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活动主题 > 小学教研活动经费

小学教研活动经费

发布时间:2021-01-26 15:46:54

1. 小学教学教研活动经费中包括哪些项目

图书资料费、数据采集费、咨询费、调研差旅费、印刷费、购买设备以及设备使用费,会议费。

2. 如何加强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的管理

加强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一) 创新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并不断完善“以县为主、集中收支、分户核算、分级管理”的“校财局管”模式和方法。

(二)增强领导对公用经费支出管理的意识

《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这就界定了校长必须为中小学公用经费的支出管理及结果负责。学校主要领导是公用经费支出管理的第一责任人,领导对公用经费的管理意识提高是做好该项工作的关键。这要求校长要主动学习和掌握本单位涉及的常规财务管理知识并熟悉相应法律法规,自觉增强对公用经费支出管理的思想意识。

(三)健全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制度

首先,确定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使用原则。中小学要按照轻重缓急、统筹兼顾的原则合理安排使用公用经费,既要保证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开支,又要适当安排保证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活动经费。其次,建立严格的预算管理制度,合理编制预算,严格执行预算,全面分析财务决算,建立公用经费使用的分析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再次,制定学校公用经费内部管理办法,科学确定公用经费支出结构,细化支出范围与标准,严格控制管理性支出。最后,规范实物管理程序,建立健全物品采购、验收、进出库、保管、领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严格管理。

(四)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会计核算水平

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会计核算水平,关键要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素质和信息化水平。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快学校财会队伍建设,有计划、有组织地分期分批轮训在岗的财会人员,规定学习内容,建立考核制度,使其树立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和迫切性,树立竞争意识,增强从业人员的事业心、责任心,工作进取心,促进其职业道德,工作水平的提高。不断加强财经法规学习,严格根据财政部制定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规定的公用经费支出范围,对中小学公用经费进行正确的明细核算,合理区分办公费、招等费、交通费、会议费、培训费等经济科目的核算内容,准确反映学校公用经费支出的状况。

(五)加强对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凭证的审核

审核支出凭证是否合法、真实。支出凭证必须符合有关政策法规、符合本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发票不得超出使用期限、所列内容不得超出单位的经济业务范围。严禁使用“白条”报支费用,严禁使用合法票据虚列支出,套取资金。

审核支出凭证填写是否规范完整,手续是否齐全。发票要有供货单位财务公章、货物名称、单价、数量等基本要素,商品名称使用“办公用品、食品、维修”等模糊词语的发票,需附盖有销售单位印章的清单。每笔会计业务的原始凭证,必须有相关职能部门或岗位人员的经办、验收、证明、审核、审批等环节,支出凭证的附件资料必须齐全。

(六)优化中小学公用经费的支出结构

严格规范各种支出行为,优化公用经费支出结构。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对节约潜力大、管理薄弱的支出项目,加大管理力度,从严控制,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对招待费,交通费实行总额控制,招待费最高不超过年度公用经费支出预算的4%。除“招待费”科目支出外,其他科目一律不得列支招待费用。交通费和差旅费最多不得超过年度公用经费总额的5%。按照不低于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8%的比例安排教师培训费;按照不低于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15%安排实验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专用材料等购置;按照不低于年度公用经费10%的比例安排中小学的零星维修以及在校舍防雷、校舍检测等方面的开支并根据相关规定上报审定后组织实施。按规定在公用经费中足额安排信息技术费,用于教学资源和软件的购置以及网络信息费用支出;严格控制其他支出,相关支出按财政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不得用于与教学教研无关的外出考察等方面的开支。

3. 如何开展小学教育科研活动

开展教科研工作的几点做法 一、健全机制,让教育科研成为学校的文化 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是搞好教育科研的前提和保障。为此,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健全组织,确保科研工作顺利开展。 学校要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科研主任为副组长、其它领导和教研组长为成员的教科研工作领导小组。并要求领导小组成员以身作则,带头搞教育科研,带头发表文章。 (二)建立激励机制,促动快乐科研。 1.评价机制:设置了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学期初让教师作出自我评价。在教研过程中,学校时刻关注教师在校本研究学习合作中的习惯与行动,进行过程性评价。学期末注重研究结果的广泛激励,进行总结性评价。这种对教师自我发展的动态评价方法,促进了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2.赏识机制:教师在研究中尽了最大努力,就应给予肯定,哪怕成果远远比不上其他教师,也应得到认可,不厚此薄彼。让教师在鼓励中获取自信,从而促使其在研究中作出更大的努力。 3.奖励机制:学校对各级优秀科研课题成果及优秀学术论文及发表的文章按照级别的不同在教师考核中进行相应加分。 4.优惠机制:为鼓励教师主动积极地参与教科研,学校出台了教师外出培训、评优、晋级,科研积极分子优先政策。 (三)建立保障机制,实现科研工作预想效果。 1.经济保障: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为学校的科研提供经济保障。在学校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对于开展教科研工作所需的财力、物力,学校领导给予有力的支持。 2.管理保障:凡县级以上名优教师必须每年上校级以上公开课一节,撰写论文并或县级以上奖项,学校要根据教师学习、研究活动情况开展“先进教研组和进行考核积分,每年评选一次先进学习集体,优秀教科研集体、并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 二、课题带动,让教育科研舒展灵动的翅膀 (一)大课题彰显学校个性特色。 一所学校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目标和发展愿景。坚持用课题带动学校的科研工作,落实项目管理,实施课题研究承包制。 (二)小课题带动教师研究。 在学校制订大课题后,确立了“人人有科研小课题”的师本教研。学校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本着从教学实际出发的原则,针对自己的教学困难和问题,立足课堂,立足教学,提出一个有价值、有深度、现实的“小”问题。 三、主课题的开展,让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学习交流多样化。 学习交流是搞好教育科研的有效形式。自课题研究以来在教师和学生中开展了读书系列活动。 教师方面:以自选书目、自读的形式进行,开展了教师的读书汇报交流与演讲活动。 学生方面:教师将教研中的受益像接力棒一样感同身受地传递给学生,在学生中开展了以“沐浴书香,快乐成长”为主题的读书活动,活动分三个层次进行,先在全校开展以推进校本课程实施为主的诵读美文活动(抽查语文课前一吟、午读和阅读课开展情况)。然后指导学生开展读书摘抄,每人有一本《阅读积累本》,用于摘抄优美词语和句段,各班开展“阅读积累本”展示评比活动。 (二)同题研究系列化。 实施科研内化,让教师通过行动研究,把问题变课题,从而构建团队教研格局。主要设计并实施了以下活动: 1.开展“共备同讲互评一节课”活动。 2.”课堂教学评比赛课活动。 3.开展“同课异构”、“异课同构”实效性课堂研讨活动。 4.开展“集体备课有效性”研讨活动。 四、重过程积累,让教育科研成为生活的方式 开展教科研工作,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我校十分注重过程材料积累,教科研开展任何一项活动都有方案、总结,并及时收集过程性材料,形成一套完整的材料及时存档。尤其在课题研究中,对研究过程中的相关材料及时收集、整理。学校还能够及时总结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 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几年我校的教科研工作已进入正常的运转轨道。如何在已有基础上再上台阶,使科研工作有更大进步,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今后,我们要在继续抓好各级各类课题研究的基础上,重视理论水平的提高,使实验成果上升为理论,让科研之花开得更加艳丽多姿!

