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師生 > 簡述中小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

簡述中小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

發布時間:2020-12-02 01:18:44

Ⅰ 小學生的心理發展有哪些特點及教育方法

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主要是:
1、整個小學階段,小學生的感知覺發展很快,其准確性、系統性都能夠不斷地提高。
2、注意水平不斷提升但仍有限。
3、隨著年級的升高,隨意記憶明顯發展,但不隨意記憶佔主要地位。
4、想像力豐富,但想像與現實之間沒有明確界限。
5、學生的抽象思維有很大的發展,但仍以形象思維為主。
6、與青春期學生相比,情緒情感較穩定且比較單純。
7、與學前兒童相比,自我意識更加明確。

課堂教學方法就要針對學生的認知能力發展特點設定:
1、小學生的注意力和記憶力逐步提高但仍有限,因此在課堂上不斷明確需要注意和記憶的目標,可以通過提示,讓學生自己得到結論,以強化學習效果。
2、小學生的感知覺充分發展,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為輔,因此要多使用具體的實物或圖片作為教學輔助用具,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
3、小學生的想像力豐富但幻想的成分較高,小學低年級學生,甚至會由於想像與現實的同一化,導致行為和言語的「不合情理」,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說謊。對此,教師要充分的理解,培養良好品德的同時,保護好學生的想像力,可以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想像和聯想。

小學生的心理發展具有協調性、開放性和可塑性。這一時期不僅是認知能力發展的高峰,也是發展和諧個性、良好品德和社會適應性的最好時機,學校和家長都應注重培養學生認真學習之外的習慣,以身作則給孩子設定良好的行為規范。此外,與同學、老師、親子的關系融洽,也有利於孩子真實的心理活動,從而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因此老師和家長要多鼓勵少批評,尊重學生的情緒、情感,時刻把握和引導學生的心理動態。

Ⅱ 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有哪些

特點:

(1)心理發展是迅速的,尤其是思維、記憶、知覺等能力。

思維:小學四年級以前——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四年級以後——邏輯抽象思維為主。

記憶:一是有意識記憶增強;二是意義記憶迅速發展。三四年級是記憶發展的關鍵期。

(2)心理發展是平穩協調的。

是發展和諧個性、品德和社會性的大好時機。

(3)心理發展是開放的。

小學階段極易與師長溝通,關系融洽,對心理輔導開展極其有利。

(4)心理發展是可塑的。

人生觀、世界觀等尚未形成;性格未形成;習慣未定型。

(5)心理發展中的矛盾性。

潛在的矛盾和危機。(心理矛盾:勤奮進取對自貶自率)

