵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4.文章花了大量筆墨,運用正面描寫的手法直接描繪三峽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卻寫到「漁者歌曰」,這是採用的 描寫手法,其作用是 。
5.文中對三峽景物的描寫很有特色。請從文中再選出兩處景物,仿照例句進行描寫。
例:碧綠的潭水,怪異的松柏。

(七)①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②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③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④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⑤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⒈解釋下面的加點詞
⑴念無與為樂者( ) ⑵遂至承天寺( )
⑶懷民亦未寢( ) ⑷相與步於中庭( )
⒉用現代漢語翻譯「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⒊本文集中寫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內容可用4個字概括為:
⒋這篇文章主要表現了作者 的心境。
(八)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⒈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⑴五色交輝( ) ⑵曉霧將歇( )
⑶夕日欲頹( ) ⑷沉鱗競躍( )
⒉翻譯文中畫橫線句
⑴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⑵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⒊發揮想像,描述一下畫浪線句子所呈現的景象。

⒋這篇小品文寫景富有特色,有極高的文學價值,請作簡要的賞析。

(九)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盛。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楊誠齋詩雲「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者是也。
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軍,艨艟數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並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於水面者,如履平地。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
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發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於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誇能。江幹上下十餘里間,珠翠羅綺溢目,四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而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閑也。
1. 解釋加點詞的意義。
⑴方其遠出海門( )⑵每歲京尹( )
⑶為火所焚( ) ⑷四馬塞途( )
2.選出加點字意義相同的一項( )
A.為: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盛 僅有「敵船」為火所焚
B.天:天下之偉觀也 吞天沃日
C.百:艨艟數百 騰身百變
D.而:溯迎而上 而僦賃看幕
3. 選出加點字意義不同的一項( )
A.天下之偉觀也 勢極雄豪
B.則一舸無跡 僅有「敵船」為火所焚
C.吳兒善泅者數百 溯迎而上
D.分列兩岸 江幹上下十餘里間
4.翻譯下面的句子。
⑴僅有敵船為火所焚

⑵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發文身。

(十)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釋句中加點的字。
⑴是日更定( ) ⑵余拿一小船( )
⑶擁毳衣爐火( ) ⑷客此( )
2.用現代文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⑵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⑶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選出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項( )
A.白:上下一白 余強飲三大白而別
B.余:余住西湖 上下十餘里間
C.更:是日更定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及:及下船 及郡下
4.選出加點詞意義不同的一項( )
A.舟子:舟子喃喃曰 左右舟子各一人
B.是:是日更定 是金陵人
C.絕:湖中人鳥聲俱絕 哀轉久絕
D.飲:拉余同飲 余強飲三大白而別

J. 蘇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文言文翻譯

岳陽樓記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鬱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醉翁亭記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chán chán),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fēi)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冽);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小石潭記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馬說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五柳先生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宏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有言:「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閱讀全文

與蘇教版八下語文文言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語文長城課程導學 瀏覽:795
公辦和教辦 瀏覽:69
上海高職院校公辦 瀏覽:949
廉江市第九小學校長 瀏覽:264
1984年小學5年級幾門課程 瀏覽:536
中小學生物考試總分 瀏覽:582
運城小學入學難嗎 瀏覽:245
中小學勞技活動制度 瀏覽:328
大祥區公辦幼兒園 瀏覽:909
2019寧波中小學生招生 瀏覽:887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材教法分析 瀏覽:500
學習小升初 瀏覽:523
蘇教版一年級語文下知識點講解 瀏覽:65
小升初美術試題及答案 瀏覽:513
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上第七單元教材分析 瀏覽:244
小升初語文附加題 瀏覽:93
育才中學公辦 瀏覽:616
小學書法公開課教案 瀏覽:751
陪伴中考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87
教師節金 瀏覽: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