4. 小学教研活动制度

***小学校本教研制度

新课程的实施,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的精神,结合校本教研管理办法及我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校本教研指导思想
校本教研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推动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
二、校本教研总体要求
校本教研的目的是推进新课程实验的实施及提高教师素质。因此,校本教研的立足点必须放在教学和课程改革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必须放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切入点必须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上,推进新课程实验。 切实加强对新课程实验教学研究工作的领导,校长要负总责,分管校长直接抓,科研、教务部门负责具体抓,建立层层管理、逐级落实、全员参与的教学研究管理与活动机制,确保校本教研工作落到实处。
三、校本教研工作目标
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学生观。
2、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导向,深化培训工作,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以校为本的教研与培训工作水平,以培训增后劲,用教研促发展。
3、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本学科发展动态,加强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的联系,不断探究学科改革的突破点,促进每位教师专业的发展,提升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适应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需要。
4、了解国内外教育科学研究最新成果,能独立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提高自我反思、自主发展能力,在当地的素质教育过程中发挥示范作用。
5、通过学习、借鉴、引进、交流,进一步深化语文“自能学习”、数学“问题自主解决”课题实验,不断探索研究适合学生特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6、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与培训制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7、解决教学实际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8、探索出以校为本的教研与培训的实施策略和操作技术,形成以校为本的教研与培训的典型案例。
四、校本教研主要形式
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校本论坛、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调查研究、问题解决、协作解决、教学咨询、教学指导、说课、听课、评课、课改沙龙、骨干教师与教师对话、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合作论坛等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并通过教学观摩、教学开放、骨干教师献课、优质课竞赛等活动,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创造条件。灵活运用开放式教研活动、促进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学科整合式教研活动等多种教研形式,以“问题——设计——实践——反思”的操作方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自我反思。教师的自我对话。教师结合课改发展需要,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思考、审视、分析。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自己制定专业提高学习、个人教研学习计划,并根据学校校本培训计划内容,自行学习和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对策。
2、同伴互助。教师与同伴的对话。以教研组或课题组为互助载体,以教师或教学遇到的问题为研究内容,促进教师与同伴的对话。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提倡在校本教研中有不同呼声,在一个群体中有不同思想,鼓励教师大胆评点,各抒已见,为解决问题提供新思维、新思想、新方法。
3、专业引领。教师与专家的对话。一方面聘请校内外教育教学研究专业人员或专家来本校进行专业指导,直接解决教师们思想和教学中的问题;另一方面鼓励教师从专业的著名刊物或互联网上学习,引进先进教育思想,借此将教改的新理念和教育思想引进学校,促进我校教师素质提高。
五、校本教研具体制度
(一)校级领导管理常规制度
1、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要身体力行。校长负责抓校本教研,制定校本教研制度,指导学校教导处与教导处制定校本教研计划,发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督促和评价学校校本教研工作。
2、校级领导带头学习教研理论并参与教学研究,举办专题讲座,向教师介绍教学研究方法,指导各部门开展校本教研,成为教师的真诚同伴和专业引领的核心力量之一。
3、校级领导各负责一个研究课题或子课题,亲自参与校本教研活动,及时了解研究动态,发现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
4、校级领导要充分挖掘校内教育资源,整合教导处、德育室等机构的校本教研力量,形成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校本教研机制。
5、学校按计划确保校本教研经费到位,供购买资料、派教师外出学习培训、请专家讲课及其它校本教研活动,保证校本教研的顺利进行。
(二)教研职能部门管理常规制度
1、学校教导处具体负责校本教研工作,确定学校课改课题,以课改课题统领学校课程改革。
2、学校教导处负责校本教研具体策划,组织课题组组长、兼职教研员,定期学习理论,举办课题讲座、科研沙龙、交流研讨,举行信息交流会或读书汇报会。负责校本教研职能部门的常规管理工作,组织教研组成员开展理论学习及实践指导。
3、部门负责人的主要任务为:
①自觉参与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科研素质。
②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
③组织好师徒结对,切实开展帮扶工作。
④根据教研组或课题组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指导与帮助。
⑤每学期听课20节以上。
⑥做好宣传工作,及时向各级各类媒体宣传报道校本教研情况。
⑦每月组织一次教学例会,校长、主任、兼职教研员、教研组长参加。
(三)教研组管理常规制度
1、教研组是学校组织教师开展教材、教法研究,探索教学规律,进行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的业务组织单位。
2、教研组的设置由教导处一年一定,原则上设中心教研组组长1人,年段或学科教研备课组组长各1人。
3、教研组长由教务处聘请业务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教师担任。各教研组长要配合教导处抓好日常教学管理和教学科研工作。
4、教研组组长的主要任务为:
①按照学校要求,结合学科教学实际,开学初制定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强的学期教研组工作计划。
②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常规建设,实现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考核评定及课外文化、科技活动等基本教学环节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③组织教师进行校本教研的常规系列活动:理论学习、观看录像、钻研教材、集体备课、评价研讨。正确把握课程改革与课程标准的基本内涵,以理论学习与实践观摩相结合,使全体成员领会教材的编排体系,明确单元教学的重难点及内在联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使学生的素质提高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④每学期至少组织全组教师开展3次相关主题的研讨会,围绕三维目标的落实,制定本学科教改实施计划,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学习和推广本校和外地经验,结合日常教学开展连续性研讨,以此改进教学。
⑤带领本组教师申报教育研究课题,每学年力争每个教研组都要有课题(主题)研究,有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
(四)备课组管理常规制度
备课组长在中心教研组组长的领导下,负责年级备课和教学研究工作,努力提高本年级或本学科的教学质量。
备课组组长的主要任务为:
1、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学科教材和教法,贯彻执行教研组计划。
2、组织制定年级学科教学进度计划、小课题行动研究计划,报教研组并组织实施。
3、按照学校工作计划和教研组工作计划,拟订出本年级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组织集体备课组教师在个人独立备课的同时进行集体备课。间周开展一次集体备课。做到:教学内容超前备;时间固定间周备;单元过关精简备;学生学法分析备;课后反思仔细备;问题出现天天备。
共同研究:
(1)单元、章、节、课时的目的和要求;
(2)重点、难点、疑点、关键点;
(3)作业或练习;
(4)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5)统一进度,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组织指导教师听课、、轮听课、观摩课等活动。
5、做好学科的复习、出题、考试、评卷、成绩统计和质量分析工作。
6、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认真落实本组教科研课题,以教育科研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五)课题组管理常规制度
1、课题组是教师根据教育科研需要自行组织的业务组织单位。课题立项后,学校承认课题组成立,一般设课题组长1人,成员3人以上。
2、课题组成立后,隶属学校教导处,按照课题计划组织开展科研工作,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3、课题组组长的主要任务为:
①组织学习教育科研理论,端正教育思想,明确工作方向。
②组织集体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明确课题组成员的研究任务。
③切实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包括理论研讨、课堂实践、测试统计、分析总结等,做到每次活动有计划、有总结。及时向校教导处推荐组内教师的科研论文、经验总结。
④每学期至少组织成员召开4次相关主题的研讨会。
⑤定期向学校教导处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有阶段性总结并认真做好课题结题的各项准备工作。
⑥科学、规范地建立课题研究管理档案。
(六)教师队伍管理常规制度
1.认真积极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教研培训学习、讲座等活动,形成进行教学反思的习惯,外出学习的教师应做好学习笔记,回校后在相应范围内及时交流、传达,或者上“汇报课”一节。
2.每次校本教研活动,相关教师要按时参加并积极发言,与同伴互助,共同进步。
3.教师参加校本教研必须完成以下常规工作:
①按时参加教研组或课题组的校本教研活动,并把研究贯彻落实到课堂以及其它教育活动中。
②在开学初制定本学期个人教研的研究重点。
③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校本教研活动,并认真完成相关任务。
④每月至少写1篇有较高质量的教学心得、反思、读书笔记或课堂教学案例。
⑤每学期至少上1节研究课或指导1—2节研究课。
⑥每学年至少上交一篇研究性论文、教学案例或经验总结。
⑦每学期教师听课15节以上。
⑧自觉自学相关教学研究理论与教学案例,保持每周学一篇文章,每学期学习一本教育理论专著。
六、校本教研奖惩制度
1、每学期根据实际情况评比“优秀”教研组和“先进教研个人”,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校本教研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教师个人,优先派出参加各级专业培训。
2、属于校本培训范畴的活动,按实际学时给予计算继续教育学分,报主管部门登记。
3、校本评价结果与教师个人年度考核及各类评优评先挂钩,对校本教研工作漠不关心、无故不参加、态度差的教师不得参与年度考核,更不得参与各类评优评先活动。