Ⅲ 了解小學生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點。

家長篇——小學生心理發展的一般特點兒童的發展大體可分為身體發展、認知發展和社會性發展三個方面。(一)小學生的身體發展身體的發展是兒童心理發展的物質基礎,小學生身體的健康發展為他們從事學校學習活動提供了保證,而腦及高級神經系統的發育更是他們心理發展的前提和重要的物質基礎。小學生身體發展在人的一生發展中處於一個相對平穩的狀態。他們的身高平均每年增長4~5厘米,體重平均每年增長2~2.5千克。同幼兒相比,骨骼更加堅固,但由於骨骼中所含的石灰質較少,比較容易變形、脫臼。小學生身體的肌肉組織雖有所發展,但不夠強壯,缺乏耐力,容易疲勞,不易長時間從事過於激烈的體育活動。從體內機能的發育來看,小學生的心臟和血管在不斷增長,其容積沒有成人的大,但新陳代謝快,所以小學生心跳速度比成人快。從肺的發育來看,六七歲兒童肺的結構就已發育完成,至十二歲時已發育得較為完善,兒童的肺活量在這一階段也迅速增加,表明肺功能不斷發展。從腦和神經系統的發育來看,小學生的腦重量已逐漸接近成人水平。隨著大腦皮層的生長發育,兒童腦的興奮過程與抑制過程逐漸走向平衡,覺醒時間逐漸延長,睡眠時間縮短,這使兒童有更多的時間從事學習活動。(二)小學生的認知發展小學生的感知覺已逐漸完善,他們的方位知覺、空間知覺和時間知覺在教育的影響下不斷發展,觀察事物更加細致有序。小學生的記憶能力也迅速發展,從以機械識記為主逐漸發展到以意義識記為主,從以具體形象識記為主到詞的抽象記憶能力逐漸增長,從不會使用記憶策略到主動運用策略幫助自己識記。小學生的言語也有很大發展,能夠比較熟練地掌握和運用口頭言語,在教育的影響下,逐漸掌握了書面言語,學會了寫字、閱讀和寫作。小學生思維的基本特徵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為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小學低年級兒童形象思維所佔的成分較多,而高年級兒童抽象思維的成分較多。總之,在系統的學校教育影響下,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得到了很大發展。(三)小學生的社會性發展兒童入學以後,社會關系發生了重要變化,與教師和同學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長,在與教師和同學的相處中,兒童學習與人相處、與人合作及競爭的一些基本技能技巧。師生關系及同伴關系對兒童的學校適應有重要影響。這種關系的質量既影響到兒童對學習的興趣,對班級、學校的歸屬感,也影響到學生情緒、情感的發展。小學階段也是個體自我概念逐漸形成的一個重要時期,兒童學業成敗、社會技能、來自教師及同伴的社會支持對其形成自信或自卑的個性品質有很大的影響。小學生的道德認識能力也逐漸發展起來,從只注意行為的後果,逐步過渡到比較全面地考慮動機和結果。由於認知能力的發展特別是觀點采擇能力的發展,兒童越來越能從他人角度看問題,道德情感體驗日益深刻。小學生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問題心理學家在研究兒童心理發展時,通常要回答四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天性與教養的問題(即遺傳與環境),意在回答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因素;第二,發展的普遍性和個別差異問題;第三,發展的連續性和可變性;第四,發展是量的增加還是質的改變。這後三個問題涉及到對發展的本質的看法。(一)天性與教養兒童心理發展受遺傳的影響有多大?受生長的環境影響有多大?二者是怎樣相互作用的?兒童心理發展是由出生時就已建立好了的模式決定的,還是受出生後的經驗影響的?這些基本理念很重要,它影響到我們如何對待兒童。如有些兒童有一些不良行為習慣,可能他們的父母親也恰巧有同樣的行為習慣,如果教師據此就將兒童的行為習慣歸因於遺傳,就會放棄對他們的幫助教育。如果教師認為一個人的成長發展與其生存與教育環境有很大關系,就會從改善環境入手,為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更好的教育。我國目前開展的希望工程就是基於這種理念。從科學心理學創建以來的心理學史來看,關於遺傳和環境問題的爭論大體經歷了三個時期:20世紀初葉,問題的提法是一種非此即彼的絕對二分法,強調是遺傳還是環境在人的發展中起決定作用;20世紀中葉,心理學家開始注意到遺傳和環境二者都是發展的必不可少的條件,並開始研究各自的作用;發展到現代,由於對遺傳和環境的科學研究的深入,越來越顯示二者的復雜關系,因而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就進入到探究二者是如何起作用的,分析二者的相互制約的關系。在早期,主要表現為以高爾頓(F.Galton)為代表的遺傳決定論和以華生(J.B.Watson)為代表的環境決定論之爭。遺傳決定論的基本觀點是個體的發展及其個性品質早在生殖細胞的基因中就決定了,發展只是這些內在因素的自然展開,環境與教育僅起一個引發的作用。他通過家譜調查發現,名人家族中出名人的比率大大地超過了普通人。在他的調查中,從英國的名人(政治家、法官、軍官、文學家、科學家和藝術家等)中選出977人,調查他們的親屬(有血緣關系)中有多少人同樣著名,結果發現有332人。而對人數相等的對照組(即普通人)的調查發現只有一個人出名。高爾頓認為,這兩組人群出名人的比率有顯著差別就是能力受遺傳決定的證明。但是高爾頓的研究存在很大的缺陷,如對研究對象的環境因素沒有認真分析,兩組人的家庭背景、物質條件等相差太大等。環境決定論的主要觀點是兒童心理的發展完全是外界影響的被動結果。華生曾經用一段著名的論斷來表明他極端的環境決定論的思想:「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和我可用以培育他們的特殊世界,我就可以保證隨機選出任何一個,不問他的才能、傾向、本領和他的父母的職業及種族如何,我都可以把他訓練成為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特殊人物如醫生、律師、藝術家、大商人或甚至於乞丐、小偷。(轉引自高覺敷:《西方近代心理學史》,265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他用條件反射的方法,證明兒童對許多事件產生怕、怒、愛等情緒多數都是習得的。現在,很少有人持極端的觀點,大家都贊同遺傳與環境相互作用論。我國心理學家朱智賢教授認為遺傳素質是心理發展的生物前提,是心理正常發展的物質基礎。兒童心理發展主要是由兒童生長的環境條件與教育條件決定的,其中教育起著主導作用。遺傳規定了心理發展的可能性,而環境與教育則提供了心理發展的現實性。不同的社會環境與教育條件決定著心理發展的方向、水平、速度和內容(王耘、葉忠根、林崇德:《小學生心理學》,14~15頁,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二)發展的普遍性和個別差異是否對所有兒童,不管他們的文化、性別或環境如何,其發展模式都是一致的呢?是否在每一種文化里,在每一個兒童身上,發展都是一樣的?發展的哪些方面對所有兒童來說都是一致的,哪些方面又是不同的?發展的獨特性以什麼方式表現出來?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就涉及到對發展的普遍性和差異性的看法。兒童的發展既有共同規律,又有個別差異。一般說來,無論是哪個國家、哪種文化背景下的正常兒童,其發展總是有一些共同的規律,從出生到成熟都要經歷一些共同的階段,也就是說存在一些共同的、普遍的、規律性的特徵。如兒童智力的發展大體都要經歷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這是共性的東西。但是在發展速度、最終達到的水平以及發展的優勢方面卻存在個體差異,有的兒童早慧,有的兒童晚熟,同樣年齡的兒童其思維發展水平未必相同;有的兒童有運動才能,有的兒童有音樂天賦,同樣有天賦的兒童最終取得的成就也不盡相同。總之,教育教學必須根據兒童發展中的普遍規律進行,同時要針對兒童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三)發展的連續性和可變性兒童哪些方面的特徵隨著年齡的增長仍保持一致,哪些方面隨著年齡增長而不斷發生變化?對於兒童來說,有些人格、身體方面的特徵隨著年齡的增長,仍保持著相當的一致性,如有的孩子從小就愛說愛笑,長大了仍然活潑外向,是各種活動的積極參與者;有的兒童從小文文靜靜,長大了仍沉默寡言,願意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有些方面又發生著明顯變化,會走會跑,會讀會寫等。兒童心理學就是要研究兒童的心理在什麼方面、以什麼方式發展變化的,在什麼方面是頗為一致和穩定的,並據此制訂教育對策。(四)發展變化的本質兒童心理的發展是指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過程,主要表現為心理活動從未分化向分化、專門化發展,從不隨意性、被動性向隨意性、主動性發展,從認識客體的直接的外部特徵向認識事物的內部本質發展,對周圍事物的態度從不穩定向穩定發展。兒童心理的發展既是量的增加,又是質的改變,是一個不斷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表現為連續性與階段性的統一。兒童心理發展中,每個年齡階段所表現出的本質特徵,稱為兒童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徵。兒童心理年齡特徵是指在一定的社會和教育條件下,兒童在每個不同的年齡階段中表現出來的一般的、本質的、典型的心理特徵。第一,兒童的心理年齡特徵受社會和教育條件的影響和制約,因此不存在一成不變的年齡特徵。兒童心理的年齡特徵總是會打上特定歷史和文化、教育的烙印,但社會教育又有穩定繼承的一面,是有規律地作用於兒童的。兒童對社會知識、經驗的掌握順序是服從於人類知識、經驗本身積累的順序的。第二,兒童心理發展是連續性與階段性的統一,每一個階段既含有上一階段的特徵,又有下一階段的萌芽,但是每一個階段總是有佔主導地位的本質特徵,這些特徵是從個別的兒童心理發展事實中概括出來的。如經過大量研究表明,小學兒童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但在小學高年級階段已出現抽象邏輯思維的萌芽。第三,兒童心理年齡特徵是相對穩定的,但不是絕對不變的。穩定性表現在: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一定年齡階段的大多數兒童總是處於一定的發展水平上,表現出基本相似的心理特點;許多年齡特徵特別是認知能力方面的年齡特徵的變化,有一定的范圍和幅度;每一階段的變化過程和速度大體都是穩定的。可變性主要表現為不同的社會生活條件下,特別是當社會教育條件有較大改變時,往往會引起兒童心理年齡特徵的變化,但這種變化往往不是立刻就表現出來的。

中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特性是什麼

中小學生好奇心極強而自製力較弱,往往會在網路上通過各種途徑觀看在現實中很難得到的暴力、色情信息等來滿足他們好奇心及對刺激的渴望,也會沉迷於驚險、刺激的網路游戲中流連忘返。

中小學生個體意識逐步形成,竭力想擺脫家長、教師的管教,自己管理自己。但由於認識水平的限制,他們看問題常常帶有明顯的表面性和片面性,在缺乏有效引導的情況下,容易受到網路的不良影響。

中小學生性意識已經開始覺醒,對異性充滿了好奇與興趣。有了網路,青少年可以在網上聊天、戀愛,但由於他們比較單純,沒有成年人那樣理智和冷靜,往往難以控制住自己的激情,以至影響正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由於被網上戀人拒絕而走向自殺、殺人的也大有人在。

中小學生網路安全觀念和自我保護意識不強,對網上魚目混珠的復雜狀況及危險性認識不足,容易上當受騙。

Ⅳ 小學生的心理特徵有哪些

一、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
(一)入學適應問題
兒童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有一個逐漸適應校園生活新環境的問題。對小學一年級的新生來說,從校園的自然環境到教師同學這樣一種人際關系環境都是陌生的,還有學習的壓力,校規校紀的約束等,這一切都構成了新入學兒童心理適應的嚴峻挑戰。對於部分心理發展迅速的學生,以及在幼兒園受到過入學准備教育兒童,他們能很快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境,但部分兒童則會出現適應不良現象。這種適應不良大多表現在:產生情緒障礙,如焦慮、不安、抑鬱、害怕等;注意力不夠集中,爾後對學習失去興趣;不能約束自己,總是違反紀律等。一般經過幾周的自我調節能夠逐漸適應,少數學生可能會持續數月之久。通常個性內向、膽小、謹小慎微、急躁和情緒不穩定的學生容易出現入學適應不良。