5. 科研经费的范围或内容是什么

科研经费泛指各种用于发展科学技术事业而支出的费用。科研经费通常由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基金会等通过委托方式或者对申请报告的筛选来分配,用于解决特定的科学和技术问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多数国家都非常重视对科研的经费投入,科研经费占国家或者地区GDP的比重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对科研的重视程度。

2015年12月,国家统计局等部门发布《2014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科技经费投入大国,但研发投入效益差距很大,主要体现在科研成果转化率。《公报》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3015.6亿元。


(5)小学教研活动经费扩展阅读

科研经费的管理原则:

1、纵向科研经费实行预算管理,执行国家相关经费管理办法,严格按照项目主管部门批复的预算范围和开支比例规范使用科研经费。

2、横向科研经费实行合同管理,必须按照项目合同书中约定的经费使用用途、范围和开支标准,执行国家和学校相关办法,合理、规范使用科研经费。科研经费预算经批准后一般不作调整。

3、支出预算中的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和管理费预算不予调整,其他支出科目在不超过该科目核定预算10%或超过10%但调整金额不超过5万元的,经科研财务管理科审核确认,可以根据项目研究需要调整执行。

6. 简单谈谈对校本教研的理解。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全国全市而言,已经由实验阶段、推广阶段,过渡到普及阶段。教师的培训也由过去的通识培训、学科教材培训,过渡到以校为主的校本培训。为了全面提高广大一线中小学教师的素质,重庆市教委明确提出了有关“四本”的要求,即“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校本培训与校本课程”。本文着重就“中小学新课程校本教研”中的几个问题与大家进行探讨。

一、校本教研的内涵和外延

(一)校本教研的内涵

校本教研是以学校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教学实践(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学校教育者(主要是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为主要目的,通过“自我反思,同行互助,专业引领”等形式开展的一种实践性教学研究活动。

(二)校本教研的外延

这个定义可以从五个方面去理解它。

1、教研阵地:是中小学。

2、教研主体:是中小学教师,当然不排除专业研究者、教研员等的参与和专业引领。

3、教研对象:学校在教学实践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

4、教研方法:自我反思,同行互助,专业引领。从专业研究的角度讲,校本教研实际上就是一种行动研究。

5、教研目的: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

二、校本教研的基本形式

校本教研的基本形式是自我反思、同行互助和专业引领。

(一)自我反思

《现代汉语词典》对“反思”一词的解释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我个人以为,作为一个教师或教育工作者,自我反思,主要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也就是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经提出一个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这说明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

教师反思什么?怎样反思?从时间和形式上看,我个人以为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及时反思

及时反思,就是对刚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及时总结与思考,如“课后记与札记”、活动小结等。

2.阶段反思

阶段反思,就是对某一阶段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总结与思考,如“单元检测”、“周前会”、“月工作小结”、“期中分析”、“期末总结”等。