(二)學習方面的問題
生理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由於學生學習競爭加劇,學習負擔過重,同時學校、教師、家長又過分看中分數,給小學生造成嚴重的生理和心理壓力。據遼寧教育研究院的一份統計資料顯示, 1995 年遼寧省中小學生課外作業量高於國家教委規定標准 60% ,而許多家長還給子女開「小灶」,使學生夜讀時間越來越長,多數城市有近 70% 的中小學生睡眠時間不足 9 小時。加之現有的教學內容偏難,對學生學習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壓下,學生身心受到了極大損害。兒童年齡越小,學習過程中越容易產生疲勞,如果學生的學習持續時間過長,很容易造成學習疲勞,若學生長期處於疲勞狀態,會使其視力下降,食慾不振,面色蒼白,大腦供血不足,瞌睡,失眠,頭熱,腳冷等。在心理方面則會產生抑鬱,煩躁,信心不足,記憶力減退,注意力難以集中,思維遲緩等現象。
(三)厭學與逃學問題
據調查,有厭學情緒的小學生占總數的 5% —— 10% 。這些小學生主要是對學習缺乏興趣,學習比較吃力,導致長期跟不上進度,又缺乏趕上去的勇氣和毅力,教師也沒能及時地給予鼓勵,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他們或者在課堂上東張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動畫書或玩玩具;要麼就在課堂上打瞌睡;或者乾脆逃學、曠課,到處遊玩。有些農村的孩子厭學情緒還得到家長的支持,乾脆輟學在家,幫父母幹活,做生意等。還有一些優等生,由於心理承受能力較差,一旦別人超過自己或自己的目標未達到,就容易產生厭學情緒。
(四)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
人作為社會人,都有與人交往的需要,通過正常的人際交往、溝通,人就能獲得正確合理的社會知識經驗,同時獲得生活學習的知心朋友,獲得困難時的支持幫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會使人無法滿足依戀感,內心苦悶而無法宣洩和排除,影響了兒童正常的人際交往與心理需求,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於目前的小學生絕大多數為獨生子女,他們在家庭交往的對象多為成人,在這種不協調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為中心」的「順境」下生活的,因此,學生普遍存在著較任性、固執、依賴性強的特點。當他們進入一個新的集體後,在集體中的位置已改變,但仍然以自我為中心去與人交往,因而在與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獨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難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從而致使小學生不能也不會與人正常交往。在與他人接觸中常出現過重的恐懼感,過強的防範心理,其結果是封閉自己。而且教師教育方法不當,忽視對學生人際交往技能的培養。小學時期,教師是學生理想的目標,公正的代表,他們希望得到教師的關心、理解與愛,教師如不能以熱情的態度給予指導幫助,反而橫加指責,學生則會感到失望,會有一種壓抑感,產生消極情緒,導致師生關系淡漠。這種以學生失敗而告終的交往還會在小學生與他人交往中遷移、泛化,加重人際交往的焦慮感。
(五)意志障礙
這類小學生主要表現為意志薄弱,缺乏行動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廢,容易上當受騙,愛說謊話,不能經受學校和生活帶來的正常競爭,不能正確地面對挫折,行動放任自流。中國的家長歷來很重視孩子的安全問題,對他們百般呵護甚至溺愛,因此造成孩子如同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任何風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自然當他們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時候,就會無所適從,甚至採取消極的逃避方式,這種消極的挫折適應方式一旦習慣化、穩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狀態即使有所改變,其行為卻仍以習慣化的適應方式如影隨形地出現。於是,消極的挫折適應方式也就轉化為較嚴重的、需要長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問題了。
(六)問題行為
問題行為是指擾亂他人或給個人身心造成妨礙的行為,主要表現為攻擊、逃避、自暴自棄等。按性質劃分,問題行為可以分為過失型和品德不良型。前者是指個體行為對組織紀律和社會一般生活准則的觸犯或違背,這種問題行為常常是由不恰當的需要、好奇、好動、試探、畏懼、缺乏經驗和認識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品德不良型問題行為,是指個體行為對一定的社會道德規范、對集體利益與他人利益的違背或侵害。這種問題行為一般是由錯誤的意識傾向或個性特點所造成的,因此表現出經常型、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點。
(七)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指小學生人格的發展不協調。主要表現為心胸狹窄,嫉妒心強,異常固執,我行我素,人際關系緊張。

(八)依賴心理
由於小學生自身的特點,還沒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長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關心和愛護下,因此形成了小學生較強的依賴心理,首先表現為對環境的依賴,如天氣的變化不能適應,不知道添減衣服,需要老師或家長的提醒才行,否則很容易感冒。其次表現為自責傾向。這一現象在小學生中較多,危及著他們的心理健康。自責傾向是指當發生不如意的事情時,經常認為自己不好,對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懼心理。自責傾向的根源是對失去別人的愛不安。當學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師、朋友拋棄時,往往形成自責傾向,如,父母、教師對兒童過分嚴厲、專制,則挫傷了兒童自尊心,兒童感覺不到來自權威人物的愛,從而出現自責心理;當對別人的愛渴求過強時,一點小過失就會使小學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愛了,這樣的兒童往往有很強的依賴心理。
(九)考試怯場的恐懼心理
由於考試和升學的壓力,部分小學生臨考時處於緊張而又恐懼的情緒狀態。尤其是畢業班的學生,面對排名次和決定人生前途的升學考試,大部分學生感到精神緊張,壓力很大,他們渴望成功,也擔心遭到失敗。有的學生平時成績不錯,稍有一次失敗了,就懷疑自己的能力,過分自責,產生焦慮心理,導致對下次考試的擔憂,總怕自己考不好,甚至一到考場就心煩意亂,身體顫抖,本來應該答上的問題在腦中毫無印象,發揮失常。嚴重者還會出現生理異常反應,不能正常參加考試。長期這樣,會造成其心理變態,性格乖僻和行為異常。

Ⅵ 中小學生心理特徵

曹曹課堂——中小學生心理特點與心理健康教育(講課老師:曲連坤 傅榮 王玉霞)中小學生心理特點與心理健康教育 T:w%RF[v9
24d{ol)
第一講中小學生的認知和思維發展特點 x1 1ug
講課老師:曲連坤 傅榮 王玉霞 20BU;D3
\7tJ)[0aF
一、中小學生認知發展的特點 #j6qq 3OG
h8?E+0
認知能力在實踐活動中發生發展,人類共同的基本的實踐活動形成人的一般認知能力(即智力),它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和思維能力等。思維能力是認知能力的核心。 `&o>7a;
Xwk_QFv3
認知的發展主要表現為:認知結構復雜化、合理化,認知結構備要素間的關系相互協調,認知結構與情意個性等心理因素的相互促進及協調發展。發展過程中存在關鍵期。如我國心理學家把兒童認知發展的過程劃分為6個關鍵期:①出生第一個月②l歲左右③3歲左右④6歲左右⑤ 11、12歲(女)或13、14歲(男)⑤17. 18歲。 uBxs`'C
sKGR28e
(一)中學生認知發展的特點 {s~t>Rp+
]dQ
1、中學生認知發展的特點 {{e+t8J??
d<afO?"
(1)中學生認知結構的基本體系形成 j<_)Y(x>
中學生認知結構的各種要素迅速發展,認知能力不斷提高,認知的核心成分——思維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論思維的轉化,抽象邏輯思維占優勢地位,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有了很大發展。 5s=L5]]r_j
Uk= L?t
(2)中學生認知活動的自覺性明顯增強 C!S( !Z,
由於理論思維和自我意識的發展,中學生的觀察力、有意識記能力、有意想像能力迅速發展,思維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確,認知系統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控制能力明顯增強。 s<fzk1LZ
dpI! {'"M
(3)認知與情意、個性得到協調發展 Bq#B+JwX
中學生的認知發展離不開情感。意志和個性等。情感、意志、需要。興趣、動機、理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對認知活動起走向。發動、維持和調控的作用;同時,認知發展又促進了情意、個性等發展。因此,中學生的認知結構和情意、個性等形成協調發展的新局面,使心理的整體水平得到提高。 E3,Nc`'m9
R7~#7qKQB
2、中學生觀察力發展的特點 5Ak6 q(\
CxJkT 2
(l)目的更明確 V [r1bF
他們能主動地制訂觀察計劃,有意識地進行集中地、持久地觀察,並能對觀察活動進行自我調控。 a<mM )[U
(2)持久性明顯發展 dSw%Qv*y
中學生意志能力增強,能排除各種干擾,堅持長時間觀察。 D0a3%LBS/2
(3)精確性提高 p}O[A`
在觀察活動中,中學生能全面深入地了解細節。既重整體辨認,又重細節辨認;觀察的正確率逐步提高;對觀察對象本質屬性的理解逐步深化。 x4nmDEpa
(4)概括性更強 vK~tgZ&
中學生抽象邏輯思維漸占優勢,言語表達能力進一步發展,觀察的概括性、深刻性明顯提高。 S67>yqha
觀察力是智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中學生的觀察力要做到:明確觀察目的和任務,提高觀察的自覺性;教給觀察的方法;培養觀察的濃厚興趣;多種感官(眼。耳、鼻、舌、身)共同參與;加強觀察、思維和語言的協調發展。 >pq= .)X}
Or*e$uMIY
3、中學生記憶發展的特點 > lIQM3
>,s.!vpK
(1)有急記憶佔主導地位 dyMj=e
有意記憶是有目的、有計劃。需要意志努力的識記。人要獲得完整的、系統的知識和技能,主要靠有意記憶。中學生能自覺地、獨立地提出較長遠的識記任務,選擇相應的識記方法,自我檢查識記效果,總結經驗教訓,提高記憶水平。盡管中學生的有意識記佔主導地位,但無意識記仍是不可缺少的。許多東西是通過無意識記,在輕松愉快中獲得的。 i%eq!q
'2BE"e
(2)理解記憶為主要識記方法 8O0E;6b
理解記憶是藉助思維的力量,在理解事物意義和本質的基礎上進行的識記。隨著思維的成熟和語言的發展,中學生的理解記憶成為主要的記憶方法。 ~99DE78
{3{cU#\QA
(3)抽象記憶占優勢 X=U>r
隨著語言和抽象思維的發展,學習內容的加深,學生要掌握大量科學概念,抽象記憶也隨之發展起來,並在中學階段居於優勢地位。 }HC6m{vH(
FG[YH5
rp^G k
(二)小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 !?u{2 D
L 2k?Pl
1、小學生觀察和觀察力的特點 V<%eWT)x7C
V`/D!8>
(1)小學生的觀察認缺乏系統性的知覺發展到有目的、有順序的知覺 ,m)k;co^
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觀察事物時常是雜亂無章的,缺乏系統性和目的性,觀察時受興趣和情緒的影響很大,不能持續很長時間,有時常常偏離觀察的主要目標。 =T0;F0@#4
6~@S,i1
(2)小學生的觀察從模糊籠統的知覺發展到比較精確的知覺 3w -0IP]<
tin5.N)"z
小學低年級學生觀察事物時,常常模糊不清,這和認識過程的發展有聯系。低年級學生知識比較貧乏,觀察事物時容易泛化,所以模糊不清,特別是對一些相類似的事物容易混淆。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逐漸豐富,他們的觀察才能由泛化到分化,比較精確地分辨事物。他們在知覺和觀察過程中的另一問題是:不能把主要的事物和次要的事物分開,有時只抓住次要的事物,而把主要的事物忽略了。 IW<nfg
6|-V{
2、小學生注意力的特點 'q_^28rK
(v'#~)R_`
(l)無意注意仍起著主要作用,有意注意正在發展 P wY~L3,
對小學生來說,在學習過程中,教學手段的直觀性、教師聲情並茂的語言、對課業本身的興趣等都能引起小學生的注意,這些都是無意注意的范疇。由於小學生主導活動不斷發生變化,從無目的的游戲到有目的、有要求的學習,所以他們的無意注意已無法適應新要求,這一矛盾必然使小學生的注意力逐漸從無意注意向有意注意過渡。 3?+CP-T-j
`3CdW
(2)注意的集中性和穩定性差 V4.&"0\n#
注意的集中性即注意指向一定事物時聚精會神的程度。由於小學生神經系統發育的特點,他們的注意力不易集中,很容易被感興趣的事物所吸引而轉移注意力,對於比較抽象的教學活動,注意集中就比較困難。 k+D"LA%J
注意的穩定性,指在一定時間內把注意保持在某一事物或活動上。關於注意保持的時間問題,有些心理學家認為:7~10歲兒童可以連續集中注意20分鍾,10-12歲兒童約25分鍾,12歲以上約30分鍾。 o N\IQ7oI
]#fmih^
(3)注意的分配和轉移力不強 ?E*;fDEC
小學生在上課的同一時間內,既要用眼、用耳,還要動腦、動手,這就需要注意的分配。但是,小學生不善於分配注意力。對剛入學的學生,聽講和抄寫不應同時進行。只有當抄寫已成為他們較熟練的技巧之後,才有可能同時進行。 h N5?u:
t6+c"=P#
(4)注意范圍較小 XDt MFig
注意范圍大小,是指在同一時間內能看到(聽到)事物的多少,它主要取決於個體過去的經驗。小學生經驗少,注意范圍比成人狹窄。 u3B[1Ae:K
o^!_S5zKe.
3、小學生記憶力發展的特點 Biva{'[m
s.#%hPX{
cOq'MDr
小學生的機械記憶仍然佔主要地位,意義識記開始發展,隨著年齡增長,形象記憶發展變慢,抽象記憶發展變快。年級越低,形象記憶越高於抽象記憶,年級越高,形象記憶和抽象記憶兩者效果越接近。 P5K=S.g
s<XAH7?0
4、小學生想像力的發展 GI[TD?s
O)jpnNz
(1)有意想像增強 nqFJNK]a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想像具有學前兒童想像的特點,仍以無意想像為主。到了小學中、高年級,兒童再造想像的內容趨於完整,有意想像的成分大大增加,其精確度亦明顯提高。 4m:D8&D_M
VL?sfG0
(2)想像更富於現實性 k Xg&}n 7
學前兒童的想像往往與現實不符,有時會出現「想入非非」的空想。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想像就更接近現實。 zJ $&`=
CQANex4&\
(3)想像的創造成分增多 zzH^xxg
小學低年級學生再造想像的成分佔較大比例。隨著他們的活動不斷增多,經驗逐漸豐富以及認識能力的提高,大腦中的表象越來越多,因而想像的創造城分逐漸增力D。 w!eY)p<
w:VD[\h
* @=ZzL
二、中小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 E~y( @72)
Nrn_Gy>|D
(-)中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 ;TC"n!ew
4~K%,K+Du
1、抽象邏輯思維逐步占優勢 kj>!&W57
dJjkH6%}
(l)中學生一般能擺脫具體事物的限制,運用概念、提出假設。檢驗假設來進行抽象邏輯思維。 _M) G
(2)中學生在思維過程中已有預見性特徵,即能在復雜活動或問題解決之前有計劃、有策略。 |[Rlg`TQ;*
(3)中學生的思維具有形式化的特徵,即中學生能時常有意或無意地運用邏輯規律來解決問題。 ^)UX#D3b
(4)中學生在思維活動中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識或自我監控能力,即表現為中學生不但能考慮如何解決問題,還能對自己的思維進行自我反省、自我調控,確保思維的正確性和高效率。 g.*DlD%%
(5)中學生思維的獨創性在逐步增長。突出表現在他們能不斷提出新的假設、理論,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明顯增強。 +P=Ikbx AO
]5r@`%9
2、辯證邏輯思維開始發展 mt]^d;E
EeR}34
(1)中學生(尤其是高中生)理論思維的發展,有力地促進著辯證思維的發展,從而形成了抽象思維和辯證思維協調發展、相互促進的新局面。中學生基本上能理解一般與特殊、演繹與歸納、理論與實踐等的辨證關系,能用全面、發展。聯系的觀點去分析和解決問題。 EO`eg]
(2)中學生的思維結構趨於穩定,並基本完整與系統化。中學生由於理論思維的發展,思維結構的內部關系更加協調,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演繹與歸納、形式邏輯與辯證邏輯、認知與非認知因素等形成了協調發展的新格局,從而使中學生思維的功能更完善,思維的效率更高。 wJZuJ(
neQ~h4U"
(二)小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 G}Ko*:fWS
bC /Ql
1、具體形像思維為主 EsS$th)d
ob;O,&e0>
小學生思維的基本特點是,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我國心理學者的研究發現,小學四年級之前,兒童的思維一般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四年級以後,以邏輯抽象成分為主,在整個思維的發展過程中,仍有很大的不自覺性和不平衡性。 ~F^tLi!5
ed2r<H$
2、抽象邏輯思維的自覺性較差 NBL%5!'
15S& ,$ 1&
小學生不能自覺意識到自己的思維過程,低年級小學生尤其明顯。例如,語文閱讀中,默讀比朗讀困難大,這是因為兒童的內部言語的發育尚未成熟,而內部語言是對思維本身進行分析綜合的基本條件,因此,有經驗的教師會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默讀課文和閱讀一些課外讀物。對數學應用題的解答,小學生不會說出自己的思考過程,也就是常說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不習慣於自我檢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若注意引導學生在解應用題時,說出思考過程,檢查一下自己在解題時的思維障礙在哪裡,並注意及時准確地檢查作業,將有助於學生抽象邏輯思維自覺性的發展。 .DI?-=p|_#
,+ 5:}hR+
3、抽象邏輯思維發展不平衡 $A`m8?bY
-p?&vQDo`
小學生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在不同的學科中,其表現是不相同的。例如,在數學課學習中,尤其是經過系統的小學奧林匹克數學訓練的學生,可以離開具體事物進行抽象思考。但在自然課上仍停留在較具體的形象水平上。 Ze[,0Y!u&
z-qbe97
4、思維缺乏批判性 I(Z\$
dr(-k3ex
小學生的思維缺乏批判性,年齡越小的兒童越明顯。他們常常不根據客觀情況的變化,盲目照教師所說的每一句話去做,以教師的言語作為衡量事物對錯的推一標准。這一方面要求教師的言行要慎重,時刻考慮到如何做有利於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另一方面,也向教師提出了新的課題,如何使學生逐步克服這種盲目性,而多一些批判性和理性思考。培養這一能力將使學生受益終身。 d@ >i=l [
! Sw=ns7
5、思維還缺乏靈活性 ~8yh,U
}h=PW'M{
小學生的思維還缺乏靈活性,他們不善於考慮條件的變化,而以舊經驗解答新問題。在數學學習中,這種特點表現最明顯。一般說來兒童對熟悉的或學過的題目類型,在內容不變時能順利解答,如果內容稍加變化,他難以隨著變化的內容而改變方法,往往照著原來的形式套做題目。隨著年級、年齡的增長,知識經驗的積累,第二信號系統的發展,到了中、高年級,學生思維的惰性將逐漸減少。