3.终结反思

终结反思,就是对某一项工作结束后进行总结与思考,如毕业班工作总结,专题研究报告或调查报告,年度综合考评等。

从内容和性质上看,可分为教学后记与札记、活动小结与工作总结、案例分析与专题论文、研究报告与调查报告等。

(二)同行互助

校本教研在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特别强调教师集体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

同行互助,既是一种群体反思,更是一种交流性学习。在备课和评课和说课活动中,同行互助体现得最充分,其主要形式有:

1.“集智式”的备课。全员参与,发挥教研组的集体智慧。总体思路是“分块备课、说课分析、个人修改、注重反思”。即先由教师分块备课,然后备课教师进行说课分析,大家提出修改意见,教师们再根据各自的风格和学生的需要进行改写,并总体调整进度,重点课文由一位教师率先进行尝试,大家听取其教学反思后再进行调整和补充。这样既保证了大家都有充分的教学准备,又不失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2.“共享式”的备课。组内同伴分工负责,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如教学资料的搜集和课件的制作等,每位成员要尽量提供自己所掌握的教学资源,不能有一丝一毫保留和自私自利之心。此外,大家在业余时间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搜集自己所知道的网站,把找到的课件、图片、地图、视频、习题等加以整合,分门别类建立文件夹,提交给各位同行共享,这也是一种较好的同行互助方式。

3.“沙龙式”的评课。全校教师既可分学科评课,也可不分学科,进行综合式的评课。强化参与意识、研究意识、互动意识。没有权威,没有指令,突出多元、反思和生成。教师人人有发言的机会,个个有交流的时间,学科与学科之间有所了解,教师与教师之间有所互动。

4.“1+1式”的评课。即在活动结束后的互动阶段,要求每人就这堂课或这次活动谈一点成功之处与一点需改进之处。要求:(1)要事先布置强调;(2)要规定发言时间;(3)发言者要体现自身水平。这种互助方式,有利于克服互动双方在活动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5.“比赛式”的说课。说课就是教师把自己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等教学预案面对同行、教研人员或考核人员展示出来,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说课活动的好处很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答案。根据我们的实践和理解,说课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 ;(2)有利于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 (3)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4)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5)有利于优秀教师的脱颖而出。说课的类型很多,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法。 按学科分:语文说课、数学说课、音体美说课等;按用途分:示范说课、教研说课、比赛说课、考核(评研究员)说课、选拔说课等。说课都是在备课的基础上进行的,尤其是“比赛式”的说课,多是集体备课后,由参赛者展示出来而以。说课的技巧及注意事项:(1)内容要正确;(2)重点要突出;(3)过渡要自然;(4) 时间要合理; (5)表达要清楚;(6)媒体要和谐;(7)仪表要得体;(8)理论要有依据;(9)个性要张扬;(10)准备要充分。

(三)专业引领

什么是专业引领?一般来讲,专业引领是指专家、学者等的学术指导,但据专家们的意见,专业理论、学科知识的学习、获取网络教科研信息甚至高质量的互动也可以看着是专业引领,我还认为,同伴中教育理论水平较高、教学技艺较强的,对某一问题有独到见解的,也算是专业引领。

“校本教研”以校为本,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自我封闭。在新课程校本教研实施中,教师需要专业引领,需要大学、专业研究机构和专业研究人员的支持和帮助。说到底,就是要建立一个多种力量介入的教研共同体,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研机构、进修校等与中小学进行合作,可以使新课程校本教研形成一个从封闭走向多元开放的格局。

1、请进来。一是请课程理论专家来校打开教师的专业视野,如国家课程中心或西南课程中心的专家、教授等;二是请既有理论素养,又有一线教学经验的专业人员,引领教师改进教学实践,如各级教育科研院(所)的专家或教研员等;三是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国家级、市级骨干教师和特级教师到校上课或举办专题讲座,发挥他们的专业引领作用。

2、走出去。积极参与一些全国性、全市性的研讨会,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3、带徒弟。在校内建立“导师制”,利用校内的优质资源,开展“传、帮、带”活动,充分发挥校内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

4、网上聊。在网上开辟专家答疑、互动论坛栏目,教师们平时可以随时提问,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答疑,也可以听听专家的解答。

5、书中学。靠读书来进行专业引领。书是专家、学者写出来的,靠读书来引领,省时、省钱,且效率高。荀子曾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一个教师只有读书学习,才有反思能力,才有能力全面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我们倡导多读教育经典,读教育报刊,读人文著作等。

三、校本教研的创新模式

从哲学层面上讲,模式是一个学术共同体所拥有的共有观念;从实践的层面上讲,模式是一种可以操作的程序。在这里,我主要是从教育实践的角度来使用模式这一概念的。

前面对“自我反思、同行互助、专业引领”这三种基本形式进行了初步探讨,而在实践的过程中,这三者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的。因此,对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校本教研综合创新模式很值得研究。校本教研的创新模式很多,我个人以为主要有下面几种:

(一)“行为暴露”模式。

教师行为展示在前,同行互助或专业引领在后。在实施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步:1、行为展示,发现问题;2、教师反思,同行互助;3、二次反思,重新设计;4、实践动用,不断提高。

(二)“理念引领”模式。

理念引领在先,行为展示在后。在实施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步:1、确定主题,共研方案;2、行为展示,观察分析;3、相互切磋,促进反思;两次实施,不断提高。

(三)“学科交流”模式

多学科校本教研,即要求教师跨学科听课、评课。传统的评课模式,大都是同学科的老师在一起进行评课,主要是从本学科的视角进行评价;而跨学科的评课模式,却实现了不同学科的老师来看待一个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老师的听课和评课就更接近于学生的视角。多学科的校本教研,使得教师在多视角的关注下得以成长,也给校本教研带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全校的资源共享。“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个观点象征着传统,而“内行、外行一起看门道” 则是我们在传统上的创新。

(四)“教科合一”模式

为了有效地引导教师结合教改实际,开展问题研究,提高研究能力,学校可建立小课题立项评审制度。让教师们以自我认识为基础,自我需求为前提,自我研究为方式,解决问题为目标,开展周期短,见效快的小课题研究。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步骤是:1、提出问题;2查找原因;3、增添措施;4、设计方案;5、具体实施;6、总结交流(评估反思);7、提出新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学校教科室或教导处要加强管理与指导。学年结束后,教师们不再是泛泛地进行教学工作总结,而是依据研究方案和实践,总结经验、梳理成果,形成论文。经学校评审,有价值的经验或论文,及时组织交流推广,并予以相应的表彰、奖励。在教师中广泛开展小课题研究,将校本教研与教育科研有机结合,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