Ⅶ 小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有哪些

小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與輔導1、特點:(1)心理發展是迅速的,尤其是思維、記憶、知覺等內能力容。
思維:小學四年級以前——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四年級以後——邏輯抽象思維為主。
記憶:一是有意識記憶增強;二是意義記憶迅速發展。三四年級是記憶發展的關鍵期。
(2)心理發展是平穩協調的。
是發展和諧個性、品德和社會性的大好時機。
(3)心理發展是開放的。
小學階段極易與師長溝通,關系融洽,對心理輔導開展極其有利。
(4)心理發展是可塑的。
人生觀、世界觀等尚未形成;性格未形成;習慣未定型。
(5)心理發展中的矛盾性。
潛在的矛盾和危機。(心理矛盾:勤奮進取對自貶自率)2、輔導:(1)幫助小學生適應學校生活,做好入學准備;
(2)幫助小學生適應集體生活,學會交往,培養合群性、責任感;
(3)幫助小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激發興趣,培養求知慾,促進思維、記憶等智力因素發展;
(4)幫助小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各種心理問題,樹立勤奮,克服自卑,變危機為轉機;
(5)幫助小學生初步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與良好的品德行為規范。

Ⅷ 發展心理學小學生注意有哪些特點

小學生注意發展的一般特點
1.由無意注意佔優勢逐步發展到有意注意佔主導小學低年級學回生無意注意仍起答重要作用,他們的有意注意基本上是被動的。這與他們神經系統活動的內抑制能力尚未發展起來有關。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腦不斷成熟,神經系統活動的興奮與抑制過程逐步協調起來,同時,由於教學提出的要求和教師的訓練,學生的有意注意逐步發展起來。四五年級小學生的有意注意基本上佔主導地位。
2.對具體生動、直觀形象的事物的注意古優勢,對抽象材料的注意在發展
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言語水平很有限,具體形象思維占重要地位,因此,具體生動的、直觀形象的事物容易引起他們的注意;隨著學生學習活動的發展和知識水平的提高,隨著以詞為基礎的第二信號系統和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學生對具有一定抽象水平的材料的注意也逐步發展起來。
3.注意有明顯的情緒色彩
小學生由於大腦與神經系統的內抑制能力尚未充分發展,一個興奮中心的形成往往波及其他相應器官的活動,面部表情、手足乃至全身都會配合活動,所以注意表現出明顯的情緒色彩。例如,學生在課堂上,如果聽得入神,就會表現出莊重的樣子;如果聽得高興,就會露出欣喜的笑臉,甚至會高興得手舞足蹈。

Ⅸ 小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

小學生心理發展的一般特點
(一)小學生的身體發展
身體的發展是兒童心理發展的物質基礎,小學生身體的健康發展為他們從事學校學習活動提供了保證,而腦及高級神經系統的發育更是他們心理發展的前提和重要的物質基礎。小學生身體發展在人的一生發展中處於一個相對平穩的狀態。他們的身高平均每年增長4~5厘米,體重平均每年增長2~2.5千克。同幼兒相比,骨骼更加堅固,但由於骨骼中所含的石灰質較少,比較容易變形、脫臼。小學生身體的肌肉組織雖有所發展,但不夠強壯,缺乏耐力,容易疲勞,不易長時間從事過於激烈的體育活動
(二)小學生的認知發展
小學生的感知覺已逐漸完善,他們的方位知覺、空間知覺和時間知覺在教育的影響下不斷發展,觀察事物更加細致有序。

小學生的記憶能力也迅速發展,從以機械識記為主逐漸發展到以意義識記為主,從以具體形象識記為主到詞的抽象記憶能力逐漸增長,從不會使用記憶策略到主動運用策略幫助自己識記。

小學生的言語也有很大發展,能夠比較熟練地掌握和運用口頭言語,在教育的影響下,逐漸掌握了書面言語,學會了寫字、閱讀和寫作。

小學生思維的基本特徵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為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小學低年級兒童形象思維所佔的成分較多,而高年級兒童抽象思維的成分較多。

總之,在系統的學校教育影響下,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得到了很大發展。

(三)小學生的社會性發展

兒童入學以後,社會關系發生了重要變化,與教師和同學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長,在與教師和同學的相處中,兒童學習與人相處、與人合作及競爭的一些基本技能技巧。師生關系及同伴關系對兒童的學校適應有重要影響。這種關系的質量既影響到兒童對學習的興趣,對班級、學校的歸屬感,也影響到學生情緒、情感的發展。小學階段也是個體自我概念逐漸形成的一個重要時期,兒童學業成敗、社會技能、來自教師及同伴的社會支持對其形成自信或自卑的個性品質有很大的影響。

小學生的道德認識能力也逐漸發展起來,從只注意行為的後果,逐步過渡到比較全面地考慮動機和結果。由於認知能力的發展特別是觀點采擇能力的發展,兒童越來越能從他人角度看問題,道德情感體驗日益深刻。