(五)“专题探讨”模式

论坛式的互助与引领。讨论主题来自一线,中心发言人就是同伴。针对新课程理念下怎样备课?怎样上课?怎样布置作业?如何处理好教学生活化、过程与时间、生成与预设、自主与调控等问题。把这些问题当专题,让每个年级承包一次活动设计,人人上阵,各施所长。每一次活动,老师们都要做好充分准备,都要充满自信的演讲,要让大家觉得同伴中也有“专家”。

(六)“自学互助”模式

教师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小组交流和专业引领,用所学理论及新的理念指导自身改进或创新教育教学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在实施过程中,主要采取:1、自选目标,开展学习。教师自选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有针对性的学习;2、开展交流,优势互补。学校可组织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信息交流,信息整合,信息收集,信息输导,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3、给予评定,指明方向。学校校长对教师是否达到阶段性目标要给予评定,对教师下一步发展应指明方向,鼓励其向更高一级目标奋斗,把学校办成教师终身学习的场所和专业成长的摇篮;4、成果撰写,整理归档。对整个过程中有价值的材料进行收集或深加工,集撰写、保存、推荐、评价于一体,包括成果撰写与归档两项重要工作。

(七)“城乡联动”模式

以优质教育资源为主体,以农村地区、相对薄弱学校为服务对象,通过联合开展校本教研,把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农村和相对薄弱学校去,带动其发展。要真正实现城乡联动,首先是教委、教研部门宏观协调,选择条件较好的学校,对口扶持农村和相对薄弱学校;然后是示范学校(大型学校)要在学年或学期工作计划中列出本校向帮扶学校上展示课、研究课等教研活动的时间与人员,落实与帮扶学校教师结对子的教师名单,并按计划开展活动;再是农村中心校要与村点校实施联动,让中心校带动村点校。各区域学校之间可以针对某一问题或某一主题开展合作与交流。

(八)“阳光团队”模式

所谓“阳光”就是公开、透明,充满活力,所谓“团队”就是指一个小集体。将学校成员以不同的方法分成若干个团队,以团队的形式开展各种教学教研或者竞赛活动。以这种形式开展活动,可以有效整合资源,凝聚集体智慧,熔炼团队精神。

四、校本教研的主要特点

(一)教研主体的广泛性。

校本教研的主体是学校的广大教师,学校的其他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家长都可以参与校本教研,学校以外的专业研究者、教研员等也可以参与或者专业引领。肯定校本教研的主体是广大教师,对于改变教研、科研与学校第一线的教师无关的观念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校本教研的广泛性,可以帮助或促进教师尽快从一名“经验型”教师成长为一名“研究型”教师。

(二)教研对象的针对性。

校本教研的对象是学校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问题源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并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因此,必须具有针对性。研究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进教学实践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高广大教师教研水平的过程,教师应具有问题意识,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时研究、探讨、解决问题,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三)教研方法的多样性。

学校不同,教师不同,学生不同,遇到的问题会有所不同,所研究问题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教研方法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并与校本培训、校本科研和校本课程开发结合起来。

(四)教研过程的反思性。校本教研强调对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进行反思,这种反思既是一般意义的“回顾”,也是广大教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从中总结行之有效的做法。

(五)教研目的的发展性。

校本教研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发展。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要实现这一核心理念,只有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并最终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五、校本教研的重大意义

(一)教师本身需要“校本教研”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自己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不仅仅是承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和“蜡烛”的角色,教师也有自己的生命,自身也需要不断的成长和发展。教师这门职业是一门专业化的职业,需要进行专门的、持续不断的学习和训练。而成为专业化教师的最好途径就是参与研究,对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进行系统、规范、严谨的探究。目前,在国内外教育领域,“教师作为研究者”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共识,是教师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教师本身发展的方向。“教师作为研究者”需要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对新课程教育教学进行反思,需要教师同事或同伴之间相互的合作和帮助,需要校外专业研究者的专业引领,也就是说,对新课程校本教研提出了需求。

(二)学校发展离不开“校本教研”

自上而下的培训,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对局部的学校和学校的老师来说,还有可能脱离实际的现象。而校本教研,是以问题为中心,即把遭遇同样问题的老师集中在一起进行培训,培训的结果是使教师学会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有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在适当时候可以把专家学者请到学校一起解决。非常直接,非常实用。再说学校这么多,有关职能部门也没有精力去面面俱到。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为了学校的发展,我们更应该大力提倡校本教研。

(三)课程改革呼唤“校本教研”。

课程改革的推进、新教育观念的建立是一个痛苦的、漫长的过程,不可能通过一两次培训就可以完全解决问题,要靠持续不断的学习与实践、反省与矫正、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来逐步完成,也就是说,必须通过新课程校本教研来逐渐改变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逐步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来实现。同时,尽管在课程改革实施当中,对新的课程标准和新教材进行了认真的解读,初步了解了它们的特点及实施要领,但这无疑是表层次的。课程改革实施中,会遭遇原先估计不到或者估计不足的困难与难题。例如,如何在教学中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关系?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如何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探究活动?在大班额下,如何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学中,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适当的评价学生?如何评价教师的教学?如何形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力?如何开发校本资源?如何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这些操作层面上的问题需要校本教研来解决。

六、存在着的问题及思考

我们对校本教研的独特优势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要使校本教研真正成为教师职业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校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还有很多现实问题值得思考和解决。

(一)学校、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认识亟待增强

校本教研作为推进课改进程的首选策略,其重要性正随着改革的深入日显突出。但校本教研对于学校和老师而言,又是一个崭新的事物,在理论上还缺乏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在实践方面也没有系统而成熟的经验,这些都将会成为学校发展的障碍。因此,我们还需进一步加强校本教研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对它的认识,并在教学、教研中积极实践,从而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使校本教研得以深入。

(二)校本教研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亟待解决。

在实施过程中,不少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新课程及校本教研的目标认识不清,以致学校之间、学科之间、城乡之间的校本教研发展很不平衡,影响了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这一问题应亟待解决。