Ⅹ 各個年齡段學生心理的顯著特徵

導讀:成長就是一個不斷再生的過程。心理成長階段和身體成長階段密切相關。各國的教育階段設計與此吻合。政府重視大學教育,但是對大學畢業生卻沒有信心,大學教育的方式和中小學教育都是一樣的老師講學生聽。其實教育最重要的階段不是大學而是0-6歲,嬰兒在無意識的玩耍中學會了語言、行動,在玩弄玩具的經驗中形成了個人人格。成人用大腦存儲知識,而嬰兒通過心理能力直接吸收知識。這是一個令人震撼的神秘世界。成人能做的,不是教育而是提供幫助,不是灌輸知識,而是消除兒童天賦創造力的障礙,使這種能力充分發揮,並延長下去。 心理學家對人從出生到大學畢業的成長過程進行了研究,發現這個時期的心理成長可以分成幾個階段。最先從事這項研究的是哈五洛克.愛里斯和W.斯特恩,他們的理論得到了許多人的支持,尤其是夏洛特.布勒以及她的追隨者. 雖然哈五洛克.愛里斯的看法與流行的觀點不同,但與弗洛伊德學派的研究結果相同。先前人們普遍認為新生嬰兒非常渺小,沒有什麼研究價值,兒童的價值在後來的發展中逐漸增大。哈五洛克.愛里斯的研究表明這種觀點已經過時,心理學家們現在相信,人在成長過程中要經歷不同的心理階段,各階段之間有明確的界限,每個階段的心理類型大不相同。有趣的是,各個心理成長階段與不同的身體成長階段密切相關。成長發育的不同階段之間,心理變化非常明顯,一個心理階段結束另一個心理階段隨之而來,以至於人們不無誇張地談:「所謂成長就是一個不斷再生的過程」。第一個心理發展階段 第一個心理發展階段是從出生到6歲,這個時期的心理類型基本一致。這個階段又可以分為0-3歲和3-6歲兩個不同的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0-3歲,這個階段的兒童心理我們無法了解,也不能直接對他施加影響。這個年齡的兒童不能上學,事實上,也沒有會接受0-3歲兒童的學校。第二個時期是3-6歲,這個時期兒童的心理類型沒有發生多大變化。不過,兒童的人格已經發現了很大變化,非常容易受到成人的影響。也許父母感覺不到這種變化,不過,只要把6歲的孩子與新生兒對比一下,就會發現變化是驚人的。我們先不談這種變化是怎樣發生的,只需要承認一個事實,就是6歲的孩子可以到學校接受教育了。 第二個心理發展階段 心理成長的第二個階段是6-12歲。這個階段相對平穩,兒童處於一個穩定的發展期,表現的健康、強壯。對這個年齡段的兒童,心理學家羅斯有如下描述:「這種在精神上和身體上表現出來的穩定,是兒童階段後期的一個明顯特徵。這種穩定與成年時期非常相似。不難想像,假如一個外星人初次來到地球,在沒有碰到成人之前,很可能以為這些10歲左右的孩子就是成人。」 這個個階段不僅在心理上與第一階段明顯不同,而且身體上的變化也很明顯,最明顯的就是兒童換牙齒。第三個心理發展階段 心理成長的第三個階段是12-18歲,在這段時間內,孩子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這個階段也可以分為兩個時期:一個是12-15歲,一個是15-18歲。人的身體在這個階段基本發育完成了,18歲之後,身體不再隨著年齡得增長發生顯著變化了。令人驚訝的是,政府主持的教育對此已經有所認識,只是還不夠明確,只能說一種模糊的直覺。他們對於0-6歲這個階段較為認可,這很明顯,因為孩子6歲的時候發生了一個巨大變化,就是可以到學校學習了。人們認識到了6歲孩子的變化,他們已經懂事了。很明顯,要是兒童不能走路,無法聽懂老師的話,根本不可能集體生活。所以說,人們已經認可了兒童的這個變化。但是,教育理論界的反應卻很遲鈍,他們至今對這個問題缺乏認識,僅僅能看到一些明顯的事實,也就是新生兒與6歲孩子的顯著差別。不錯,6歲兒童已經具備了自主能力,能夠上學,能夠理解別人說話的意思,說明他們有了很大的發展,因為他們剛出生時什麼也不會。可以說,第二階段也得到了某種程度的認可,起因是基於一個事實,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兒童在12歲就進入了中學,即是說人們普遍認識到,6-12歲兒童最適宜接受基礎文化教育。為什麼會這樣呢?這不能是偶然的巧合,如此相同的教育設置,肯定是來自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共同認識。事實上,長期的教育實踐告訴人們,這個年齡的兒童在心理上適合上小學,他們已經有了學習的耐心,能夠安心聽講,理解教師的意思。其實,6-12歲的兒童不僅能夠接受教育,而且不會影響他們的身體發育。所以說,這個階段是接受文化教育的最佳時期。12歲之後,孩子就要接受一種新的學校教育,這說明各國的官方教育也認識到了,兒童的心理發展已經進入一種不同的類型。這個時期也可以分為兩個小階段。與此相對應的是,中學教育也分成初中和高中。通常,初中為三年,高中就是四年。對我們來說,這樣的劃分是否合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一事實,即12-18歲這六年的教育通常分成兩個階段。 青少年教育受到心理學家的一致關注,因為12-18歲這個年齡段與0-6歲相似,心理變化更佳顯著。這個階段不像前一個階段那樣簡單,而且也不再平靜。這個時期,青少年的性格很不穩定,而且有一種反叛傾向。在身體發育方面,也沒有前一個階段穩定。令人擔憂的是,學校教育往往不關心這些,他們不管學生是否願意,事先就制定好了作息時間,要求學生必須遵從,學生們不得不長時間坐在教室里聽講,用很多時間來學習。大學自然是學校教育的最高級別了。不過,我們的高等教育與中小學學教育並沒有太大區別,仍然是教師在上面講,學生坐在下面聽,當然課程量更大了,知識也更豐富了。很多大學生不修邊幅,留著各式各樣的胡須,成群地擠在教室裡面,看起來有些古怪的感覺。這些過去的孩子,現在已經長大成人,可還是被當作小孩對待,他們必須老老實實在教室里聽講,服從教師的命令;除非父親大發慈悲,不然不能上街,不能抽煙;要是考試成績差的話,還要受到父母的責罵。然而,開發這些年輕人的頭腦才是教育的目標,因為社會需要他們的智慧和經驗,他們將是未來的醫生、律師或工程師。人們不禁要問,這些年輕人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取得學位?他們畢業之後能夠賺錢養活自己嗎?能夠完成自己選擇的職業么?企業會讓這樣一位年輕的工程師來設計方案么?這個年輕的律師能夠打贏官司么?如今,人們普遍對年輕人缺乏信心,我們如何解釋這種現象呢?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些年輕人多年來只在聽講,而僅靠聽講是不能使人成熟的,只有實際工作經驗才能培養出真正的人才。正因為如此,一個年輕醫生需要幾年的實習期,一個年輕的律師離不開專家的指導。事情還不僅如此,這些畢業生需要得到這份工作,還需要別人的幫助和推薦,克服無數困難。遺憾的是,世界各國的年輕人都面臨這種尷尬處境。在紐約,幾百名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上街遊行,他們高舉的條幅上寫著:我們沒有飯吃,沒有人僱傭我們。我們將來怎麼辦呢?這個問題沒有人能夠回答,我們的教育就是這樣,盡管認識到了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發展模式,但是不能改變傳統習慣,完全脫離實際生活。幾十年親,人們完全不關心2-6歲的孩子,現在這種情況已經有所改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幼兒園,擔負起這些孩子的教育。但是大學的情況還是老樣子,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變化。今天,大學仍然被認為是教學的最高目標,因為大學生都是智力出眾的人,可是心理學家開始注重對人的研究,於是出現了相反的認識傾向,很多人和我一樣,相信教育最重要的階段不是大學,而是0-6歲,他們相信智慧是在這個階段形成的,並且人的心理也是在這個階段定型。這種觀點激發了我們對生命潛能的研究,尤其是對新生兒和1歲兒童的研究,因為科學家發現這個時期人格的形成有著重要意義。科學家們對新生嬰兒的興趣,絲毫不亞於對過去死亡的興趣。人死後是什麼樣子?早期人類一直在探討這個問題,現在出現了一個新領域,再一次掀起了人們無窮的想像,就是在新生嬰兒身上發現的無限潛能,這是人類過去完全不了解的。 除了人之外,沒有一種動物需要如此漫長的嬰兒期,這是為什麼呢?在這個過程中到底發生了什麼?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在這個發育過程中,一種創造性的潛能一直在發揮作用。這是很明顯的,剛出生的嬰兒沒有任何知識,什麼都不知道,可是一年之後,就什麼都知道了。 嬰兒剛出生時沒有記憶,腦子里一片空白,更不用說主觀意志了。所有這些,都有待於在以後的時間中發展。動物卻不是這樣,小貓一生下來就會喵喵叫,牛犢和剛孵出來的小鳥一落地就發出和他們父母一樣的叫聲。出生的嬰兒沒有這種能力,他們只能發出哇哇的哭聲。人類無法決定自己的成長過程,也不能解決發展中出現的問題,不過,人類可以對發展過程進行研究。這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其中充滿了無數奇妙的變化。人類想要了解這個過程是非常困難的。