(三)校本教研专题培训亟待加强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学校和教师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校本教研成为提高教师素质,促进学校发展的有效途径。针对学校领导和教师缺乏校本教研的理论和实践操作经验这一实际问题,有必要开展校本教研专题培训,把专题培训与学科校本教研结合起来,不断探索校本教研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切实提高学校领导和广大中小学教师从事校本教研的能力和水平。

(四)教师的负担亟待减轻

由于农村小学教学点分散,再加上编制紧张或有编无人,导致教师负担过重,工作量大,不数教师一人承担多学科的教学任务,课时多,头绪多。特别是有的村小教师,完成正常教学任务尚且吃力,开展教学研究更是困难重重。另外,校本教研本身就需要充足的时间作保障。如何切实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使教师有时间、有精力开展研究,也是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共同研究解决的。

(五)校本教研的保障机制亟待健全

建立和完善与新课程校本教研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应引起各级领导的关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免费教育,中小学教育经费实行财政划拔,看起来是好事,但因多种原因,负债学校较多,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和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基本经费得不到保障,再加上各级对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评价机制不构健全,影响了学校和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积极性,这是制约校本教研的正常开展,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的瓶颈。因此,各级党政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健全和完善校本教研的评价机制和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以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来源:http://www.xbjy.net/yanj/llyj/jiaoy/200811/50925.html
更多:http://www.xbjy.net/yanj/llyj/
可以直接在这个网站搜索一下如按标题搜索“校本教研”,好多呢!!!!

7. 如何加强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

加强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一) 创新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并不断完善“以县为主、集中收支、分户核算、分级管理”的“校财局管”模式和方法。
(二)增强领导对公用经费支出管理的意识
《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这就界定了校长必须为中小学公用经费的支出管理及结果负责。学校主要领导是公用经费支出管理的第一责任人,领导对公用经费的管理意识提高是做好该项工作的关键。这要求校长要主动学习和掌握本单位涉及的常规财务管理知识并熟悉相应法律法规,自觉增强对公用经费支出管理的思想意识。
(三)健全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制度
首先,确定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使用原则。中小学要按照轻重缓急、统筹兼顾的原则合理安排使用公用经费,既要保证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开支,又要适当安排保证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活动经费。其次,建立严格的预算管理制度,合理编制预算,严格执行预算,全面分析财务决算,建立公用经费使用的分析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再次,制定学校公用经费内部管理办法,科学确定公用经费支出结构,细化支出范围与标准,严格控制管理性支出。最后,规范实物管理程序,建立健全物品采购、验收、进出库、保管、领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严格管理。
(四)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会计核算水平
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会计核算水平,关键要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素质和信息化水平。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快学校财会队伍建设,有计划、有组织地分期分批轮训在岗的财会人员,规定学习内容,建立考核制度,使其树立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和迫切性,树立竞争意识,增强从业人员的事业心、责任心,工作进取心,促进其职业道德,工作水平的提高。不断加强财经法规学习,严格根据财政部制定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规定的公用经费支出范围,对中小学公用经费进行正确的明细核算,合理区分办公费、招等费、交通费、会议费、培训费等经济科目的核算内容,准确反映学校公用经费支出的状况。
(五)加强对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凭证的审核
审核支出凭证是否合法、真实。支出凭证必须符合有关政策法规、符合本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发票不得超出使用期限、所列内容不得超出单位的经济业务范围。严禁使用“白条”报支费用,严禁使用合法票据虚列支出,套取资金。
审核支出凭证填写是否规范完整,手续是否齐全。发票要有供货单位财务公章、货物名称、单价、数量等基本要素,商品名称使用“办公用品、食品、维修”等模糊词语的发票,需附盖有销售单位印章的清单。每笔会计业务的原始凭证,必须有相关职能部门或岗位人员的经办、验收、证明、审核、审批等环节,支出凭证的附件资料必须齐全。
(六)优化中小学公用经费的支出结构
严格规范各种支出行为,优化公用经费支出结构。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对节约潜力大、管理薄弱的支出项目,加大管理力度,从严控制,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对招待费,交通费实行总额控制,招待费最高不超过年度公用经费支出预算的4%。除“招待费”科目支出外,其他科目一律不得列支招待费用。交通费和差旅费最多不得超过年度公用经费总额的5%。按照不低于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8%的比例安排教师培训费;按照不低于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15%安排实验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专用材料等购置;按照不低于年度公用经费10%的比例安排中小学的零星维修以及在校舍防雷、校舍检测等方面的开支并根据相关规定上报审定后组织实施。按规定在公用经费中足额安排信息技术费,用于教学资源和软件的购置以及网络信息费用支出;严格控制其他支出,相关支出按财政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不得用于与教学教研无关的外出考察等方面的开支。
(七)加强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的监督检查
一是外部监督部门加强监督。教育局作为主管部门应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学校负责人及财务人员要从思想上提高廉洁自律意识。财政、教育、审计、教育督导室对中小学校公用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对未按规定使用公用经费,挤占、挪用公用经费的,按《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进行查处,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学校外部监督部门对学校公用经费使用情况的检查每年至少要1至 2次,最好对公用经费的监管进行前移,采用事前、事中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确保中小学公用经费全部用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
二是学校内部组织加强监督。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要实行财务公开、民主理财,增强学校财务工作透明度。学校应建立由行政、工会、教职工代表组成的财务审查小组,对学校公用经费收支情况进行审查;学校应建立年度公用经费使用的公示制度,定期公布公用经费使用情况,接受教职工的监督。
中小学公用经费在保证学校正常运转方面发挥了重要性作用。学校和各级管理部门必须提高认识,健全制度,加强核算,强化监督,规范和加强公用经费的支出管理,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教育教学业务的顺利完成,促进教育事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8.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实施方案怎么写

一、活动主题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本次教研版活动,提高教师研究教权材、设计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
2、通过开展对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促进教师改变课堂教学方法,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大程度地推进学生的发展。
3、建立“教研、实践”相结合的探索型、学习型、讨论型的教研氛围。
三、活动时间 2012年5月23日 四、活动地点 固本小学 五、参加对象 全体数学教师 六、活动组织形式
针对我们学校数学教研组的实际情况,通过观摩课,开展“以课改理念看课堂”为主题的评课活动,从优、缺点两方面评价课堂教学,及时给执教老师指出不足,真正创设良好的教研氛围。
七、活动过程
数学组老师集体备课—李来翠老师上课—全体教师听课—李来翠老师说课—全体教师集中评课
八、活动要求
1、执教教师备好课,备课教案交1份到教研组。 2、全体教师参加听课和评课,填写好听课记录。 3、执教教师写说课稿1份交教研级。 九、活动经费
1、活动统一安排用餐:用餐人员:参与活动教师 2、活动费用具实凭票报销。