如果以為不滿1歲的嬰兒總是在沉睡,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他們的大腦和我們成人完全不同,這個大腦潛藏著巨大的創造力,這股力量正在發生作用,形成了他們奇妙的內心世界。在嬰兒降臨世界的第一個年頭,他們發音器官不但發育完善了,而且掌握了語言,此外,他們時刻都在儲存身體發育所需要的能量,因為智力發展必須以身體的發展為基礎。成人能夠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嬰兒卻意識不到,這些偉大的創造活動,都是在嬰兒的無意識中完成的。可以說,嬰兒同時創造著知識和對這些知識的要求。如果說成人的行為是有意識的,嬰兒的行為則出於無意識,只是這種無意識並非我們想像的那樣。無意識的頭腦非常具有智慧,不僅嬰兒是這樣,包括昆蟲在內的所有生物都是如此。正是這種無意識的智慧幫助嬰兒成長,這是從對環境的吸收開始的。那麼,嬰兒是怎樣從周圍環境吸取知識的呢?就是通過運用上面那些特性。周圍事物喚醒了嬰兒的熱情,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於是,在嬰兒與環境之間就開始了一種互動。嬰兒不是通過思想來獲取知識,而是通過天賦能力吸取知識。語言是這種學習方式最明顯的例證。兒童是怎樣學習說話的呢?對於這個問題,人們經常這樣回答,他們天生就有理解人類語言的能力。這個答案等於什麼也沒有說,因為嬰兒周圍有上千種聲音,他們卻只學會了人類的聲音,這是為什麼? 既然嬰兒只聽取人類的聲音,學習人類的語言,說明在周圍多種聲音中,人類的語言給嬰兒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而且一定極為強烈,促使嬰兒的神經系統產生了熱情,在內心激起情感共鳴,進而促使他們發出相同的聲音。 這個道理不難理解,人對音樂的感受就和這種現象很相近。人們在聽音樂的時候,臉上的表情不僅隨著旋律而變化,而且他的頭和手也會跟隨節拍活動。當然了,嬰兒對語言的感受要比我們對音樂的感受強烈。嬰兒是在無意識中受到周圍聲音的感染的,人們很少看見他們的舌頭、臉頰在動,其實,正式這種靜默之中,嬰兒的每個器官都在學習發聲。上面說明了嬰兒是如何聽取聲音的。那麼,他們又如何學習語言呢?語言又怎樣成為他們人格的一部分呢? 通常,人們把在嬰兒期學到的語言稱作母語,這種語言與後來學習的語言有明顯的區別,這類似於真牙和假牙的區別。剛開始,嬰兒聽到的只是一些毫無意義的聲音,可是過不了多久,他們就明白了其中的含義。那麼,這些單純的聲音是怎樣被賦予意義的呢?兒童不僅學會了詞語和其中的意思,還掌握了句子和語言結構,因為懂得句子結構是理解語言的前提。比如人們說玻璃杯在桌子上面,詞語的排列順序決定了句子的意思,表示玻璃杯的位置在桌子上面。如果把語言順序顛倒,說上面桌子在玻璃杯,人們就很難明白是什麼意思了。兒童之所以能夠理解語言的含義,正是因為他們掌握了語句的順序。那麼,嬰兒的認知能力是如何發生的呢?人們常常說:孩子把這些東西記住了。卻沒有想到記住東西需要有記憶力。可是,嬰兒期的孩子沒有記憶力,相反,他們正是要培養這種能力。還有,要理解語言順序對含義的影響,就要懂得推理,這種能力嬰兒同樣不具備。很顯然,嬰兒對語言的學習是我們難以理解的,也是成熟的大腦無法完成的,因為其中有一種特殊的心理能力。所以說,兒童具備與成人不同的智慧。 可以這樣說,成人用大腦來學習,嬰兒通過心理能力直接吸收知識。成人的學習僅僅是接受,就是把知識輸入大腦,儲存起來,如果同往花瓶里灌水一樣,人與知識並沒有直接的聯系。相反,嬰兒在學習中經歷了一個轉型過程,通過學習塑造了自身。他們逐漸學會了自己的母語,在幼小的軀體內發生了一種精神化學反應,知識不僅進入大腦之中,而且促成了大腦的發育。就這樣,通過與周圍環境的交流,嬰兒建立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我們把這時候的心理稱作具備吸引力的心靈。 嬰兒這種獨特的心理能力到底是什麼樣子的,我們無法想像,但是,這種能力的優勢卻不可否認。要是我們也有這種能力該有多好!這樣一來,我們就能夠在休閑游戲中學習新的語言,就能夠像吃飯、呼吸一樣輕松地學習知識。如果真能如此該有多好呀!想像吧,開始的時候,我們還不會發現自己有什麼變化,可是突然之間,新的知識就像星辰一樣出現在我們的腦子里,這將多麼令人激動。假如有這樣一個星球,沒有學校和教師,沒有書包和圖書館,人們壓根不知道學習是怎麼回事,居民過著閑散的生活,每天僅僅吃飯走路,卻掌握了所有生活知識,讀者一定認為我是在講童話故事。其實不然,這樣的生活無時無刻不發生在我們身邊,這就是幼兒的生活和學習,他們在無意識中學會了每一件事,卻絲毫沒有感到學習的負擔。人類的學習過程是件極為偉大的事情,不僅逐漸掌握了知識,同時大腦得以發育成形。話又說回來,人類在這個過程中也要付出代價,當學習逐漸變成有意識的時候,獲得每一點知識都要付出很大代價。 兒童學習的另一件大事是動作。嬰兒生下來先要在襁褓之中過大半年,這時他們基本上沒有什麼動作,可是用不了一年,他們就能夠走動,而且學會了做許多動作。其間,他們無憂無慮,整天都在開心地玩耍,同時一點點地學習動作,這個時候語言已經不成問題,身邊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會深深吸引他們,印在他們的大腦里。 兒童對動作的學習是有規律的,每個動作都有特定的學習期。開始學習動作之前,幼兒無意識的心理發育已經開始了,在學習動作的時候,大腦早已開始了對周圍環境的學習。當嬰兒學習第一個動作的時候,心理活動就從無意識向有意識轉變。只要對一個3歲的兒童進行觀察,就會發現他在反復不斷地玩弄一些東西,這些游戲活動是有意識的,兒童的思維通過對玩具的研究,正在從無意識向有意識轉變。從此,他們的行為也將逐漸有意識,而且通過自己的活動使自身得到完善。就這樣,一開始無意識的游戲活動,逐漸變成了有意思的工作。手是人類智慧的工具,兒童的學習也是從手的使用開始的。這些經驗最終形成了兒童的性格,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限制,這是因為經驗的世界要比無意識的世界狹小得多。 這個神秘的學習過程從嬰兒降生就開始了。嬰兒在這個過程中逐漸獲得自己的力量,形成自己的思想和意識,並將成為他記憶的一部分,從而獲得理解和思考的能力。對於從事兒童教育的人來說,這個過程的最後結果就是,這些6歲大的孩子突然之間有了理解力,並且有耐心聽老師講話。 近年來,對嬰幼兒心理的研究打開了人們的眼界,人們被兒童的這個神秘的世界震撼了。本書要做的事情,就是對兒童這個階段的學習進行分析。 對於0-6歲兒童的心理發育,成人所能做的事情,不是教育而是提供幫助。如果我們能夠正確認識兒童的心理發育,理解他們的需要,從而延長這個學習階段,促使兒童發展其掌握知識的能力,這將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如果能使人類擺脫艱辛的學習過程,同時又能掌握更多的知識,這將是對人類多大的貢獻。 可以說,對兒童心理的發現帶來了一場教育革命。當人們發現嬰兒的心理與成人完全不一樣;人們了解到嬰兒的學習能力屬於無意識的心理,這種無意識變成意識的條件,使嬰兒在游戲過程中從周圍環境吸取經驗;當人們認識到教育不能直接介入這個過程,於是,兒童教育理念發生了徹底變化。既然兒童能夠自然吸收知識,那麼這個性格的形成階段就極其重要,這一時期兒童需要正確的幫助,而不是灌輸知識,教育應該消除兒童天賦創造力的障礙,使這種能力充分發揮出來。於是,教育不再像過去那樣,是一個灌輸語言和觀點的過程,而是向兒童的心理發展提供幫助的手段。成人應該給兒童以幫助,這並非因為他們幼小,而是因為他們天賦的創造力尚處於萌發階段,非常脆弱,需要成人的呵護,而且,成人提供的幫助不是指向兒童本身,而是促進兒童這種天賦能力的發揮。 發揮兒童的心理發展,促進兒童自然學習能力的發揮,使這種潛能得到提高——這就是當今世界教育新的發展方向。

閱讀全文

與簡述中小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語文長城課程導學 瀏覽:795
公辦和教辦 瀏覽:69
上海高職院校公辦 瀏覽:949
廉江市第九小學校長 瀏覽:264
1984年小學5年級幾門課程 瀏覽:536
中小學生物考試總分 瀏覽:582
運城小學入學難嗎 瀏覽:245
中小學勞技活動制度 瀏覽:328
大祥區公辦幼兒園 瀏覽:909
2019寧波中小學生招生 瀏覽:887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材教法分析 瀏覽:500
學習小升初 瀏覽:523
蘇教版一年級語文下知識點講解 瀏覽:65
小升初美術試題及答案 瀏覽:513
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上第七單元教材分析 瀏覽:244
小升初語文附加題 瀏覽:93
育才中學公辦 瀏覽:616
小學書法公開課教案 瀏覽:751
陪伴中考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87
教師節金 瀏覽: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