9. 农村学校如何开展教科研活动

一、转变观念,增强教科研意识 在农村学校,很多领导和教师对教科研工作不够重视,教研意识淡薄,每当提到开展教研就感到头疼,多数学校的教研组织形同虚设,一些山区学校的教研活动几乎是空白。有人形象地总结了三句话:一缺人才,没人搞教研;二缺时间,没法搞教研;三缺方法,不会搞教研。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引导教师彻底转变观念,依靠教育科研,全面反思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识到教科研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非常有效的一种途径,科研兴校应该成为领导和教师共同的教育理念。学校领导要为教师营造宽松的教研氛围,增强教研活动的吸引力,提高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教学一线的老师知道:改变了观念就改变了教师,改变了教师就改变了教学;科研专家就在自己身边,就是你、我、他点燃教师的科研信心,消除参与教育科研活动的神秘感和畏难情绪,积极探索尝试,人人迈入教科研大门。 二、提高素质,增强教科研能力 农村学校人多面广,信息闭塞,环境、设备相对较差,教师大多是刚分配的年轻教师和扎根的老教师。由于受到文化水平、生活条件、探究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教师缺少必要的教研能力,使教研活动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目的。有的教师十几年、几十年用固定不变的一种模式在上课,不管是思想观念还是教学方法,都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不能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 对一所学校来说,要保持发展的后劲,能够持续发展,最重要的不是硬件和设备,而是有一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思想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业务上能起示范带头作用的骨干教师。建设一支教育教学水平高、教研能力强的教师群体,是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作为工作在经济相对不发达、教育较滞后的农村学校的教师,一定要坚持学习,养成与时俱进,终身学习的好习惯。积极参加适合自己的学历进修;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学科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法等业务理论书籍;阅读教育报刊杂志和外界先进的教改信息、教学经验,把学习、研究、教学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反思,不断创新。另外,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农村教师的教研指导和培训力度,把讲座送到基层,送到学校,使他们接受更多更新的教育信息,掌握开展教研活动的方法,成为科研型、创造型教师,为学校教研活动的深入进行创造条件。 三、制度保障,确保教科研实施 为了使教科研活动不流于形式而真正取得实效,必须有严格的制度保障,做到四个落实: 1、教研组织落实 教科研要搞好必须要有人去抓,有人去做。为此学校应建立教研组织机构。由学校领导、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组成学校教研领导机构。如果从组织机构上强化了教研地位,就为开展教研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2、教研计划落实 搞教研要有计划,搞课题要有方案。每学期开学学校都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研计划,把活动的时间、人员、课题落到实处,使每次教研活动都做到有组织、有主题、有目的,切忌学校行政会议或其它事务性活动挤占教研时间,真正使教研活动制度化、经常化。 3、教研经费落实 由于农村学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缺少必要的教科研专题经费,使得广大农村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从经费上给予支持,为教师学习、研究提供一些必要的资料和设备,使农村教师有条件去实践、去创新,能够在自己的领域中有所突破。 4、检查反馈落实 只有计划而没有督促检查,没有相应的奖惩反馈机制,往往会使教研活动落空。为此,学校教研领导机构要根据分工与职权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了促进教研活动健康发展,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学校还要建立必要的教研成果评估和奖励制度,使教研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四、因地制宜,开展专题研究 1、拟定教科研专题 中小学的教育科研,不同于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而是运用专家学者的理论成果,在理论的指导下,围绕自己的教学实践而进行的研究,是一种应用研究、行动研究、微观研究,研究的重点是课堂教学改革,核心是课堂教学的优化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农村教师在拟定教研课题时,应找准切入点,突出农村特色,探讨自己身边的问题,研究自己熟悉的领域,从教师本人和学校的实际出发,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讲究实效。如根据农村学校资金缺乏,教学设施严重不足的现状,可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自然、人文方面的丰富资源,选取《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农村的课程资源》进行研究;又如农村孩子相对于城市孩子来说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不善交往,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和互动交流活动难以开展,则可选取《如何培养农村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行研究等,使每个教师都能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做到人人改一点,科科试一点,课课做一点,目标不要一次定的太高,使大家都能做到,点滴成功体验成为进一步开展教科研活动的动力。 2、围绕专题开展研究 (1)博采众长,深化研究 开展教研活动必须借助教育教学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研究和实践是盲目的。因此,要博览与专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用以指导专题研究。同时,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博采众长,用以丰富专题研究。使专题研究不断深化。 (2)以点带面,逐步扩展 在开展教研活动时,普遍布置研究专题后,抓住一、两个班级及骨干教师,作重点、系统的摸索研究。到了一定阶段,通过观摩课、讲座等形式,在全校进行总结、展示,以带动大面积专题研究的铺开。这样以点带面的研究方式,既可以保证在点上得到一些经验,又能保证点上的经验在面上得到迅速推广。 (3)及时总结,改进方法 专题研究每到一个阶段,要及时总结经验,回顾研究过程,从中总结成绩,发现不足,以便调整今后专题研究的方向,改进方法,以求获得实效性成果。 五、总结经验,推广研究成果 每一学期末,要进行全面的总结研讨。上研讨课,撰写论文,互相交流,以便实事求是地检查研究专题的成果。因为专题研究的成果是为了用于实际工作,为教育教学服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所以,在肯定研究成果后,要及时推广,使更多的教师受到启迪。另外,还要关注课题的后续研究,寻求课题研究成果的进一步深化和推广,使课题研究工作有连续性和纵深性。 总之,教育科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教师大量的学习积累、不断的反思实践、长期的坚持努力,只有充分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发挥教育科研活动对教学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才能积极促进农村教育科研的发展。

10. 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好小学教研工作

教育科研工作是农村小学的一项薄弱环节,需从校长到教师,从制度完善到教育科研意识的的树立,从注重结果到重视过程等方面多管齐下,才能便农村小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不断向前推进,最终达到人人参与教育科研,人人得到成长的良好局面。

教育科研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只有通过科研兴校,以研促教,引领学校教育改革,创名校、育名师,提升办学品位,凸显办学特色,使学校沿着健康的轨道不断向前发展,才能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现就农村小学教育科研工作谈谈我个人的意见,供各位同仁商榷。

一、抓机构和制度建设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保证教育科研的顺利实施和取得成果,组织保障是基础,制度保障是前提,只有二者兼备,才能有效保证教育科研活动扎实有效的开展。

(一)建立坚实的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使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是统揽全局,创新教育科研机制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要建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校长为副组长,教导主任、年级组长等为成员教育科研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在教育科研工作上形成组织保障。二是要选拔教学技能突出、工作敬业、有一定教育教学理论素养的骨干教师担任主研工作,承担具体研究活动的引领及指导工作。三是要落实好科研经费,保障教育科研及时有效实施。

(二)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为使教育科研工作持续不断发展,学校要特别注重建立健全如学习例会制度、考核评估制度及优秀成果评选办法等教育科研工作规章制度。形成教育科研工作有制度可依,有制度作保证,有制度促实施的良好局面,使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深入发展,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没有激励机制,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就如一潭死水,缺乏生机活力,更谈不上创新。要彻底打破过去研究和不研究一个样,有成果和没成果一个样的局面,必需制定出合理的教育科研工作考核及奖励方案,形成激励机制。把教育科研工作实施情况同各学校的综合目标考核及教师的绩效考核、评优选先、职称评定等结合起来,与教师的切身利益挂钩。这样,教育科研工作做得较好的学校、教师就能得到应有的表彰、奖励,从而使学校及教师动起来,形成全民重科研、做科研的良好局面。

二、抓教师建设

做教育科研工作要最终落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上。事实证明,教育科研与教师的业务素质成正比。教师在承担了科研课题并取得研究成果后,无论是业务能力,教学水平,还是科研意识,科研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反过来,由于教师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能自如地遵循教学规律,辩证施教,对落后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从而达到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之目的。

(一)注重理论水平的提高

一是强化课标学习。课标是教学的方向标,只有认真学习课标,才能更好地用好教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它也是我们开展教育科研的方向标。为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可以通过开展了讲座、学习交流、知识竞赛及课堂评价等活动,让其在实践中贯彻与落实新理念。二是注重读书学习。“观念决定行动,目标决定发展”。读书学习是教师了解教学改革的新动态、掌握新的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征订的《中国教工》、《师资建设》等教育类报刊杂志、《陶行知教育名篇》等名家名著,组织教师潜心研读,及时补充“新元素”,有效汲取“营养品”。对先进的理念用心体会;对一些操作性强的经验结合实际立即付诸实践;对经典教育故事加强记忆与运用;对名家大师们的观点进行讨论……。从而拓宽教师们的教育视野,更新理念,提高教学实效性。

(二)强化专业引领

教师的科研素养的提高必须有专业的教育科研理念作支撑。做教育科研,闭门造车肯定不行,所以我们一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如积极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种讲座、报告及名师教学观摩会,邀请教育专家、学者到农村中小学举办专题讲座,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指导解决科研中的问题。二是开展有丰富育科研经验的教师“传、帮、带”活动。采用老青教师对接、拜师学艺的方式,要求刚接触课题研究的教师在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向有较长教育科研时间的教师学习科研方法,全面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三、抓过程管理

有质量的教育科研管理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教育科研管理更需要科学管理。我们的工作不能只看结果,而忽视过程。要提高教育科研工作水平,需要重视和加强教育科研的过程管理,可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一)注重科研计划的落实

我们可每月开展一次教科研例会,汇报自己的课题研究情况,及时分享研究中的成功经验,共同解决研究中的困惑。每学期围绕承担的课题上好一节研究课,上交有关教案及自我反思。学期末写一份课题阶段性总结、个案或论文。其落脚点就是要关注教育科研的研究过程,抓住了过程,就不愁没有结果。

(二)注重教育科研常规管理的指导与服务

科研常规管理是科研管理的重要内容,学校要规范课题实施过程,做好关键性环节的指导和组织,比如课题申报立项、开题论证、中期总结、结题鉴定等。可采取约请“区级专家参与,本镇同行介入”的方式进行“科研专项视导”,促进常规工作的落实。视导本着重于科研制度的建立、计划的制定、课题过程性管理以及科研成果的管理等方面展开,重点做好视导中的对话与交流,通过“视”的诊断性了解学校及教师科研管理中存在问题,通过“导”的针对性提高科研服务水平,既促进科研常规管理的落实,又帮助学校及教师解决科研管理中实际问题或难题。

(三)各类课题研究过程性材料的积累和档案保管

档案资料是教育科研过程的原始记录,是我们进行整理、归纳、概括抽象教育经验,教育规律的凭借,丰富的教育科研档案资料,是我们完成教育科研实验工作理论思考的重要源泉。因此,学校要强化教育科研档案资料管理,对档案资料的收集、装订、归档等作出具体的规定,在课题研究的每个阶段结束时,对过程材料和相关档案资料进行归档备案,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和规范性。

四、抓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

教育科研成果出来以后,搁置一旁,仅仅作为研究者个人的资本,而不予推广,就不能实现研究的效益和价值。学校要充分协调各级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的,及时将教育科研成果在镇、区及以上级别教育科研刊物或教育信息网上发表推广,将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生产力,既让更多的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认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意义,感受到教育科研是学校和教师工作的一部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又做到研究成果的效益最大化,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服好务。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教研活动经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语文长城课程导学 浏览:795
公办和教办 浏览:69
上海高职院校公办 浏览:949
廉江市第九小学校长 浏览:264
1984年小学5年级几门课程 浏览:536
中小学生物考试总分 浏览:582
运城小学入学难吗 浏览:245
中小学劳技活动制度 浏览:328
大祥区公办幼儿园 浏览:909
2019宁波中小学生招生 浏览:887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教法分析 浏览:500
学习小升初 浏览:523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知识点讲解 浏览:65
小升初美术试题及答案 浏览:513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浏览:244
小升初语文附加题 浏览:93
育才中学公办 浏览:616
小学书法公开课教案 浏览:751
陪伴中考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87
教师节金 浏览:347